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居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军  页数:282  
Tag标签:无  

前言

秦以前,相传中华大地上主要生存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华夏集团取得了胜利,上古三大文化集团基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的部族,历史上称为夏族或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东南地区还有一个古老的部族称为“越”或“於越”,以后,越族逐渐为夏族兼并而融入华夏族之中。秦统一各国后,到汉代,我国都用汉人、汉民的称呼,当时,它还不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直到隋唐,汉族这个名称才基本固定下来。历史上的汉族与我国现代的汉族的含义不尽相同。历史上的汉族,实际上从大部族来说它是综合了华夏、东夷、苗蛮、百越各部族而以中原地区华夏文化为主的一个民族。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带又出现乌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南方又有山越、蛮、俚、僚、爨等族,各民族之间经过不断的战争和迁徙、交往达到了大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  汉族地区的发展与分布  汉族祖先长时间来一直居住在以长安京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即今陕、甘、晋、豫地区。东汉一两晋时期,黄河流域地区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永嘉之乱后,大批汉人纷纷南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当时大量人口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他们以宗族、部落、宾客和乡里等关系结队迁移。大部分东移到江准地区,因为当时秦岭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的一片土地还是相对比较稳定。也有部分人民南迁到太湖以南的吴、吴兴、会稽三郡,也有一些迁入金衢盆地和抚河流域。再有部分则沿汉水流域西迁到四川盆地。隋唐统一中原,人民生活渐趋稳定和改善,但周边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交往仍较频繁。周边民族人民不断迁入中原,与中原汉人杂居、融合,如北方的一些民族迁入长安、洛阳和开封、太原等地。也有少部分迁入陕北、甘肃、晋北、冀北等地。在西域的民族则东迁到长安、洛阳,东北的民族则向南入迁关内。通过移民、杂居、通婚,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包括农业、手工业、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的交往,可以说已经融合在汉民族文化之内而没有什么区别。到北宋时期,中原文献中已没有突厥、胡人、吐蕃、沙陀等周边民族成员的记载了。北方汉族人民,以农为本,大多安定本土,不愿轻易离开家乡。但是到了唐中叶,北方战乱频繁,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比西晋末年更大规模的汉民南迁。当时,在迁移的人群中,不但有大量的老百姓,还有官员和士大夫,而且大多是举家举族南迁。他们的迁移路线,根据史籍记载,当时南迁大致有东中西三条路线。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西北(陕、甘、宁、青)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民居类型,论述了西北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各地民居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总结了西北民居以生土材料为主体的共性特征,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装饰形态特征。全书展示了窑洞民居、回族民居、撒拉族民居、青海庄廓民居、以及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关中、陕南、天水民居的风貌特色。对西北经典民居案例也作了较详尽的介绍。本书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对西北民居的营建智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如何使西北乡土民居、生土建筑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以及为此而作的一些探索。

