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品西游(下)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六小龄童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童话。童话是传播想像力的工具。《西游记》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有足够强大的想像力。遗憾的是,如今我们中国人的想像力日渐式微,这要“归功”于应试教育。知识是船,想像力是水。没有水,再大的船也寸步难行。从这个角度说,《西游记》对国人,是一幅能够振兴想像力的灵丹妙药。有了想像力,我们就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创造性劳动是富强的基础。  在国人中,和《西游记》距离最近的应该非六小龄童莫属。自从饰演孙悟空后,六小龄童就和《西游记》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我曾经参观过吴承恩故居,那里竟然有六小龄童的展室,由此可见六小龄童和《西游记》的关系之深。孙悟空表面看最大的特点是神勇和忠心耿耿;实际上,孙悟空是中国想像力的化身,他的魅力在于其变幻无穷。六小龄童之所以将孙悟空演得出神人化,在于他对《西游记》的准确把握和对其想像力的深度共鸣。应该说,六小龄童多年来饰演孙悟空不单是一项艺术活动,他是在将《西游记》的无穷想像力传播给大众。  现在,六小龄童不满足于用形体诠释《西游记》了,他要把他对《西游记》的理解和心得告诉大家。六小龄童在拥有众多观众的同时,还有拥有读者。对于《西游记》这本书,六小龄童最有发言权,否则他不可能将孙悟空演得惟妙惟肖。于是我们看到了六小龄童撰写的这本《六小龄童品西游》。  看《六小龄童品西游》是一种享受。其乐趣就在于,我们能和孙悟空一起读一回《西游记》。  郑渊洁  2007年1月13日写于北京皮皮鲁城堡

内容概要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明代以来,流传400多年久盛不衰,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中国妇孺皆知。  六小龄童用了十七年去饰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对《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刻的感情和领悟。《六小龄童品西游(上)》于2007年年初面世,市场反响非常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现在作者将《六小龄童品西游(下)》展示给大家,通过讲述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故事、中国的猴文化以及《西游记》带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将艺术形象拓展,将西游文化升华。

作者简介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汉族,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六小龄童六岁从父六龄童(本名:章宗义,猴戏表演艺术大师、绍剧一代宗师,被誉为“南猴王”)练艺学武。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浙

书籍目录

序Ⅰ序Ⅱ序Ⅲ前言第一章 吴承恩与《西游记》 著作权之谜 吴承恩的生平 吴承恩的创作过程 《西游记》的章回分析 寻游孙悟空的“老家” 吴承恩故居与《西游记》 吴承恩墓的发现 “美猴王世家”艺术馆第二章 《西游记》之谜 “西天”究竟在哪儿? 吴承恩创作出的天宫 玉皇大帝为何要设个“弼马温” 老子与太上老君 “喳嘛呢叭咪畔”——六字真言之谜 小说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昏君和道士 天篷元帅是如何变为猪八戒的第三章 佛光道影照儒骨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孙悟空 破石而出的孙悟空 佛的灵光 道影相随 国际道德经论坛的感言 儒学为根第四章 《西游记》启示录 《西游记》反映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人物的刻画 《西游记》的艺术精髓 巧妙的“西游记思维” 《西游记》中的人才观第五章 孙悟空生命历程的启示 对长生的追求 变化的魅力 对自由的诠释 悟空的斗战 吴承恩与孙悟空第六章 细品八十一难经典章回(续) 如来巧识真假猴王  1.人有二心灾难来  2.假团队要取真经  3.无慧眼难辨假猴精 孙悟空三进无底洞  1.无底洞的故事背景  2.愚善误人误己 小雷音弥勒擒黄眉  1.真心错拜假如来  2.多次面对人种袋 通天河观音现鱼篮  1.舍我救他人  2.扬长避短克难  3.探源“鱼篮观音” 狮驼岭神僧战魔王  1.故事背景  2.总钻风戏耍小钻风  3.为吃唐僧肉,妖魔也联合 龙太子黑河战鼍妖  1.《西游记》中多次出现的龙王形象  2.劣霸自恃靠山坚 平顶山孙行者窃宝  1.悟空巧夺宅  2.解决问题找机关第七章 《西游记》的风采 《西游记》与东方文艺复兴 世界文化圈中的东方文学  东方的奇幻文学 神话与自然科学的结晶 幽默诙谐的风格 浓郁的喜剧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名著不容恶搞  我对日本版西游记事件的回应第八章 中国的猴文化 猴与民俗 我与猴子 神猴与猴神  猴与中华武术 漫说猴戏  第九章 猴缘于我 祖父和父亲 “偷艺”登台 自成“南猴王”  二哥小六龄童  猴王最佳传人 二哥早逝原因  二哥对我的影响 我对猴文化的传承 苦练学艺 投身猴戏  “孙悟空”之缘 修成“孙悟空” 苦等十年,再续猴缘第十章 我和“童丝”永远在一起 永远的孙悟空 看了二十年的孙悟空  谢谢您,章老师 争睹猴王风采 “猴王”之美 全世界都爱美猴王!  与六小龄童面对面 日睹六小龄童品西游 六小龄童湖北大学讲演 猴魂——听六小龄童讲座有感  齐天大圣 与六小龄童的亲密接触

