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杨大禹,朱良文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前言

秦以前,相传中华大地上主要生存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华夏集团取得了胜利,上古三大文化集团基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的部族,历史上称为夏族或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东南地区还有一个古老的部族称为“越”或“於越”,以后,越族逐渐为夏族兼并而融入华夏族之中。秦统一各国后,到汉代,我国都用汉人、汉民的称呼,当时,它还不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直到隋唐,汉族这个名称才基本固定下来。历史上的汉族与我国现代的汉族的含义不尽相同。历史上的汉族,实际上从大部族来说它是综合了华夏、东夷、苗蛮、百越各部族而以中原地区华夏文化为主的一个民族。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带又出现乌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南方又有山越、蛮、俚、僚、爨等族,各民族之间经过不断的战争和迁徙、交往达到了大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

内容概要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加之特殊的地域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形式众多的民居形式。本书作者从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发展演变的根源性、建筑形式的地域性、材料使用的本土性、建造技术的适应性、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等层面对于云南民居作了系统的研究,写法新颖,对于研究云南民居有很强的参考性。同时作者还加入了云南民居价值保护持续性的研究,总结了云南民居的保护、持续利用和更新发展,对于当今云南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

作者简介

杨大禹,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完成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云南地方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云南地方宗教建筑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并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各类基金项目研究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历史和顺势》、《环境和顺》、《人居和顺》和《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等专著,参编5部建筑学专业著作;结合课题研究积极为云南地方的建设发展服务,主持完成10余项工程设计项目。两次获得云南省政府颁发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05年被聘为云南民族博物馆特约研究员;2006年成为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第2批);2008年获“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称号;2008年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第一节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地貌  二、气候条件  三、民族构成 第二节 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 第三节 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多元性  二、文化的边缘性  三、文化的封闭性  四、信仰的并存性  五、审美的独特性第二章 云南民居发展演变的根源性 第一节 云南民居的发展历程  一、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的发展  二、内向型封闭式土木结构体系的发展  三、云南民居与中原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 自然馈赠与地域限定  一、地形的有机整合  二、气候的自然雕琢  三、材料的忠实塑造 第三节 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  一、经济条件的制约  二、技术条件的限定 第四节 民族文化差异的限定第三章 云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域性 第一节 干栏式民居系列  一、傣族的“干栏竹楼”  二、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三、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  四、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五、德昂族的“刚底雄”  六、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  七、壮族的“吊脚楼”  八、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第二节 井干式民居系列  一、纳西族井干木楞房  二、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  三、怒族“平座式”垛木房  四、独龙族井干式民居  五、中旬藏族的“土墙板屋”  六、洱源白族的“栋栋房” 第三节 土掌房民居系列  一、彝族的“土掌房”  二、哈尼族的“蘑菇房”  三、德钦藏族“土库房” 第四节 落地式民居系列  一、拉祜族的“挂墙房”  二、佤族的“鸡罩笼”  三、爱尼人的“拥熬”  四、瑶族的“叉叉房”  五、苗族的“吊脚楼”  六、布依族的“石板房”  七、白族的“土库房” 第五节 合院式民居系列  一、滇中及昆明地区的合院民居  二、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  三、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  四、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  五、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第四章 云南民居材料使用的乡土性 第一节 地方材料效应  一、民居中的材料效应  二、地方材料的选择运用 第二节 竹材的乡土性  一、在适应中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独具特色的竹楼民居 第三节 木材的特殊性  一、源起木构的佐证  二、木构建筑运用 第四节 土质的地方性 第五节 石材的粗犷性 第六节 草料的山野性第五章 云南民居建造技术的适应性 第一节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一、朝向的选择  二、空间布局形式  三、屋顶造型处理  四、墙体设置  五、其他处理 第二节 对地形地貌的适应  一、山地地形的特点  二、山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第三节 与生活方式的适应  一、自然环境与热平衡  二、民居的动态热舒适环境  三、绿色材料与健康空气品质 第四节 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一、民居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二、民居生态系统的环境  三、民居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民居与环境间的生态平衡  五、民居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第六章 云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多元性 第一节 云南民居的文化历程 第二节 民居文化的基底构成 第三节 民居文化的多元表征  一、不同建筑文化表现  二、婚姻家庭文化表现  三、居室火塘文化表现  四、宗教民俗文化表现  五、建筑装饰文化表现第七章 云南民居价值保护的永续性 第一节 云南民居的价值探讨  一、传统民居的价值认识与价值分类  二、云南传统民居的价值分析  三、对传统民居不同价值的继承性认识 第二节 云南民居的价值保护  一、云南民居的保护概况  二、对云南民居的有意识保护及存在问题  三、丽江关于传统民居保护方法的探索 第三节 云南民居的传承利用  一、对云南民居文化价值传承利用的再分析  二、旅游开发中云南民居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利用 第四节 云南民居的发展更新  一、云南传统民居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  二、云南民居发展更新的研究概况  三、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探索实践  四、云南新农村建设实践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一般来说,在不同民族相互杂居的地区,往往是较为先进的民族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的其他民族,如在云南本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上,往往出现有“傣化”、“白化”的现象。正是这样,各民族民居建筑才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在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因受到儒、道、佛三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地纳入了偶像到观念等因子;在生产技术方面,随着铁器、农耕劳作工具的输入传播,不同的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因子。如哈尼族在山区借鉴坝区的稻作农耕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梯田文化;佤族在自己狩猎文化的基础上,引入农耕生产,创造了狩猎农耕文化。同样,在民居建筑方面,云南本土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在汉文化的影响和交融过程中,派生出了一个“汉式”合院民居建筑体系,即云南民族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借鉴中原传统建筑的先进经验,有效地移植、嫁接所创造出的具有本民族乡土特质的另外一类民居建筑形式和居住文化。

