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张之文 著  页数:363  
Tag标签:无  

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经典临床课程。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即在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从事温病学教学,也参与中医内科学的部分教学,长期从事临床工作。80年代曾主持在成都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温病师资培训班,并担任主讲,多次为全国中医内科急症班以及全军温病学习班主讲《温病学》,后又应邀曾赴日本、瑞士和台湾等地讲学、学术交流及临床指导,在教学上有一些体会。温病与现代感染性疾病等密切相关,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参与了国家重大课题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80年代参与了温病卫气营血基础理论及临床验证研究工作,近年参与了SARS、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的防治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中医越来越受到国人和全世界的重视。人民卫生出版社设计出版中医学课程系列讲稿,是对学习中医人员的一大喜事。近现代,属于温病的传染病流行十分猖獗和严重,人们处在一场传染性疾病的全球危机的边缘,因此,业内对温病学的学习日益重视。整理出版本人的温病学讲稿,是希望对相关人员学习温病学有所裨益,但是限于水平,未必能如所愿,在讲稿即将出版之际,心里反而有忐忑不安之感,故恳请同道对书中疏漏甚至错误予以批评指正。我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冯全生教授参与了书稿的整理工作,书中的彩色舌象照片引自我和刘碧清教授主编的《温病舌诊图谱》,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陈钢教授关心和支持了本书的编写,一并致以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编写遵循温病学课程的临床性质和“经典”属性,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温病学》教学大纲为基本要求。力求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尽量做到要点明确,概念明白,原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分析说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具有说服力,符合教学要求。    在内容上,尽可能结合概念、理论的“源”和“流”,古今汇通,明确其深刻含义和临床指导意义,尽量体现其“经典”性;同时,围绕课程的临床学科性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临床运用。在讨论具体证型的辨证论治时,根据临床思维程序,首先提出证型的辨证要点并进行分析,得出证候的病机,再依据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及选方用药等。其程序严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尽可能避免“就事论事”地解释症状以及重复前期课程内容可能带来的学生厌学情绪。教学内容尽可能反映个人的一些理解、认识,对常见温病,结合名家和自身临床,突出辨证分析和临床运用,拓展教材内容,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书中采用部分图解或表格形式,归纳相关内容,以求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同时配以部分临床图片,形象直观,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张之文,1937年生,四川大竹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温病学家。196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留校后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学、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四川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与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他精通温病理论,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温疫学说研究,造诣尤深。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到现今新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如参加四川省SARS、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汶川地震后灾后防疫等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具有丰富的感染性疾病防治经验。其对外感发热、湿热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经验独到,效果好,受到患者称誉。他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应邀曾赴日本、瑞士等国家及多次赴台湾长庚大学长庚医院,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及指导临床,受到赞誉。
  他主编、副主编或编写教材与专著十余部,代表性的有《现代中医感染性疾病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的如“温疫学说探讨”(中医杂志,1980年10期)、“试论肺化源欲绝及其救治”(中医杂志,1983年7期)、“温病应用活血化瘀法则的探讨”(中医杂志,1979年1期)、“温病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3期)等,对推动现代温病学理论和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课题。主持的项目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含义及其学习意义  二、温病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三、温病与伤寒  四、温病与温疫  五、温病与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发病  三、几种温病的病因发病学说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的诊法  一、辨舌验齿  二、辨斑疹白瘠  三、辨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  二、兼夹证的治疗  三、外治法  四、温病瘥后调理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一、对传染的认识  二、预防思想的确立  三、古代预防温疫的措施简介中篇 第八章 风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九章 春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章 暑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一章 湿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二章 伏暑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三章 秋燥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十四章 大头瘟 第十五章 烂喉痧下篇 第十六章 叶天士《温热论》选要 第十七章 薛生白《湿热病篇》选要附录方剂汇编彩图

章节摘录

插图:1.辨识有无表证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一般无表证,仅少数病例出现表证,但大多非常短暂,易被忽视,或误诊为一般暑月感冒(见“暑湿·附·冒暑”)。故夏季暑温流行之时,若见发热,恶寒,身痛,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证候者,应予高度警惕,并考虑暑温表证之可能,以免漏诊。但若证见高热,背部恶寒,汗出烦渴,脉洪大者,则又不可因其背部恶寒而误诊为暑温表证。其背部恶寒,实乃暑温阳明热盛,汗出太多,阳气随汗而泄所致。2.辨析气阴损耗程度本病易损耗气阴,导致多种凶险变证,故对气阴耗损程度应予高度重视。凡口渴引饮,舌干少津即为津伤;神倦脉虚即为气耗,二者同见,即为津伤气耗。如进而出现消渴不已,或渴不咽水,舌光绛而干,脉细数,则为肝肾真阴受灼。兼见咳血,则为肺阴灼伤,络脉受损;兼见心烦不眠,则为心阴亏损,心神不宁;若汗出淋漓,喘喝脉散,则为元气欲脱。3.辨析窍闭风动之先兆 本病之神昏、抽搐往往突然发生,为了掌握治疗上的主动,故对其先兆应详加辨析。凡见嗜睡,进而沉睡,或烦躁不寐,静而多言者,均为神昏之兆;手足不时微微抽动,惊惕肉颤,项强者,则应防其风动。4.注意症状复杂多变,传变不分表里渐次。如张凤逵《伤暑全书》说:“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冒暑蒸毒,从口鼻入者,直中心包络经,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人肺则喘咳痿痹,人肾则消渴,非专心主而别脏无传人也。”

编辑推荐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张之文老师是温病大家,这本书对学好温病学有一定益处
  •   对于我学医的同学来说,希望她买了之后能有不错的收获。
  •   很好,不愧是温病大家
  •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   没有同款的伤寒论好,不过也不错
  •   深入浅出,易懂领悟。
  •   值得好好细读,理论通俗易懂又结合实际。
  •   很不错的一本书,分析条理分明,详细清楚,易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