陈垣来往书信集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智超 编注  页数:1208  字数:115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陈垣来往书信集》1990年出版,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在当今这个飞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对于一本书的生命力来说,二十年可以算是中考了。《书信集》销售、阅读、引用的情况,说明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通过了中考。《书信集》初版印了两千册,不久就脱销,以致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来索取。起先我还能从出版社给我的样书中取出来应对。后来实在无法应对,一位安徽大学的教授恳切要求从我保留的两三册样书中借阅一册。几年后,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很抱歉地拿回那已经被他翻破的书来还我。有此知音,我当然慨然相赠。在图书馆中此书被翻残的情况,我也时有所闻。无处购买,复印《书信集》全书的消息也不时传来。我在1985年为《书信集》写的前言中曾经说过,这部书信集为研究援庵先生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材料,为了解和研究近现代中国学术、特别是史学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它也是近五十年中国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实际情况证明了这个判断。近二十年来,凡是研究援庵先生这位世界级学者,凡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史学,所有有分量的著作,无不引用《书信集》。作为编注者,看到上述情况,感到非常欣慰。但是,阅读、引用者多而一书难求,又使我深为不安。这就是二十年后本书要出增订本的第一个原因。出版增订本的第二个原因,是二十年来读者和我自己发现了本书整理工作中一些需要改正或补充的地方。

内容概要

本书曾于1990年出版,深受研究援庵先生以及关注相关史料的人士的重视。当时收入援庵先生致他人书信375封,他人来信892封。此次增订版,新增援庵先生书信467封,他人来信180封,另有援庵先生批复家书125封,总计收入来往书信2164封。如此规模的书信集,在同类图书中是少见的,为研究援庵先生及其友人和相关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同时,编者对原书中的一些地方进行了补订。

书籍目录

增订本前言陈智超    ——兼论书信的利用与整理初版前言 陈智超书信目次凡例来往书信家书陈垣简谱通信者索引图版

章节摘录

第十一通“前二次”,寄晦之,托小松转,并候覃溪。乾隆五十九年阮元继翁方纲任山东学政,晦之佐阮元幕,翁撰复初斋诗卷四十五,甲寅题黄秋盒同知得碑十二图,有“近与钱家仲,停车意不忘”之句,即在此年。黄易字小松号秋盒,官山东运河同知。第十二通“别来”,与既勤大侄。既勤系晦之长子东垣,札中问“节内尊大人已解馆否,前所订尊堂同往武林之说,今拟在苏启行”,当是嘉庆元年晦之佐阮元浙江学政幕时作,擘经室四集二,有丙辰题钱可庐明经蕉窗注雅图诗,即在此时。札中又言“张芑堂欲将丰官瓦刊入金石契”,张芑堂补刻金石契,正在嘉庆元年。第十三通“涉斋”,与可庐。札无月日,涉斋瞿中溶父,嘉庆二年八月涉斋招竹汀为洞庭西山之游,见竹汀年谱,此札当作于是年。第十四十五通“可庐”、“别后”,皆与可庐。二札无月日,共裱一开,笺墨相同,盖同一年作。札中言“邑志采访陆续已到,正可删定成书,了此一事”,又言“精神渐渐恍忽,殊可虑”。嘉庆六年长兴令延竹汀、可庐总修县志,八年志成,此二札当作于是年,即竹汀卒前一年。时屡患病,故札中有“恐不能久驻人世”语。综核此册,虽寥寥十五简,但自乾隆三十九年竹汀四十七岁起至嘉庆八年竹汀七十六岁止,绵亘凡三十年。中多有月无年,或有日无月,或月日并缺,今为一一考出,以质石公。一九五二年清明。(六八)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来函援庵先生师席:奉四月中毕诲,并跋竹汀手简,欢喜捧诵,传观赞叹。当时亟欲道谢,适亲友中颇有与于登三成五者,不觉阁置,并王君书款亦未寄,可笑之至。跋竹汀文与往年跋于文襄手札同一精妙。尝与柳劬堂、鲍技九(鼎)谈当代擅场史学,而以深入浅出之文达之,励云书屋外无二手也。甚愿都为一集布之(从前散出报章杂志未尝结集),以惠吾党,幸甚。附上王佩老一函,外汇三万元代还书铺,馀再续申,并致敬礼。小弟石公顿首。五,廿四。

