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生的未来

出版时间:2012-5-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刘德寰,刘向清,崔凯,荆婧  
Tag标签:无  

前言

序大学时,特别喜欢读麦克卢汉那些晦涩难懂的书,背下来很多传播学的名词。做了移动互联网这行,就经常疑惑,因为那些名词,在移动互联网上,都套用不上。那么,我们该做点什么才可以尽快摸到正在成为最主流的媒介——手机的脉?我想,并不能从技术分析上得出趋势的判断,就像在纸张发明的最初,人们并不知道报纸、杂志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影响1000年后的人。作为技术派,我们也只能边进行技术革新,边观察人们的需求。我所喜欢的信息哲学家KK说技术和人是各自的生态。技术和人群从来都是在互相作用,互相塑造。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经历最初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我们太应该去人群中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因为手机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IT男喜说豪言壮语,“革命”、“时代”之类的词,动辄即出,好像一会儿就把世界稀里哗啦地砸个稀巴烂再重建一个出来,跟日历本翻片儿一样。我自己算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从业者,也难免如此这般地激动,一些场合口不择言。一个叫黄金刚的歌手在专辑上写道:“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在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正处在变革的潮流中。因此,我们的现实并不在这个意义上让人感到新鲜。我们在历史上见过,以后我们还能遭遇。摊开长长的岁月,十年就是十年,千年才是千年,我们并不站在制高点上。”他的话让我冷静。千年才是千年,媒介技术的进步波澜壮阔,从来都是一浪盖过一浪。但我们移动互联网从业者也并不妄自菲薄。我们不站在制高点,但手机作为媒介技术,应该是最前沿最广泛的影响,这一点,没有人会否认。“革命”和“时代”都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如果“人”的变化没有真正发生,那“革命”就是赝品;如果“生活”的状态没有根本不同,那“时代”就是谎言。刘博士是深得数据智慧的高人,他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高度,中国难有人出其右;在社会趋势的洞察上,我亦未见几人可与其比肩而立。难得的是,他同时具备两者的专业能力,并长年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观察中国社会趋势。由他主持的这次研究及其成果集结成书,是就人们在手机上的行为、趋势分析,这应该是中国第一份研究专著,其价值不言而喻。作为后辈,哪敢儧越作序在前,只是表明,能为此长期研究贡献微末之力,是我之荣幸。几年前读到刘博士《年龄论》一书,他的自序题为“没有生活,就无法谈论时间”,让我深受启发。晦涩难懂的名词,只有在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后,才可归纳。今天,这一份研究,就是用“手机生活来谈论信息时间”。理解手机,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理解生活变化,才可理解手机。张向东3G门户总裁

内容概要

  本书以移动互联网宏观产业以及微观用户两个层面作为切入点,不仅从产业角度对移动互联网的世界趋势及中国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也从使用者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了深描与透视。本书采用视角独特的历程扩散、深描等研究方法,在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手机人族群、趋势的概念,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族群与趋势蕴藏着变革未来的决定力量,并深入剖析了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市场研究与媒介分析、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科研以及市场研究的相关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7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120多种。
  已出版的图书:
  1、《市场调查》(2000,2001)年,经济管理出版社;
  2、《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1990),合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1997)、合著,漓江出版社;
  4、《希望工程调查》(1997)、合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5、《市场调查教程》2005年,经济管理出版社
  6、《现代市场研究》主编,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重点教材
  7、《年龄论》,2007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8、《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籍目录


