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选讲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朱鸿林  页数:157  字数:7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收入两百多位明代儒者的传记与思想论述,是公认的“国学必读书”。朱鸿林编著的《明儒学案选讲》在精要介绍《明儒学案》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结构布设、内容选材、主旨用意的基础上,选取《发凡》、《序》、《曹端学案》三个重要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启发读者“反求诸心”,思考为学、为人之道。

作者简介

  朱鸿林,毕业于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随后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并於1984年获得该校东亚学博士学位。回港任教之前,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研究员、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任职理工大学之前,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副系主任、中国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暨人文学科研究所儒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教授为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创系系主任,也是香港人文学院创院院士,现任中国文化学系讲座教授、香港孔子学院院长。

书籍目录

讲稿
《明儒学案》第一讲:简介·发凡·序
《明儒学案》第二讲:曹端学案
文本
明儒学案发凡
黄梨洲先生原序
明儒学案序
曹端学案
建议阅读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儒学案》选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
  •   《明儒学案》选讲
  •   经典通识系列
  •   明儒学案研究
  •   课堂讲稿,通俗易懂
  •   好书好书,这套通识一定要收
  •     南雷文定中的原序:
      
      “書成於丙辰(康熙十五)之後,許酉山刻數卷而止,萬貞一又刻之而未畢。然抄本流傳,陳介睂以謹守之學讀之,而轉手湯濳菴謂余曰:‘學案宗旨雜越,苟善讀之,未始非一貫也。’”
      
      1)
      怀疑者,比如陈祖武、吴光、朱鸿林先生以为:“书成于丙辰之后”,明非在丙辰之岁,乃丙辰之后乃成。然根据此处文势(陈兄评论中已指出),“之后”其实是叙述此书写成之后的刊刻之事,故此句当翻译作:【我在丙辰岁完成这部书之后,许酉山、万贞一都有想刊刻却没刻完;陈介眉、汤斌又对我的这部书添加好评,我觉得也应该出版一下。】
      
      陈祖武先生据梨洲与汤斌康熙二十七年会面然后有评价的说法,故当不早于二十七年成书,这种说法由以上解读来看是不确的。
      
      
      2)
      陈介眉、汤斌的这句文字点读比较糊涂。我们且列一下各种表述。
      
      ^##原序:書成於丙辰之後,許酉山刻數卷而止,萬貞一又刻之而未畢。然抄本流傳,陳介睂以謹守之學讀之而轉手湯濳菴謂余曰:‘學案宗旨雜越,苟善讀之,未始非一貫也。’壬申七月某病……
      ^##改序:湯潜庵曰:‘學案宗旨雜越,苟善讀之,未始非一貫也。’陳介眉曰:‘學案如王㑹圖,洞心駭目,始見天王之大,摠括宇宙。’書成於丙辰之後,許西山刻數卷而止,萬貞一又刻之而未畢,壬申七月余病……
      ^##刻本序:書成於丙辰之後,中州許酉山暨萬貞一各刻數卷,而未竣其事。然抄本流傳,颇为好学者所识。往时汤公濳菴有云:‘學案宗旨雜越,苟善讀之,未始非一貫。’此陈介眉所传述语也。壬申七月一病……
      
      朱先生将“转手”断开,以为是说陈介眉读了此书后改变了看法——然而“转手”可以引申出这个意思吗?朱先生列出一种“错误”的读法,是“转手给汤斌”。还有一种读法是:陈介眉先读了我这书,又转告了汤斌对我这书的评论。这由刻本序的“此陈介眉所传述语也”相对照可见。朱先生说这是贾氏刻序时因为错误理解了“转手”的意思而转写成“传述”。
      按黄氏为陈氏写的墓志:“明儒學案成,君讀之以爲鏞笙磬管合發並奏,五聲十二律截然不亂者,考之中聲也。君從此殆將轉手。天不假之以年,惜哉!”由此则朱先生以转手为改变学说,是正确的。
      
      
      3)
      “府君作蕺山传:‘五星聚奎,濂洛關閩出焉;五星聚室,陽明子之說昌;五星聚張,子劉子之道通。豈非天哉!豈非天哉!’府君於(甲)[丙]辰歲著《明儒學案》成,而五星聚牛女,固由國家之瑞應,亦何幸適逢其會歟!”
      
