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金平,徐强,韩卫成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传统聚落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传统聚落和民居,维持其地域特色,已逐渐成为建筑界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众多地域特征浓厚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不但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而且体现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山西民居是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受当地社会人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山西民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境而成,功能合理,构造经济,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所以,研究山西民居,对于揭示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律与机制,总结传统聚落的营建经验,合理保护、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位居华北平原西部,因在太行山之西而称“山西”,历史上别称“山右”。山西东、西、南二面与邻省有天然分界。东有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毗邻;西以黄河为堑形成晋陕大峡谷,与陕西省相望;北抵长城脚下,与内蒙古相隔;南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省为界。山西地形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是我国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山西地表广布黄土,特殊的地质构造对于山西早期窑洞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资源条件。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它最容易被先民利用,穿土为窑,就陵阜定居,从而使山西成为中华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文明初期的山西,雨量充沛,自然植被茂盛,是最早学会利用煤炭资源的省份,所以冶金业和建材业都比较发达,为山西民居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早在公元前487年,董安于在为赵简子修建“晋阳城”时,所用的砖瓦及盖宫室所用的铜柱子,都是用当地开采的煤炭烧制、冶炼而成的,其用铜之多、铸件之大,在当时如没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是难以想象的。山西的气候分区明显,共有6个区域,受此影响,山西民居形态丰富,呈地域性分布。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山西的历史地理、农耕区划、语言系统,以及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特征,对山西民居的地域分区进行了科学界定;从聚落研究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西城乡聚落的构成要素、类型、结构与空间布局特征;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民居的形态与风格;简要归纳总结了山西民居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最后对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作者简介

王金平,1966年生,祖籍山西省孝义市。1988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1997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2005年聘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1993-2008年,任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主任,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山西省城镇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城市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多年来,一直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中国建筑历史”、“民用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空间概论”等课程,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研究项目5项,完成建筑设计任务60余项。获得各项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建筑入口》、《山右匠作辑录》等。徐强,1970年生,祖籍广东省五华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太原市聚川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甲级)总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学会创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1992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2000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程泰宁建筑工作室,天津华汇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公司工作,主持完成工程设计项目百余项,其中多项获奖。2003年执教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以来,一直致力干建筑设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苗族建筑:延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书。韩卫成,1973年生,祖籍山西省繁峙县。1998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担任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实践及山西传统民居研究,曾参与编写《山西传统民居》一书,发表研究论文十数篇。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述略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地质条件    四、资源情况    五、气候分区  第二节  人文环境述略    一、历史沿革    二、史前聚居    三、民族熔炉    四、京师锁钥    五、社会意识  第三节  山西民居地域分区    一、分区依据    二、地域分区    三、民居分区与今日政区的对应关系第二章  聚落格局与空间形态  第一节  城镇聚落    一、城镇聚落的类型与布局    二、城镇聚落的街巷系统  第二节  乡村聚落    一、乡村聚落的选址    二、乡村聚落的布局形式  第三节  聚落居住模式    一、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二、城镇居住模式    三、乡村居住模式第三章  传统聚落中的公共建筑  第一节  公共建筑的类型及其意义    一、祠堂是传统聚落中血缘关系的纽带    二、村庙是传统聚落中多神信仰的载体    三、戏台是传统聚落中迎神赛戏的处所    四、店铺是传统聚落中业缘关系的体现    五、书院是传统聚落中耕读传家的圣地  第二节  公共建筑的形态与风格    一、源于住宅  空间形态民居化    二、窑房合建  构造形态地方化    三、小筑大观  视觉形态个性化  第三节  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景观作用与形态处理    一、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位置经营    二、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景观作用    三、公共建筑在聚落中的形态处理第四章  晋西民居  第一节  住屋的形式及其演变    一、橫穴居室与竖穴居室    二、靠崖窑与半地坑窑    三、锢窑与木构房屋  第二节  院的构成和类型    一、院的构成要素    二、院的空间组合类型    三、院的物质功能与空间属性  第三节  晋西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一、气候条件、信仰习俗与晋西民居的空间形态    二、自然资源、建造技术与晋西民居的构造形态    三、环境景观、审美意识与晋西民居的视觉形态第五章  晋南民居  第一节  晋南地区概况    一、晋南的历史沿革    二、晋南的自然环境    三、晋南的乡俗民风  第二节  晋南民居的特征    一、晋南民居的类型    二、晋南民居的一般特征    三、晋南民居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晋南民居实例    一、襄汾县汾城镇民居    二、襄汾县丁村民居    三、万荣县闫景村民居第六章  晋中民居  第一节  晋中地区概况    一、晋中的自然环境    二、晋中的人文环境    三、晋中的民风  第二节  晋中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一、晋中民居的类型    二、晋中民居的布局    三、晋中民居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晋中民居实例    一、孝义宋家庄    二、阳泉小河村    三、祁县乔家堡村    四、榆次车辋村    五、太谷北洸村    六、平遥段村    七、祁县渠氏宅院    八、灵石静升镇第七章  晋北民居  第一节  晋北地区概况    一、晋北的自然环境    二、晋北的历史沿革    三、晋北的人文特色  第二节  晋北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一、晋北民居的建筑类型    二、晋北民居的一般特征    三、晋北民居的造型特征  第三节  晋北民居实例    一、大同县落阵营村吕家大院    二、代县阳明堡镇民居    三、定襄县河边村阎锡山故居第八章  晋东南民居  第一节  晋东南地区概况    一、晋东南的地理环境    二、晋东南丝绸与煤铁产业    三、晋东南的民风  第二节  晋东南民居的类型与布局    一、晋东南民居的居住形式    二、晋东南民居的布局特征    三、晋东南民居的地域特征    四、晋东南民居的建筑造型  第三节  晋东南民居实例    一、高平市良户村    二、阳城县上庄村    三、沁水县郭壁村    四、阳城县皇城村    五、沁水县窦庄村    六、沁水县湘峪村    七、阳城县郭峪村    八、沁水县西文兴村第九章  山西民居的营造技术与艺术  第一节  山西民居的技术经验    一、山西民居防潮、排水技术    二、山西民居的采暖、防寒技术    三、山西民居的防火、抗震技术    四、山西民居的防卫技术  第二节  山西民居的装饰及其象征性表达    一、象征表达的观念性题材    二、象征表达的常用手法    三、象征表达的物态载体  第三节  山西民居的细部构造    一、山西民居的细部特征    二、山西民居的建筑构件第十章  山西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山西民居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类型和基本要素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的建立    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原则及措施    四、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山西民居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山西民居    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概念、类型及其确认体系    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的建立    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山西民居保护与传承    一、山西民居的保护原则    二、山西民居保护案例分析    三、对山西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意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地理环境差异颇大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上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性格和服饰上,而且在居住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长期以来,广大乡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生产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和审美观念,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境而成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形态和居住文化。这些民居的建造者集设计、施工和使用二位一体,因而这种建造方式所形成的传统民居,既经济简朴,又实用美观,并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则是一部乡民的建筑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同态互生的一种建筑形态,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因此,开展特定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总结它们的历史经验和营造方式,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遗产,而且面对今日之全球一体化及文化趋同对建筑领域的冲击,也有其非常现实的意义。任何一种民居形态的产生,都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而存在。人类是地表系统的组成部分,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