前言
绪论
第1章 手机人2011肖像素描
第2章 移动互联网的9大趋势
 2.1 苹果熟透了,安卓no logo
 2.1.1 苹果熟透了
 2.1.2 安卓no logo
 2.2 运营商的痛苦转型
 2.2.1 运营商传统业务受冲击
 2.2.2 手机上网需求凸显,成为手机话费重要组成部分
 2.2.3 手机使用形态变迁冲击运营商传统业务
 2.3 手机重新定义媒介黄金时间
 2.3.1 手机重新定义媒介
 2.3.2 睡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黄金时间
 2.3.3 时间概念的消逝:垃圾时间不存在
 2.4 “熟女”成为消费主导
 2.4.1 生命周期驱动“熟女”阶层崛起
 2.4.2 “熟女”:手机微博弄潮儿
 2.4.3 “熟女”:手机视频付费先行者
 2.5 移动互联网呈现波浪式跃进
 2.5.1 2004年:高学历领航手机上网
 2.5.2 2005年:中等学历人群搅动手机上网格局
 2.5.3 2006年:年轻族与潮爸潮妈
 2.5.4 2007年:农民工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
 2.6 移动互联网国际化竞争加剧
 2.6.1 “无国界”的国际化竞争
 2.6.2 不看“出身”只看成绩
 2.7 手机成为社交核心
 2.7.1 社交网络化融入生活
 2.7.2 手机成为SNS第一接入口
 2.7.3 年轻、高收入人群引领手机社交
 2.8 移动互联网催生半熟社会
 2.8.1 从散落原子转向半熟社会
 2.8.2 介于强关系与无关系之间的“半熟”关系
 2.9 手机会成为链接一切的核心,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2.9.1 打开世界的钥匙:手机取代PC互联网
 2.9.2 手机:链接一切的核心
第3章 移动互联生活
 3.1 手机意见表达与媒体价值
 3.1.1 移动社交与意见表达
 3.1.2 面向“手机人”:移动互联网媒体价值
 3.2 手机APP: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3.2.1 App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2.2 App市场竞争激烈
 3.3 APP使用情况
 3.4 手机支付:个人移动金融终端
 3.4.1 市场需求饱满,手机支付蓄势待发
 3.4.2 手机银行基本完成精英人士普及
 3.4.3 安全性及便捷性是手机支付业务的最大使用障碍
 3.5 手机视频:重塑收视形态
 3.5.1 手机视频使用情况
 3.5.2 手机视频付费态度
 3.6 手机阅读:移动图书馆
 3.6.1 手机阅读融合了阅读习惯与数字生活
 3.6.2 手机阅读的使用形态
 3.6.3 手机阅读SWOT分析
 3.7 手机购物:创造新型购物体验
 3.7.1 萌发于网络购物的土壤
 3.7.2 兴起于手机的伴随中
 3.7.3 成功于未来的可能
 3.8 手机游戏:聚合娱乐时间
 3.8.1 手机游戏人群:年轻人是中坚力量
 3.8.2 全面活跃的手机游戏人群
 3.9 LBS消费:画出你的同心圆
 3.9.1 LBS俘获半数手机人的心
 3.9.2 手机为LBS的快速普及打好了基础
 3.9.3 LBS的交往与消费
 3.10 手机IM:成就真正的即时通讯?
 3.10.1 手机IM的扩散与发展
 3.10.2 手机IM使用
 3.10.3 手机IM影响:渗透碎片时间,加深用户依赖
 3.11 手机搜索:随身百科全书
 3.11.1 随时获取资讯的帮手
 3.11.2 手机搜索人群全方位透视
 3.10.3 手机搜索用户行为分析
第4章 手机人族群深描
 4.1 特色族群带动移动互联网小趋势:手机族群 与规模概览
 4.2 拍客:随拍随传“晒”生活
 4.3 农民工上网族:“掌上网吧”融入生活
 4.4 信息高手族:海量信息手到擒来
 4.5 手机社交族:随时随地维系人际网络
 4.6 信息发布狂:自我表达赢得频繁互动
 4.7 围观潜水族:在场的沉默者
 4.8 “围脖”族:小我世界的大我情怀
 4.9 折扣族:有钱也要精打细算
 4.10 手机购物族:边走边消费
 4.11 手机商务族:不爱娱乐爱工作
 4.12 手机金融理财:精英引领的移动财富生活
 4.13 IM族:让你不再孤单
 4.14 签到族:潜力与实力皆具的时尚“切客”
 4.15 手机GAME族:让玩儿变得“更简单”
 4.16 手机阅读控:让手机“学富五车”
 4.17 手机搜族:让答案来得更快一些
 4.18 APP应用达人:深度介入移动互联网
第5章 手机人2011综合盘点
 5.1 手机上网最常使用的十大手机品牌
 5.2 手机人最常使用的十大手机功能/业务
 5.3 手机人的十大经常手机上网行为
 5.4 手机人最喜爱的十大手机APP类型
 5.5 APP信息的十大最主要获取途径
 5.6 最受手机欢迎的十大手机资讯类型
 5.7 手机人最常使用的十大即时通讯工具
 5.8 手机人最常观看的十大在线视频网站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入在当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类从刻在石头上的楔形文字开始,到手抄的竹简和可以广泛印刷的书籍,文字不再是贵族阶级的专享;从报纸、收音机广播到电影、电视,普通民众进一步开始享受到了文化的传播与共同体的仪式感;电子计算机在解决了运算速度以指数级增长之后,互联网进一步扩充了信息的共享范围,“开放、平等、协作、共享”成为互联网精神的最精准的表达;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扩充了互联网的意义,在时间、空间的范围内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可能。纵观人类的媒介发展史,技术的发展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2003年第3季度,中国固定电话用户2.5亿,移动电话用户2.49亿,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量基本持平;而到了2003年第4季度,两个数字分别变成了2.63亿和2.68亿,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超过固话用户。