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粮时代-来自江淮大地的报告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农业  作者:时春晨  页数:343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6亿斤,比1978年增加了63.23%。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粮食供求的紧平衡。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将日益突出,若不制定长远战略,将会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以2006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总人口增加了约9000万人,人均消费需求从751斤增加到773斤,增加22斤;粮食消费总需求从9185亿斤增加到10160亿斤,增加了975亿斤。  一方面,粮食需求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另一方面,粮食增产受到的制约日益明显。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而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进程尚未过半,尽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占用400万亩土地。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2100立方米左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但近10年来的情况是,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在承担着弥补南方粮食产需缺口的任务。2005年东南沿海10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614亿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三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由于灌溉条件较差,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据有关部门2005年的数据,全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6.5%,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50.7%、31.2%和22.7%。2005年,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左右;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左右。另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自然灾害影响明显加大。近年来,我国每年因灾减收粮食已经超过700亿斤。  在这种格局下,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2006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产需缺口比上年缩小64亿斤,但仍然有211亿斤。2007年的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10300亿斤左右,国内粮食仍是产不足需。从目前来看,谷物基本实现了紧平衡,但这一基础并不牢固。大豆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2006年,大豆进口量已逼近600亿斤。  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当然有必要适当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市场的余缺,但对于国际市场能为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提供多少粮食,必须有清醒的判断。2006年我国谷物消费量为4.73亿吨左右,相当于世界谷物出口量的两倍;我国稻谷消费量超过1.8亿吨,而世界大米出口不超过3000万吨,不及我国消费量的1/4。即使我国10%的粮食消费依靠进口,都会对世界粮价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牢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   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这意味着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都从农业和农村开始。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工业、教育、科技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农业所直接提供的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这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丝毫也改变不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改变不了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地位。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农业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粮食供给没有保证,现代化的目标必将落空。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有不少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曾因一度忽视农业而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致使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报告将“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纲领性要求提了出来。因此,我们必须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省。安徽的历史跌宕起伏,仅围绕粮食问题就发生过一系列震动全国的历史事件,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投身起义、清末捻军起义等,而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其起点也是农民为了扔掉讨饭棍、靠自己的辛勤耕耘吃饱自己的肚子。粮食问题在安天下中的重要性,在安徽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安徽人民的努力下,淮河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扩大,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安徽省这几年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探索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子。2006年,安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572亿斤,比2005年增产51亿厅,占全国增产的19%。目前,安徽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能调出粮食供应其他省份,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春晨、闻朋同志生于淮河岸边、成长在安徽大地,对故土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感情。他们长期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撰写过大量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著作,为推动安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本书中,他们不仅以生动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开阔的视野剖析了全球粮食供求的大格局、回顾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提出了一些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前瞻性问题,而且对安徽立足省情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确保粮食增产方面的艰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持续创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窥一斑而见全豹。我相信,通过这本来自江淮大地的报告,读者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会有更坚定的认识,对于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会有更紧迫的认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突显,国家支农惠农的新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我们终将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7年9月14日

内容概要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省。安徽的历史跌宕起伏,仅围绕粮食问题就发生过一系列震动全国的历史事件,粮食问题在安天下中的重要性,在安徽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安徽人民的努力下,淮河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扩大,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安徽省这几年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探索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子。目前,安徽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能调出粮食供应其他省份,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 安徽“三农” 风雨兼程 一路领跑第一章 全球粮变 国家兴衰仍靠粮食发展战略安天下1 世界喊饿 1/5国家缺粮 1/7人口少吃 千年目标完成尚待时日2 生物质经济引发“农业革命” 农民增产增收前景空前广阔3 今日中国 并非地大物博 却是人口众多 粮食靠天收 丰年方有余的格局不破 “重粮”将是这个时代的不二选择第二章 重粮行动 新时代的“黄钟大吕”4 春分时节 国家重粮行动从这里开始5 一条增产量占全国粮食总增产量48.8%的丰产喜讯昭示着一个粮食主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分量6 2006年重粮行动:引领安徽粮食增产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增幅为中部六省第一 全国居四第三章 全民创业 新型农民崭露头角7 组团造舰 联手求财 专业合作社让家庭承包 经营户如虎添翼8 引导农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让农民不当农民 让农民当好农民 让农民兼当农民9 学生下乡 干部支农 民企领建 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民第四章 提升能力 势欲做大中部粮仓 发力转化 重粮时代风光无限10 紫气东来 产品东进资金东引产业东接 工农一体 把工业理念植入农业经营11 政策惠农投入加大 科技支撑单产提高 市场导向结构调整 自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12 多功能开发农业 全方位提升能力 让粮食挣脱弱质低效羁绊

