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设计手册

出版时间:2004-07-01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作者:达道安  页数:1678  

前言

  在金建中、达道安等数代科学家的主持下,兰州物理研究所从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来,已成为中国真空技术强有力的现代研究中心。40多年来,该所为中国基础科学的进步,为很多技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航天事业的前进和经济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全国科学技术界和工业界的赞扬和尊敬。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保护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感到研究真空的重要。实际上,数十千米高的大气层以外的太阳系空间,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以及整个可见宇宙中全部是“真空”。20世纪下半叶,人类航天事业的出现,卫星、飞船

内容概要

  《真空设计手册》是兰州物理研究所在《真空设计手册》第2版(1991年)的基础上,经修改并增添了大量内容的新版本。手册共16章,内容丰富,囊括了从低真空到极高真空领域的各个方面:真空物理、真空系统设计、真空获得、真空阀门、真空密封、真空测量、真空材料、真空检漏、真空工艺、真空工业新产品、真空应用及真空工程实例。其中极高真空、真空装置自动控制、航天器用材料质量损失、干式真空泵均为第2版没有的新内容。附录中还提供了大量技术数据、相关真空标准目录及主要真空厂所简介,进一步丰富了手册内容。

作者简介

  达道安,陕西省泾阳人,195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兰州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现任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航天技术和真空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50篇,主编《真空设计手册》(第2版)、《空间真空技术》、《空间低温技术》等著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章 真空基础一、真空概念和测量单位(一)真空概念(二)真空度及测量单位二、真空区域划分三、大气四、真空技术术语(GB/T3163—93)五、真空技术系统图用图形符号(GB/T3164-93)(一)真空泵(二)真空阀门(三)挡板(四)阱(五)除尘、过滤器(六)真空管路及其连接(七)压力测量仪表(八)真空容器(九)符号应用示例六、理想气体的基本定律及状态方程(一)理想气体(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假设(三)理想气体的基本定律及状态方程(四)蒸气七、理想气体的压力、质量和密度(一)理想气体的压力(二)理想气体的质量(三)理想气体的密度八、气体分子热运动速度(一)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定律(二)最可几速度υm(三)算术平均速度υ(四)均方根速度υs(五)气体中的声速九、气体分子碰撞次数(一)气体分子间的碰撞(二)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碰撞(三)蒸发、凝结与饱和蒸气压十、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一)单一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二)两种气体混合时的平均自由程(三)多种气体混合时的平均自由程(四)在气体中运动的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五)在气体中运动的离子的平均自由程(六)平均自由程与温度的关系(七)分子自由程的分布规律十一、常压下气体的迁移过程(一)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及非平衡态下的输运过程(二)迁移方程(三)气体的内摩擦(粘滞性)(四)气体的热传导(五)气体的扩散十二、中、低压下气体的迁移过程(一)中压下的滑动现象(二)低压下气体的外摩擦(自由分子的粘滞性)(三)低压下的热流逸现象(四)中压下的温度剧增(温度跃变)现象(五)低压下气体的自由分子热传导十三、吸附(一)固体与气体的相互作用(二)吸附的基本概念(三)吸附的平衡状态——吸附等温线(四)吸附的非平衡状态——吸附和解吸速率十四、低压下的气体放电现象(一)气体的电离(二)气体放电(三)辉光放电(四)弧光放电(五)火花放电(六)电晕放电(七)高频放电(八)潘宁放电第二章管道流导计算一、气体流量、流阻、流导的基本公式二、流量单位三、应用列线图和曲线计算管道串联时的流导和泵的有效抽速四、气体沿管道的流动状态(一)湍流(二)粘滞流(三)分子流(四)粘滞一分子流(五)湍流与粘滞流的判别(六)粘滞流、粘滞一分子流和分子流的判别五、粘滞流时孔的流导六、分子流时孔的流导(一)圆孔(二)矩形薄壁窄缝(三)管道中隔板上的小孔(四)缩孔七、粘滞流时管道的流导(一)圆截面长管(二)矩形及正方形圆截面短管(三)截面管道(四)环形截面管道(五)偏心圆环(六)椭圆形截面管道(七)径向辐射流结构流导(八)各种气体的流导关系八、分子流时管道的流导(一)圆截面长管(二)圆截面短管(三)环形截面管道(四)椭圆形截面管道(五)锥形管道(六)扁缝形管道(七)矩形管道(八)等边三角形截面管道(九)变截面及匀截面管道(十)弯管(十一)径向辐射流结构的流导(十二)各种气体的管道流导关系九、分子流、粘滞流时对20℃空气,孔和管道的流导汇总表十、粘滞一分子流时管道的流导(一)圆截面管道(二)矩形截面管道十一、以克劳辛系数计算管道流导十二、挡板的流导一十三、用传输概率计算流导十四、分子流下复杂管路的流导和传输概率(一)两截面相同的管道串联(二)两截面相同的管道中间连接一个大容器(三)管道与小孔组合后的传输概率(四)两管道中间有小孔时管路传输概率(五)两个截面不同的管道串联后的传输概率第三章 