随后8年发生的故事想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手机用户不断增长,固定电话用户逐年减少,截至2011年第3季度,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6.64亿。随着手机上网技术从分组数据时代(2G、2.5G)到3G时代(3G),再到不远的将来将会到来的LTE时代(4G),手机与互联网之间的隔阂被一种越来越快的“速度逻辑”逐渐打破,庞大的移动电话用户不再只是一个通信意义上的“动群体”,而日益成为互联网络与流动现实之间高速联结的“节点群”,截至2011年10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6.2亿。 回顾并不算遥远的历史可以发现,自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就开始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的深远影响,到今天,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50亿,互联网用户超过20亿,比十年前的数字增长近10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移动的过程中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高速地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快乐、进行交易以及处理工作。 正如这个时代伟大的社会观察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世纪之交预言的那样,一个网络社会正在日渐崛起,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都在信息技术的逻辑之下进行着重构,而在今天的环境下重新审视我们的“网络社会”,不能不注意这股强大且活跃的“移动”趋势对其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从历程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可以从历程的角度见证与记录中国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2.5.12004年:高学历领航手机上网 2004年,手机用户开始超越固定电话用户,分组数据作为上网方式也刚刚投入使用,3G门户所开创的移动互联网的免费WAP模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萌芽,在这期间,搜索、音乐、阅读、游戏等领域的很多企业先后冒出。 这一年,多款智能手机上市,宣布了智能手机的崛起,智能手机被当时的媒体誉为“3G时代的敲门砖和试金石”,智能手机行业的崛起,成为各大厂商进入3G终端领域的重要预演,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一统手机天下的趋势也成为行业内一个重要的话题。 不过,在这个阶段手机和互联网基本还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和想象没有突破传统互联网和PC上网的局限,所有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就是用手机去访问互联网网站,智能手机的价值和功能潜力还没有进入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日常语境当中。 在2004年,文化程度和年龄这两个变量引领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且以最低学历的初中以下群体及最高学历的博士群体为代表呈现出随年龄较大幅度变化的趋势,其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年轻人和博士学历的中年人成为该年手机上网的绝对主力人群,并且比例超过了其他学历人群的平均水平。处于中间学历的手机上网人群在2004年表现得较为沉默,随年龄变化趋势不明显,总体呈现出低学历人群占优的特点。 2.5.2 2005年:中等学历人群搅动手机上网格局 2005年,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继续增长,达到3.9亿。大量低端用户开始入网。智能手机开始进一步普及,市场份额日益增长。 然而,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仍然处于一片混沌之中。2005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一项政策,禁止SP在免费WAP上推广业务;一个月后,中国移动宣布不再向免费WAP网站提供用户的号码和终端信息。 到了2005年,手机上网人群的扩散历程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控制下出现了延伸浪的特点,博士群体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再呈现出波动的特点,而中间学历的人群开始搅动移动互联网格局,这部分学历的中青年群体开始成为手机上网的主力人群,并且从比例上来看,除博士外,年轻段低学历群体手机上网比例更高,年长段高学历群体手机上网比例更高,这一变化与2004年年轻的初中学历及年长的博士学历特征较为一致。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变量个人月收入开始强力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不同年龄的学历呈现出中间扁两头翘的特征不同,在不同收入前提下的学历普及特征中发现,移动互联网由低学历向高学历普及。在不同学历内部的收入水平上来看,尽管总体呈现出随收入升高手机上网比例升高的趋势,但这种变化并不十分明显。

