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震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作者:白建方  页数:106  

前言

我国属于多地震国家,占全球约1/4的人口承受了约1/3的大陆地震和约1/2的地震死亡人数。地震灾害不仅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而且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近7万人遇难,4万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约4555万人,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救灾的首要任务是救人,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增强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人们便有可能保护自己。在此背景下,本套丛书的推出希望能帮助人们认识地震发生的成因,了解一些实用的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简单易行的紧急避险和震后自救互救方法,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本套丛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认识地震》、《地震预测预报》、《地震预防与抗震》、《地震应急与对策》。《认识地震》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一些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震的成因与类型、地震带的分布等,并解释了地震中一些基本术语,让人们对地震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地震预测预报》介绍了目前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常用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地震预报背后相关工作人员艰辛的0路历程和地震预报中的两难选择。

内容概要

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最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最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我们的地球  1.1  地球的演化历史  1.2  地球的内部构造  1.3  大地构造学说第2章  地震成因与类型  2.1  地震的成因  2.2  地震的类型第3章  地震的分布  3.1  地震的垂直分布  3.2  地震的平面分布第4章  地震灾害  4.1  地震灾害统计  4.2  地震灾害特点  4.3  地震灾害种类  4.4  地震致灾流程图第5章  地震伴生现象  5.1  喷沙冒水  5.2  地光  5.3  地气雾  5.4  地声  5.5  “地生白毛”  5.6  泥石·流第6章  地震术语  6.1  断层与断裂带  6.2  震源与震中  6.3  震级  6.4  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表  6.5  等震线  6.6  地震仪和强震观测系统  6.7  地震波第7章  百年大震纪实  7.1  国外大震纪实  7.2  国内大震纪实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世界上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可用上述这种学说来解释。例如,1755年发生的里斯本地震灾难,根本并不是“上帝的惩罚”,而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结果。因为这次大地震的震源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这也正是前述两板块的汇聚边界。2008年5月1213发生在我国的汶川地震也不例外,其是由于南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扬子板块为其一部分)碰撞、挤压造成的。青藏高原的隆起源于南亚板块的挤压,而其边缘与扬子板块的挤压则形成了与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巨大高差的龙门山脉。两个板块边缘的断层沿着龙门山脉的汶川(映秀)一北川一青川分布,呈北偏东的走向一直延伸到甘肃的陇南和陕西的汉中,当然在主断层的周边,还分布有其他一些小的支系断层。实际沿这条活动的断裂带经常发生地震。1933年发生的叠溪地震就因滑坡和堰塞湖溃决而毁灭了好几个村镇,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历史上这些地震都不太大,因此这一带的抗震设防烈度基本都被确定为7度。但恰恰就是因为长久没有发生大的地震的缘故,断裂带上积聚了大量潜在的能量。这些蓄积的巨大能量到2008年5月1213下午2时28分,终于由于地层断裂而释放出来,就形成了这次空前巨大的地震。

编辑推荐

《认识地震(第1册)》:防震减灾科普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认识地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