作者简介

王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于l998年赴意大利罗马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交流讲学,2001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讲学,2006年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交流讲学,2008年赴日本东京首都大学交流讲学。
长期以来从事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窑洞与生土建筑、西北绿洲聚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近十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土地零支出型窑居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1998年);“下沉式窑洞改善天然采光与太阳能利用一体化研究”(2005年);“生态安全视野下的西北绿洲聚落营造体系研究”(2007年)。2008年丰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子课题:“陕南灾后绿色乡村社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年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北旱作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结合科研课题项目,研制的“手动生土砖机”获国家专利一项;出版专著《中国窑洞》一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山地聚落“生态基因探索”》,《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回归与新型聚落营建研究》,《关于中国西部地区民居建筑的研究与思考》,《生态安全视野下的绿洲民居聚落研究》,《绿洲建筑学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变迁研究与生态技术优化对策》,《地域建筑与乡土建筑研究的三种基本路径及其评述》,《天水传统民居聚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南古镇青木川》,《机遇与挑战一陕南灾后绿色乡村社区营建策略》,《任震英先生乡土建筑研究思想解读与启示》等。
多年来结合研究课题,指导的毕业设计曾获台湾洪四川财团法人基金优秀设计一等奖,六次获陕西省优秀毕业设计一、二、三等奖项。指导的研究生在全国生态住区设计大赛、太阳能建筑设计大赛及全国经济适用房大赛中多次获奖,并在2004年国际生态住宅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2008年“中国美丽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大赛”获优秀奖。并多次获校教学改革成果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励;荣获校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称号;200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环境概述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第二节 民族文化概况第二章 西北乡村聚落与民居建筑  第一节 西北乡村聚落的整体格局  第二节 西北乡村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  第三节 乡村聚落营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聚落与民居建筑第三章 窑洞民居  第一节 窑洞民居的形成环境  第二节 窑洞民居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窑洞民居的选址  第四节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窑洞选址  第五节 窑居村落形态  第六节 窑洞空间与形态特征  第七节 窑洞民居的构造与营造技术  第八节 窑居村落的民俗文化  第九节 经典窑洞民居  第十节 结语第四章 关中民居  第一节 关中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二节 民居要素与布局特征  第三节 结构体系与营造风俗  第四节 典型民居实例  第五节 结语第五章 陕南民居建筑第六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居第七章 甘肃民居第八章 青海民居第九章 西北民居的营造智慧及其当代发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陇东地貌复杂,是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塞外文化的结合部,因此在建筑风格、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其双重影响。首先,由于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域,建筑受陕北文化圈影响较为深刻,保留了完整的传统黄土窑洞的居住形式,因此在建筑外形和内部形态上都与甘肃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陇东北部与宁夏南部固原回族聚居区相邻,又受到了回族建筑的一定影响,使得其又产生了新的补充与变化。(一)窑洞陇东窑洞在北部沟壑区以靠山窑为主,南部台塬区有下沉式窑洞,在台塬的边缘处也建有靠山窑与土坯房结合的院落。近年来还有村民在建新窑洞,崖面以砖护砌,窑脸抛开传统的圆拱形砌成方形窑脸,构成陇东特有的地域风貌(图7-71)。(二)土坯房陇东土坯房大多是土木结构,硬山搁檩,双坡瓦屋面,墙体以夯土或土坯砌筑,近年来多以红砖砌墙体。也有的土坯房不用木料,仅以土坯砌拱,在圆拱上覆土铺瓦外观与木屋架房不相上下(参见本书第三章)(图7-72)。

后记

西北民居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一批建筑设计课与美术课教师深入陕西境内的关中、陕南、陕北进行乡土民居测绘与写生。待到20世纪80年代由侯继尧、刘振亚、张壁田、李树涛、郑士奇、刘舜芳、周若祁等一批教授们,带领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对陕西及周边的宁夏、甘肃、豫西等地区传统民居进行了广泛的测绘调研。这些成果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陕西民居》、《窑洞民居》两书。当时我作为青年教师参加了陕南、关中、陕北部分典型民居的测绘与资料整理工作。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中,使我学到了不少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加上我在上大学之前作为下乡知青曾有过6年住窑洞、吃窖水的乡村生活经历,与乡土建筑的结缘,从而奠定了我一生的研究方向与执着追求。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与我的老师侯继尧教授出版了《中国窑洞》一书。在其后的年代里我指导的研究生论文、申请到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大多选题是西北乡土建筑,这也为今天《西北民居》的编写奠定了基础。西北民居涉及陕、甘、宁、青三省一区,其地域广阔,民族多,民居类型更是丰富多彩,单是陕西、甘肃两地民居就足以各自单独成书。《西北民居》篇幅有限,许多民居内容未能编入,期待以后有机会将更完美的西北民居风貌及研究成果呈献给读者。在本书编写中参考了众多书籍与研究生论文,也得到许多单位与热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书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本人及作者的研究生所拍摄。参加本书资料与测绘图整理工作有作者08、09级的硕士研究生,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写中正值5·12汶川大地震,作者随即参加了陕南灾后重建任务,奔波于陕南山区一年多,致使本书的调研与编写时间紧迫,不足之处敬请各方批评斧正。

编辑推荐

《西北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北民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西北民居这本书从地理、自然、文化、建筑形态、院落布局、结构体系及营造技术等方面论述了陕、甘、宁、青地区的民居特色,还有详细的典型民居介绍,对于相关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受益匪浅!
  •   初略的翻看了一下,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对地方民居的布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好的资料,好书,值得收藏。
  •   挺不错的书,一系列都买了,但是真的很贵
  •   对工作帮助。
  •   此书不错,值得一读。就是送货时间稍长,包装还有待提高
  •   西部民居编的很细致,还是内容少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