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软件作坊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阿朱  页数:403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早些时候,有一系列文章在CSDN Blog上陡然火爆起来。博主阿朱,以“三五个人十来条枪,如何走出软件作坊”为题,总结了自己从业十年来在技术项目和技术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思考,截至8月28日,总共发表43篇文章。博文视点也以其敏锐的嗅觉,迅速发现并决定出版这系列文章的成集。 阿朱本名吕建伟,多年以前我们是混同一个技术论坛的网友,但直至今年CSDN上海英雄会方才有缘见面。在从上海回北京的飞机上,聊着软件和非软件的话题,连飞机餐都觉得没那么难吃了。也是那次谈话,阿朱给我留下了“稳重、实在”的深刻印象。 《走出软件作坊》一书,可以印证我的感觉。项目管理与团队管理,向有土、洋二派,尤以洋派最有市场。阿朱此书,不虚谈理论,全部心得皆来源于其十年实践所得。这不是普通的十年,而是一位普通程序员成长为CTO的十年。在后五年中,阿朱参与并见证了一家创业公司从软件作坊壮大成为行业领先软件服务提供商的过程,这正是其他诸多中国软件公司正在走或想走的路。阿朱及其所在公司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本土小型或创业型软件企业,具有极其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内容概要

本书提供了解决国内小型IT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项目管理问题的若干方法。本书形式活泼,内容独特,主要以作者自身多年工作的宝贵经验,来谈软件公司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主要包括对中小软件公司软件开发组织结构、团队文化、软件过程管理、团队激励、绩效考核、职业发展规划、未来业界发展趋势、个人素质提升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IT企业的研发主管、项目经理和软件开人中同,以及即将到IT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作者简介

阿朱,网名阿朱。
  1998年上网,到了一个碧海银沙聊天室,偶尔起了个名字叫阿朱(在网上想装一个小姑娘吸引人的眼球),认识了不少朋友(当时中国互联网还算干净),于是就固定了ID,与《天龙八部》无关,但倒是很喜欢《天龙八部》中的阿朱这个人物。10年用到如今,也算个小品牌了。
  真名,吕建伟。一个希望重建晋商精神的山西人,希望能做到,以后大家一提到山西,不要只想到黑的煤、酸的醋、黄的土,也不要想到买悍马的煤老板。百度CEO李彦宏、微软中国研发集团CEO张亚勤都是IT界的山西人。他们代表了新的山西人,新的晋商业精神。
  特点:1.懒,能不做就不做,能简化就简化。所以做工作,也是只抓那20%。2.平时办公桌挺乱,但想找什么东西都能找到,老板实在看不下去,要求整理,转个花就整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过几天又惨不忍睹了。3.如果你想反简单的事故意说复杂,我帮你。如果你想把复杂的事说简单,我也帮你。如果你想把某件事和某件事关联起来,我还帮你。4.有人评价称闷闷男,看着不像爱说话的。一张嘴却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过也看内容。TI、娱乐八卦、企业管理一般属黄河之水型,你睡着了我就对墙说。 5.过去折腾,喜欢郑钧、窦唯、张楚,还玩过两天摇滚。现在都歇菜了。赵传、刘德华、齐秦、梁静茹,就随便来吧。6.曾狂爱古龙、苏童、王朔、方方、莫言,导致多了副眼镜,但现在这些书都不知哪位朋友拿走了,一本都不剩,只能看电子小说了。7.现在还在某个秘密地方藏了一个《帝国时代2》硬盘版。打得很烂,和人配合玩,只能充当给同盟制造粮食挖石头金子型,一点防御设施都不造,全靠兄弟们护驾,当然兄弟们只造军队就可以了,我已经在你们的地盘上盖了防御城堡,也派了N个农民给你们种粮食,兄弟们只管放心地交锋陷阵即可,家里有我。不过,什么时候最后一次玩,忘了。

