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百年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人民邮电  作者:玛丽·奥沙利文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美国和德国公司治理百年演变的历史著作。玛丽•澳利文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及德国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可谓开公司治理史研究之先河。全书以创新、新资源配置与治理开篇,首先对作为公司经济起源地并引领世界公司变革潮流的美国公司治理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接着又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变迁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本书贯穿了美德两国公司治理的实例,详细阐释了两国的管理控制的奠基、演变和面临的挑战。对于想要了解美国和德国的公司治理是如何演变为今天的模式及其对整个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为现代的公司治理提供良好借鉴的读者,本书无疑是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玛丽·奥沙利文出生于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担任商业分析师。后被该公司送入哈佛商学院攻读MBA,因学习成绩出色,荣获该院贝克学者称号。继而转入哈佛大学经济系,获得该系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后进入欧洲管理学院,先后提供该校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因其讲授的创新、战略与公司治理课程被MBA学员多次评选为年度优秀教师。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导论第1章  创新、资源配置与治理  引言  创新的特征  创新型资源配置  创新型资源配置与新古典式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  总结第2章  公司治理讨论的转变  引言  公司治理的股东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组织控制理论第3章  管理控制在美国的奠基  引言  管理控制的历史基础  管理控制与大萧条  新政老路第4章  战后美国管理控制的演变  引言  战后大批量生产企业的治理  广义的电子业与创新治理  总结第5章  二战以后美国管理控制面临的挑战  引言  生产领域的挑战:新竞争的出现  日益增长的金融变现压力  总结第6章  美国对公司对新挑战的回应  引言  美国大公司的回应  对“裁员加分红”政策意义的评价  创新与“新”经济的繁荣  总结第7章  德国:从管理控制到对峙型控制第8章  德国组织控制面临的新挑战结论参考文献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司治理百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这是一本理论书,但是我仍然读的津津有味。原因何在?

    因为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恰恰也是我关于经济方面最感兴趣的。

    我大学里听课最认真的就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了。还记得当时的感受是,经济学就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百姓日常生活常识的这么一种学问。

    工作以后,也很少有人使用经济学。因为它确实是无用之学。我们也参加过一些政府的所谓决策会,里面常常少不了经济学者。老实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经济学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只要对领导的决策有用,它就什么都可以解释出来。因为常常可以看到和听到同一批人,用经济学语言说着前后甚至完全相反的话,并论证严密到可能只有他一个人听得懂。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经济学家受到政府决策器重的国家,连李敖大师到大陆来演讲,记得某个学生大言不惭的讲李敖不懂经济学,言下之意似乎是不懂经济学就不配谈中国问题似地。其实在国外,经济学家的建议只是政府决策的众多参考依据之一。

    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懂经济学,不会用经济学语言说话,是很吃亏的。因此除了基本国内比较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读过之外,我还啃过《国富论》和《资本论》。

    也许你会问,怎么一本讲公司治理的书,你会扯到经济学上来呢?很简单,因为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学科,其基础就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本书作者在文章第一章就指出了目前流行的公司治理方面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就是来源于经济学的。

    为了方便叙述,我参照本书的说法,把经济学简单归结为三个时期:古典经济学-价格论;新古典经济学-交易论;现代经济学就学派纷纭了,至今没有完全定论。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当然是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了,不论怎么说,他两的实际影响力是最大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价格机制,马克思的贡献是剩余价值论。

    但这里有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看不见的手”是在西方法制国家的基础上运行的,这是个前提条件。如果“看不见的手”不是在法制环境下运行,会怎么样呢?我们中国有个说法,叫做“不正当竞争”。如果没有法制环境,竞争意味着强欺弱、大吃小的丛林法则。这就会导致经济虽有增长,却无发展。增长只有量的增加,而发展必须是质的进步。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就是成本的降低。而成本的降低依靠的是技术进步、管理提升。没有这些,就谈不上是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再者,即使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要达到资源的最搞笑配置,那么条件也是非常严苛的,就是必须所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国内经济学家一直呼吁的深化市场改革,正是在这个逻辑意义之上提出的。

    引用郎咸平的观点,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是为了反腐败。政府退出市场以后,就是中国经济学家口中所说的深化市场改革。但刚才讲了,没有法制的话,这也同样要出问题。最后导致的不过就是金阀混战的经济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法制国家已经具备的条件下,其学说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在于其科学性,而在于它使得国家走向资本家和劳动者两利的道路。

    大约在19世纪的时候,经济学爆发了所谓的“效用革命”,诞生了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本科教育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主要就是这些内容。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此外,还讲述了几种市场类型。是为所谓经济学初阶。

    我个人是赞同效用论的。所不同的是,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均衡论。因为到这个时期,经典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上述亚当斯密时期的完全市场竞争的问题。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市场垄断的出现了。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造成的后果就是生产过剩的问题。市场达到了均衡,可是社会却失衡了。

    由此导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历经了整整的一个20世纪。

    在这个背景之下,大家知道,西欧走向了福利国家,美国则走向了新自由主义。这是最简化的表述,期间还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整个西方还有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斗争。

    这个时候,其实经济学是衰落了。

    走到今天,所谓的全球化,不过还是亚当斯密的完全市场,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全球自由流动。

    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至少西方经济学新发展有,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等,洋洋洒洒一大堆。但经济学家已经不复当年类似亚当斯密、马克思的那种“国师”地位了。

    实际上,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就是今天的经济学界并没有沿着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经济学走下去。什么是创新经济学。说白了,就是研究生产。就是打开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黑匣子”。而交易成本理论,正是打开了一部分“黑匣子”。就是我们不知道生产要素是怎么通过企业这个“黑匣子”产出效率和效益的。

    正如熊彼特所言,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通过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

    题外话,在这个定义下,中国能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人不过就是企业主或者老板。

    而作者的这本书,是想站在生产的角度,研究怎样的公司治理,是有利于创新的。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得是津津有味!
  •   分析了国际上两大公司治理的不同架构,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内容也有些晦涩,不过是国内少有的可以去了解美国和德国公司治理差异的一本书,推荐大家阅读
  •   这本书和黄一义翻译的另一本Lazonick和O'Sullivan所写的书,都是对于理解创新与公司治理而言,非常重要的、绕不过去的名作。或者说它们迟早会成为名作。

    而且黄一义的翻译水准也还是不错的。这一点在近年来国内书市的翻译著作里,很难得。
  •   创新才是公司持久增长的关键
  •   还没阅读,慢慢看吧。 基础性读物
  •   以历史路径来呈现美国和德国的公司治理演变,视角是崭新的。可能缘于译者的缘故,书中很多地方会让人读的半知半解,并不能完全参透作者的本意所在。
  •   还没有仔细读呢,比较研究法
  •   感觉还好啊 可以值得一读
  •   此书看后,顿感受骗,题目很直观,但内容却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