后记

对山西民居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时期。较早关注山西民居的建筑学家有梁思成、刘敦祯、林徽因、龙庆忠、刘致平诸位先生,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山西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3期,1935年)一文中对山西民居作了述要“富户均经商別省,发财后回来筑舍显耀宗族。”龙庆忠先生结合对山西、河南等地的考察调查,写出了“穴居杂考”一文,并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5卷第1期。20世纪50年代,刘致平先生出版《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刘敦祯先生出版《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二位先生都从民居建筑研究的角度对山西民居给予了关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太原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对山西民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遗憾的是其调查成果在“文革”期间全部遗失,未能整理出版。参与此项工作的有芝效林、王显秀、王中文先生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董鉴泓、阮仪三先生发表《雁北边防城堡调查简报》(《建筑理论与论文集》,1979年)、《清代的票号中心城市:平遥、太谷》(《建筑文化》,1981年)等论文,从城市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山西民居对城市聚落建设的影响。80年代以来,在陆元鼎、朱良文、李先逵、单德启、孙大章、颜纪臣等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学术委员会先后出版了大量的民居研究论文集,涉及山西民居研究的论文有数十篇之多。此期间,天津大学的黄为隽、张玉坤、杨昌鸣、宋昆、王绚等先生率领该校建筑系的师生,对晋中民居及晋北边堡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并发表、出版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此外,在高鈐明先生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的硕士研究生朱向东、王金平、赵强、张勇等对山西民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这一时期,太原市规划局的郭治明局长也对山西民居研究倾注了不少心血。

编辑推荐

《山西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西民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包装和书纸的质量不错!只是许多测量数据的内容是抄袭陈志华教授的...不过总体还可以,值得一读!
  •   图文并茂,很好的丛书
  •   详细而又科学的介绍了山西民,写论文学习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