后记

没有一种电子设备和媒体终端像手机一样拥有率如此之高,伴随人们的时间如此之长,与人们的距离如此之近过。我们经历过随身听的时代,音乐随人们的步伐游动,但随身听被视为“年轻人”的专属,在那之后的PSP、MP3也只是随身听的翻版,却从没能够超越它。我们经历过收音机、电视机的时代,全家人围着一个媒体终端经历同样的节目却想着不同的心事。后来我们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和媒介形式都空前丰富,方寸之间可见大世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都在重塑着一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属于“手机”的时代,不管是大街上还是屋檐下,随处可见的是独自把玩手机的人们。    “手机人”研究要解决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是谁”的问题。美国社会学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自我的形成来源于个体意识与社会符号之间的互动,即个体通过与“镜中我”的交流而形成自我。在农业社会,“镜中我”是“首属群体”(primar),group)以及社会符号的集合,简单、统一的符号整合着社会的有机构成;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镜中我”是电视剧中个性分明、含义模糊的剧中人物,在含糊的表意构成与剧情的缓慢推演中使每个观看者都能从中找一个人来实现代入感,电视媒体强大的“仪式感”强化了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共同体感;而在手机时代,手机成为人类最质朴、最真实的“镜中我”,手机集成了社会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网络(电话、短信、IM)、时时刻刻的影像记录(拍照)、移动理财与个人金融(手机炒股、手机银行)、信息的即时获取(手机上网)、随时娱乐休闲(手机游戏、视频),通过手机,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得以实现无缝联接,手机也提供了管窥手机人全貌的一条途径,手机终端的选择本身也就是其生活方式的表征。    正是因为手机已经具备了文化的意义,对于“手机人”的研究就变得刻不容缓起来。手机作为一种“中介”正在全面入侵现代人的生活、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从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等生活的或宏大或细微的层面影响着现代人的个体表达、社会组织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未来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就取决于我们现在看待手机的方式与使用手机的方法。小小的手机所凝结的是人与其自己的全部的真实,蕴含的却是改变世界与未来的巨大能量——从来没有一种电子设备和媒体终端集成了如此丰富且重要的功能,成为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链接世界的核心,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从乡村到城市,手机已成为中国人每天的共同经历。露天电影与万人空巷看春晚的时代成为人们的经典回忆,大众传播的时代一去不返,手机带来的是全新的传播模式。从来没有什么能像手机这样在几年之内迅速突破年龄代际、社会阶层、地域、民族、文化的藩篱而成为全球范围内男女通吃、老少咸宜的生活“必须品”。在中国迅速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浪潮中,手机作为一种由西方传入的媒介终端,其意义已经超过了其技术特性,尤其是对于在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之中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被忽视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而言,手机像风筝线牵引着家人的心,是他们与先进的信息时代接触的窗户,通过手机的小小屏幕,他们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信息时代”;而在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手机也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亲切的主题,“自我经验”第一次变得如此重要,手机代表着一种链接的方式,是自己与他人的链接,是此处与远方的链接,是现在与未来的链接。    我们有幸经历手机的时代,并立志以亲历者的姿态忠实地记录经由手机而生的人间故事、社会变迁。手机注定是这个时代最具魅力与潜力的话题,经由手机的折射,我们得以以更加虔诚的姿态来触摸滚滚向前的大潮中时代的体温,以历程与发展的视角,通过对手机人的族群与大、小趋势进行深描,以制作这一年的时代标本,真实地还原手机人社会发展历程的原貌。我们深知,手机及手机人社会的形成必然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手机人研究除了尝试回答“我们是谁”之外,还尝试以亲历者、见证者的姿态来记录正在发生的手机人历史。

编辑推荐

《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编辑推荐:独家真实数据解读2011年中国手机业发展状况,独到研究方法解析手机人族群,独特观察视角透视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关注移动互联网,关注手机行业的你不容错过!