编辑推荐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垣来往书信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是我要买的书,名人书信集。比去过出的陈垣来往书信集多了数百封,非常有收藏价值、
  •   史学大家之作,再经过智超先生精心编排,成为研究陈垣先生的必备之书。
  •   不仅仅是学习书信的起草常识,更透射了以往的历史
  •   该书有陈垣之孙编选,目前为增订本,较以前的版本更为全面,非常全面地凸显了陈垣的广泛交游,由此可窥见陈垣那个时代史学的演进。
  •   很好,很有史料价值
  •   很多有意义的史料
  •   研究近現代學術史的重要資料
  •   了解研究陈老先生的必备文献。读此书信集能走进老先生,有亲近感!
  •   对于写信很实用的书 提高书面用语文字功底!
  •   内容还没看呢,书的质量不错,内页看着很舒服~~留着慢慢看~
  •   书品一般
  •   尤其是图版,在冰冷的数字时代,倍感亲切。
  •   大家风范,无需赘言。
  •   不多,是了解陈老学术思想的一本好书
  •   1、16开本巨册,厚重;2、用纸上佳;3、印刷精良;4、收录工作细大不捐,全面而完整。
  •   纯粹学习,增长见识。
  •   书是好书。但封面有破损,一边磨损严重,露出了“骨头”。
  •   帮同事买的,我没有看过。
  •   书信集,尤其是民国那个战乱纷飞、科学萌发的年代,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陈垣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国学大家,这本书信集里有鸿儒间的探讨,也有儿孙间的谈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良师、尊长、慈父,无论对于专业学者还是一个普通人,这本书都有很深的启示。此次,感谢三联书店此次的重新再版,也感谢卓越能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书籍本身的编辑、印刷以及装帧都继承了陈先生一贯的治学态度,非常好。
  •   内容、装帧、纸张俱佳,价格也算合理。只是简体字版本,少了些厚重感,有些遗憾。
  •   建议喜欢国学的朋友都看一下,不是做关于援老的研究,而是学学中国人怎么写信!p.s.美中不足的是,每次收到硬皮书,四个角都是折了的,所以以后打算问问看要买的书是不是硬皮,如果是的话还是去书店买比较好。
  •   装帧不俗气,内容也精彩
  •   一代大师之尺牍
  •   大师书信
  •   陈垣书信
  •   超厚的一大本
  •   是了解大师活动的资料
  •   书信是老一辈人学术探讨的一个很好方式
  •     很精彩的书。既可以看到陈垣因对象的不同而应对多方,又可以看不同人物的种种面目。陈垣的笃定、务实、审慎、博学、精细诸般情状,都可以由书信窥得一斑。来信者形色复杂,无暇细论,如果将方豪、袁洪铭两人致陈垣的信件并置而读,难免令人感慨万千。家书部分令人惊艳,完全可以另成一书,单独发行,定然大受欢迎。陈垣与儿子陈约的来往书信,形如现今论坛之热帖,不同之处在于,陈氏父子的表现更见精彩。另,书中第551页至556页所录写给汪宗衍的信件,共十二函,系在一九六四年,恐是一九六五年之误。
  •     书信集,尤其是民国那个战乱纷飞、科学萌发的年代,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陈垣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国学大家,这本书信集里有鸿儒间的探讨,也有儿孙间的谈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良师、尊长、慈父,无论对于专业学者还是一个普通人,这本书都有很深的启示。此次,感谢三联书店此次的重新再版,也感谢卓越能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书籍本身的编辑、印刷以及装帧都继承了陈先生一贯的治学态度,非常好。
  •     作为师大的学生,每每提及老校长,心中总是怀着莫名的敬畏。虽然已经毕业有年,这种长期渐染的感情,却从未改变。师大人总是自豪地把老校长挂在嘴边,说起陈老校长如何如何,辅仁大学如何如何,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我祖上也是阔过的……”有鉴于此,我本想起一个酷一点的题目,比如“他的学校他做主”等等,不过考虑到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实际由老校长做主过,只得作罢。
      
      试问,师大里有多少人对老校长有所了解?除了教九楼前每年拍毕业照时方被人记起的校长像;以及目下已经变成继续教育学院,不允许本部学生参观的辅仁大学旧址;还能勾起我们对校长记忆的,莫过于师大里随处可见的“励耘”二字了。我也是看了这本《书信集》之后才知道,励耘是老校长父亲之号,今日师大鼓吹所谓“励耘”,与老校长之初衷,相去远矣!
      
