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居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德启  页数:17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居聚落和乡土民居建筑,异彩纷呈,群星灿烂;已越来越为海内外瞩目。从一楼一穴到“99道门36天井”的深宅大院,从木干栏到土楼群,从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到世界级的遗产地乃至图腾水口、深巷重门等,中国民居从表象到内涵,从本体到外延,都是独树一帜,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本书冀图从人文视角解读安徽徽州民居。“人文”有许多层面的理解,一般来说就是“文、史、哲”。人文视角的本质就是发现人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人与居住环境”的视角,我们理解其本质上就是人文视角。本书共分八章,从徽州聚落和徽州民居建筑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从它的往昔、它的现存和未来走向,研究生活在徽州民居里的人、人们营建聚落和建筑以及这些活动所赖以进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图片和片段说明。当然,图片和相关文字说明,是不会也不可能减少的。  所谓人文视角,首先是文学的解读。关于“文学”,台湾学者龙应台女士有一句精彩的话,她说文学的解读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你看见了”。可以说是一种“真、善、美”的顿悟,人们从这种顿悟之中获得了对自己,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体验。人们生活在徽州民居里,或者外来人参观访问徽州聚落,那青山绿水、水口村墟,那粉墙青瓦、嫣红姹紫,油然触景生情。这就是乡土情、家族情、同胞情。“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即是。哲学的解读其实就是理性的思考,从形成聚落,“聚”而“落”之、“落”而“聚”之,到“相地置屋”,从“四水归堂”(天井),到“粉墙黛瓦”,无论是营建理念,还是技术策略,我们在解读之中,都能领悟到深藏在乡土建筑里的唯物辩证法。徽州民居,更是一部人与居住环境互动的历史见证。以世界遗产地黟县宏村为例,从“散漫而无结束”的奇墅迁移至雷岗,从西溪水改道,开发月沼到南湖的兴建,前后四五百年,脉络清晰。脱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很难正确认识和评判事物的。“人文”很重要,但“人文”又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它是“硬件”背后的“软件”,它无形而又无所不在。

内容概要

本书以大量的调研图片、工程实践、相关论文及著作为基础,对安徽徽州民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了安徽徽州民居的文化背景、变迁、发展和完善。第二章介绍了安徽徽州民居聚落的缘起和发展演变及聚落的特征、构成和空间序列。第三、四章以建筑为主,分宅居和公共建筑两部分阐述了建筑的主要特征、平面类型、构成元素和单元组合。第五、六、七章以建筑装修装饰为主,论述了建筑的装修装饰构件、色彩及三雕艺术。第八章提出了当代徽州新民居的探索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如徽州传统民居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与时俱进的徽州农村新民居;“徽而新”与“新而徽”的探索;走出徽州民居“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误区等等,希望能供读者参考、借鉴,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者。

