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评说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刘再复  页数:447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槛外评说》,是“刘再复散文精编”之四,为文学随感、文化随笔集。    取名“槛外评说”,用再复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大观”的眼睛看世界,以“大观”的视野看事物,也即以“超越视角取代世俗视角”。再通俗一点说,就是往大处看,朝远处看,往高处看。如果这样的解说还嫌抽象的话,那么,你就去看集子里的文章,读了这些大含细人、才高意广的散文随笔,什么是“大观”之所见,“大观”之所得,而“大观”究竟有何高妙,义是如何精到,就都了然于心了。    最近因工作需要,一直在思索缭乱的当下文坛为何核心的精神力量不够彰显的问题。此时编读这本《槛外评说》,真是如逢甘霖,如沐春风,疑惑不说全解,却也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一直还是过于以务实的姿态去侍弄文学,以过于世俗的眼睛去打量现状,视野上少有拓展,视线上没有超越,未能把“眼睛”和“视角”上升到“宇宙的、哲学的和高远”的境界。    也许是带着一种寻求“心魂救援”的愿望的缘故,读《槛外评说》,给我感受最为强烈而突出的,是集子里那些有关中外文学大家的精神特性与人格个性的感悟与激赏文字。那是真真切切的含英咀华,探骊得珠,如歌德的“至死都进射出发现的激情与爱的激情”;如福楼拜的“把独一无二的天才激情持续了四十多年,从不衰竭”;如十九世纪俄罗斯大编辑家格利罗维奇、大批评家别林斯基、大诗人涅克拉索夫,为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而狂喜不已,同声赞美,从而使文学新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坚定了文学信念,发誓说“我一定要无愧于这种赞扬”;如茨威格总是深怀着“比他先行的作家的爱慕和发自心灵深层的敬意”;如萨特的由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而体现出来的“强大的人格力量”;如君特·格拉斯的保持“完全独立”,“浑身充满灵魂的活火”,等等。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著作等身、名满天下的文学大师,但在才华横溢的天分之外,显然还葆有坚定的个人信念,高远的人格精神。    在《论罗素的三激情》等再复与剑梅的父女对话文章中,剑梅对于再复关于伟大作家当是有才华、有思想、有品格的三性合一的说法的转述,她自己对于茨威格由罗丹身上看到的伟人们“心地总是最好的”、“生活总是简单简朴的”、“工作总是聚精会神的”三点启示的概括,其实也是对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共同具有的人格精神与思想品质的扼要概述。他们具有着别人所难以具有的,他们做到了别人很难做到的,这是他们所以成功叉名垂青史的最大秘诀。    伟人自有伟人的制高点,大家自有大家的闪光处。歌德、茨威格、罗丹等旷世奇才,留给世人的,不只是他们那些精美绝伦、无与伦比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更有他们凝结在其中的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异彩。而这使得他们既是为文、为艺的好楷模,更是做人、做事的高标杆。    再复品读大家、赏读大师,有一个基本的心理诉求,那就是借以得到“心魂救援”。这种注重精神汲取的姿态,本身就很值得我们效法与敬重。无论在阅读渴求上,还是精神提升上,我们不说与大师们相比,就是与再复相比,也是有着太多、太大的差距。因此,当再复在许多篇什里,不断地联系到现实,一再地反思到自我时,真是让人在对比中感到汗颜不已。他由过去的依靠组织到后来的脱离组织的两重生活,深切地感到“生活机能的退化”;他过去为建立起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而努力,而满足,但现在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体系”“也是一堵墙”,把他“紧紧地封闭起来”。还如“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求之难得,“丧魂失魄”的状态的挥之不去等等,都是在苦涩又酸楚的自省、自诉中,深含了对于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政治运动的非人化,非人状态的普遍化的愤懑、批判与反思。    总之,《槛外评说》是一本由文人、文学谈起和说开去,而又远远地超越了文学与文化的单一范畴的著述,它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旨在人的精神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再复以从诸多文学大家那里得到的“伟大的灵魂的援助”,又经由这本书,再给我们以“伟大灵魂的援助”,使我们陶情适性,“读享其成”。这,便是这本书无以替代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是为编后记。    白烨    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于北京朝内

