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不知处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杨牧之  页数:265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云深不知处》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对过往的回忆。特别是与阴法鲁、褚斌杰、任继愈、季羡林、臧克家、夏承焘、邓广铭、顾颉刚、郭沫若等大师、学者、文化名人的交往,这些往事,点点滴滴,真切感人,使读者对这些大师有了更多、更感性的了解。书稿的后一部分是作者在国外游历时的感悟,从那些名人故居、墓地、遗迹所透露出的信息,以及作者的思索与感悟,让读者再一次走近了那些曾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熟悉、现已渐渐淡忘的人——马克思、白求恩……书中还有一部分是作者对当年在中华书局一起共事的领导、同事的回忆,特别是对《文史知识》编辑部的回忆,不仅是对一个杂志创办初期艰苦岁月的记录,更是对八十年代初期全国上下无处不在的读书潮的记录。

作者简介

杨牧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华书局编辑,参与创办并主持《文史知识》。后调国家新闻出版署,先后任司长、党组成员、副署长,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总裁。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主编。
著有《编辑艺术》、《出版论稿》、《论编辑素养》;散文集有:《佛罗伦萨在哪里》、《火车带来的乡愁》、《香格里拉的追寻》;还有《晏子的故事》、《春秋的故事》、《隋唐的故事》、《辛弃疾》、《世说新语选译》(合作)等历史读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十卷本)、《论古籍整理与出版》、《中国古籍总目》(合作)。任大型汉英对照丛书《大中华文库》总编辑。二十四史《清史稿》修订工作委员会主任。

书籍目录

火车带来的乡愁
小学的回忆——怀念母亲
无法弥补的时候
上善若水——怀念王春同志
怀念阴法鲁先生
负疚使人永远不安——纪念魏建功先生
编辑部里的年轻人
献上束鲜艳的花——记金沙总编辑
不忧、不惑、来惧——怀念周振甫先生
我敬佩的褚斌杰先生
记住任继愈先生的期望
门前一束马缨花——怀念委羡林先生
……