书籍目录

引子——这本书适合谁 组织结构篇   双龙会——CTO与技术总监   人,是人,真的是人——团队文化   四套马车——团队配合   大长今——项目经理   走钢索的人——架构师 过程管理篇   一个人在战斗——老系统维护   兄弟连——项目开发   我要飞得更高——新产品战略   波、波、波——产品生命周期   定风波——产品定位   焦油坑——项目需求调研   文档知多少——设计文档编写方法   沙场秋点兵——开发团队练兵   百变金刚——企业业务开发平台架构   代码那些事儿——代码编写规范   风语者——软件测试   蛋白质女孩——产品文案   恶魔吹着笛子来——售前经理   修女也疯狂——售前、项目管理、实施适用的演示方法   水至清则无鱼——软件费用报价方法   量贩式实施一实施费用报价方法   将服务费用进行到底——服务费用报价方法   黑衣人——打造实施顾问   实施经理的工具箱——实施过程管理   灯塔客户——试点实施   客服顾问的工具箱——客服支持 激励考核篇   那根胡萝卜——团队激励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员工绩效考核 职业发展篇   七里香——新人入职手册   敢问路在何方——员工职业发展出路   财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创业小作坊职业发展出路   终结者——CTO职业发展出路 未来趋势篇   兵临城下——未来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新挑战   像咨询师一样思考——发展IT咨询业务   无间道——未来不会再有研发和销售   轻骑兵——未来软件开发模式   沙尘暴——令人焦虑的技术时代   色即是空——虚公司 心路成长篇   我就是一个香港导演——关联性思维   方法为什么——皆在一个“心”字   懈寄生——帮助过我的那些书那些人   一分钟先生——自我时间管理   达芬奇密码——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亢龙有悔——方法反思

章节摘录

引子 这本书适合谁 我曾经把这本书的草稿一一发到我的博客上Blog.csdn.net/david_lv。希望能和读者交流互动。 喜欢看我的文章的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喜欢看我哪方面的文章?他们为什么会关注这类文章呢? 我很好奇,也对这些问题有些自己预设的答案。 但,个微软的人,过去素未谋面。他居然收到的反馈出乎我的意料。 某天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同来的还有一说:“我也看你的博客,什么时候出版了买一本,现在交一下订金也可以。” 我问他:“微软的管理比我的土办法好很多,为什么还对我的文章感兴趣?” 他说:“微软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当然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管理方法,但是微软中国现在要做的事是帮助合作伙伴一起成长,所以必须提升合作伙伴的开发管理水平。我们儆了大量的工作,给他们培训微软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方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国国内的软件公司还有其特殊的地方,虽然有些合作伙伴规模也挺大,但也存在着你所说的问题,所以我对你的解决方法很感兴趣。”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读者群。

编辑推荐

《走出软件作坊》使本土创业团队自力更求解放,国内中小企业艰难突围好榜样。《走出软件作坊》主要读者对象是IT企业的研发主管、项目经理和软件开发人员,以及即将到IT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出软件作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6条)

 
 