      其实,师大今日对老校长推崇备至,无外乎他的好“弟子”启功先生的努力,无外乎以为“辅仁”历史如何光辉,今日师大如何泄气。可校长自是辅仁校长,与师大何干?学生自是师大学生,与辅仁何干?想到每每于蛋蛋上掀起的讨论更改校名的风潮,令人捧腹。近来听闻辅仁大学要在杭州重建,师大一批无干人等又于网上长吁短叹,话说民国时师大辅仁并立,两校可有关系?今日之师大因为借着校长的光,就要去接辅仁的衣钵吗?
      
      师大历史系自赵光贤先生去世后,再无“史源学”一门课程;所谓《元西域人华化考》,所谓《元典章校补释例》,所谓《通鉴胡注表微》,一再成为我们标榜传统与自抬身价的法宝,又有几人读过?窃以为,老校长的道德文章后继无人,是为师大最大之憾事;老校长无新作,为中国史界最大憾事。其余微利小事,身外之物,无足挂怀。
      
      记得黄一农先生来系里讲座时,看到刘乃和先生手书《论语》补壁,赞叹刘先生与老校长文章垂范,钦敬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惟德惟文,可谓不朽,斯情斯景,令人泫然。
      
      对于《书信集》本身,我没有评价。因为史料的价值在于使用它们的人的眼光,但我还是建议每个学历史的人都读一读,不论其中治史方法,还是做人准则,总会给人启发的。有几个细节可以关注,1957年底,老校长给师大的一些班级写信,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可以推测是学生们邀请老校长参加新年活动。还有一些外地工农兵来信,直接以校长办公室的名义回复,送给来信人老校长著作,表达关心,鼓励工作热情等等。不知道今日之校长与学生关系有如此融洽否,大学校长肩负鼓励社会青年重任否?有兴趣者可以写信给“校长信箱”一试。
  •     近来读《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援庵先生给长子陈乐素先生的信中,常常提到如何教书,读来颇受启发。
      第23函:教书可以教学相长,教国文尤其可以借此联系国文(于己有益,必有进步)。教经书字音要紧,最低限度,要照《康熙字典》为主,不可忽略。吾见教书因读错字闹笑语而失馆者多矣,尤其在今之世,幸注意也。《左传》人名最难记,每一人数名,前后不画一,应有法记之。
      韩案:教书不识字,如今似乎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我经常因为平日不注意,上课念史料时,有难字、两读的时候,不敢乱念,只好承认。不知过去竟然会因此失去教职,今后可要注意,饭碗重要。
      此事乃抗战时期,1939年8月21日,乐素先生在香港一女子中学任教,后赴已经内迁之浙江大学任教。在港之时,乃援庵先生与后方、香港知识界交往通信的桥梁。陈寅恪先生此时亦在港,过往尤其频繁。援庵先生彼时曾有请寅恪先生返回北平任教辅仁的想法。
      第24函:《左传》、四书教法,应注重文章,不能照经书讲,总要说出使人明白有趣为主。
      韩案:此乃因人施教之法,但前提则是,教书的人自己先要能够熟练掌握,否则很难能够轻松驾驭。
      第26函:每星期四十余堂,如何上法?前函云每星期廿余点已属不少,今曰四十余堂,每日上几堂耶,何忙至此?功课太多,容易生毛病,学生常常见住一教员,亦易生慢,此节要注意。每星期不可过廿四点钟,多则应让出,不然,恐非长久之计也。至于自己工夫做不做,尚是第二层,先要功课对付得过,不至生毛病才好。
      韩案:此处需要注意功课不可太多,如今大学有老师一周三十多个课时,且分几处上,人有多少精力,这样还能上好课?二则,教好书对于教员来说,是首要的。所以有学生在《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回忆说,援庵先生花费在教书上的工夫大致和自己研究的时间相当,作为一校之长,年近七旬,尚每年给大一学生上国文课。援庵先生花费在教学上的精力,于此可知。此函亦见援老爱子之深情。
      第28函:前夕复一函后,想起教书之法。前已说过要充分预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不备也。又对学生多夸奖,生其兴趣,都已明白矣。
      第33函:初教书,先要站得稳,无问题,乃安心。认真多奖励(即尽心之谓),要学生有精神,生趣味为要。凡说学生懒学生闹者,必教者不得法之过也。
      韩案:对于学生应多鼓励、多夸奖,要让学生产生兴趣,遇到教学上出现问题,责任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这是援庵先生一贯的主张。先生一生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由先生培养成才者难计其数,其根本在此一认识。现在教书教不好,常常要怪学生素质差,真是奇怪之论。