内容概要

  《槛外评说》本卷文化随笔,收入作者二十多年来品读文学大家、纵论文化现象的随感、随笔类文章一百四十余篇。作者以“超越视角取代世俗视角”来品读大家、赏读名作,立意在于寻找“心魂救援”:歌德的“至死都迸射出发现的激情与爱的激情”,福楼拜的“把独一无二的天才激情持续了四十多年,从不衰竭”,茨威格总是深怀着“比他先行的作家的爱慕和发自心灵深层的敬意”;萨特的由拒绝接受诺贝尔奖而体现出来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这些人性的光辉与人格异彩的闪现都令作者联系现实、反思自我时,感慨丛生,也另读者为之深思。

作者简介

  刘再复
一九四一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传统与中国人》(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救援我心魂的几个文学故事.
 不朽的楷模与挚友
 活着多么好
 两个给我力量的名字
 命运之赐
 生命的继续
 萨特:人格的幸福
 格拉斯:充分燃烧的活火
 以赛亚?伯林对斯大林的批判
 弥尔顿评“书禁”
 书禁的进化
 纳博科夫寓言
 论罗素的三激情
 论德谟克利特之井
 集中营:密勒的警告
 托尔斯泰:选择的艰难
 没有酸气的萨义德
 人生的盛宴
 世纪末的童话
 世纪末的慈悲声
 阿诺德?施瓦辛格启示录
 钱锺书先生的嘱托
 丰子恺带给我的迷惘
第二辑
 我的文学观
 我的教育观——为安徽铜陵三中师生所作的讲述
 我的六经
 学术自述
 自己,并不那么重要
 逃避自由
 执著于一种态度
 爱全人类易,爱一个人难
 第二视力
 心想平静的书桌
 丧魂失魄的岁月
 书园漂绪二十年——《书园思绪》序言
 第三旅程告示
 念念不忘一个“格”字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第六辑
作者后记
编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特殊的第二视力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到死亡天使的降临点和地狱的真正处所。在一般的天然视力(即第一视力)看来,死亡天使降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是他被推上断头台和在监狱中等待死亡的时候,而他的第二视力则看到,真正的死亡天使降临在监狱以外的广阔现实土地上。他发现在现实的土地上,是无所不在的牢狱,是无所不在的奴役形式。在监狱的墙内他还能从缝隙中看见天堂,还有对于未来的向往,但是,当他的苦役结束,走出监狱墙外过着“自由生活”时,他却发现自己反而进入一种真正的苦役,他开始发觉:“自由生活越来越像苦役生活,他在监狱生活中的‘整个天堂’未来是无限的,就其无限性而言,是有许多许诺的,可是如今却像他牢房的矮小棚顶一样,令人感到憋闷和窒息……天空令人窒息,理想遭到禁锢——整个人类生活,如同死屋囚犯生活一样,正在变成一场噩梦……”这样,在第一视力视为死的地方,第二视力则见到生;而在第一视力视为“生”(自由)的地方,第二视力则见到死,见到“不自由”,见到笼罩一切的无所不在的牢房,见到死亡天使盘踞得没有任何光明的天空。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通过他的特殊眼睛看到:天空和监狱高墙,理想与镣铐,绝不像他和常人从前想象的那样是对立的,他看到的恰恰是一致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天空,有的只是狭小受限制的视野(即警察捕猎的眼睛),任何地方也都没有被推崇备至的理想,有的只是锁链,尽管看不见,但此监狱的镣铐连结得更加牢固。” 跟着舍斯托夫进行灵魂漫游的时候,我又想到苏联的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想到这位提出“复调”、“对话”、“多声部性”等精彩概念和理论的学者是否受到舍斯托夫的影响。舍斯托夫出生于十九世纪的一八八六年,死于二十世纪的一九三八年。而巴赫金生于一八九五年,死于一九七五年,相差大约四十年。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见解,正是舍斯托夫所发现的“第二视力”这种观念的深化和发展。巴赫金紧紧地把握住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另一种视觉和另一种听觉。他说:“在别人只看到一种或千篇一律的地方,他却能看到众多而且丰富多彩的事物,在别人只看到一种思想的地方,他却能发现、能感到两种思想。别人只看到一种品格的地方,他却能揭示出另一种相反品格的存在。……在每一种声音里,他能听出互相争论的声部;在每一种表情里,他能看到消沉的神情,并立刻准备变成另一种表情。”