后记

重新编著的这本新版《云南民居》,终于在多方的鼓励与催促下得以交稿。总体而言,云南地方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变化万端,包融的文化内涵深厚多样,所选材料和建筑技艺千差万别,反映的居住生活方式也复杂多样,要想在区区60多万字的一本书里完全反映出来或表述清楚,实难做到。说实在的,即便在完稿之后,自己对文中一些内容的分析论述,仍然感到有许多不充分、不完善、不满意的地方,甚或似乎有些以点代面、浮光掠影,整体上难免会有失偏颇之处。君不见,即便从中提取任何一个部分,不论是针对云南具体的一个地方,或是一个民族,或以其中的一种民居类型、一种聚落形态,还是以材料的选择运用、建筑构架特点、建筑装饰技艺、居住空间形态比较及其各种文化表现,甚至是以传统民居中的一些构成部分,如墙面、地面、照壁、门楼、门窗纹理图案等等,都可以单独成文撰写出一本内容同样丰富的著作。当然,从研究者的认识角度来看,对传统民居的关注和研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因为,这研究本身也是处于不断的提高认识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变化过程之中。对于本书的撰写,实际上也是在借鉴前辈们对云南传统民居研究所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一点有限的总结和补充。从本书内容和章节构成的整体性来看,主要是基于云南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共有特性来系统论述,书中内容除了表述笔者现阶段粗浅的体验认识外,以期通过各种图片资料,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力求把一个客观真实的云南民居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寄希望予读者对云南多民族、多元化、多层次的传统民居能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编辑推荐

《云南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云南民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本书从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发展演变的根源性、建筑形式的地域性、材料使用的本土性、建造技术的适应性、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等层面对于云南民居作了系统的研究,写法新颖,对于研究云南民居有很强的参考性。同时作者还加入了云南民居价值保护持续性的研究,总结了云南民居的保护、持续利用和更新发展,对于当今云南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本来是建工出版社用来评十二五的重点图书的,民居研究会的各位老先生写的真的很辛苦,研究民居建筑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每次开会的学生大部分是用来搞定出版论文的...不发牢骚了。
    杨大禹和朱良文先生辛苦了,这本书覆盖面很广云南的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多的,类型也是最丰富的,而且各个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同化和融合的差不多了。很多照片还是这两位先生的珍藏,的确受益匪浅。
    正在搞丽江的纳西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看着丽江现状满目疮痍的现状,未免觉得有些心凉,还有多少人能对民居产生兴趣,要不是为了项目谁会去研究这些令人心痛的历史片段,我很悲观,文化的同化使多少民族失去了民族的个性与精神,民居也将成为人们怀念就往时光一具“干尸”而已。
  •   昆工杨大禹老师专门研究云南民居数十年的成果,手绘内容很多。
  •   对于研究云南民居的人来说是一本必不可少的书籍,很详细
  •   书中图文并茂,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我是建筑学的学生,这个书对了解云南的民居很有帮助
  •   对云南民居最详实的一本书了,值得认真读,然后出去走走看看。
  •   内容详实——文字、照片、手绘、测绘图……比较齐全。按照建筑式样、民族、进行分类。适合建筑从业者,旅游地产开发者阅读,参考。
  •   这个商品不错,研究云难民居必备
  •   书不错!我们导师写的,支持下~
  •   看了简介后随手翻了翻,感觉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不只适合专业人士看,也适合我这样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看,想收全其他几大本,什么时候价格能再便宜些呢
  •   专业学习值得收藏,理论叙述精深,是本大作,细读后受益匪浅!
  •   准备出去考察的时候买的,,想提前了解下
  •   很不错,很喜欢,就是书壳有点压皱了
  •   内容翔实,正是我所期望的
  •   杨老师的经典
  •   挺全面的,是一本可以快速了解云南民居的好书
  •   介绍了云南的民族建筑 很详细
  •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充实
  •   一次买了四本,两本明显不是新书,封皮上脏兮兮的,皱巴巴的,有一本封皮和几页有一个大大的脏手印,只有一本还算正常。快递还特慢,书的内容编的还算可以。整体不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