作者简介

  单德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1937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六年制本科),留校任教至今。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建筑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单德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学的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相关的建筑创作和工程实践,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主持的《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重要成果之一——融水“苗寨改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作为主要设计人,他和他领衔的团队“地区建筑和聚落规划工作室”曾先后完成黄山云谷山庄、玉屏楼改建、狮林大酒店、恩施机场改扩建、芜湖徽派建筑艺术博物馆、黄山风景区行政中心等建筑项目,还完成了绍兴“鲁迅故里”保护与发展规划、威海城市设计和巢湖中庙、绍兴东浦小城镇规划设计,其中黄山云谷山庄已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国家旅游总局环境与艺术金奖。  主要著作有:《中国民居图说》(徽州篇、越都篇、桂北篇、五邑篇)、《中国民居》、《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小城镇住区和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地方传统建筑(徽州地区)》等。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溯源篇 第一节  徽州概述 第二节  “徽州传统建筑文化”与“徽文化” 第三节  中原移民与徽州地区的文化变迁 第四节  徽商崛起与徽州地区的文化融合 第五节  徽州民居在文化变迁中发生    一、从民居空间模式分析    二、从民居结构构造模式分析    三、从民居“门”的造型模式分析    四、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作为徽州民居演变的佐证 第六节  徽州民居在文化融合中完善    一、祠堂遍及乡村聚落    二、牌坊名冠全国    三、书院家塾的兴起    四、宅园深入民家第二章  徽州民居聚落 第一节  徽州聚落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聚落聚落,“聚”而“落”之    二、“聚”之方能“落”——以西递聚落为例    三、“落”之更能“聚”——以宏村聚落为例    四、概述徽州聚落的发展演变阶段 第二节  徽州聚落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一、“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    二、徽州聚落应对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实践    三、徽州聚落融“生态”、“形态”和“情态”于一体 第三节  徽州聚落的构成和空间序列    一、社会生活和人文因素影响聚落的构成和空间序列    二、徽州聚落的水口——”水口乃地之门户”    三、“村口”“继”于水口,”承”于水口    四、“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五、家族总祠往往是徽州聚落的“中心”和“高潮”    六、“气韵生动”与“天工人巧”第三章  徽州民居建筑之宅居 第一节  徽州民居建筑主要特征    一、平面方整,中轴对称    二、外墙封闭    三、讲究大门    四、造型典雅    五、空间紧凑    六、结构巧妙    七、装修精湛    八、组合灵活 第二节  宅居建筑的平面类型和单元组合    一、徽州民居宅居的平面类型    二、徽州民居宅居的单元组合 第三节  天井——徽州民居建筑最活跃的“元素”    一、天然采光    二、自然通风    三、排泄雨水    四、防火防盗    五、组织功能 第四节  宅居大门的功能与类型 第五节  平民化的乡土庭园——徽州宅园    一、前院宅园,即入口大门处进入宅居的宅园空间    二、豪宅的前院空间系列——以宏村承志堂为例    三、内院——后园或侧园    四、水院——水园 第六节  徽州民居建筑——宅居赏析    一、宏村“承志堂”    二、西递的几栋宅居第四章  徽州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 第一节  徽州祠堂建筑    一、祠堂是徽州民居聚落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    二、宗祠、支祠、家祠    三、祠堂的平面构成    四、祠堂门楼——立面形象    五、祠堂组合——棠樾村口祠堂群 第二节  徽州书院建筑    一、徽州书院的兴衰    二、官办、族办、私学的三类书院    三、徽州书院的功能分区与布局    四、书院的历史遗存——以雄村竹山书院为例 第三节  徽州牌坊    一、徽州牌坊概述    二、徽州牌坊的类型    三、著名徽州牌坊举例第五章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构件 第一节  装饰构件概述 第二节  徽州民居建筑室外装饰构件    一、墙体装饰    二、室外门窗装饰 第三节  徽州民居建筑室内装饰构件    一、梁架装饰    二、门窗扇装饰    三、屏风、隔断、拄落与花牙子    四、楼梯栏杆与美人靠    五、厅堂家具陈设 第四节  徽州民居的其他装修、装饰    一、铺地    二、庭院门    三、桌凳    四、水榭第六章  徽州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第一节  徽州“三雕”综述 第二节  徽州民居建筑”砖雕”装饰 第三节  徽州民居建筑“石雕”装饰 第四节  徽州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第七章  徽州民居建筑装修装饰色彩 第一节  徽州民居建筑装修装饰色彩综述 第二节  徽州民居建筑外部色彩    一、墙体与屋面    二、线脚与门罩    三、青水墙——泾县花砖 第三节  徽州民居建筑内部装修装饰色彩    一、梁架    二、柱    三、小木装饰 第四节  徽州民居建筑材料和服饰色彩 第五节  徽州民居建筑色彩观念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传统价值观念    三、传统吉祥观念    四、道德观念    五、文化观念    六、宗法观念 第六节  徽州民居建筑色彩观念的特色与内涵 第七节  其他徽州建筑的色彩    一、祠堂建筑色彩    二、牌坊建筑色彩第八章  徽州民居探索篇 第一节  关于徽州民居若干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徽州传统民居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一、“家庭细胞分裂”    二、“居民职业分解”    三、“社会交往频繁”    四、“交通工具进步”    五、“用地日益紧张”    六、“建筑材料更替” 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农村“新徽州民居” 第四节  “徽而新”与“新而徽”的探索 第五节  走出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和“更新改造”的误区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追溯徽州民居的发生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历史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因素。  史料记载,古徽州的先民乃是当地的山越土著居民和来自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移民在漫长的历史上融合而成。  古徽州,本为古越人(亦称“山越”,为我国所谓“南蛮”的“百越”之分支)天下,传为禹之苗裔。其初,文化特征以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纹身断发,同水而浴,凿齿贯耳,善铸铜,并以印纹陶为其文化表征。1959年在屯溪发掘的西周墓和汉墓,出土了品类众多的釉陶和刻有鸟兽纹的青铜器,证明这一地区两千多年以前就有比较发达的越文化。  导致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于此的主要原因是中原的战乱。史载进入徽州的中原汉人最早始于汉代,为吴、方、汪三族。高峰期则在南北朝、唐末和五代以及宋代,从“八王之乱”到“康王南渡”,前后三次高峰。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名门望族,仕宦人家、家丁人奴、平民百姓无不渴望一方太平之地。选择古徽州,古人有记载:“徽州,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历数今徽州地区大姓,除前述三族外,尚有戴、鲍、李、程、江、朱、胡等,均谱源晋、豫、鲁等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不仅改变了徽州人口的数量结构,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巨大的财富、广博的文化、显赫的地位和精湛的技艺,也就是说极大地促进了徽州地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编辑推荐

  本书冀图从人文视角解读安徽徽州民居。“人文”有许多层面的理解,一般来说就是“文、史、哲”。人文视角的本质就是发现人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人与居住环境”的视角,我们理解其本质上就是人文视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安徽民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徽派民居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有着别样的特性,通常简洁的比喻就是黑瓦白墙,马头翘角,高墙深宅
  •   在这套丛书中,本书是篇幅最短的,但也是最不好买到的,现在即使是出版社也无有货供。徽派建筑的研究在当代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中呈现上升的趋势,并成为一特有的符号建筑,毕竟在中国古代建筑的遗存中有许多的徽派形式还影响到现代中国的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符号其特有的"三绝"、“三雕”、“青瓦白墙”等建筑特点,还有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以及曾经的徽商富贾都造就了徽派建筑的特有的元素。由于本地仓库无货的缘故只能选择将收货地址放在朋友处,等到手中已在外行走了近一个月,正可印证徽派建筑的历史之久。
  •   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徽派建筑,既有照片供欣赏,又有平面图等作分析,对于想了解徽派建筑的人很有用。
  •   绘制精美,介绍专业,内容详实,不可不看。
  •   值得学习与参考
  •   儿子研究生导师推荐的读物,非常好
  •   作为徽派建筑的入门书还是不错的, 建议可以增加村落做些研究。
  •   老师推荐的书,不错。就是封面有些脏,而且有破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