  •   书里面什么内容都有,什么人都适合看,都能得到很多启发。其实这并不是阿朱先生的文章怪了,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光怪陆离。中国人太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了,而软件业又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环境,在中国大环境下,出现的问题自然是非常有中国特色,软件业的老板不了解软件,粗放式的管理,虽然是高科技的东西,坐起来却还不如很多旧式公司。很多软件公司真的就像个作坊,甚至有些还不如作坊。但是这不可以。因为中国市场毕竟有成熟的一天,市场总会因此达到自己的饱和。所以就要想方法来解决这些办法。阿朱先生总是很谦虚的说自己的方法很土,因为我们的很多公司就是土包子,还就得用原始的方法。老板不愿意放钱,不就是因为怕赔钱吗?其实矛盾就在这里,阿朱把很多开发中的矛盾都得非常准确。但是阿朱先生的文章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结合业界、经济环境的分析。特别是关于经济状况的分析!有些时候,我们对周围的事情总是漠不关心,觉得和我们的行业,我们的生活太远,但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把我们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全球化更加加剧了这种联系。一个小小的波动就会影响全球的经济。只有我们去参透这种联系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自如。这里让我想起了以前《蓝海战略》这本书里提到的太阳马戏团的成功,虽然同样是马戏团,...但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并不仅仅是周围的马戏团,还有电视上的节目,每个家庭的PlayStation游戏机。而太阳马戏团的成功正得益于他们跳出自己狭窄的圈子,真正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行业面临的问题,自己行业面对的消费真正的需求。什么是中国企业的问题呢?中国市场其实真的很大,还有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很多行业起初并不需要去关心如何发展,因为只要他们有业务就有盈利。阿朱先生在《管理软件到底有没有前途》那一章的内容,现在想想都还让我觉得触目惊心。问题并不是没有,只是一时没有发现而已。现则则是因为积累的时间长了,终于爆发了。  看这本书,其实就是阿朱先生帮我们去反思我们的现状,很多问题就出在我们身边,只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没有人去系统的思考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尽全力去思考,没有用尽我们周围可用的资源。跟着阿朱先生一路走来,真的感觉收益颇多。我其实个人更加期待阿朱先生下一个系列,CRM管理,因为这个部分要涉及的问题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我也相信阿朱先生下一部著作也一定会更加精彩的。 阅读更多 ›
  •   大多数还在这个IT行业里打拼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年轻程序员,或者有兴趣爱好,但却没有天才脑筋,但又还想留在这个圈子里面,但又不知道今后会发展成啥样,到了所谓的30岁又会怎样?大家所处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国内行业软件小公司,没有无需自己操心的正规的软件流程,却又有一人承担起多重角色,别人整天在研究讨论一些新新技术,而自己却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在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人多少手的代码上。阿朱的这本书是给所有还在职场水深火热的程序员看的。面面俱到,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你觉得他罗哩罗嗦,但说的都是事实,说的都是解决办法,不对么?都是我们一直在面临的现实,面临的客户,以及我们的心态。一个程序员乃至IT从业者的成长,不是仅靠技术上的钻研成为大牛就可以了,需要的是全方位,更重要的是心智上的成熟,才所谓成人了。而阿朱的这本书就是带着我(们)开始慢慢的反思自己,让自己落地,考虑眼下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   仍然是作坊的做法,只不过作者想法较多。要走出作坊就要扎实地走每一步,更多一些基于长远战略的做法,不能光靠一时的灵活发挥。
  •   如果你具体从事过一些项目,遇到过许多乱七八糟的问题,这本书在分析的同时会给你带去不少实用建议,说不定你的问题就在这书中就有答案;如果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软件从业者,部分章节是可以读一下的,比如绩效考核和心路成长篇,杜拉拉是本小说,我们得从小说的故事中体味职场艺术,这本书就直接些,没什么长篇故事,唯一的缺憾可能是会给我们带来“教训”的错觉吧。
  •   老大规定任务,不能不看。
  •   走出软件作坊-作者简介写的很恶心!自我陶醉的典型!
  •   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二手书,点32个差!
  •   深刻的经验提取。优秀的文字描述。深入浅出的道理展现等等等等,都是让你沉迷于此书的理由。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连同个人的想法,逐一展现剖析当前中国中小型软件公司的现状、问题、和矛盾。总之,这是一个致力于成长的“软件行业小学徒们”必备的书籍。
  •   整体感觉是作者个人经验的泛泛之谈。
  •   做IT的人可以当小说看,里面的观点不是完全赞同
  •   适合IT行业工作者阅读
  •   书的内容可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进行很好的指导,阅读后很受启发。
  •   内容挺好的,书的质量也不错
  •   已经读过几篇,可以用“引人入胜”来形容我的心情,任何一篇文章看个开头就不能释手了,然后迫不及待的想看其他文章。很多问题都是我在思考的,也是疑惑的地方,虽然有些观点我不能苟同,但仔细想来也是实情。也时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阅读更多
  •   不希望自己每天忙的跟无头的苍蝇一样,就赶紧看吧
  •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赞一下亚马逊的快递,晚上下单,第二天中午到,没的说!
  •   如果能早一天看到,我就能少走一天弯路了
  •   本人非挨踢人士,但是出于业余爱好,跟普通人一样的未知行业的好奇心,买了这样的一些书,这本书窝感觉很多我们非专业人士看看也获益良多!值得一读!
  •   实际、有用、适合小型开发团队
  •   软件提升
  •   很适合技术人才看的书
  •   给程序员买的书
  •   创业管理类的好书
  •     看完后会对中小项目型软件公司的流程有个大致的映像,书里的案例非常接近实际情况,无论是从管理细节,公司战略,业界动态都有点到为止的一个描述,所以作为中小企业的软件开发参考手册还是很合适的。
      个人发展方面的描述也是可圈可点的,让公司走出软件作坊的同时,也让自己走出一个打工者的心态,用老板的心态去打工,自然你也成为老板了。
  •     这本书很好。表面上讲的是软件公司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地方非常启发人。
      
