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悖论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页数:6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欧风东渐,现代性以疾风暴雨之势在中国登场,古老的东方社会发生了大变化。若自其变化而观之,古代与现代之间诚然存在断裂;而若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盈虚如彼,而卒莫消长”。或许,这就是现代悖论所在。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到底层社会的万家优乐,宏观如须弥山,微观如芥子尘,现代性的悖论,也引发了思想界的一连串悖论……本书选编了《读书》杂志1995年到2009年是思想评论经典文章,包括葛剑雄的《乱世的两难选择》、崔之元的《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吴敬琏的《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冯象的《正义的蒙眼布》、李泽厚的《课虚无以责有》、江平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王跃生的《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等等,均为思想评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文章。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1995年
 乱世的两难选择
 “开心果女郎”
 启蒙的两难·康德篇
1996年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何以“保守主义”,而又“新”?
 列炬张乐迎卢梭?
1997年
 “否则就永远不能讲了”
 追溯“市民社会”的历史渊源
 赛义德笔下的知识分子
 格瓦拉为什么出走?
1998年
 否思社会科学:国家的迷思
 有了真问题才有真学问
 泰勒与多元文化主义
 学术分科及其超越
 关键在于立宪
1999年
 走进公共领域
 学术、政治与自由的伦理
 公正为谁而设?
 “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苦难的力量 展现不为人知或被人视而不见的“社会痛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理解和解释,揭示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凯博文的研究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定版本建构道德困境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日常实践如何将社会经历变成了“自然的”或“正常的”,从而模糊了“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政治的和专业的过程有力地形塑了对社会痛苦类型的反应,这些过程包括权威性的和经过论证的对于集体苦难的认可。因而研究所要面对的更为有趣和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痛苦是如何在社会中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过程的对于痛苦的承认又是如何获得和抑制的(Klein—man,1997,pp.1—23)。 布迪厄更是将“社会痛苦”这一充满病理学隐喻的概念转换为社会学概念,并由此阐明自己的研究目的:“把社会上难以明言的病患转化成清晰可辨的症候,从而可以用政治的手段加以治理。”他将政治比喻为医学,认为政治家如同医师:仅仅记下症状和病人的陈述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去发现疾病,而疾病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着眼于推理从而揭示结构性的原因。社会科学要能够解释社会病患的最明显的征兆,判断和理解导致病患的真实原因,就需使人们意识到被掩盖的各种形式的不幸的社会起源,包括人们最熟悉的和最隐秘的。他要突破各种各样的屏蔽,这些屏蔽背后掩饰的是社会疾苦。他还要动员人们控诉那些使他们变得不道德和堕落的社会运作机制,而正是这些社会机制滋养了人们的反感、苦恼、绝望(布迪厄、华康德,一九九八年,第262—280页)。正是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成为一种解放的工具,并因此是一种慈悲(generosity)的工具。从布迪厄等对于社会苦难的调查、揭示和寻找原因中,可以体验到“社会学的的确确有着除魔祛魅的效果”,亦不难感受到一种博大、深邃、浑厚而且充满悲悯的胸怀。 在我们长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村庄里,农民称自己为“受苦人”。这虽然是从事农业种植业者的自谓,但其包含的意义却远比从业概念沉重得多。对当地农民来说,“苦”既是身体的感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评判,更是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表达。“身体之苦”和“心灵之苦”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当然也构成他们的历史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地说,这些普通农民的历史正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农民必须调动全部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在其中求得生存。这构成了在苦难中挣扎的历史,而正是在此意义上,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创造和推动了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对于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苦难构成那个时代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种种痛苦却是弥散于生命之中的,通常是无从归因的,因而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先赋性和宿命论色彩。将个体的身体之苦和精神之苦转变为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痛苦,从而激发阶级仇恨和阶级意识,是在革命政权进入乡村社会之后才发生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的悖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汇聚了1995-2009年期间的《读书》上的社论,每年只精心挑选了三五篇,因此质量无疑是上乘的。但有一个败笔,那就是护封后面的那段文字第二行“古老的东方社会在在都起了大变化”,“在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是不是直接讲“……发生了大变化”比较通顺?
  •   这本书汇集的是读书杂志95年-09年之间发表的一些社科性文章,文章的理论性还是挺高的。对于认识此阶段的一些思想争鸣有一定帮助。不过有些文章也显得有些枯燥。适合有一定社科知识的人阅读
  •   能看到能人志士(非“智”)针对不同的时期提出的观点,和我们平时接触的思想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关键在于他们都在努力观察这个时代、研究问题的根源,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思想的闪光和坚韧的执着~
  •   非常喜欢读书杂志,这次能买下真是太好了
  •   现代的
  •   有的文章看了吃力,但很喜欢,是具品味的书。
  •   我是学历史的。看到书中有些文章写得特别好,非常专业,忍不住,买了!
  •   重温世纪之交的思想风云。
  •   读书出品 必属精品
  •   著名MOOK读书的美文精粹,值得认真阅读并收藏!
  •   不评价都忘记买过这本书了。这本书到了以后,我放到哪儿了呢?我得回去好好找找,呵呵。
  •   很喜欢三联的书,读起来很舒服。
  •   质量不错。应该将一套都买下来。
  •   从懵懂,到喜欢,买本集子纪念下
  •   说实话,要读无数遍,才能深刻理解内中深意。
  •   已经偏离了现代化的核心话题,边缘化了。原因嘛不言自明。讨论深度还可以。推荐一下。
  •   读起来很有感觉
  •   精选之作,值得一读,值得收藏
  •   哇呀好书啊
  •   读书的质量,勿容置疑。价格超满意。
  •   读书系列丛书,必须要收集齐
  •   好书,不然怎么会买25本共享
  •   理清我们的历程
  •   书很好,装帧一般
  •   正在看,这类书看起来挺辛苦
  •   粗略翻了翻 喜欢
  •   部分社科领域专家的文章,大多比较深奥。有些有故作玄虚之嫌。这可能就是《读书》的风格吧
  •   只是感觉记忆不深刻
  •   买了,还没仔细看。应该还好
  •   书有印刷问题,从第312页开始到345页重复印上了之前的281~312页,而312~345页内容缺失
  •   很有内涵,值得一读!
  •   内容很好,不过因为太厚,我没买几天书脊就裂了
  •   《读书》的合集,好的没的说。
  •   书是很好~~质量也很棒,里面的语言大都有点儿像鲁迅的风格,但没他那么犀利。
  •   以今天的眼光看,思想还 那么鲜活,反帝反封建,其实到今天还是这个主题。什么时候中国人走上真正的现代化的道路,这本书是一个绝好的阶段性纪念。
  •   现代的悖论(1995-2009)
  •   印刷质量很好,内容精粹
  •   现代的悖论
  •   读书系列,值得细读,品味
  •   很好的一套書
  •   非常好,我很喜欢,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