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崔健,黄日东 主编  页数:274  

内容概要

200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均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路径和目标,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广东现代农业建设起步早、基础好,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在全省各地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亮点纷呈的大好局面。在200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的欧广源同志代表广东省作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专题大会发言(也是大会发言中唯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发言),已经对广东发展现代农业作了很好的概括。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对广东过去多年来的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凝练出若干成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剖析问题、提出对策,这不仅是提高广东现代农业理论研究水平的需要,更是下一步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力争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对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心的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对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广东农业如何加速向“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珠江三角洲2010年、全省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关乎全局的问题做出初步的解答。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综合篇 第一部分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理论  第一章 现代农业的理论内涵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涵义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三、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相关理论     一、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农业“新型科学管理制度”理论     三、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五、现代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六、现代农业“制度选择”理论  第三章 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创新     一、现代农业“三元”层次理论探索     二、现代农业载体理论探索     三、现代农业保障机制理论探索     四、农业现代化测评理论的探索 第二部分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实践  第一章 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家庭承包经营农业发展阶段     二、单一农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的农业发展阶段     三、“三高”农业发展阶段     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阶段     五、全面建设现代农业阶段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践     一、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践     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十二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践  第三章 现代农业建设主要模式     一、外向型农业模式     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三、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四、异地农业模式     五、生态循环型农业模式  第四章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     一、建立多元、长效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二、打造集研发、推广、农民科技培训于一体的科技支撑平台     三、依托农业园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及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五、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六、加强区域合作     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八、农业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 第三部分 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借鉴  第一章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与经验     一、美国     二、法国     三、日本     四、韩国     五、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对广东的启示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与经验     一、印度     二、巴西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对广东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与经验     一、山东     二、江苏     三、浙江     四、福建     五、台湾     六、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对广东的启示 第四部分 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第一章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和优势     一、条件     二、优势  第二章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二、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难点  第三章 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第四章 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倾斜投入战略,建立现代农业长效机制     二、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水平     三、实施农业多功能化战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实施农民职业化战略,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     六、坚持统筹城乡战略,强化现代农业支撑种植业篇林业篇畜牧业篇渔业篇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综合篇  第一章 现代农业的理论内涵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涵义  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性。首先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开始的,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内容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在以农业化学和育种为主导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形成了化肥工业和种子产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封闭的物质能量循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20世纪20至30年代,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电器和钢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浪潮,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电气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微电子工程、海洋工程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正在改变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从而加速了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来管理农业。具体来讲,就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实现“五高六化”(“五高”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业收入水平高;“六化”即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然,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从国内外实践看,现代农业是持续、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是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  1.农业资源领域实现突破。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并十分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2.农业生产状态实现突破。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国内外贸易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3.农业生产部门实现突破。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4.城乡联系实现突破。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发展有赖于农村的支撑,农村发展有赖于城市的支持,城乡统筹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一、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  现代农业是一种既能使农业高效发展,又能永续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世界各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多种探索。  1.持续农业。持续农业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农业经营新模式。关于它的概念和定义,由于国情不一,所持的观点和角度不同,对其内涵的表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看来有三种主要论点:一是长远的、协调发展的论点,就是将环境、资源、技术、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农业和农村的协调持续发展问题,以满足世世代代的需要;二是一体化、综合农业的论点,主要是以西欧正在试验的综合农业为代表,它是一种在经济上、生态上都能持续的农业,既保持农民收人,又保护环境;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论点,认为农业的可持续性不仅涉及物质生产领域,而且还包括精神生活,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教育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系统。该系统要使能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并且一切副产物都要通过再循环,提倡使用固氮植物,通过施用腐殖质肥料、实行作物轮作以及施用农家肥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它必须是多种经营的,使农业生态系统增加稳定性,并保证最大生物量的生产。动物(包括人)与植物的构成比例也必须适当。生态农业在经济上必须是可行的,不能把效益增加到最大而破坏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尽可能保证农村的各种景观并生产出需要的产品,使农业生态体系变得更稳定,并使乡村特有的美丽景观给人以愉快之感。  3.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在研究土壤流失与土壤肥力等问题时兴起的。有机农业的着重点放在土壤与人类健康上,认为食物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土壤及其运动、食物贮存与制备等,没有肥沃的土壤,就没有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改善食物的营养与人类身体健康,其根本在于维护土壤健康,改善土壤肥力。一般情况下,有机农业不用化肥、农药及其他合成的化学制品,在需要时施用一定限量的化肥或农药作为应急手段。有机农业,由于其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产出率,目前还局限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  4.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依托都市、服务都市、并为都市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性农业。它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的代表性形态,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可以表现为: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都市农业主要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带动功能等四大功能。都市农业总体上可归为集约持续型和休闲观光型两种基本类型。  第二章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相关理论  一、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对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受到了农业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W?Mellor)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具体做法特点,于1966年提出“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和工业扩张对资本的占用,在这一阶段,劳动节约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劳动实用型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农场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用机器替代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型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韦茨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于1971年提出了“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也把农业划分为三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的弗农?拉坦在1971年提出了以农业技术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的农业发展理论,1985年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型,即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速水佑次郎还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于1988年提出了“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同样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这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没看,感觉不错,内容挺官方的说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