      这么说吧,我觉得我认识的同龄人,都能从其中吸取到管理经验。
       里面还有应聘,职业发展,调查需求,销售,报价,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团队建设,职能设计。最重要的,这里面都是实打实作者自己的“土”办法,不会脱离实际。
      
       1.作者喜欢推演,将员工小的错误/企业错误决策做成线索,一步步带我们看到大问题为什么出现。
       出现以后,最小成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解决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再如何解决。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弭问题于无形之中。
       以及而如何预防同类问题。
       2.另一种推演是根据客户,剖析客户心理,然后给出应对模板。非常有系统性和说服力。
       f,写不下去了。
       最无力的是,我没法有效归纳这本书到底讲什么,看完自己写的归纳,太过泛泛,和其他管理评论比还不如。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原因是只有你看了才知道好看。
      
  •     7我有个我自己的每日任务列表。我每天要做什么事情,我都随时记录下来,然后一条条的做,一条条的消。我看着不断有任务变灰,就很开心。我清楚的知道我每天要做什么事。 让行动代表你
        
        8我要求手下在每天下班前一个小时把今天的工作进展发过来。然后我一一审阅,给些建议。这样,他们明天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今天遇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在他们下班前就知道了。这样,他们明天一来了就立即动手,根本不耽误时间,所以工作效率很好。
        
        9有的员工跟我絮絮叨叨讲了很多,反映他所遇到的问题。我听完后往往第一个校验的就是,你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很多员工被反问后,是啊,我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最后一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很快就把问题简化了,问题的症结就找到了,当然解决也就很快了。甚至,弄清楚了目的,发现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根本无须解决。省了不少功夫。
      10我不喜欢员工像讲故事一样来龙去脉的报告。我总是强调,要1、2、3,这样来。而且你一次报告,不要报告太多的问题,人不应该关注那么多问题。关注多了,就根本理不清,所以也就解决不了问题。先要把自己的头脑清醒了,就焦点关注在前三个问题。等前三个问题解决了,再思考以后的。有些员工向我报告问题,总是拔起萝卜带出泥,一个问题的描述往往会引入另外的问题,然后问题串问题,跟糖葫芦一样。我总是让他打住,就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咱们现在先别管它,咱们先把你现在说的这个问题说清楚解决完,再处理另外一个问题。
      13我希望记笔记,不管看书,还是做事,想到一个很好的点就立即记下来。而且我还经常回顾自己的这些记录,把它们尽量整理成体系和方法,让彼此关联起来。所以我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参考。而不是从头想起,也不是一遇到什么事情还得重复寻找资料。我这个人由于太专,所以关注的东西也不多。就看自己关注的东西,所以范围窄。许多人没有重点,什么热就看什么,而且积累了一大堆资料,反而后来自己都不看。而我,由于关注的少,所以看的东西自然比别人范围小,看的少也就看的精,而且还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资料,发现过时了就删除掉,保留下自己持续关注的资料。我发现,不少人有移动硬盘,里面放了很多资料,但真要做事反而一点资料都找不到,跟没有资料一样。
        
        14我喜欢看书和思考问题。过去坐地铁上下班,我都拿本书拿支笔,随时读书和记笔记。一天不读书不总结就觉得空空的,即使上个厕所也要带本书。很多工作中的管理方法很问题解决思路都是这样想出来的,在工作时间就赶快去,节省了不少工作时间。有的人记忆力还不好,还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还想问我有什么阅读理解的好方法?我的父亲常说:好记忆不如有个烂笔头。其实做笔记不仅仅是个做笔记这么简单的过程,而是在你写字的时候你就会思考揣摩思考,本来你认为很不错的一段文字准备记录下来,在记的过程中你就会想到自己的问题是否能有所借鉴,在记的过程中你就会联想其他同类的信息对比,总结出共性和差异点,在记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段话说的比较片面不像你刚看的那么激动。很多人做不好自己时间管理,就是想做,但只是一个想法,真正做,就觉得这样做太累了,就放弃了。
      其实,不管是谁的问题,只要是阻碍我的问题,我都要解决,千方百计去解决它。因为我知道,我受了影响,我如果连自己都不去救自己,就没有人救我自己了。
      
      
      其他地方的补充
      1大的公司中,你一定能够找出职位比你高,但你认为能力却不如你的人。但是你不应该钻这个牛角尖,因为这只会让你气馁。你应该做的是找到和你级别差不多的,但是你很佩服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你有什么他们不具备的优点?
      