      以上百家的《行略》中文字,朱先生读成“府君於(甲)[丙]辰歲著《明儒學案》,成而五星聚牛女”,于是丙辰岁成了学案的始作之年,这样读的话,是很别扭的。
      朱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何黄氏父子要突出“丙辰(十五年)”这个年份?——因为与天象大事有关。然朱先生引其学生的考据,五星聚在十六年。于是“府君於(甲)[丙]辰歲著《明儒學案》,成而五星聚牛女”,丙辰岁不过是“开始著述”之年,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天象的意义在于十六年成书时的意义。——这样的行文,似乎是有矛盾的。
      又,十五年始作,十六年便成,如此一部大书,是不是也忒大跃进了?
      
      至于五星聚的问题,其实亦不必非得远求之西方天文学。最直接而且能和黄氏父子说法对应的自然是正史的天文志。清史稿的天文志专门有“五星合聚”一类,其中康熙十五年仅“二月己巳,土金同躔娄十一度。四月戊午,土水同躔胃四度。 ”十六年首先便是“二月戊申朔,木金同躔女六度。”我是天文盲,不知道到底是哪次,但这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
      这句话最正常读起来自然是:黄宗羲在丙辰岁写成了《学案》,而后五星就又聚起来了。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好思多疑很重要;但对于读书来说,顺从正常的阅读习惯,能忍住不生疑,有时也很重要呢。^_^
      
      (炎文你要写论文!再在这里扯淡不务正业就剁手!!!)
  •     这不是书评。只是摘抄《明儒学案》中《曹端学案》的“语录”一文。原文为曹端所著,【】内为黄宗羲的评点。
      
