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释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文生  页数:14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文学、美学思想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其正面影响是激起中国学者对历来被忽视的文学思想研究的重视,和对文学思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注释。这方面的成果为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奠定了坚实而丰富的物质基础。其负面影响,表现为部分中国学者用西方理论、命题、范畴对中国文学思想进行比附、曲解、规范,形成文学思想研究中的片面西化。其结果是中国文学思想体系、发展规律、民族特点未能得到阐发。中国文学思想的传统和精粹未能得到弘扬和传播。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文提出“比较研究,发现自我”,立足于中国文学传统,总结中国文学思想体系的构想。此后三十余年,仍坚持不渝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诗言志释》即是这种努力的成果之一。
《诗言志释》首先从“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产生的时代考证入手,进而对“诗言志”的内涵予以详尽阐释,发现“诗言志”文学纲领已含有中国文学思想体系的雏形。那就是“源于情,形于境,成于味”。最后,又通过“诗言志”与亚里土多德《诗学》这两个中、西方最早文学纲领的比较,概括出中、西文学思想几个基本不同的特点,和涵盖中西文学的一般定义:“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表现人的感情,描写人的行为,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来影响社会生活的。”作者在研究中本着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中、西方文学、美学思想,是在各自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它们像双峰并峙、两水分流一样各擅胜场;有异彩纷呈之美,无高低优劣之别;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疑;而应互学互补,互容互足,共同丰富、繁荣世界文学思想的宝库。本书作者的发现和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创举”,其“开创之功,自当载入史册”。
本书与已出版的《论情境》、《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同为《中国文学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学思想体系》是第一部笼罩中西、承先启后、弥纶群言、自出机杼,阐明中国文学思想体系、规律、特点的开创性作品,将在以后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王文生先生,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1956年在北京大学师从前苏联毕达柯夫教授学习文学理论,1960年代初在上海师从著名古代文论大家郭绍虞先生,1970年代末与郭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自1980年代初起,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鲁斯学者、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主编《中国文学史》(两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五卷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著有《临海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论情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两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书籍目录

前言
一、“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产生的时代考
二、释“志”
三、释“言”
四、释“和”
五、“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比较

章节摘录

  一、“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产生的时代考  一、关于“诗言志”产生的时代的争论  概称为“诗言志”的中国文学思想最早纲领,见于《尚书·尧典》。其文如下: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献与部分追述古代帝王言行的著作汇编。上述一段话,出现在《虞书》之中,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诗论。唐孔颖达说:“《舜典》命乐,已道歌诗。经典言诗,无先此者。”朱自清说:“‘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刘若愚也说:“古代中国的原始主义诗观,结晶于‘诗言志’这句话中。”  古今学者,对于“诗言志”是中国最早的诗论,很少提出质疑。但是,对于“诗言志”产生的时代,却聚讼纷纭。这种争论,是与对整个《尚书》的考证连在一起的。溯自汉代,已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争。东晋以后,《古文尚书》已普遍流行。宋代开始,有人怀疑《古人尚书》出自伪作。直至清代,经阎若璩、惠栋、丁晏对《古文尚书》严加考证,学术界才获致一个定论:那含有五十八篇的《古文尚书》是三国末年魏人王肃伪造,由东晋梅赜推行的。那相传由汉伏生口述,经他的学生用当时隶书抄录的二十八篇《今文尚书》,虽说是真本,其原始材料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也是一个问题。包含着“诗言志”的《尧典》,更是争论的焦点。据顾颉刚的考证,《尧典》应是西汉时的作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言志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诗言志,源于情,形于境,成于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