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发展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郑国伟  页数:392  

内容概要

本书选载了作者于1984—2011年期间,在机械工业管理部门工作所发表的一部分文章、演讲和报告。
本书分七章,内容包括关于机械工业发展问题,“复关”、“入世”与机械工业发展,机械工业进出口分析与对策建议,机械产品进出口政策解读,机械工业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机械工业发展及其进出口政策建议,设备管理与维修,设备技术改造。
本书对相关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决策以及关心行业发展的读者,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郑国伟
1931年7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顾问,对外经贸大学技术性措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52年12月,从上海华东工业部调入刚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工作,曾参与编制机械工业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
1971年9月,调机械工业部生产司工作,历任处长、总工程师。分工负责进口设备管理和设备动力工作,在生产司总工程师的岗位上连续任职8年。1992年任机械工业部进口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机械设备进口管理、起草和调整机械产品进口关税和利用外资项目国际招标的评审和协调工作,一直任职到1995年8月退休。
1993年6月起任国务院关贸总协定谈判委员会成员助手,并参与机械产品“复关”、“入世”的具体谈判工作,包括机械产品(含汽车)的市场准入、进口关税减让等。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广东、重庆、陕西等省市,向机械工业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作《“入世”与机械工业发展》的专题报告。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理工大学(现改名为江苏大学)兼职教授。《机修手册》第3版(共8卷)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5年8月退休后,继续担任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定期参与有关机械工业发展、经济运行形势、进出口情况分析、“十二五”规划等重大专题问题的研讨,提出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或写成文章在有关报刊发表。2009年9月被国资委机械离退休干部局授予“老有所为突出贡献奖”。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关于机械工业发展问题
一、关于机械工业发展的三点建议(2011年)
二、ECFA生效,海峡两岸机械行业如何共谋发展(2011年)
三、我国成功研制开发了一批重要装备(2010年)
四、机械工业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2009年)
五、机床工具行业辉煌发展60年(2009年)
六、面向全球 开展合作 快速发展——纪念机床工具行业对外开放30周年(2008年)
七、机械工业发展现状与“十一五”发展重点(2006年)
八、新形势下看机床行业发展(2005年)
九、从进出口看机械工业各行业的发展(2000年)
第二章 “复关”、“入世”与机械工业发展
一、关于“复关”的几个问题(1993年)
二、“复关”进程在加快 积极行动迎挑战(1993年)
三、我国“复关”谈判进入关键阶段(1994年)
四、加入WTO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影响与对策(2000—2002年)
五、《信息技术协议》及对我国相关工业发展的影响(1998年)
六、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加快机床工具行业发展(2000年)
七、农机工业如何应对WTO(2000年)
八、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我国现行税收政策(2001年)
九、“入世”后机械工业变数和对策(2001年)
十、关于我国“入世”议定书的几个重要问题(2002年)
十一、工程机械行业“入世”后如何发展(2002年)
十二、重视对WTO规则的了解和研究(2002年)
十三、限制进口机电产品开放时间表(2002年)
十四、“入世”对通用机械行业的影响和对策(2002年)
十五、WTO与仪器仪表工业发展(2003年)
十六、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2003年)
十七、电器行业如何应对欧盟新壁垒(2003年)
十八、“入世”过渡期将过,机械工业如何应对新挑战?(2006年)
第三章 机械工业进出口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2011年机械工业进出口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建议(2011年)
二、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形势与若干对策建议(2010年)
三、人民币升值对机械工业进出口的影响与建议(2010年)
四、把握政策机遇 应对出口颓势(2009年)
五、机械工业出口面临新任务(2008年)
六、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国际化经营(2008年)
七、扩大进口与机械工业发展(2007年)
八、机械工业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2006年)
九、我国产品出口后为什么又复进口(2007年)
十、1993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情况与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1994年)
十一、进口结构有所改善 存在问题仍需重视(1995年)
十二、1996年机电产品进口特点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1997年)
十三、1999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再登新峰(2000年)
十四、我国与欧盟机电产品贸易情况与展望(2001年)
十五、2001年机电产品进出口继续增长(2002年)
十六、我国与韩国机电产品贸易现状和展望(2002年)
十七、2002年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600亿美元(2003年)
十八、机电产品进出口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2004年)
十九、由从中国香港进口零关税机械产品想到的(2004年)
二十、中国—东盟电工电器产品大降关税(2005年)
二十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对策(2009年)
二十二、电器工业进出口驶入快车道(2004年)
二十三、2008年电器工业进出口分析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
二十四、2005年石化通用机械进出口与相关政策(2006年)
二十五、石化通用机械进出口及其相关政策走向(2008年)
二十六、石化通用机械2009年1~10月进出口分析与对策建议(2010年)
二十七、1996年工程机械进口的分析与思考(1997年)
二十八、2005年工程机械行业进出口分析与需要关注的问题(2006年)
二十九、工程机械进出口及其相关政策走向(2008年)
三十、1997年我国农机进口下降出口略增(1998年)
三十一、农机进出口,连续四年顺差(2006年)
三十二、发展加工贸易,为农机行业注入新动力(2006年)
三十三、2005年仪器仪表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需要重视的问题(2006年)
三十四、仪器仪表行业加工贸易现状和发展(2006年)
三十五、仪器仪表和文办设备进出口政策与开展国际化经营(2008年)
三十六、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机床行业的影响(2005年)
三十七、关于机床工具行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问题——在2008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形势和对策研讨会上的演讲(2008年)
三十八、2008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分析与思考(2009年)
三十九、机床工具2009年进出口分析与2010年展望(2010年)
四十、重型矿山机械企业如何应对市场风云变幻(2004年)
第四章 机械产品进出口相关政策解读
一、国家发展新型大马力农机相关政策(2008年)
二、积极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与关键功能部件(2008年)
三、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关键部件进口税收政策再做调整(2010年)
四、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情况与进口政策解读(2009年)
五、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进口零部件税收优惠政策解读(2009年)
六、金融危机浪潮下的进出口政策解读(2009年)
七、发展大型煤化工设备实行新政策(2009年)
八、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进出口政策解读(2009年)
九、工程机械进口税收政策再做调整(2010年)
十、机电产品进口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1994年)
十一、国家实行新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目录(1995年)
十二、1996年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实行新目录(1996年)
十三、新的关税政策对机械工业的影响与建议(1996年)
十四、关税调整:会冲击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吗?(1998年)
十五、关税下降对机械工业的影响和问题(2005年)
十六、2003年机械工业关税下降情况及其影响(2003年)
十七、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机械工业的影响(2004年)
十八、简析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机械工业的影响(2006年)
十九、219种机械产品降低出口退税率(2007年)
二十、关税调整对机械工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2007年)
二十一、近千种机械设备进口不予免税(2007年)
第五章 机械工业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
一、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6年)
二、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必须再创新(2010年)
三、工程机械行业利用外资新政解析(2008年)
四、重视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带来的负面影响(2006年)
五、尽快建立外资并购风险防范机制——从徐工将被跨国公司收购说起(2006年)
六、当前吸收外商投资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1997年)
七、新形势下机械工业引进技术工作(1999年)
第六章 机械工业发展及其进出口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加国际招标项目的设备投标(1994年)
二、尽快建立我国的反倾销制度(1997年)
三、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若干政策建议(1998年)
四、1997年机械产品贸易及若干政策建议(1998年)
五、机械产品出口退税调整范围还须扩大(2006年)
第七章 设备管理和维修,设备技术改造
一、装备制造业振兴与设备管理(2009年)
二、机械工业发展与企业设备管理(2008年)
三、关于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领域的几个问题(2007年)
四、坚持科学发展,加强设备管理——纪念《设备管理条例》发布20周年(2007年)
五、围绕“三上一提高”,大力加强动力设备管理工作(1984年)
六、从实际出发,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老设备(1986年)
七、瑞典设备管理和维修的理论、方法与特点——赴瑞典学习考察设备管理和维修情况介绍(1985年)
八、推进现代设备管理,加速设备改造更新(1987年)
九、应用简易诊断仪器推广状态监测技术——在“217机器故障检查仪应用征文大奖赛”发奖仪式上的讲话(1990年)
十、重视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的开幕词(2002年)
后记