名人推荐

身处这个变革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是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发展?当手机变成最及时的信息获取处,最贴身的信息发布渠道,它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带领我们以崭新的角度——族群来解读这个属于创新的时代。理解手机人,就是理解我们自己。本书将有助于您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秘书长 罗尚忠从时间上看,过去十年,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在增加,其他方面的时间则相应变少;未来十年,手机将又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每个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在快速增加。从数量上看,全世界有70亿人口,只有12亿台计算机,但已经有超过50亿部手机,只有手机上网才可能帮助一半地球人触网。本书通过对手机人的客观分析,让我们感性地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伟大时代的开启。    ——UC优视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俞永福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德寰教授的《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一书,通过精准的定量分析,对手机上网人群、上网时间、使用系统的统计数据,以及偏爱应用、用户付费倾向和推广渠道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刘德寰教授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有:35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是手机上网用户主体,塞班仍是主流,醒后和睡前成为黄金档时间,女性更愿意为手机视频“埋单”愿意为即时性的内容付费等。这些结论对研究者和从业者颇有启发。 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人”的概念,即:移动终端不离手的“手机人”逐渐成为一大类人群,特征包括碎片时间常用在手机上、喜欢用手机发表意见、手机微博成为沟通首选等。“手机人”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有三层含义:使用手机的人;在以手机为核心的“大互联网时代”;手机让人们真正进入信息智能社会,未来人人都是手机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匡文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正在发生的未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5条)

 
 

