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姜玉英  页数:333  

内容概要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在吸取前人研究的丰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近年来我国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新变化和新的监控方法与技术,旨在更广泛地吸收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效的生产实践经验,更全面和科学地指导我国小麦病虫草害监测、预报和控制工作。书中还收录了部分病虫草种类,由于其发生范围相对较小、为害程度相对较轻,近几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但因其对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希望通过阅读《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引起广大生产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充分关注,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观测和研究,以更好地储备技术力量,防患于未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小麦病害第一节 小麦真菌病害一、小麦锈病二、小麦白粉病三、小麦纹枯病四、小麦赤霉病附:赤霉病麦减轻毒性方法(周世明)五、小麦全蚀病附:小麦全蚀病的检验方法六、小麦散黑穗病七、小麦腥黑穗病八、小麦秆黑粉病九、小麦根腐病十、小麦颖枯病十一、小麦叶枯病十二、小麦秆枯病十三、小麦霜霉病十四、小麦雪霉叶枯病十五、小麦雪腐病十六、小麦白秆病十七、小麦(类)麦角病十八、小麦卷曲病第二节 小麦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一、小麦黄矮病二、小麦丛矮病三、小麦土传花叶病四、小麦线条花叶病五、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六、小麦条纹花叶病七、小麦条纹叶枯病八、小麦红矮病九、小麦蓝矮病第三节 小麦线虫病害一、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二、小麦粒线虫病第四节 小麦细菌病害一、小麦蜜穗病二、小麦黑颖病(细菌性条斑病)彩版1第二章 小麦虫害第一节 小麦刺吸性害虫一、小麦蚜虫二、麦双尾蚜三、麦蜘蛛四、条沙叶蝉五、麦蝽六、斑须蝽七、二星蝽八、赤角盲蝽第二节 小麦锉吸性害虫一、小麦吸浆虫二、小麦蓟马第三节 小麦食叶性害虫一、黏虫二、麦叶蜂第四节 小麦钻蛀性害虫一、棉铃虫二、麦穗夜蛾三、麦蛾四、麦茎蜂五、麦秆蝇六、黑麦秆蝇七、麦凹胫跳甲八、麦茎谷蛾九、秀夜蛾十、麦水蝇十一、麦潜叶蝇第五节 小麦地下害虫一、蛴螬二、金针虫三、蝼蛄四、麦种蝇五、麦茎叶甲六、麦沟牙甲七、根土蝽彩版2第三章 小麦草害第一节 小麦单子叶杂草一、棒头草二、短药碱茅三、狗尾草四、看麦娘五、日本看麦娘六、芦苇七、雀麦八、节节麦九、茼草十、野燕麦十一、早熟禾十二、鸭跖草第二节 小麦双子叶杂草一、宝盖草二、香薷三、泽漆四、大巢菜五、茼麻六、刺儿菜七、大刺儿菜八、稻槎菜九、黄花蒿十、苣荬菜十一、蒙山莴苣十二、刺藜十三、灰绿藜十四、尖头叶藜十五、碱蓬十六、藜十七、小藜十八、猪毛菜十九、地肤二十、中亚滨藜二十一、篇蓄二十二、卷茎蓼二十三、苦荞麦二十四、酸模叶蓼二十五、西伯利亚蓼二十六、猪殃殃二十七、葎草二十八、播娘蒿二十九、独行菜三十、遏蓝菜三十一、离子草三十二、荠菜三十三、葶苈三十四、小花糖芥三十五、麦瓶草三十六、牛繁缕三十七、王不留行三十八、阿拉伯婆婆纳三十九、打碗花四十、田旋花四十一、麦家公第三节 其他杂草问荆彩版3附录:小麦病虫草害中、英文名和学名对照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腐熟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人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的根冠区、根茎下节、胚芽鞘等处侵入。在菌量较大的土壤中,冬小麦播种后约50d,麦苗种子根即受侵害变黑。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的根部及土壤中病残组织内越冬。小麦返青后,随地温升高,菌丝增殖加快,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由于茎基部受害腐解,阻碍了水分、养分的吸收、输送,致使病株陆续死亡,田问出现白穗。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从1~2年至3~5年不等。  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依靠土壤中的病根残茬、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鞘等残体的粪肥、种子3种途径传播。  1.土壤传病全蚀病菌集中分布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距地面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遗留在田问,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度过夏季和秋冬季。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病情日趋加重。土壤中病残数量越多,土壤传病力越烈。病害在田间开始往往成簇成片发生,随着农事操作,如耕地、流水、风的携带,使病原菌反复传播,反复侵染,致使病害由点到面、由少到多地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全蚀病菌的寄生阶段只能寄生在活的寄主根部,而腐生阶段却存活于寄主植物的病残组织中。  2.粪肥传病病区实行拔麦或人工低茬割麦,在麦场土和麦糠、麦秸中都夹杂着病根、茎秆等病残体,将带病秸秆直接还田或不经高温发酵沤制土粪,均不能杀死病菌,而只能把大量病菌带入田问,污染无病地块,导致病害蔓延。在此病已普遍发生的地区,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来自土壤,粪肥传病的作用与土壤相比就是次要的了;若病害在个别地块发生,其他大多数地块还尚未发病时,那么病菌随粪肥传播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3.种子传病国内外试验证明,病株种子内部不带菌、不传病,所谓种子传病是种子问混有病残体,由种子携带病残体而传病。用自然释放方法,使大量的子囊孢子喷射到种子表面或使残断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也不传病。只有在种子问夹带病体残屑才导致远距离传病。病残体数量愈多,传病能力愈强。但需指出,病区收获的麦种,经晒干扬净后,夹带残体数量很少,播种后对麦株根部为害很轻。因此,单靠种子夹带的残屑传病,在l~2年内,田间不易发现病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