章节摘录

  世界喊饿1/5国家缺粮1/7人口少吃  千年目标完成尚待时日  说来有些难以理解,想想更是不可思议。已有60亿之众的人类叩开新千年大门,听到这最为寻常的千年一问:吃了吗?联合国192个成员国中竟有40多个国家缺粮,已超过了1/5;地球村60亿人中的8.54亿人,长期遭受贫困和营养不良之苦,占其比例1/7;而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被称为极端贫困的人口逾10亿,整整折合1/6;而每年死于贫困有关疾病的儿童高达560万,意味着每天饿死1.7万人;而喝不上清洁饮用水的城乡居民逾11亿,连基本卫生设施都没有的人口高达近一半的26亿。天哪!这分明是个满世界啼饥号渴的年代。  2000年9月6日至8日,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郑重通过一份《联合国千年宣言》。宣言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即消灭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这些目标和指标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DGS)。而置顶于具体8项目标之首的,就是消灭饥饿。192个联合国成员和参会的189位各国首脑,一致形成共识,头条目标为:到2015年,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把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  掌管各国事务的联合国,早在1981年就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次年,又将每年10月16日的次日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又从1995年起,由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当年年底,又将1997年至2006年确定为第一个“国际消除贫困十年”。到了2006年,10月17日已是第1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一年的主题仍被定为具有不可等闲视之意义的:共同努力,摆脱贫困。因为这一年,挨饿的世人比起十年前的1996年,又多了1800万。  1945年,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创建了联合国,消除战争和贫困也成为其主旨。从1946年至1986年的四十年间,联合国的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不定期的形式,前后进行了5次“世界粮食调查”。相隔漫长40年岁月的调查结果,确实让人有点沮丧,还有点寒心,其结论竟然是:没有消除的饥饿,正在日益扩大。  1946年的第一次世界粮食调查,瞄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5—1939年的70个国家,以每天平均摄取热量低于9414千焦(2250千卡)界定营养不良,结果却发现:大约半数的世界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6年后开展的第二次世界粮食调查,仍以70个国家为对象,时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1948年,其营养水平可怜见的比战前还低,唯一可自圆其说的是还在战争灾难后的恢复期,所以除北美、欧洲、大洋洲外所有地区均未达到基准水平;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是1963年开始的,此时离二战和战后恢复都很遥远了。对80个国家1957—1959年的调查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60%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事隔14年的1977年,第四次调查世界粮食扩大到了162个国家。调查分析的是1972一1974年的数据。这次调查结论对联合国和全人类都是一本警示录:全世界有4.55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4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都在其列,而这中间当数妇女和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最为严重;1979—1981年间,世界人口营养不良状态如何?1986年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为: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3.35亿~4.49亿人在营养不良状态。  有专家在分析这种满世界“喊饿”的现象时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从1946年的5.33亿吨增加1985年18.51亿吨,增长了近2.5倍。其间虽然世界人口从22.75亿增加到48.44亿,但粮食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从1946年的234公斤增加到1985的382公斤。然而,世界粮食供应依然紧张,特别是非洲和亚洲,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众多。据联合国食农组织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约有饥民5.12亿(世界银行估计7.3亿),其中60%在亚洲,25%在非洲。若从饥民占所在地区的人口比重看,非洲高达32%,亚洲为22%,拉丁美洲为14%。所谓粮食问题并不是地球上现在生产的粮食不能供养现存人口,主要是世界粮食生产不平衡,国家间人均粮食产量悬殊,有的国家人均粮食高达1100~1800公斤,而有的国家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均粮食产量都较低,非洲最低,仅150公斤;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人均粮食产量都较高,超过600公斤,以北美洲为最高,达1496公斤。人均粮食较少的亚、非、拉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购买粮食,使国内的饥馑加剧。产量较多的国家,粮食库存增加,政府为保管粮食和食品而耗费巨资;有的国家采取减少耕地或休耕制限制粮食产量,甚至用销毁粮食等办法,以维护世界市场的粮食价格。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国际间南北贸易的不平等。要解决粮食问题,一是缺粮的发展中国家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优先地位;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矿产品贸易方面应采取公平政策,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发展中国家以援助。  据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朱丕荣介绍,早在联合国开展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时,联合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办了提供粮食援助的国际机构——世界粮食计划署。目的是帮助缺粮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及其国内的贫困人民,以粮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援助,特别在供给和改善最易受害和最迫切需要的阶层的营养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率,鼓励使用大量劳动力的项目和促进农村就业与福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既从长远角度支持开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找出产生饥饿和贫困原因并加以解决,又及时地救济难民或饥饿人们克服短期内的粮食困难。凡是低收入缺粮的发展中国家均可申请国际粮食援助。从1963年至1996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了1600多个开发项目给发展中国家,还提供了1200多个紧急援助项目和长期难民及流离失所人员安置项目,援助金额累计分别为122亿美元和90亿美元,有2.5亿人受益。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粮时代-来自江淮大地的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相关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