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同济建筑讲坛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卢永毅  页数:392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济大学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建筑教学开始走上正轨,长期处于政治批判漩涡中的外国建筑历史课程也得到了恢复,并受到一定的鼓励。这对我这个长期教授西方建筑历史的教师来说,是教学生涯与学术生命的一个新生,不仅是建筑思想开始从长期禁锢、心有余悸的状态中走出来,而且还获得了前往欧美国家访问的机会,能够亲身体验那些曾是那么“熟悉”却又无法谋面的著名建筑作品,甚至还在学术活动中结识了一些著名建筑师和历史理论家。  亲历国外访问考察收获很大,当时最触动我的不仅是发达国家中引领世界建筑设计潮流的作品,更吸引我的是,战后建筑学术流派的缤纷呈现、思想活跃,连第三世界的非洲也在探索自己的现代建筑,理论学说的多元态势让人深感其学科的包罗万象和发展活力。于是我如饥似渴地抓住每个可以考察体验的机会,并立下了回国后要把自己的心得向学校学生与社会汇报的决心,以使广大学子了解发达国家建筑发展的进程,这对活跃国内的建筑思想和创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当时有机会了解西方建筑的兄弟院校学者也在作同样的努力。  回来后,我第一次向学校汇报的题目是“美国大学建筑教育考察”。当时(1981年秋)系里十分重视,不仅是领导,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参加了,连校部也来了人。我大受鼓舞,接着便一口气整理了八个面对师生的课余讲座,内容有:西方第一代、第二代与第三代的建筑师与他们的主要作品,关于高层与大空间建筑的发展,关于一些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城市广场、城市雕塑、购物街与购物中心的介绍,以及一些新的建筑技术,如充气建筑、建筑中的太阳能利用等。当时协助我工作的是蔡婉英副教授,我们把这些讲座称为“八讲”。  随着建筑系研究生数目的曰渐增加,面对年轻人迫切关注世界建筑发展动向和积极学习理论的热情,我萌发了一个想法:要为研究生开设一门较为深入地了解西方现、当代建筑思潮和建筑理论动态的课程,希望通过对西方建筑思想与实践的深度学习,引导他们对我国自己的建筑、以至对世界建筑发展的进程的关注与思考。这样,从1983年起,就建立了以西方现、当代建筑及其理论为基础的、被称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课程,最初是选修课,后来成为全学院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

内容概要

 这本文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课程,其中收入了西方一些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在这个课堂里的精彩演讲,也汇集了国内外多位学者为这门课程带来的丰富内容,旨在开展对后现代时期一些重要建筑理论与建筑问题的深入学习与讨论。文集强调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和多元思想,关注建筑理论的基本途径和思维方式,以此引发对中国建筑状况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交流。

书籍目录

序导言建筑学的视界  建筑的冷与热/亚历山大·楚尼斯      建筑是一种思考形式/马克·卡森  建筑学的途径  “建构学的哲学”解读/彭怒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常青 边沁、福柯、韩非:关于明清北京政治空间的跨文化讨论/朱剑飞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郑时龄 一种非对象性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孙周兴 蜿蜒的法则/戴维·莱瑟巴罗观念与设计 诗意的设计途径/彼得·库克 开放的模型——以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住宅为例/斯坦福·安德森 建筑作为一种创意与概念的形式:语言结构/雷蒙·多里嘎蒂  城市理论 20世纪的西方城市理论概述/李翔宁 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王骏阳 阿尔多·罗西与《城市建筑》/童明历史与记忆 建筑的时间性/阿尔多·卡斯特拉诺 原真性、价值说与历史保护的困惑/卢永毅全球化与地方性 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罗小未 建筑,作为城市复杂环境中的悖论现象/罗伯特·文丘里 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卢永毅中国现代性思考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赵辰 包豪斯及现代建筑思想在上海的影响/伍江 现代性的移植与转化——论现代建筑在台湾的论述形构与汉宝德的建筑省思/夏铸九鸣谢

章节摘录

  恰似春日暖阳下冰雪消融,薄雾升腾,西方世界的“热”建筑从神话、礼制和凝滞不变的部落社会统治的冰层下浮出了水面。应该说,建筑越是僵化,现代社会的效率和经济最优化思想就越是难以呈现。然而,不管是对于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是对于我们的祖先,人类自身、或来自血缘、或传统固有的纽带关系又总是在和谐(Harmony)与纯净(Purity)的名义下呈现出来的,而正是这种关系在形成建筑设计法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超越陈旧价值视野的种种热情被激发,“热”建筑的兴起过程错综复杂,其间各种事件会以决裂的、互补的、逆转的以及跳跃的或相对持续有序的形式而共存与互动。这是一次认知上的协同革新(a cognitive‘co-revolution’),是一张在同一时间的众多地方——如宫廷、寺院、府第、别墅、学院和工场——发生的既具革命性又相互缠绕的各种变化的大网,是一场颠覆统治了8个世纪之久的陈旧设计思维(archaic:design mentality)的伟大运动。然而,“热”建筑自身的内在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既是精确严密的科学,又有天马行空的想像;既受效率观念的驱使,又要追求奢华与美学的愉悦;既渴望冒险的体验,又包含批判的省思;既追求全球的普适性,又不放弃地域身份的表征;既有集权力量的体现,又要为被剥削和被压迫者获得解放。  要了解“热”建筑的特点,就需要认识“热”建筑产生之前的基本状况,即原已存在的空间思考的系统化方式(systemanzation of spatial thinking)、建筑形式的分类方式(establishment of formal architec:tural categories)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组织建筑和建筑群的孕育、构思和建造的。还是以西方世界的发展历程作为线索,但我们不涉及关于这个制度系统起始的一些细节和争议,而是回到一般的认识。就是说,约在公元前6~前4世纪,在地中海的希腊地区(很有可能也包括埃及和地中海东部的其他地区),形成了以“数”和“形”(number andform)——却较少涉及“尺度”和“材料”(size and material)——来建构的、关于宇宙间各种空间事物和空间关系的抽象逻辑体系。这个系统的形成过程就是:将已有地方建筑从其原初的意义和用途中剥离出来,并对其古老的创作与习语进行吸收、再用和重组。这一原创成果被罗马人继承,逐渐传播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发展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建筑。这是罗马人的一种帝国式的发展方式,与他们发展法律的情形很相似(图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同济建筑讲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本文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课程,其中收入了西方一些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在这个课堂里的精彩演讲,也汇集了国内外多位学者为这门课程带来的丰富内容,旨在开展对后现代时期一些重要建筑理论与建筑问题的深入学习与讨论。文集强调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和多元思想,关注建筑理论的基本途径和思维方式,以此引发对中国建筑状况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交流。
  •   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
  •   对于了解建筑理论的一些相关动态还是有帮助的,看完你就会想去看书中提及的其他书。连锁反应
  •   一些建筑理论的解读
  •   书面局部刮擦 应该是邮递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 不过没什么关系!
  •   内容其实在其他书上都看到过,就是集结了一下
  •   多方视角值得读读
  •   考博士的参考书,其他没什么用
  •   颇有收获~
  •   书的封面有磨损,但内容很好,不影响阅读
  •   总结了一些理论,还算不错。就是把一些本知道的话说了出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