      2有些新员工会问我获得职业成功的秘诀。当我告诉他们答案是“努力工作”时,他们通常会很失望。这听起来像陈腐的说教,还像是自夸。如果我的答案是“我之所以能够爬到中层管理岗位是因为我很善于给上级拍马屁”,他们也许会更满意。我来微软的第一年就带了个睡袋到办公室,而且经常加班,周末的时候,我也是在写代码,学习新技术。我会看团队管理和如何与人沟通的书籍。才智相当的人在职业生涯上会有不同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有多有少。如果有人另有说法,那他可能是想向你“兜售”点什么。
      
      
  •     周星驰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请不要叫我“跑龙套的”,我是一名演员。
      看了这本书,我突然也有了感悟:请不要叫我“程序员”,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
      
      程序员只关心自己代码的一亩三分地,完成预期功能,如果级别高点,能考虑一下代码的质量和相关文档。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员一般被动的接收来自上级的分配的任务:按照分配任务的邮件,开发完代码。输入数据了,看看输出数据,不对?那就修改一下;得到预期效果了?嗯,任务完成了。至于这个代码是做什么的,用在什么产品里了,能带来多少利润?不管不关我的事情,反正我是完成任务,对得起我的工资了。有什么方案,可以让这个产品做的更好,和其他部门协作的过程中,我是否需要人家提供更好的资源吗?嗯,还是不关我的事,人家给啥我就做啥呗。
      
      而软件工程师考虑的不是代码,因为真正给自己和公司创造价值的是产品。所以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实际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一个产品的成功,代码实现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还要考虑是否需求是否合理,UI是否友好,开发进度如何安排,开发过程中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部门如何分工,才能保证保证产品开发高效进行。而完成这些工作,,往往纠结以往的惯性,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个程序员没有权力去安排这些工作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但却可能收到这些因素的掣肘,典型的程序员遇到这些问题大多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嗟叹自己怀才不遇。而一个真正为产品负责的软件工程师,最终的目标是为自己心中的那个产品而奋斗,想方设法解决一切这条路上的困难,无论是不是代码相关的。
      
      
      
      归根到底,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的区别在于责任的范围大小。一个真正有前途的软件工程师,遇到问题,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争论是谁的责任,是谁的分内工作,而是要尽快想出解决方案。一切给我带来不便的问题,本质上都是我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解决,受到拖累的人就是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帮自己,谁还来帮自己?
      
      所以一般程序员的形象就是胡子拉碴,不讲卫生,头发油油,穿着大裤衩大拖鞋,说话满口听不懂的词汇。
      而软件工程师的形象应该是有衬衣西裤,工作报告有统计,有分析,有总结,不加班,不弹性工作,会开发会写总结会演讲。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软件开发这个行业似乎和其他行业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个合格软件工程师,其所具备的子夜精神也会让其在陌生行业上也会很快进入正轨。各位伏案敲代码的同行们,就把当前的工作作为一项人生的修炼吧。
      
  •     看了前十页就感觉此书符合自己的口味,讲到的一些实例或多或少的遇到过! 深有感触,也解决了自己的疑惑,改善了自己的观点。
      就如此书序言所说的每个人都以为被人碗里的肉香 ,其实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沉下心下来,这个后面的
      ---------------
      国内外的环境土壤不一致,整天30岁就over的论调,然后国内公司完全是施舍的态度,管理方面又是各有各的方法!老外的不能完全适应,反而会适得其反!
      此书讲的我们会慢慢的体会到,所以要读此书,知道自己的职业路程中,遇到什么事,要怎么处理,以后的路如何规划!
      ------------------
      CTO
  •      以前同事推荐过这本书,我听着书名,感觉有些像三流小说,顿时也怀疑同事的品味(H同学不像这样的人啊)。在偶尔的机会,我从Robin那里拿过来,翻了几页,明白了自己又自以为是了。
       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作者如何解决工作(项目管理,和老板沟通,做事等等)中存在的问题。连着几天在地铁上把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很多时候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汗颜。我在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要用心,只要想干一件事,总有方法的。
  •     哎呀呀,让我肿么说呢。。这本书作者很有悟性,能一点点的积累,做到更好。。但是,为虾米要自己一点点积累捏?。。一看就是没呆过大公司,大公司关于这种流程和工作模式的东东已经很成熟了,直接可以拿来借鉴,比从零开始自己摸索要方便多了。。
      
