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林玉莲等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本书在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保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科研、教学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特点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二、知觉定势 三、习惯化——适应 四、对变化的知觉 五、认知 第三节 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 一、视觉研究的深化 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 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二、基本观点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第三节 概率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 二、概率性的世界 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 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 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三、认知地图的性质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 一、城市公共意象图 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 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 第三节 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 一、被试者个人背景 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 三、风景质量评价 四、讨论和建议 第四节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 一、研究对象概述 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 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 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 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 二、情感评价地图 三、审美评价地图 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 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一、唤醒与情绪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三、唤醒与绩效 第二节 环境应激 一、应激反应 二、应激物的种类 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第三节 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 一、环境负荷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三、行为约束理论 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三、场所的生命 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 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 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 第二节 拥挤 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 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 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 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 第三节 空气污染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 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二、人际距离 三、人际空问定位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二、私密性的功能 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第三节 领域性 一、领域性和领域 二、领域的类型 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 城市环境的认知 第一节 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 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 二、研究方法的改进 三、研究内容的深化 第二节 空间定向 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 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 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 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 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 第三节 认知距离 一、认知距离的概念 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 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 城市环境的体验 第一节 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 一、环境信息的特点 二、对“复杂性”的偏爱 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 第二节 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 一、显著差异的含义 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 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 第三节 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 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 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 三、综合性模拟研究 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一节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 一、早期国外的研究 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 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 第二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三、行为习性的差异 第三节 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 一、洪山广场 二、红楼广场 三、滨江公园 四、四美塘公园 五、讨论和建议 第四节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 二、兼顾私密性活动 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 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一节 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 一、超载假设 二、城市环境应激 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 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 第二节 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 一、应激与应对行为 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 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 四、绩效和健康 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 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 一、重视社会因素 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 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 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第一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二、“适用”的现代术语 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 第二节 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 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 二、使用者群体 三、环境~行为现象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 一、功能研究的扩大 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 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 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 第一节 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 一、建筑的意象 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 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 第二节 室内空间定向 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 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 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 第三节 建筑体验概述 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 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 三、室内空间的体验 第四节 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 一、居住场所 二、老年人福利设施 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一节 感觉 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而且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如饥饿、疼痛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二、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由于感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因此,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的映像,幻觉中各种类似于感觉的体验等都不是感觉。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客体的声、形、色等个别属性,还不能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观,也还不知道事物的意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以及对其意义的揭露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机能,然而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即反映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式和表现来看,它又是主观的。即在一定的主体身上形成、表现和存在着,人的任何感觉都受到了个性、经验、知识及身体状况等主体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感觉是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解释为方式和结果,是主客观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并有损于健康。
编辑推荐
全书密切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环境心理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广大的设计人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