章节摘录

  3.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扩大出口,尤其要重视扩大向东盟出口  出口是拉动机床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机床出口从2002年起每年增长,而且逐年加速,但总量仍较少。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机床出口额3.79亿美元,仅占机床销售产值的12.7%,所占比重在机械工业各行业中是比较低的。2004年以来发展较快,2004年1~10月出口额4.23亿美元,已超过2003年全年水平,增长幅度达41.4%。可喜的是2003年全年的出口中,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升降台式数控铣床、数控磨床、轧辊磨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数控矫直机床等出口额成倍甚至几倍增长,要继续发展这种好的势头。  我国与东盟刚签订《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机床行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内的各项优惠,扩大出口。例如马来西亚,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机床较多,而且对进口机床实行零关税,目前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的多为普通车床和经济型数控机床,应力争扩大加工中心、其他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的出口。新加坡是我国与东盟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最大的伙伴,我国要扩大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对其出口。2003年我国向泰国、印度尼西亚出口的数控机床,多数为经济型数控机床,应在做好维修服务的基础上,扩大出口产品品种,提高档次。越南的机械制造业比较落后,急需发展建材机械、矿山机械、运输机械、轻工机械等,需要机床予以装备。2003年我国向越南出口了一批数控机床,前景良好。此外,还要研究进一步开拓对菲律宾、柬埔寨、缅甸、老挝、文莱的市场,扩大出口。在出口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填写并获得原产地证书,才可享受免税待遇;二是要寻找信誉好,有能力的合作伙伴或代理商,协同开拓市场。  最近,机床行业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方面又有了新发展。继大连机床集团、秦川机械集团已收购了几家国外知名的机床厂后,沈阳机床集团于2004年10月收购了德国著名的生产大重型精密机床的希斯公司,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并通过嫁接融合,提升自己的产品技术水平。但正如该集团负责人所说,这仅仅是开始,关键取决于能否把希斯公司经营好,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同时,机床行业还应重视如何走向发展中国家,去那里投资,设点办厂,继续探索出一条路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机械工业发展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