  •     我个人最欣赏地方是书中带来多种思想方法的激荡。
      假如你瞥一眼这本书,只是看出表面的东西。但你慢慢品味,
      就会体现一些不一样的味道来。
       就拿我个人读此书经历来说。之前听闻网上的好评,冲着这点去图书馆翻阅一下,只被书中通俗有趣的词语解读所吸引。结果匆匆一睹为快。
       到现在临近毕业,有一丁点的求职经验,重新阅读此书,觉得对个人思想方法有个说不清道不完的冲击。
  •     组织结构(各个职位的能力要求)--过程管理(文档管理、需求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开发、测试,人员培养<总有适合的工作给他做,然后成长,不怕笨就怕不用心>,产品定位,软件费用报价参考)---绩效考核(胡萝卜)
  •     很早就读操作系统源码,被李维推荐到delphi工作都说明作者本可以做个技术高手,但家庭的背景和个人喜好使得作者成为一个技术管理方面的牛人。
      
      管理软件行业是个有中国特色的it细分行业,中国冗大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色的中小企业一大批的信息需要电子化,而使用者自身素质和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又使得这个行业注定成为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使用的技术无非数据库的crud,和面对甲方反复无常需求变更,技术上与互联网和游戏行业的技术更迭不能同日而语。
      
      软件公司老板多为有背景但不懂技术靠关系的小老板,甲方有是些喜欢搞猫腻或者对管理软件不认可的企业主,这又使得这个行业正规化标准化难上加难,需求,开发,实施,维护每个环节都需要把关。
      
      所以在这个行业里能躬耕十年不得不说作者情商很高不浮躁,深谙管理软件行业的特色,管理和协调上下级与客户关系,仅有的资源能作为人尽其用,角色分工明确。
      
      书值得多看几遍,后半部分回答博客上的读者问题也非常有意思。
  •     1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软件实施时,涉及数据的整理,录入,这个过程应该交由软件使用方来做,这是一个说服对方的过程。
      2 软件的维护是通过局域网软件来实现远程控制,而不是哪个客户端有问题就跑到哪里去维护。
      3 有关软件版本跟新的一个好方法是:开机自动检测,检测到新版本自动跟新同步,如果计算机跟新失败,则要求用户手动跟新,跟新之后才能正常使用。使用不同版本的软件可能导致录入数据不一致,出现问题不知道是哪个版本软件出了问题。
      4 客户支持:书中讲到开始使用电话,费钱劳人又讲不清楚又没有交流记录,后使用QQ一对一的支持,QQ聊天有聊天记录功能,由于一个人不能同时支持多个客户。后来使用QQ群进行支持,对有问题的客户来说是多对一(有些遇到过同样问题的客户也会热心回答)的进行支持,对公司的支持人员来说是一对多的支持,这样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但是QQ群里会灌水,重要的聊天记录不好找,不能有效利用已经讨论过的方法,所以挂了一个BBS,把讨论过的,系统的方法都总结出来挂到BBS上,共大家参考。最终的方案是:一个QQ群客户和软件公司客服人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BBS上为总结好的问题,大家遇到问题后可以看看是否已经解决了,同时在BBS上加一个webQQ链接,客户对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如有疑问可以单独支持。QQ群+BBS+webQQ实现客户在线支持。
      5 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相关流程:调研客户公司,涉及,开发,测试,文档,实施,维护。
      读书过程中自我总结:
      1 要踏实工作,不要总想着跳槽,如果跳槽绝不能仅仅是为了工资有所提高,更早注重职位的上升。如果职位没有上升,仅仅是工资涨了,在原来公司遇到的问题在新公司也会遇到。在原来公司坚持下来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
      2 即使自己知道很多,不同场合,不同人面前,说话要特别注意,只说该说的,不说知道的。
      