章节摘录

  小说《西游记》手稿之上是没有作者署名的,大家可能感到奇怪。作者辛辛苦苦写成的书为什么不留下名字呢?这里的原因很多。在那个年代,尽管人们开始读通俗小说,但小说作者并没有社会地位,人们还是把小说当成不入流或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在人们传统的眼光中,能显示出文人社会地位的,还是要看他的功名、诗文等。而写小说这类作品的文人,难免会被人们耻笑,认为写小说的都是没出息、无聊之辈。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小说家是那么的受人尊重和敬仰。所以《西游记》写成以后,作者没有署名百r能是想回避这些嘲讽和耻笑。另外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随心所欲,对社会万象作了很多影射,也对当朝统治者予以了嘲讽。在腐败黑暗的明代末期,统治者的着爪牙遍布各地,专横无比,作者不署名也是出于安全考虑,确保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写《西游记》全凭个人兴趣,并没有打算身后留名或者光宗耀祖。可是作者的不署名似乎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麻烦”,产生了近代文学史上《西游记》的著作权之谜。  《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我们先看看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李春芳,李春芳是谁呢?他是华阳洞天主人,吴承恩的朋友,这个人是个大官,是大学士。华阳洞位于江苏省,李春芳在那里读的书,称他是华阳洞天主人有一定的可信性。但书上只是说“华阳洞天主人校”。校和写、编是两码事,校不等于作,不等于著。说作者是李春芳的证据呢?有人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发现了一首诗,说此诗就是证据:  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  一首描写风景的诗,但发现这首诗有李春芳老人留迹。第四句有个“春”字,第五句也是写的是春,第六句有个“芳”字,第七句长者留遗迹,称李春芳这个老人留下了痕迹。说这首诗就是表明此书是李春芳写的,在这里留下些痕迹,等着后人去发现。但这样的证据是不足为信的。绝对不能把“校”看成是著,那完全是两码事,“校”就是校对文字。古代文人用词讲究准确,不会出现是自己写的文章,又偏要写个“校”字。  也有人说作者不是吴承恩,是无名氏。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永乐大典》里有《西游记平话》,而且写得很具体、细致。这就说明,在吴承恩之前,《西游记》就存在了。《永乐大典》是有文必录,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全,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西游记》。在吴承恩之前就有《西游记》,这就是说,吴承恩不是作者。这个说法我觉得也不能成立,这只是一种推理、猜测,没有根据。为什么以前有过《西游记平话》,几十年后吴承恩就不能再写《西游记》了?是不是吴承恩写的,应当根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西游记》来判断,不能根据记载的一个片段来判断这部小说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写的,邱处机本人没有写过《西游记》,但是他的弟子写过《长春真人西游记》,是完全记载他西域旅行时的所见所闻的书,那么《西游记》不成了一个游记、讲地理的书籍吗?从书名来看,不考察它的内容,把它说成游记也好,说成小说也好,都是有可能的。关键要看这本书的本身,看编书目的人有没有看过这个书,有没有误解的可能。《西游记》里有很多讲道教的内容,很多人认为吴承恩对道教不熟悉,所以《西游记》不可能是他写的。这是学术界的又一个看法。究竟有关道教的内容是吴承恩写一百回《西游记》时原有的,还是后人加上去的,尚需探讨。