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上海,1937-1945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傅葆石  页数:237  字数:189000  译者:张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37-1945年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本书以王统照、李健吾和《古今》作者群为代表,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文本分析,记录了身处“灰色上海”的中国文人或隐退、或反抗、或合作的相互纠结的生存形态,细致逼真地还原出他们所经历的残酷精神拷问和无情的道德审判。本书的杰出之处不仅在于为我们记录了这段讳莫如深的民族精神史,更在于它向正统的历史叙述发出了挑战:究竟谁是汉奸?汉奸该怎样认定?谁能做出最终的判决?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段沉默的历史?本书带来全新的阐释。

作者简介

  傅葆石,1955年生于香港,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美国Colgate大学,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电影、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中国史、香港史、电影史、电影与法学、电影与历史、美国种族史、比较文化等。编著有China
Forever: The Shaw Brothers and Diasporic Cinema,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和《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
  张霖,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绪论
序言:沦陷在即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第二章 反抗:李健吾的戏剧抗争
第三章 合作:“《古今》派”的遗民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张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文协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宣传运动中表现得更加敏锐和富有思想性。他们更清楚文化的象征力量,指出了当前的民族抵抗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他们把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编纂起来,构成坚贞的革命神话,并藉此有力地支持他们的观点。历史上的日期和名称都被转化为一种符号,被赋予了民族国家的象征意义。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呈现出中国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斗争的想象图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和作家鲁迅的逝世。 比如,同样在1937年10月的国庆节,包括《救亡日报》、邹韬奋编辑的《抗战》三日刊,及由茅盾和巴金编辑的《烽火》在内的文协有关出版物,都发行了纪念特刊。所有的撰稿者一致认为,自1911年推翻满清以来的这二十六年是悲惨的“国耻”时期,数千烈士为保卫国家的独立而战斗,但他们都失败了。现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正是要实现烈士们未完的使命。 作家杨东莼人木三分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象征意义。他在《文化战线》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对现代中国而言,辛亥革命乃好坏参半之事。尽管它没能将国家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罪恶中拯救出来,但是,它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个英雄革命理想主义的时代。杨认为,这种理想主义为创造自由独立之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事实上,在杨看来,包括北伐(即1926年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反军阀战役,它在1927年为中国带来了名义上的统一)在内的历次革命运动之所以流产,就是因为没有能够发动大众。而现在,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它要么变成能“让日本帝国主义者偿还43年血债”的“巨人”,要么亡国灭种。杨宣称,中国生存的关键就在于民众动员,正如孙中山在1911年后反复强调的那样。 鲁迅是20世纪最著名的中国作家。1936年,在他葬礼上所发生的大规模的反日抗议就是另一个象征性的文化抗争案例。1937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一周年之际,郭沫若和郑振铎号召上海的文学界为发扬鲁迅的精神遗产而出版纪念书刊、组织公众集会。为了形成宣传攻势,文协颁布了被称作《鲁迅逝世纪念会宣传大纲》的文件,把鲁迅的一生描绘为从一个反封、反帝的战士到一个积极的抗战支持者的艰苦历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傅葆石的这部作品研究细致入微,论证令人信服。书中有关战时上海生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道德困境的讨论堪称权威,作者笔调生动,令读者对上海文人不得不在个人生存与民族大义的道德雷区间做出抉择的境况感同身受。——《中国研究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本书不仅会受到关心上海沦陷时期的学者的热烈欢迎,而且也值得那些对暴虐环境下的道德抉择有兴趣的读者来仔细阅读……这一富有洞见的作品提供给我们一套理解框架来解释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复杂且非常人性化的道德行为。——《亚洲研究学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编辑推荐

《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为我们展示1937—1945年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

名人推荐

此书开学术研究“上海热”之先声。细腻、复杂而生动地描画了上海日占时期作家的道德、政治及生存形态,体现了作者对史料扎实而富于灼见的把握,对于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史、文学史及文化史皆足资参考。 ——陈建华(香港科技大学) 这是一部和《上海摩登》既形成对话又构成补充的重要作品。《灰色上海》把三四十年代上海最英雄最曲折最难堪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开启了上海研究新面向。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灰色上海,1937-1945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无论观点还是内容,都有新意,只是仅从三个个案得出三类人描述,还是建构历史。
  •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可读。
  •   这本书是美国学者对中国文人在特殊情形下的一种历史阐释方法。值得推荐。
  •   胜过那些在国内做的博士论文
  •   内容没有想象中丰富详实,不过,顺意看看还是可以的。
  •   希望爱书的人,看值得好看的书
  •   有关上海文化的经典记录!!
  •   好书...........
  •   灰色上海
  •   孤岛时期的文学界
  •   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   很好的历史研究著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