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建筑

出版时间:2000-3  出版社:中国建筑  作者:西里尔·曼戈  页数:211  译者:张本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康士坦丁在拜上庭重建罗马帝国的首都,更其名为君主坦丁堡,使早期基督教建筑在蔚为壮观的创新风格方面达到了巅峰。这本充满了信息和智慧的图书将拜占庭建筑的历史追溯至4世纪的早期巴西利卡,并一直延伸到这种风格的魅力于12、13世纪时在东欧和西欧的最终传播。书中的章节重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西里尔·曼戈(Mango.C.) 译者:张本慎 等 注释 解说词:陆元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材料与技术:建筑师,工匠和资助人第三章 拜占庭早期的城市第四章 拜占庭早期的宗教建筑第五章 查士丁尼时代第六章 黑暗的世纪第七章 拜占庭中期第八章 拜占庭晚期第九章 拜占庭建筑在东欧的传播

章节摘录

插图:整个拜占庭时期一直都把粗石和砖块的使用作为一种正规的方式,这种方式至少延续到14世纪,到那时。因为不再能得到砖块了,才出现了全部用粗石构造的方式。正是拜占庭施工人员的守旧习性,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清晰的方法区分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仅仅在ll世纪和12世纪我们确实发现一种可辨认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每到第二层砖块就稍微凹进去一些,并用灰泥砌体覆面,结果其效果厚薄不均。一些观察者看到,随着世纪的流逝,砖块的尺寸在逐渐变小;另一些则看到灰泥砌体也略微变薄了。但这些因素全都变化不定,甚至在相同的建筑施工中也无法得出实际上都能适应的准则来。我所描述的方法是从公元第2和第3世纪小亚细亚西部和巴尔干地区当中自然而然地直接承续下来的。表面看来,拜占庭建筑与意大利帝国时期的罗马建筑相似,其实它们两者根本不同。意大利的罗马建筑本质上是以水泥为主的·由于火山灰水泥的那种整体的特征.它们是同质的和(曾经做过的那样)独柱式的;面饰很浅。无须损坏建筑物就能移开它。‘在拜占庭建筑物中以粗石为主的做法从未达到同质一体,只是用面饰使它们连在一起}如果没有面饰,就会逐步毁损。这说明砖层黏合和砖层间相关厚度的重要。换一种说法,拜占庭建筑师承袭了罗马样式的全部,却缺乏把它们充分转化成实用的技术方法。

后记

拜占庭建筑在整个世界建筑史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原因部分要归之于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东移,建立了君士坦丁堡以后,一方面使罗马帝国在东方几乎延长了一千多年之久,另一方面则在特定的条件下逐步改变了原来罗马帝国的固有风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基督教的确立。这样,东罗马帝国在继承罗马建筑遗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纳了小亚细亚、东欧地区的地方特色,并且使古罗马的遗产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推进到上述区域,从而形成了周遭地区的独立风格。这样一来,被称之为拜占庭建筑的地域存在就成了联结东西方建筑的一个关键纽带,既打通了东西方的森严壁垒,又发展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建筑样式,进而丰富了作为建筑本身的历史。所以,无论从任何意义上看,拜占庭建筑都是世界建筑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作者曼戈通过大量的例子和仔细分析,有力地展示了上述历史的发展图景,简明扼要地向人们描述了拜占庭建筑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对于读者和建筑史学界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所显示的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研究拜占庭建筑的著名学者,曼戈的结论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作出的,他并不盲从于一般的风格概念,而是从事实入手,既采用了建筑史研究中常见的类型法,又以历史的脉络为引导,全面地考察了拜占庭时期建筑上的种种现象。这样,作者就不得不把眼光放在了那些足以影响历史发展的事件上。许多表面看来与建筑无关的细节,例如宗教的改变,政治的动荡,建筑师与工匠的使用,劳动力的组织,资金的周转等,在作者的研究中无一不展现出与建筑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历史本身显得具体而生动。所有这些,使得本书在作为一本建筑专论的同时,更具有了历史典籍的价值。本书翻译由张本慎主持并通校全稿,胡震、杨小彦、冯原和吴健华参与翻译,其中的意大利文和土耳其文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的高云鹏先生和史瑞琳先生协助翻译。书稿最后由陆元鼎教授审校,从而保证了译稿的专业水平。本书的翻译自始至终得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及杨谷生编审、董苏华副编审等同志的关注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编辑推荐

《拜占庭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拜占庭建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不错,如果是全彩的就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