  •   众所周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成为航向修正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来得真及时。
  •   对于如何捕获移动互联网用户,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意义,只要你能认真看,选取你感兴趣的内容,一定对你的营销策略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   书上用了大量的数据研究,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对手机的数据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剖析,很好的一本书
  •   移动互联现在的大趋势啊~
  •   挺契合时代主题的,现在差不多是个人就能算是手机人了吧,希望内容也够给力,反正刘老师的书,从没让我失望过。
  •   移动互联时代,就得多读书。
  •   这是一本非常详实的手机用户报告
  •   时代瞬息变化 发展太快了 了解我们这个正在发生着变化的时代 很不错的一本书
  •   很多数据分析,具体详实
  •   用数据说话,比较有参考价值。
  •   刚翻开,一种强烈的学术感,学术的研究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   以前上过刘德寰老师的课,这次出书自然要捧场,绝对靠谱,有品质保证^^
  •   粗翻了一下,对于研究者和从业者,会有些启发。
  •   前些天在北大听了刘徳寰教授万分精彩的演讲,十分期待本书的出版,翘首以待5月5日啊
  •   虽然具体内容没看过,但是听过刘老师的演讲+推销 :P 对书还是很有期待的,毕竟无论做什么,销售、营销、公关等等吧,最终制胜的法宝还是对于人的理解,只有理解了人,才能做好一切吧,是这么个理儿。期待快些收到书^^
  •   跟上时代的变化。
  •   在别人那里看到这本书,感觉不错,所以自己也买来看看。
  •   内容可都是干活,很不错的一本书
  •   好书,看了,不错。
  •   一般,学术性不强,了解基本情况还可以。
  •   很好的书,希望刘老能再出
  •   值得业内人士保存
  •   书很不错,数字图表比较多,是需要的那种资料。
  •   书中的内容说的很不错。收益了。
  •   纯粹的调研报告,很枯燥。
  •   除了价格贵一点。。其他的都好。。。
  •   正版,书的内容写的也不错。
  •   书还在配货中,很期待刘老师的书
  •   书还在预售,所以不敢说到底读起来如何,但是刘老师本身就是好读的保证。期待!!!
  •   期待大作!
  •   上次论坛上没抽中
  •   除了定性和定量的有效解读方法,作者从族群概念展开,更符合当前手机一族的解读路径!作者以5000多个样本的基础实证研究,远胜于当前的砖家们的宏论长篇!只是在对样本与总体样本的比对上,缺少数据,甚至简单以频度描述,从而导致结论的不完整。尤其是样本调研的执行期和边界条件不清楚,导致结论的推断和应用受到限制。虽然移动终端一日千里,有些基于调研的结论非常可笑。细读最为核心的九大趋势,可以看到结论的三个特征:1)以调研数据为依据的推论:如“手机的黄金时间”,通过直接数据的分布,揭示了手机使用的时段和频度。2)以经验和判断为依据的结论:没有调研数据支持,而是直接以自己的想象推论。如,如安卓,作为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的“软”内核,有描述性的研究结果,但没有从更完整的角度来剖析,甚至探讨,让研究有隔靴搔痒之嫌。3)以部分数据为线索的想象结论:如“营运商的痛苦转型”,其数据不成逻辑支持下的结论,这种“冲击”的量变和质变。不过,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不少亮点,如“半熟”关系的概念、App脱离“工具”的结论等成为本书的亮点!有待读者自己细细品读。总之,本书不失为研究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和变化的有价值的一份研究礼物。
  •   就数据而言,本书做了较好的数据分析,分析角度也颇具客观;但是似乎在多元思考上还是欠缺些啊,不过作为当今的手机族群分析类中,算是走在比较前面的书作。
  •   对于了解一下手机未来的趋势,很有用~~
  •   想做互联网必读,it公司销售必读
  •   整本书主要是各类调查数据的堆砌,估计是几个作者分头写了拼在一起,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数据的维度取舍有脱离实际的地方。不过作为一本调查数据集合的参考还是又参考价值的
  •   你必须得要把未来当做现实,深度解析,学习,搞明白自己活在其中。收获颇多。
  •   虽然有好多专业词汇,分析很透彻,有些定义很让人赏心悦目
  •   说来说去,运营做的是和人相关的事情,了解人比了解技术更重要
  •   图表很多,过多,文字相对简陋。有的图看起来比较吃力,尤其是多线回归,信息量大,一大把曲线很好看,可我这种外行不太明白重点,到最后我只看标题,内容仅扫一眼有没有新颖之处。当然,内容上还是国内同类书里很有特点的。
  •   支持下老师的书,不过作为一本书它还是稍微有些枯燥。
  •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
  •   书的内容比较新,还不错
  •   学习下移动互联的东西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有待检验
  •   又给同事们订了几本
  •   我正在从事手机相关工作,看完后有点失望,感觉对自己帮助不太大!
  •   书内容很一般,一大堆的数据准确性有待考究。做这块相关的GDJM们不建议买这本书。
  •   都是些数据什么的,读起来犯困。。。
  •   全是数据图表。
  •   深度不够、新鲜感也不够。逻辑性也不强。不过对一些入门的介绍、一些调研可以看看
  •   中国人写书算不错的一位了,但还是很肤浅的一本书,想说明一个事物不是仅仅有数据(哪怕详实的数据)就行的,而这本书仅仅做到而此为止!
  •   没有太大价值…感觉就是教授组织了一帮学生搞得问卷调查报告,表面东西太多,有些结论推导不严谨,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说好,真不知道是无知还是吹捧,浪费时间
  •   书还行,数据有些过时了感觉
  •   这书比较水,不建议购买
  •   在刘老师4月份的讲座上提前读到了这本书。书中的观点是比较严谨的,数据也来源于刘老师和他们团队第一手的调查资料,真实可信,是下了功夫的。刘老师的讲座更是生动有趣,言之有物。看了再说,不要想当然哟。
  •   全书对手机市场的发展给出了一个宏观的数据,以及给出了自己的手机族群的划分,但是没有告诉读者,有了这些信息移动运营商可以做些什么,利用这些信息如何增强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竞争力
  •   看过刘老师演讲视频都特别好玩儿而且有范儿,这书和他风格一致很好玩儿!
  •   对未来行业趋势的分析很精细,值得参考的一本书。
  •   书本已经收到了,评价晚了。感觉还是不错。
  •   数据过时,缺乏分析。
  •   内容比较虚,并没有想象的号
  •   好朋友有份写的哦,很不错!
  •   帮同事买的,不知道好不好,
  •   我觉得不一定是移动互联网从业人员必读吧,现在谁的工作多多少少也和移动互联网有点儿关联,了解这个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特别是其中人们的行为偏好啊 特征什么的,这本书从一些角度给现在的时代以很好地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   经常会有那种手机没了就啥也干不了的感觉,所以自己也许真的是“手机人”了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儿,身边的人是不是和我一样有同样的感触,移动互联网究竟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可能都需要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涅~
  •   《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书中的很多结论是出乎大家主观臆断的,但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大量的真实采样,通过专业的科学分析得到的结论,作为互联网从业者,你可以不相信,但你不能不知道!
  •   不信可以买来看看:)
  •   世间最美的书让你们抢到了
  •   书的内容非常一般
  •   数据多 内容较新
  •   研究手机人群。。
  •   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
  •   初读,不能有太大期待
  •     讲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新书,有的地方还值得商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演进:个人觉得移动互联网的人群演进是从低端到高端,最初起来由实在上网不方便的人群主导:如学生、蓝领及部队,而其快速发展起来,如11年,则是智能终端的推进,这部分人群特征:成熟的高端的白领或者事业单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