机械真空泵一、真空泵型号编制方法(一)真空泵型号组成(二)真空泵型号示例二、往复式真空泵(一)概述(二)结构原理(三)型式与基本参数(摘自JB/T7675—95)(四)国产往复真空泵的技术性能、外形及安装尺寸(五)WL系列立式节能往复真空泵三、液环式真空泵(一)概述(二)工作原理(三)型式与基本参数(摘自JB/T7255—94)(四)国产水环式真空泵的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四、水环一大气喷射真空泵组(一)概述(二)工作原理(三)国产水环一大气喷射真空泵组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五、油封式旋转机械真空泵(一)概述(二)工作原理(三)油封式旋转机械真空泵行业标准(四)国产2X型旋片式真空泵的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五)国产XD、X系列单级旋片式真空泵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六)国产直联旋片式真空泵的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七)国产2H型滑阀式真空泵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六、罗茨式真空泵(一)概述(二)工作原理(三)ZJ型罗茨真空泵的型式和基本参数(摘自JB/T7674—95)(四)国产罗茨泵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七、涡轮分子泵(一)概述(二)涡轮分子泵结构原理(三)立式涡轮分子泵行业标准(摘自JB/T 9125—99)(四)国产F型立式涡轮分子泵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外形及安装尺寸八、干式真空泵(一)概述(二)干式旋片真空泵(三)爪式真空泵(四)涡旋式真空泵(五)螺杆式真空泵九、机械真空泵性能测试标准(一)容积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JB/T7266—94)(二)容积真空泵噪声测量方法(摘自JB/T 8106—99)(三)旋片式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JB/T 6533—97)(四)滑阀式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JB/T 1246—97)(五)涡轮分子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GB7774—87)(六)罗茨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JB/T 7674—95)(七)往复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JB/T 7675-95)第四章 蒸气流真空泵一、概述二、水蒸气喷射真空泵(一)应用范围(二)结构简述(三)工作原理(四)水蒸气喷射泵真空的几个重要参数(五)水蒸气喷射真空泵设计要点(六)水蒸气喷射真空泵型式及基本参数(摘自JB/T8540-97)(七)国产水蒸气喷射真空泵技术性能三、油扩散喷射真空泵(一)概述(二)结构原理(三)油扩散喷射真空泵的抽气特性(四)油扩散喷射真空泵的设计计算(五)国产Z型系列油扩散喷射真空泵主要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及外形尺寸四、油扩散真空泵(一)概述(二)结构原理(三)影响油扩散泵性能的因素(四)提高油扩散泵极限真空的方法(五)用油扩散泵获得超高真空的方法(六)金属油扩散泵的设计(七)蒸气流真空泵行业标准(摘自JB/T 7265-2004)(八)国产K、KT型系列高真空油扩散泵主要技术性能、特性曲线及外形连接尺寸(九)蒸气流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摘自JB/T8272.1-96)第五章 气体捕集真空泵一、钛泵(一)概述(二)升华钛泵和蒸发钛泵(三)弹道式钛泵(四)溅射离子泵二、低温泵(一)概述(二)低温泵的分类(三)低温泵的抽速(四)低温泵的极限压力(五)低温泵的热负荷(六)低温泵的启动时间(七)低温泵的工作时间(八)深冷霜吸气现象(九)小型制冷机低温泵三、低温容器(一)概述(二)低温容器的热流量计算(三)液氮生物容器(摘自GB 5458—85)(四)自增压式液氮容器(摘自ZBB 42004—87)(五)国产低温容器的技术性能四、分子筛吸附泵(一)概述(二)分子筛吸附泵的结构(三)分子筛吸附泵的计算(四)影响分子筛吸附泵性能的因素(五)分子筛在温度20K以下工作时的吸附性能(六)分子筛用作干燥剂的性能(七)国产分子筛吸附泵主要技术参数五、锆铝吸气泵(一)概述(二)锆铝吸气剂泵结构及抽气原理(三)锆铝吸气带的工作特性(四)锆铝吸气泵性能参数的选择第六章 真空密封第七章 真空元件第八章 真空室设计第九章 真空系统设计第十章 真空装置第十一章 真空度测量与真空规第十二章 真空系统的气体分析与分压测量第十三章 真空检漏技术和仪器第十四章 真空技术常用材料第十五章 真空技术常用工艺第十六章 极高真空技术及其应用附录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真空设计手册》文字洗练,内容系统全面,编入了大量数据、图表和新资料、新标准,实用性强,可供各行业从事真空工程设计、研究及应用的科技人员使用,亦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惟一性:当代我国真空专业惟一的大型工具书。  实用性:从低真空、高真空、超高真空到极高真空的大量真空标准、数据、图表,能满足真空工程设计、研制、应用的需要。  原创性:总结了现代真空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了现代我国真空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真空技术发展趋势。  内容新:增添了极高真空技术、航天材料质量损失、真空装置自动控制等新内容。  本手册问世25年,深得广大读者赞誉:几次修订,保留精华,与时俱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真空设计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