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多酚基础与临床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高海青 等主编  页数:500  字数:785000  

内容概要

《葡萄多酚基础与临床》由高海青、李保应主编,是关于天然药物葡萄多酚生物药理活性、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国内第一部专著,详细论述了葡萄多酚的生物药理学活性,及如何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芯片等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系统阐述了葡萄多酚在临床各系统慢性疾病中的防治和地位。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阐述了葡萄多酚的药动学、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芯片等技术在葡萄多酚研究开发中的应用;下篇系统探讨了葡萄多酚在衰老、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眼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及在美容中的重要作用及新进展。《葡萄多酚基础与临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天然药物葡萄多酚的药用价值,为天然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研究途径,并为临床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手段。此外,为从事医学、天然药物和中医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医学院(系)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上篇  葡萄多酚的基础研究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葡萄多酚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葡萄多酚的分布和主要来源
第三节 葡萄多酚的提取分离技术
第四节 葡萄多酚的应用现状
第五节 葡萄多酚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六节 我国天然药物发展目标和应用前景
第二章 葡萄多酚的药动学及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葡萄多酚的药动学
第二节 葡萄多酚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葡萄多酚的药效学
第一节 葡萄多酚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第二节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生物药理活性
第三节 白藜芦醇的生物药理活性
第四章 基因组学技术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基因组学技术
第二节 营养基因组学
第三节 基因组学技术在葡萄籽原花青素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基因组学技术在白藜芦醇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
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葡萄籽原花青素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白藜芦醇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蛋白质组信息学与葡萄多酚
第六章 代谢组学技术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代谢组学概述
第二节 代谢组学技术在葡萄多酚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代谢组学技术在葡萄多酚生物效应中的应用
第七章 生物芯片技术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基因芯片技术
第二节 蛋白质芯片技术
第三节 细胞芯片技术
第四节 组织芯片技术
第五节 生物芯片技术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章 计算药理学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方法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的药动学及毒理学预测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葡萄多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下篇 葡萄多酚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 葡萄多酚与衰老
第一节 衰老与疾病
第二节 衰老的分子机制与学说
第三节 葡萄多酚延缓衰老的作用
第四节 葡萄多酚抗衰老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葡萄多酚与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二节 高血压
第三节 血脂异常
第四节 心力衰竭
第十一章 葡萄多酚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 痴呆
第三节 帕金森病
第四节 抑郁症
第十二章 葡萄多酚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糖尿病
第二节 胰岛素抵抗
第三节 糖尿病肾病
第四节 糖尿病心肌病
第五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六节 糖尿病脑病
第七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十三章 葡萄多酚与肿瘤
第一节 葡萄多酚的抗肿瘤机制
第二节 葡萄多酚与呼吸系统肿瘤
第三节 葡萄多酚与消化系统肿瘤
第四节 葡萄多酚与泌尿系统肿瘤
第五节 葡萄多酚与血液系统肿瘤
第六节 葡萄多酚与妇科肿瘤
第七节 葡萄多酚与神经系统肿瘤
第八节 葡萄多酚与其他肿瘤
第十四章 葡萄多酚与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 肺纤维化
第四节 急性肺损伤
第十五章 葡萄多酚与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
第二节 急性胰腺炎
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四节 肝纤维化
第十六章 葡萄多酚与眼科疾病
第一节 葡萄膜炎
第二节 白内障
第三节 视网膜病
第四节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
第十七章 葡萄多酚与其他疾病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
第二节 过敏性疾病
第三节 牙齿疾病
第四节 骨关节炎
第十八章 葡萄多酚与美容保健
第一节 葡萄酒与美容保健
第二节 葡萄多酚与美容
第三节 葡萄多酚在化妆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
附录(高海青教授课题组的部分实验结果图片)
附录一 葡萄多酚的细胞实验图谱
附录二 葡萄多酚的动物实验图谱
附录三 葡萄多酚与蛋白质组图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减少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的炎症因子表达增加、介导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体内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张风雷等研究发现,GSPE能够有效抑制AGE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减少活性氧产生,降低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黏附和迁移,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见附录一附图1)。马丽等进一步研究揭示:GSPE抑制AGE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PPARγ信号通路实现的。 (2)调节内皮依赖性NO的生成:一氧化氮是由细胞中精氨酸脱氨产生的气体,起气体信号分子的作用,可调节平滑肌的收缩。在血管内皮细胞里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由于它是脂溶性的,所以能很快渗透出细胞膜,向下扩散进入平滑肌细胞,从而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使其松弛,扩张血管,最终导致血压的下降;同时也会很快渗透出细胞膜,向上扩散进入血液,进入血小板细胞,使血小板活性降低,抑制其凝集和在血管内皮的黏附,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Feng等证实,GSPE能够调节内皮细胞NO的产生。当脐静脉内皮细胞受到过氧化氢导致的氧化损伤时,GSPE可捕获氧自由基,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激活Akt,进而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生物学活性,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维持内皮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增加斑块稳定性不稳定斑块破裂伴发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蛋白酶超家族成员,主要功能为降解变性胶原及基底膜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S发生时,MMP—9一方面通过降解基底膜,促进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从中膜向内膜迁移,并进行增殖、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形成AS斑块,另一方面,斑块内MMP—9降解胶原,使斑块纤维帽变薄,形成不稳定斑块。研究表明,AS的动脉壁和外周血中MMP—9水平均增加,其增加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沈林等在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中给予GSPE,发现GSPE在活体内具有调节MMP表达的作用,通过这种调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对正在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保护作用。 (二)降低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源头,主要通过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过高的器官灌注压,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伤,而对机体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研究表明,葡萄多酚在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和治疗中有不俗的表现,其保护机制可能如下。 1.类雌激素样作用 有报道认为GSP与植物雌激素类似,可以降低幼年的雌激素衰竭自发性高血压雌性大鼠(SHR)的盐敏感性高血压。在SHR 4周龄时切除卵巢,分别给予不含植物雌激素的高盐饮食(8.0%NaCl)和普通饮食(0.6%NaCl),在此基础上添加和不添加GSP(0.5%)喂养10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饮食中添加GSP可以显著地降低普通饮食组和高盐组的动脉压,分别为10和26mmHg。给予GSP的普通饮食组SHR的空间认知能力亦有所改善。该研究未进一步解释GSP降低血压的机制,研究者推测认为,GSP降低SHR的动脉压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

编辑推荐

  葡萄多酚是一种植物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葡萄籽、葡萄皮与果汁中。葡萄多酚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是“药食同源”的一种材料,适量食用可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受到大众的欢迎。 山东大学高海青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葡萄多酚干预多种慢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葡萄多酚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靶点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们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葡萄多酚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撰写了《葡萄多酚基础与临床》一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葡萄多酚基础与临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贵不贵吧,,很厚的说,皮是硬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