       人之所以可与天地参为三才者,惟在此心,非是躯壳中一块血气。
       【心者神也,神无方所,视听言动,一切感应皆是。】
       事事都于心上做功夫,是入孔门底大路。
       【看此语,便见先生之学。】
       事心之学,须在萌上着力。
       【所谓萌,即《易》之几,《学》、《庸》之独也。】
       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上立根脚。
       【与学圣之事主于一心参看。】
       天地间凡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故周子言无极而太极。
       做人须向志士、勇士不忘上参取,若识得此意,便得此心,则自唔入不自得。
       人要为圣贤,须是猛起,如服暝眩之药,以黜深痼之疾,真是不可悠悠。
       学者须要置身在法度之中,一毫不可放肆,故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先生为学严密如此。】
       吾辈做事,件件不离一敬字,自无大差失。
       一诚足以消万伪,一敬足以敌千邪,所谓先立乎其大者,莫切于此。
       非礼勿视,则心自静。
       学者须要识得静字分销,不是不动便是静,不妄动方是静,故曰“无欲而静”。到此地位,静固静也,动亦静也。
       【静字看的精极】
       天理存亡,只在一息之间。
       【其严乎!先生存养之密可见。】
       生死路头,惟在顺理与从欲。
       能真知义理之味无穷,则穷达自不足以动念。
       圣人之心,一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心,无一物不欲其生;圣人之心,无一人不欲其善。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这忧勤惕励之心,须臾毫忽,不敢自逸。理无定在,惟勤则常存,心本活物,惟勤则不死。常人不能忧勤惕励,故人欲肆而天理亡,身虽存而心已死,岂不大可哀哉!
       【勤之一字,是千古作圣的单方。】
       人之为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若这里工夫,欠了分毫,定是要透过那里不得。
       学圣希贤,惟在存诚,则五常百行,皆自然无不备也。
       无欲便觉自在。
       【惟无欲者可做此语。】
       人只为有欲,此心便千头万绪,做事便有始无终,小事尚不能成,况可学圣人耶?
       【语极的确。】
       受道者以虚心为本,有所挟,则私意先横于中,而不能入矣。
       人能于天命顺而不呒,受而不拒,便是处死生富贵之要。
       直者生之道,循理而行,虽命之所遭有不齐,而莫非生道。
       【见得极透】
       得一善,逞一善,得一能,逞一能,是谓道听途说。
       今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奔驰四出了。学者当自谨言语,以操存此心。
       修身见于世,盖实之不可掩者,非君子愿乎其外,而欲以自见也。
       人性本善,而感动处有中节、不中节之分,其中节者为善,不中节者为恶。
       【知学则知中节,而动无不善。】
       道无形体可见,而圣人一身,浑然此道,故无形体之道,皆圣人身上形见出来。
       【人皆有之,第日用不知,不自作主宰耳,非道远人也。】
       为仁之功,用力特在勿与不勿之间而已。自是而反,则为天理;自是而流,则为人欲;自是克念,则为圣;自是罔念,则为狂。特毫忽之间,学者不可不谨。
       孔、颜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语》曰“仁者不忧”,不忧非乐而何?周、程、朱子不直说破,欲学者自得之。
       人能恭敬,则心便开明。
       学到不怨不尤处,胸中多少洒落明莹,真如光风霁月,无一点私累。
       《六经》《四书》,圣人之糟粕也。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
       【道真我固有者,先生此言,欲毋专泥书册耳。】
       古人,文人自是文人,诗人自是诗人,儒者自是儒者。今人欲兼之,是以不能工也。贤辈文无求奇,诗无求巧,以奇巧而为诗文,则必穿凿谬妄,而有不得其实者多矣,不若平实
       简淡为可尚也。
       【见先生应感之实,可法。】
       人心本自虚灵知觉,但事物才触,即动而应物,无踪迹可寻捉处。
       《太极图说述解序》略云:孔子而后,论太极者皆以气言。老子道生一,而后乃生二。庄子师之曰:“道在太极之先”。曰一,曰太极,皆指作天地人三者气形已具而混沦未判之
      名。道为一之母,在太极之先,而不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极致而言,则曰极;以不杂而言,则曰一。夫岂有二耶?列子混沦之晕,《汉志》含三为一之说,所指皆同。微周子启千载不传之秘,则孰知太极之为理而非气也哉?且理,语不能显,默不能隐,固非图之可形,说之可状,只心会之何如耳。二程得周子之图之说,而终身不以示人,非秘也,无可传之人也。是后又增周子首句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则亦老、庄之流。有谓“太极”上不当加“无极”二字者,则又不知周子“理不离乎阴阳,不杂乎阴阳”之旨矣。亦惟朱子克究厥旨,遂尊以为经而注解之,真至当归一之说也。至于《语录》,或出将就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卒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非朱子之成书也。近世儒者多不之讲,间有讲焉,非舍朱说而用他说,则信《语录》而疑注解,所谓弃良玉而取顽石,掇碎铁而掷成器,良可惜也。
       【《太极图》先生生平所最得力者。】
       《太极图说辨戾》文略云:周子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而朱子之解极明备矣。其曰“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尤不异焉。又观《语录》,却谓“太极不自会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耳”。遂谓“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以喻气之一动一静,而理亦与之一动一静。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物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贵哉?今使活人骑马,则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驭之如何尔,活理亦然。不之察者,信此则疑彼矣。经年累月,无所折衷,故为《辨戾》,以告夫同志君子。
      
