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诠释论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刘生军 著  页数:238  字数:260000  

内容概要

“诠释”是论文对城市设计自身学科特性的描述。借助于诠释学的理论知识,我们将包含在城市空间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视为富含意义的文本,城市或称之为“似文本”。城市文本具有形态性和空间性,并且能够呈现各个部分形态之间的固有关系(互文性)。城市设计的过程包含对城市文本的
“理解”、“解释”与“接受”的过程。在这里,“理解”是对城市文本的阅读,“解释”是指城市设计文本的分析研究,而“接受”则是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在创作活动中所采取的诠释方法。简言之,“诠释”是对人们认知、书写与表达城市这一能动过程的高度概括,是对城市设计学科内在结构与思维方法的系统总结。
在哲学史中,现代的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哲学思想先后涌现,彼此影响、各成体系。这些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科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诠释理论基础”的形成是基于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知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的总称。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城市设计表现出了强烈的诠释学特征。诠释学强调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不确定性、过程性、可参号陛以及多元意义等哲学思想有力地规定了城市设计的后现代主流倾向。与此同时,城市设计学科亦存在于诠释学的哲学境遇之中,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各个时期的城市设计理念受到了当时文化批判与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作为经验科学,诠释和分析城市作品成为可能。
因此,在深入挖掘城市空间意义的诠释学内涵之后,城市设计诠释理论试图从美学与人文科学的领域探讨人们认知空间的内在机制。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或称之为“城市空间诠释美学”。对于城市的审美与认知主体——人来说,城市并不是唯物的客观体,它的显现、它的认知、它的表达,必须借助于人的感性活动。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客体成为文本的所指,主体通过意象性去思考、理解和想象客体。城市客体对其诠释者来说是“富有意义的形式”,城市(设计)文本形成了与城市客体的对象化结构。进而,人们通过城市(设计)文本与城市客体产生了积极的认识关系。此时,城市文本(似文本)
和城市设计文本(真实的文本形式)形成了对城市客体的指称功用的意义结构。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层面,当城市设计诠释的这种科学的认识关系得以确认后,活跃在人文科学诠释的方法论体系对城市设计学科的借鉴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包括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心理意向分析、复杂性分析等方法都与城市设计的方法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与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一起共同建构了注重形态概念、注重表意过程、注重创作实践的不同阶段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方法体系。
通过对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研究,论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刘生军所著的《城市设计诠释论》建构了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研究框架。使得诠释理论与城市设计的知识有着全面、系统的交叉,为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城市设计诠释论》阐述了由诠释情境—诠释结构—诠释维度所建构的诠释思维范式,揭示了城市设计诠释思维活动的内在特性。
提出了从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文本研究)、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
城市设计文本研究)和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三个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层级。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我们如何叙述历史
1.1.2 学科背景——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
1.1.3 课题研究的必然性、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城市设计研究概况与文献综述
1.2.2 国内城市设计研究概况与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诠释学领域的文献综述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
1.3.1 概念释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创新点
1.3.4 主要研究方法
1.3.5 篇章结构框图
第2章 诠释学与诠释理论构成
2.1 诠释学的源与流
2.1.1 从科学主义到人文哲学
2.1.2 诠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2.1.3 诠释学的哲学流派
2.2 诠释学理论基础
2.2.1 审美领域的诠释学意义
2.2.2 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
2.2.3 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美学
2.3 诠释理论的其他构成
2.3.1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2.3.2 接受理论与接受美学
2.3.3 科学修辞学与科学隐喻
2.3.4 文化与文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设计的诠释情境
3.1 城市设计的诠释语境
3.1.1 历史性
3.1.2 语言学转向
3.1.3 本体论与方法论
3.2 城市设计的诠释语词
3.2.1 审美体验
3.2.2 间距化
3.2.3 移情作用
3.2.4 审美认同
3.3 城市设计的诠释“语义”
3.3.1 本体论层面
3.3.2 认识论层面
3.3.3 方法论层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的诠释结构
4.1 城市设计诠释的认识论结构
4.1.1 城市设计诠释的主客体结构
4.1.2 城市设计诠释的意义结构
4.1.3 城市设计诠释的循环结构
4.2 城市设计诠释的逻辑结构
4.2.1 城市设计的定律诠释
4.2.2 城市设计的动机诠释
4.2.3 城市设计的功能诠释
4.3 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
4.3.1 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
4.3.2 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4.3.3 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的诠释维度
5.1 城市设计诠释的空间维度
5.1.1 第一空间的客观诠释
5.1.2 第二空间的主观诠释
5.1.3 第三空间的辩证诠释
5.1.4 城市设计的空间维思考
5.2 城市设计诠释的意义维度
5.2.1 语形思维的城市设计
5.2.2 语义思维的城市设计
5.2.3 语用思维的城市设计
5.3 城市设计诠释的类型维度
5.3.1 按城市设计诠释主体的不同
5.3.2 按城市设计文本属性的不同
5.3.3 按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不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
6.1 城市结构的文本分析
6.1.1 诠释学的结构概念
6.1.2 城市结构的文本解构
6.2 城市形态的文本分析
6.2.1 形态概念及城市形态分析
6.2.2 城市形态的文本解构
6.3 城市实体的文本阅读
6.3.1 实体(Mass)与内空(Space)的界定
6.3.2 实体秩序产生意义
6.3.3 实体秩序的阅读方式
6.4 城市内空的文本表现
6.4.1 空白的概念及其意义
6.4.2 内空空白的表现方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
7.1 城市设计文本的内涵界定
7.1.1 城市设计文本的创作领域
7.1.2 狭义的城市设计文本
7.1.3 广义的城市设计文本
7.1.4 城市设计文本的审美形态
7.2 城市设计文本的自律性诠释
7.2.1 具有自律性的文本结构
7.2.2 自律性“半成品”的文本成果特征
7.2.3 自律性“替代物”的文本创作形式
7.2.4 法定自律性的文本内在属性
7.3 城市设计文本的表现性诠释
7.3.1 具有表现性的文本结构
7.3.2 时间结构的文本表现
7.3.3 对话结构的文本表现
7.3.4 召唤结构的文本表现
7.3.5 乌托邦意义的文本表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
8.1 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语境分析
8.1.1 语境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8.1.2 语境分析的方法
8.1.3 政策分析与SwTs分析的方法比较
8.2 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修辞分析
8.2.1 修辞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8.2.2 修辞分析的方法
8.3 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隐喻分析
8.3.1 隐喻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8.3.2 隐喻分析的方法
8.4 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心理意向分析
8.4.1 心理意向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8.4.2 心理意向分析的方法
8.5 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复杂性分析
8.5.1 复杂性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8.5.2 复杂性分析的思维方式
8.5.3 复杂性分析的城市设计创作
8.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章节摘录