  •     翻了几章,实在看不下去了,如果你是互联网行业的人,不要浪费时间去看这本书,作者的层次比你低得不是一丁半点,即使在企业软件行业,他的水平恐怕也上不了台面,只能去服务那些看关系看背景的公司 ---------------------------------------------------------------------------------------------------
  •     从这本书得到了如下几个东东:
      1.不要照搬书上或者网上的东西,只有真正能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书写和语言表达很重要,尤其是PPT,文档的格式,而这一点是自己以前最瞧不起的!
      3.老板永远不可能给你足够的资源和时间,而员工的责任就是在极其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实现老板布置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抱怨永远无济于事!
      4.责任感相当重要,有了责任感,什么压力,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5.遇到困难和压力,需要勇敢地面对,不找借口!这一点也是自己最欠缺的,自己总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选择逃避,选择得过且过,选择浑水摸鱼!但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如果选择面对,会耗费自己大量的精力,但会感到充实和自信;如果选择逃避,虽然偷得一时清闲,但会感到虚妄与忐忑!
  •     作者是一个遇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的软件人。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这种能力我需要。过了一段时间写书评,记忆中书中最主要的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问题有一定代表性,除了明白作者怎么做事,还能了解一些一些实际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
  •     厉害,很不错的书,能早一天看到就能避免少走一天的弯路。
      
      什么高级软件工具,什么新式开发语言,统统的都是浮云。。。
      
      要简化流程,要规范文档,要统一目标……
      
      老板不是混饭吃的,要低调低调再低调
  •     看过不少书,很多人甚至都不知自己在说什么,我感觉他们是在借鉴别人的思路。但这不是我想要的,因为你自己都是借鉴来的,又何谈来说服我并让我信服呢?
      
      本书看过来后很有内容,真的很清楚作者要表达什么,甚至在很多地方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观点和想法很有针对性,整理感觉不错,我甚至推荐给我的领导看看,呵呵。
      
      那个思考角度和方式不错,特别的解决了与老板沟通上的障碍,希望能给我们的境况带来不同。
  •       首先,就编辑质量来讲,这是一本质量很高的书。错别字不多,我发现的只有2处,语句也很通顺,没有词不达意的情况。
        其次,就内容来讲,作者很全面的讲解了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具有的素质,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成功并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作者自身的实际经历,这非常具有实际操作价值。此外,该书把打工者与老板的关系讲的非常透彻,为众多打工者及求职者实现自己职业生涯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了参考。其实, 于2009年已经接触到该书,如果当时果断出手,也许我的职业生涯会走的更顺畅,没有过多的起起沉沉。现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再看此书,只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过,作者推荐的很多书,我非常喜欢,例如《微软的秘密》、《联想风云》等等。作者的一些学习习惯也让我受益匪浅,相较于该书,作者其人倒是让我很长见识。
  •     之前在网上曾看过该书的片段,已经忘记曾经读的是什么内容。现在偶然遇到,立马入手。刚刚看完一点就已经彻底被作者实在质朴的语言打动,如果当初早一点把此书读完,也许自己的的职场之路会走的更顺畅。现在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之后再读此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相见恨晚的感觉。
  •     这是一本很草根的书,虽然现在“草根”这个词被用烂了甚至都成贬义词了,但是这本书确实是作者的真实工作经历,很有实战的意味。因为这本书脱胎于作者的博客文章,所以体系上并没有很强的前后关联性,基本上所有的博客文章合辑出的书问题就是没有传统意义上书籍的前后逻辑性和联系性,但是这本书仍然获得如此高的分,可见内容还是很有价值。
      
      作者阿朱一直在一家“三五个人,十来条枪”的软件公司工作,从地秤一直做到了CTO的位置,书中内容基本都是作者日常工作中自己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以及平常和网友讨论的各种技术管理问题等。不得不说,这些草根经验真的很实在,创建或者运营一家小软件公司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作者都在书中一一写道,并且最后都给出了解决办法。可以说这是一本创业者/公司老板的必读书籍,书中的内容很有可能在每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会碰到,这本指南或者实战手册至少能给你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本书不像那种成功学著作之类的鸡血书籍,完全都是最最现实最最底层最最经典的问题,“为什么老板不给我加工资”“为什么别人能升职我却不行”“产品质量和公司销售额有啥关系”。作者甚至针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分别对测试,文案,项目经理,开发,实施人员,客服人员一一都写了“成长攻略”,很体贴很实在的文章,推荐所有相关人员都去读一下,尤其是程序员朋友们。
      