       据光绪八年(一八八二)慈溪冯全垓补修重印乾隆四年(一七三九)二老阁刻本。
  •   大体赞同作者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如果《学案》成于康熙十五年,为何黄宗羲有“书成于丙辰之后”之说?《学案》理应成于康熙十五年之后。《学案》著述起始时间,在学界一直悬而未解。只是,《学案》并非全是黄宗羲一人的努力成果,董旸、姜希辙曾参与过《学案》的编纂工作。《学案》成书之前,黄宗羲有很长一段的准备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姜希辙的《理学录》和黄宗羲的《理学录》(同名异书)都可视为《学案》的前期工作,它们分别作于康熙以前和康熙六年。关于这点,彭国翔的《黄宗羲佚著<理学录>考论》和《姜希辙及其<理学录>考论》有详细论述。
  •   “之后”的读法,参见文中翻译。
  •   按照楼主对“书成于丙辰之后”的理解,翻译成现代汉语可通,但似乎不符古人的行文习惯。因“中国基本古籍库”用不了,我暂无法求证古人是否有这种表达习惯。不过,根据吴光的《黄宗羲著作汇考》页18-19所举的第三个《学案》里的内证,即黄宗羲谈及吴钟峦和恽日初的例证,《明儒学案》不可能成书于康熙十五年,至少是康熙十七年。
  •   想問:胡大時究竟跟胡安國是什麽關係啊?——外行問題飄過……
  •   重新串了一遍,觉得“书成于丙辰之后”和“成而五星聚牛女”,还是同意作者的意见。
    “書成於丙辰之後”,应该是一句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作为后头刻书那句话的时间状语。
  •   最后一点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   我倒觉得最后一则最有启发:)
  •   到底为什么智伯可以称邯郸?盼赐教。
  •   智伯是晋国的,所以用邯郸代指晋吧
  •   我觉得国策做解讲不通吧,梨洲的意思是“其途亦不得不殊”,五丁开山是自辟蹊径,没人走过的路子。我猜邯郸是“学步”的意思,别人走过,虽好也不可从。野馬似可从庄生之言,宋明人多谓野馬是纷纷扰扰之意。也就是别人纷纷试验过的老路子。猜测而已,呵呵。
  •   古代的君子都是下死功夫自己体认而得(凿五丁之间道),不捡现成的学说(假邯郸之野马),所以其路径各有不同。——很通达啊
  •   我也觉得《战国策》的典比较贴切,不过用邯郸代指晋,还觉比较困难。查了一下古籍库,文集本作“邯鄣”,这样会不会有另外的可能?还是简单的误植?
  •   国策意思说的是“无功之赏,无力之礼”,野馬怎么就成了“捡现成的”,费解啊。如果是典故,自然应该是核心的内容,不太可能是一段话里出现的随便什么词,假邯郸之白璧,可乎?
  •   邯郸野马作邯郸学步与野马尘埃的复合解,无乃太过迂曲。。。
    这个问题看来没有别的解决途径,只能看个人的语感了。
  •   当时圆圆问过我这句话,我只能回答说,黄宗羲用典是为了证明“穷万殊之心,其途本应千变万化”这个观点,至于典故本身的意思,我也不清楚,方便的话可以查查《渊鉴类函》之类的……后来圆圆又发我文在兹老师的解释,我就也没细琢磨了,惭愧惭愧。
    刚才重新把那句话的上下文琢磨了一遍,“是以”承接上文,而上文要分辨的,正是朱学和王学,是格外物还是格此心,不知道五丁和野马这两个典故,与此有无对应关系?(我自己是没看出来的……汗)
  •   哦对了,我大朱谦之说这篇原序是伪作……
  •   庄子和国策的典故用在这里似乎都和本文没有关系。窃以为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宁愿自己开路,也不骑好马过去”(因为道路多样,变化万殊)。于是“邯郸之野马”可以理解为好马的泛称。类似于“代马”、赵地的马。
  •   那个“野马”,俺看了第一反应也是《逍遥游》(但是牵强)…第二次以为是《韩非子· 说林上》齐桓公伐孤竹老马识途的故事(和邯郸沾不上)……
  •   查了《战国策集注汇考》。高诱注:“野马,騊駼也。四百,乘也。”(黄丕烈认为“百”字误衍)騊駼,北野之良马,可与lss说法印证。
    《说苑·权谋》:赵简子使人以明白之乘六,先以一璧,为遗于卫。卫叔文子曰:‘见不意,可以生,故此小之所以事大也。今我未以往,而简子先以来,必有故。’于是斩林除围,聚敛蓄积,而后遣使者。简子曰:‘吾举也,为不可知也。今既已知之矣,乃辍围卫也’。”此故事与“智伯欲伐卫”完全雷同,与“邯郸野马”较为接近,吴师道已指出过。lz可参考。
  •   ls靠谱
  •   第二则《战国策》似不妥,跟下一句意思不接。第三则我看过朱先生《思辨与习学》中的《为学方案》文章,觉得他的论证应该是可信的。
  •   第一则“丙辰岁著《明儒学案》,成而五星聚牛女”更佳, 因为《明儒学案》序道“书成于丙辰之後”,此条证据乃黄宗羲自言,前一条乃黄百家言,从证据的直接性来看,应从《明儒学案》序。
  •   “讲西学的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述希腊史倒在其次,首要的是寄寓希罗多德的思想。”
    怯怯地说,这里似乎是修昔底德,而不是希罗多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