章节摘录

  火车带来的乡愁  每天上班的时候,要经过一座铁路桥,只要我准时,总有一列火车,哐啷、哐啷从车站开出来,可以看见卧铺车厢里,稀疏的旅客,在向外张望。  下班的时候,经过这座铁路桥,如果我准时,总有一列火车,缓缓地开进车站,可以看见车厢里,灯火通明,旅客正做着下车的准备。  这时,我总感到很亲切,心思会回到小的时候。回到我住的那个小镇,镇西头我家住的小楼,小楼近处的树林,小楼远处的火车站。  我是铁路职工子弟。父亲从1927年、十四岁便进入铁路工作,直到退休,在铁路上工作了四十六年。这之后,大姐、二姐、弟弟,都做了与铁路有关的工作。  我上初中时,每天乘火车上学,是我记忆中最清晰的故事。我刚十岁,还在读小学,父亲从长春市调到离长春市六十公里的范家屯镇。这是一个很小的小镇,当时可能只有一二万人口。但因为这个小镇地处东北粮仓吉林省怀德县中心,南来北往,周转粮食,所以一个三等小站却总是很繁忙。因为是小镇,没有完整的中学,小学念完了,我们只能去六十公里外的长春读中学。铁路照顾她的职工子弟,允许这些学生每天免费乘火车上下学。大家叫我们是“通车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云深不知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书中无论对亲人饱含深情的追忆,还是对前辈道德文章的领悟,抑或对后生践行学问的欣赏,及对历史人物感怀等,无不令人感同身受,感念至深,感慨万千。在作者感恩父母、尊崇师长、记挂友谊、重品重情的内心深处,把怀念、记写的人物和事迹以及他们的品德、学养,都奉若“云”的“深”和“不知处”,而这种境界正是作者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   书名富有深意,内容足见品味。
  •   因为在“新华文摘”上看到了作者的“编辑部里的年轻人”,非常喜爱,在网上查,知作者非常人也,这才买来这篇散文集阅读,确实不错,一个周末读完。 作者系东北吉林的铁路工人子弟,家境贫寒,文革前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8年分配到中华书局工作,历经五七干校、返京上班、创办《文史知识》等,一路上升,现已是副部级领导。读后感到,作者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上,与启功、臧克家、顾颉刚、季羡林等前辈大师有过面对面的面晤请教;下,对80年代后的大学生有耳提面命、悉心指教的“不亦说乎”经历。这种经历读来颇有隔世之感,奇也。 不仅有对家人父母姐妹饱含深情的追忆,有对前辈大师道德文章发自内心的领悟,有对后生朝气蓬勃践行学问的欣赏,有对历史人物之感怀,也有行走世界各地发思古之幽情的感悟。说文笔优美,或许不如专事写作者的精雕细琢,然文风质朴、语言流畅,见事、见人、见景,均形象生动、情感充沛、娓娓道来,且具人所未达之角度、人所未及之观点,不是大家,胜似大家。 其中两篇较为另类的文章是“遥远的北大”和“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 1、“遥远的北大”。不是简单的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在刚进入大学校门时的憧憬、兴奋,以及对文革前才有的若干老夫子的形态可掬的回忆之后,很快进入文革初期的场景,甚少说理,以事喻理。如“分为天派、地派,并不完全是对国家大事的政治观点形成的,而是班内矛盾的体现”的观点相当精准、客观,对一沦为“政治牺牲品”的女同学的叙事,似在轻声地控诉,最后从心底发出“与人为善,让那些阴郁的日子不要再来”呼声。这才是真实的北大,既有“五四”的历史光芒,也有“光华”的现实耀眼,更有聂元梓的不能回避,再加上对自己当时年轻涉世不深的莽撞记录,作者的诚实让我赞赏。 2、压轴之作“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最让我惊异!越南战争是美国人心中的痛。一个华人,竟然在纪念碑的设计征集中拔得头魁,并在一片反对抗议声中最终落成。且不论其设计水平如何,其亚裔身份就足以掀起轩然大波。然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建筑却赢得了世人经久不衰的尊重。这个华人,竟是林徽因的外甥女,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林璎,你道奇也不奇?细看对设计的描述方知,林璎的中奖绝非偶然,“她不想颂扬战争,她不愿通过忘记战争的残酷而使战争文明化。”“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希望人们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文明。” 有佳句不由得记下来:“江湖秋浩荡,魂梦夜飞沉。”(一代词宗:夏承焘)。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司马迁写《史记》前曾遍游山川大河名胜古迹,考察形势,考察史事人物,并非受刑后一怒冲冠、闭门造车之举。原来汉代的死刑既可以用金钱赎免,也可以腐刑替代。太史令无钱,又有未完之志,只好以腐刑自裁。 文革中因了章士钊的《柳文旨要》,使老毛下令恢复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当时只是恢复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点校,时间是1971年4月,早于“913”事件。可见老毛也已意识到些许。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历史是一条河,无论怎样,总在不停地流淌。1978年9月,《清史稿》正式出版,但已物是人非。
  •   亲情 友情 师生情 历历在目 却深藏于心 内容与书题合二为一
  •   因为在“新华文摘”上看到了作者的“编辑部里的年轻人”,非常喜爱,在网上查,知作者非常人也,这才买来这篇散文集阅读,确实不错,一个周末读完。
    作者系东北吉林的铁路工人子弟,家境贫寒,文革前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8年分配到中华书局工作,历经五七干校、返京上班、创办《文史知识》等,一路上升,现已是部级领导。读后感到,作者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上,与启功、臧克家、顾颉刚、季羡林等前辈大师有过面对面的面晤请教;下,对80年代后的大学生有耳提面命、悉心指教的“不亦说乎”经历。这种经历读来颇有隔世之感,奇也。
    不仅有对家人父母姐妹饱含深情的追忆,有对前辈大师道德文章发自内心的领悟,有对后生朝气蓬勃践行学问的欣赏,有对历史人物之感怀,也有行走世界各地发思古之幽情的感悟。说文笔优美,或许不如专事写作者的精雕细琢,然文风质朴、语言流畅,见事、见人、见景,均形象生动、情感充沛、娓娓道来,且具人所未达之角度、人所未及之观点,不是大家,胜似大家。
    其中两篇较为另类的文章是“遥远的北大”和“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
    “遥远的北大”。不是简单的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在刚进入大学校门时的憧憬、兴奋,以及对文革前才有的若干老夫子的形态可掬的回忆之后,很快进入文革初期的场景,甚少说理,以事喻理。如“分为天派、地派,并不完全是对国家大事的政治观点形成的,而是班内矛盾的体现”的观点相当精准、客观,对一沦为“政治牺牲品”的女同学的叙事,似在轻声地控诉,最后从心底发出“与人为善,让那些阴郁的日子不要再来”呼声。这才是真实的北大,既有“五四”的历史光芒,也有“光华”的现实耀眼,更有聂元梓的不能回避,再加上对自己当时年轻涉世不深的莽撞记录,作者的诚实让我赞赏。
    压轴之作“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最让我惊异!越南战争是美国人心中的痛。一个华人,竟然在纪念碑的设计征集中拔得头魁,并在一片反对抗议声中最终落成。且不论其设计水平如何,其亚裔身份就足以掀起轩然大波。然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建筑却赢得了世人经久不衰的尊重。这个华人,竟是林徽因的外甥女,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林璎,你道奇也不奇?细看对设计的描述方知,林璎的中奖绝非偶然,“她不想颂扬战争,她不愿通过忘记战争的残酷而使战争文明化。”“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希望人们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文明。”
    才知道,文革中因了章士钊的《柳文旨要》,使老毛下令恢复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当时只是恢复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点校,时间是1971年4月,早于“913”事件。可见老毛也已意识到些许。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历史是一条河,无论怎样,总在不停地流淌。1978年9月,《清史稿》正式出版,但已物是人非。
    作者编辑出身,当然应对本书的编辑不容含糊吧?仔细看了书的扉页,责编、出版社、印刷厂、版次、印数一应俱全,一丝不苟,在当下已为罕见,而责任编辑,正是作者文章中提到的,张荷。
    不论你是否喜欢这本书,仅就其认真做书的态度,依然让我肃然起敬。
  •   包装很好,没有什么压痕,内容还没仔细看,但感觉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   老公买滴,感觉还不错!
  •   文笔尚可,但不够过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