      第35函:今想起一事,久欲告汝,凡与学生改文,应加圈,将其佳句圈以旁圈,俾其高兴。改不必多,圈不妨多,平常句亦须用单圈圈之。因见有改文只改而不圈者,殊不合,故告汝。
      韩案:此处还是谈鼓励的问题,不过具体到如何改作业鼓励,见到学生有优点,要多鼓励,哪怕一点点,也要注意到,并在作业上有体现。这是不是一味哄学生高兴呢?当然不是,各位只要看《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后面所附援庵先生给学生批改作业,到连标点符号、断句都要精细改出,就可以了解,无论对错,都要认真指出,才是改作业的最好办法。
      第42函:又中学教员有批评学生不用心,或讲话,或睡觉者,分明系教者之不能引起兴趣,或不得法。又大学教员有上堂只批评人,说人人都不成,以自显其能,学生反问他,则又不能满答。凡此种种皆不适宜。大约教书以诚恳为主,无论宽严,总要用心,使学生得益。见学生有作弊或不及格等等,总要用哀矜而喜态度,不可过于苛刻,又不必乱打八九十分讨学生欢喜,总不外诚恳二字为要。
      韩案:此处值得多加思考,可惜时间不够,以后有机会再说罢。
      此后的信,渐渐转到与乐素先生谈论如何研究的方法上。在此就不多说了。
      陈垣先生教书的心得很多,其实,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告诉启功先生在课堂上该是怎样的办法。启先生回忆援庵先生,常提此事,我选最易找到的《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照抄:
      第93页:这次教大学生又和中学生不同。大学生知识多了,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教一堂课一定要把有关的内容都预备到,要设想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免得到时被动。要善于疏通课堂空气,不要老是站在讲台上讲,要适当地到学生座位中间走一走,一方面可以知道学生在干什么,有没有偷懒、睡觉、看小说的?顺便看看自己的板书效果好不好,学生记下了没有,没有记下的就可顺便指点一下他们;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创造一个深入他们的气氛,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可亲可敬。到了大学更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要多让学生写作,所以上好作文课是非常重要的,批改作文一定要恰到好处,少了,他们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多了,就成了你给他们重做,最好的办法是面批,直接告诉他们优缺点在哪里,他们要有疑问,可以当面讲解,这样效果最好。要把发现的问题随时记在教课笔记上,以便以后随时举例,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韩案:还有,我就不多抄了。这一条内容很丰富,让我印象深刻,十年不忘。有志于教书的同学和朋友,可自己去读陈先生有关教学的思考,一定会获益良多。
      这又是一篇旧摘抄,说明自己偷懒,但陈先生的一些心得,大概多说两遍也无妨的。
  •   袁洪铭这人确实挺让人无奈的,陈垣宽厚,而陈寅恪干脆不理他。
  •   是的,我读到陈垣和袁洪铭往复的信件,很感意外,袁氏太过分了,陈氏太有耐心了。
    陈寅恪的反应我倒是不知道,不知何处可以读到?
  •   的确是本好集子。我也淘了一册。那天跟彪子一起,读了好多篇他与孩子之间的家书。尤其喜欢他在儿子的来信里添的那些批注,此一条,彼一处,都是寥寥几句,但都能读出来教导子弟为人处世、读书治学的大智慧、大关切。有一条批注是讲唐代席地而坐的习惯改变后对后世书法风格的影响,我们读了直在那里拍案叫绝。
  •   另,陈丹青《多余的素材》我欢喜的不得了,篇篇都是妙文,你为何只给了三颗星?
  •   他的文章篇篇都差不多,炫耀自己人生经历,发表点简单的感慨,比较无聊。画家就好好画画罢了。
  •   陈老校长和他儿子聊天只能让人感到有趣,却体会不到一家人的温情。
  •   老辈学人的经验和见识有时就是通过书信展露出来的
  •   该是韩按 ?
  •   呵呵。。说得蛮好的。。。
  •   看了你的介绍,很想读读
  •   受教了。宁可备而不用,不可不备也。
  •   前辈的书里,案、按似乎都可用。
  •   如今网络大行其道,书信日渐式微,真是少了很多财富和乐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