  2.1.2 诠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诠释学”这个词出现在17世纪,它是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我们在解释某事或某物时,主体往往有所发挥,融入被解释的东西,带有主观性,在阐释中这种主观性带有合法性。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是Hermeneutik(德文)曾经使用的四个释义,其含义接近Interpretation,今译为诠释学。  诠释学自古有之,其最初的动因是为了正确解释《圣经》中上帝的语言。诠释学一词的希腊文的词根是赫尔默斯(Hermes),也可以说该词来源于赫尔默斯。赫尔默斯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之间,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不同,因此他的传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报导或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即把人们不熟悉的神的语言转换成人的语言,把神的隐晦不明的指令给人们解释清楚。从词意来看,诠释学的工作是一种语言转换,一种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神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陌生的语言世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世界的转换。  自诠释学产生以来,其前期阶段包括两个时期。古代的神学诠释学与法学诠释学。神学诠释学以圣经为诠释学对象,法学诠释学以罗马法为诠释学对象。这时,只是由于人们“缺乏对文本的理解才产生诠释学的工作”,“诠释学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出现”。神学诠释学是传达诸神的意志,人们必须承认这种意志是真理,必须绝对服从,并付诸实施,加以应用。法学诠释学也具有这种绝对承认、绝对服从,并付诸实施的规范性职能。  古代诠释学包含三个要素,即理解、解释和应用,这三者是统一的互不分离的,没有前后之别,不是先有理解,后有解释,也不是理解在前而应用在后。解释就是理解,应用也是理解,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释和应用。古代诠释学把这三个要素均称之为技巧,即理解的技巧、解释的技巧和应用的技巧。这种技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方法规则,“而是需要特殊精神造就的能力或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所以说古代诠释学既不是语言科学,又不是理论沉思,而是解释技艺学。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设计诠释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