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文学史”……

出版时间:2011-7-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平原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陈平原先生关于“文学史”问题的学术随笔集。
本书作者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文学史”情结,关注兼及大学课程、著述体例、研究思路、知识体系以及文化商品的“文学史”,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其间,作者始终将“文学史”纳入到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夹缝中,深入思考其生存处境及发展前景,写出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述学作品。作者选取其中虽“逸笔草草,也自有其特殊魅力”者,凡45篇,编为此书。而作者“如此反省当今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既是历史研究的学者本分,也有着现实诉求的人间情怀。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书籍目录

小引
第一辑 何谓“文学史”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四代学者的“文学史”图像
 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
 反思“文学史”
 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以北大诸君的学术思路为中心
 “文学”如何“教育”
 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
 假如没有“文学史”……
第二辑 新旧文学史著作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序
 折戟沉沙铁未销——新刊来裕恂撰《中国文学史》序
 “哲学”与“考据”视野中的“文学史”——新版《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序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小引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后记
 《文学史》集刊编后记(三则)
 《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小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尝试论丛”总序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后记
第三辑 文学史会议及文集
 从“议程表”说起
 ——在“晚明与晚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小引*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
 《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序
 图像的北京
 ——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教育”的边界与魅力
 ——在“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序言
 “左翼”、“时代”及“文学”
 ——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附录: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日本
 学术史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学术史:课程与作业》代序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课程作业
 作为“文化工程”与“启蒙生意”的百科全书
 ——《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代序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小引
 《都市蜃楼:香港文学论集》小引
第四辑 另一种“小说史"
 小说家的小说史论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戏谑小说与旅游叙事
 宝玉的意淫与柳生的侠义
 童心与诗心
 历史小说与小说历史
 艺术感觉与史学趣味
 “悲凉之书”
 学问中的“情爱”
第五辑 文学史研究新视野
 “通俗小说”在中国
 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
 ——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关“大众传媒”的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北大中文系近二十年有关“大众传媒”的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章节摘录

  而对此类文章,任何“提要钩玄”的努力,都不可能得其神髓。作为编者之一,我的责任是“编目”与“撮要”,以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初步了解此书的大致脉络。真正的专业评判,有赖各位深入细致的阅读。  研究古代城市,主要依靠考古学的发掘以及古代文献的解读;具体到周代城市,则尚须兼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只有把这三类数据有效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周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李峰《城市规制和古代国家的形态:以渭水中游周代城市为例》便是从此入手,认定西周时期的城市并没有形成像希腊一罗马文明中的那种城市自治体制,而是构成了一个由王室控制的城市网络。已有的用于分析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态,包括城市国家、邑制国家、领土国家、支系国家、封建国家以及所谓的乡村国家等;在这些模式中,作者认为,最能反映西周国家实况的,应该是根据中国古代资料所建立的“邑制国家”。  平濑隆郎《秦始皇的城市建设计划与其理念基础》一文,主要讨论了秦始皇的城市建设计划与天方位的关系。秦始皇建造极庙,视之为天的中心,将天方位表现在地上。象征天方位的建筑有:始皇帝陵(生前称为骊山宫)、阿房宫、南山(其祭祀场所)、咸阳宫。咸阳宫在亥方位,骊山宫在卯方位,南山在午方位,阿房宫在申方位。长乐宫是唯一能用来讨论这种方位配列的极庙。  探讨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方式,以及中国人用何种形式将社会结构表现在城市规划上,西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城墙内的区域,特别适合用来讨论这个主题。因为,不断出现的考古遗迹,让我们得以勾勒当初长安城的都市设计,以及主要街道的轮廓和宫殿群的蓝图。贝克定《西汉城市与城郊的结合:王莽九庙与西汉道路》在探讨时人对于空间的认知时,用首都城墙周围的郊区或远鄙地区的空间规划来观察,而不采用都市居民对于自家房间与庭院的配置。其基本假定是,在开阔而不受限制的空间,更能自由地发挥时人对于空间的经营概念;而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是受既有的社会规范所影响的,而非只是个人的想法。  唐长安的宏观规划——包括里坊、市场、宫殿、官邸、寺院、街道等诸方面,均得到学者的关注;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却鲜有人问津,主要原因是资料匮乏,迄今的考古发现尚难以提供直接的研究证据。熊存瑞的《唐长安住房考略》以宋敏求、徐松收集的资料为主,结合政令、正史、杂史、笔记等有关文献记载,探讨唐长安民居的若干问题,如竟奢之风、房产价值、火灾、房产税等,使我们对这座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世纪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假如没有“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至此慢慢地懂得什么是文学
  •   非常高兴,很好的一本书。陈思和教授的作品,值得一看。学理深刻缜密,获益匪浅。
  •   只是作者出书太滥,能否精心筛选一些。
  •   主要是冲其中的一篇文章买的,虽未失望,但也不是喜出望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