另外我们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吴承恩就是对道教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下面我要谈吴承恩是否确实是《西游记》的作者。首先我们要确立几个基本条件,《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要符合这几个基本条件,然后我们再讨论吴承恩是不是。第一,长篇小说出现在明初以后,不可能在元代出现,现在最早的《三国志》、《水浒传》都出现在元末明初,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成书都在明代初年。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看,明代以前不可能出现。《西游记》有回目,回目又比较讲究,这也不是一开始在明初时就有的,而是在小说已经出现以后,才可能这样分回,每一回有回目。这个是明初以后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个《西游记》的作者必然是明初以后的人。第二,根据书里边大量的方言来判断,作者讲的话是下江官话,就是南京、扬州、苏北一带说的话。第三,从《西游记》的基本行文风格来看,作者的知识比较渊博,三教九流无所不通,琴棋书画、工商医农,应该都懂。书中有很多形色各异的妖怪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要是作者没有那么深的学问是构想不出来的。  现在看来,这三点和吴承恩一点都不矛盾,完全符合,但到底作者是不是他,我们还必须要有正面的、直接的证据来证明。第一,明朝末年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九,有一个“淮贤书目”,就是淮安这一带的前辈学人所写书的目录,吴承恩的名下有《西游记》三个字,这是最直接的证据。这个证据首先是鲁迅发现的。在此之前没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第二个是胡适,他们两个人都考证过。第二,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二有一个艺文志,跟天启年问的《淮安府志》的记载完全相同。第三,从方言的角度来证明小说中的语言是淮安的土话,介绍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在《西游记》第二十六回,有这么一句话,“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傅,衣裳禳了,与他浆洗浆洗。”“禳”字在有些词典中解释为脏,但是淮安人认为不对,说这个字是软的意思,如“这条扁担太禳,担不起”。旧时在淮安穿衣服要上浆,上浆就硬了,穿的时间久了就软了,要重新浆洗,重新洗就是上浆,穿着才挺括,这个是淮安的土话。证明作者是淮安人。这个意思在淮安中使用较多,调查万言的人甚至认为离开淮安北面三十里以外就不这么讲了,就是这三十里之内是这么讲,更确定了作者是这个地方的人。第二个例子,是个“海”字。在淮安话里有特殊的解释,第七十二回有这么一句,“一个个汗流粉腻透衣裳,兴懒情疏方叫海”。这个“海”字在淮安的土话里是罢休、完结的意思。这是个很典型的词,是淮安话,在《西游记》中出现,也证明作者是淮安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六小龄童品西游(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恩~偶像就是他~写的很棒~内容很充实~看了觉得了解了好多知识~没想到品西游下2008年早就出售了~我今年才买`上部早看过了~也很棒~这样的书因该多写~对孩子也是很好的教育题材~
  •   非常喜欢,很值得!下次还买!
  •   书中的第五章"孙悟空生命历程的启示"第六章"细品八十一难经典章回(续)"第八章"中国的猴文化"还是不错的,是作者作为西游有缘人的切身体会,是其他人不能体会出的.但也有很多关于西游记文化背景的解读就有些多余了,而且浅了些.但第七章"《西游记》的风采"中的"名著不容恶搞"一节很不错,本人坚决支持章老师的看法!
  •   给孩子们看还可以,大学生看就浅显了。下册好一些,写到了家族,其实应该详细写这部分!单独出传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