编辑推荐

《刘再复散文精编(卷4):槛外评说》收入作者近二十多年来品读文学大家、纵论文化现象的随感、随笔类文章一百四十余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槛外评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槛外评说》是一本由文人、文学谈起和说开去,而又远远地超越了文学与文化的单一范畴的著述,它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旨在人的精神深化。
  •   刘再复先生十多年胡随笔集,很不错。
  •   女儿老师推荐的书籍,很值得拥有。
  •   听说是本不错的书,还没有开始看。应该感觉还行的。别人推荐看的书。
  •   还不错,慢慢看,细细品!
  •   很喜欢杂文,真的不错。
  •   小失望,写得比较简单,没有想象中深刻
  •   很喜欢他和他闺女,遂决定买来看看,睡前读物吧。
  •   刘再复先生以“超越视角取代世俗视角”来赏读名作品读大家,从歌德、福楼拜、茨威格、萨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罗丹等大家表现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性光辉与迸发的爱的激情,为身已在“槛外”的刘再复先生,提供了心灵救援的力量,其感悟、反思与自省也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但这只是个人的彻悟。这一切人性价值的力量对在“槛内”滚滚前行人们来说,却显得那么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是啊,当人们尚且无力安顿好沉重的肉身,哪里还顾得上心灵?当已不许、不需人们思考时,哪里还有什么反思!刘再复先生的超越视角,也就超越了“槛内”人们茫然的目光,与“槛内”人们焦灼的内心相脱节了。其评说在道义上是制高点,但对现实而言,是另外一种“主义”谈的太多,却无法解决“问题”的评说,现实中的人们是无法承受其“重”的,因此它也就无力抚慰(更无法提升)人们的心灵。一切真象隔着一个有距离感的“槛”,槛外的视野是宇宙的、哲学的和高远的境界,“槛内”的目光却是现实当下的、欲望迷离的和随波逐流的景象,无法交融。仿佛一记拳头打在了软胎胎的棉花上,别说痛感,甚至都没有回响。真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这6家以出版社科人文类图书为主的重量级出版社,抛开图书的学术质量不提,仅就图书的装帧设计来看,三联书店是最特出的一家,不服不行。就拿这套为刘再复出的选集来说吧,从封面到版心设计都美到极致,甭说读,仅审美就让人舒服得不得了,堪称我国当今图书印制的最高水平!比如本书,套封封面有线装古籍的韵致,又吸收了传统书法、绘画的浓淡、虚实、参差错落等表现手法,加之丰富、淡雅的色彩搭配,配有底纹的用纸也非常考究,使整本书就像书法手札、扇面这样的艺术品,可以单独观赏。版权页的布局一如封面,书名、作者、出版社的排列错落有致,藏书人想用个藏书印,总可以找到一两处最妥帖的地方。从这些微小处你能感受到设计者那份儿体贴。这些细节中华书局做得稍好,其他出版社就根本谈不上了,通常情况是版权页设计既对称呆板,字又填得很满,没有你落印的地方,只能将印胡乱盖在目录页里。三联的书版心(正文)也让人很舒服,字体、字号、墨色、行距以及天头、地脚和旁白,都那么疏朗、和谐、匀称,虽不是每本书尽然,但起码刘再复的这三本新书堪称完美。有感于这套书的装帧美说了些与内容不着边际的话。说说内容,这次为刘再复出的选集共9种(已出5种),都是刘20多年海外漂流的思想随笔,很多内容都是首次在国内公开,别人的感觉不知道,反正我是非常喜欢——大气、真挚、激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最为匮乏的。刘的书恐怕中年以上的读者才能有共识共鸣。刘再复的书国内有多家出版,当然三联的品质是最佳选择。 阅读更多 ›
  •   刘再复的散文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好书。
  •   对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怀念,对善良的赞美和歌颂,都在其中。希望作者能多回祖国游历,多体味人间大爱,多撰写美妙奇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