      跳转回来,因为我自己是产品经理,所以书看着看着我就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这个公司缺少一个产品经理!”。真的,这个公司缺少一个产品经理,一个几乎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不知道功能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产品长什么样子;界面按钮颜色不对,位置偏移;项目问题太多,是开发新功能还是处理原有产品的bug;开发人员与设计师沟通起来效率太低;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关于bug的争论不断;用户需求的收集管理,每个版本的规划立项和产品的长远规划以及每一代产品的更迭时机等等。如果是个产品经理的同行看见这些问题,肯定会宛然一笑。确实,这些工作在互联网公司,是产品经理的主要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工作内容。设计产品功能,沟通不同岗位的同时,协调资源问题以及产品的版本规划问题,几乎构成了日常功能内容。这家公司缺少一个产品经理。
      
      我看了一下书籍的出版时间是2009年1月份,而作者草稿形成时间可能在2008年,而博客文章可能写的更早。我去作者的博客看了一圈,确实,这本书的主体形成于2008年。而且作者工作于一家比较传统的软件公司,当时几乎还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而却通过google的时间隧道可以发现,2008年的产品经理还是仅仅局限于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几乎都很少发现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消息,更不用说软件行业。
      
      但是我上文讲到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不管是2008年还是2011年,而且也确实是作者阿朱的主要工作内容。除此之外,作者还要兼任技术经理,CTO一般还是会不由自如的对技术开发团队投入更多精力的。按照目前一般互联网公司架构,技术经理和产品经理是一个项目/产品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项目经理则一般由前面两者之一兼任,这个主要看项目性质以及企业的文化等原因。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设计规划以及项目的开发测试相对隔离,不会出现两者混杂在一起甚至需要开发人员收集需求的乱局。每个人负责自己的工作然后通过共同合作将工作分隔,尽量保证独立性,这样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集中处理手里的工作,效率要比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要高得多。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读书过程中这种揪心感觉很明显,因为作者不断的在各种乱局中抽丝剥茧的找到问题本质然后针对解决,然而依然为作者的这样工作感到累心,我经常在看书的过程中叹息“招个产品经理多好!”。呵呵,当然我们这是后人的眼光看待“历史”。在2008年,作者阿朱其实就已经肩负起三个经理的职责,而且还是在一家三五条枪的小公司。这只能说作者确实能力比较强悍,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不断的学习来完成如此众多而又复杂的工作,非一般人能够搞定的。作者如果能够看到这篇文章,希望他能了解一下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然后招聘一个有执行力的产品经理,从而将自己彻底抽身为CTO和项目经理。
      
      最后,还是要说的是,小公司确实资源比较稀缺,很多资源都要比大公司紧张的多。人不够,预算不够,时间不够,但是作者使用偏方也好,使用正道也好,总是能用各种方法解决一个个问题。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论什么问题,出现了就想尽各种办法却解决,不要抱怨,不要逃避,只要一群人想办法总是能解决,而且结果也证明问题总有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是否有解决的动力和决心。看到这想起我自己经常给boss回复“这事干不来,资源明显不够呀”就觉得汗颜,个人工作缺少这种执着和坚毅,往往先入为主的主观上就不想解决困难问题,那么这问题就永远是问题,没有了解决的希望和可能。
      
      最后的小结是,所有与软件和互联网相关的人士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对比作者的环境和解决方法来看看自己目前的问题,可能会很大的提升自己的成长。
      
      http://viecho.com/post/165.html
      
      
  •     这本书写的很通俗,比较容易读进去;没有什么方法论,可以说全是实战,全是前线上磨练出来的。作者不仅经验丰富,总结和文字能力也很值得钦佩。而且作者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完全的结果导向,一切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我喜欢这种风格。当然,那些技术至上方法之上的人看了八成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
  •     很不错一本书,软件公司、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推荐阅读!
      
      确实很不错的一本书,电子版看后甚为喜欢,准备入手纸质版!
      
      本书教你站在老板、客户、实操人员,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书中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原公司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小企业的弊端,很希望原Boss能看到,其实软件公司不是仅仅有双软认证就是,其中很多门道很多规则都是我们所不了解的。
      
      很实用,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      我看书的习惯不是很好,很快,文字都是跳跃着进行,特别容易因第一印象来决定是否要继续读。
       只有第一遍快读的时候很有感觉的书才会细细的再读。
       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有意思。
       第一遍的时候感觉很一般,没体会出干货。并且觉得作者有点太“自夸”了吧,先抛个问题,然后就是“我xxxx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便扔那了。
       偶尔翻翻。
       正好有段时间为公司的事情头痛上火呢,也是一作坊。这段时间再翻到这本书,感觉来了。
       其实想想,作坊就是作坊,解决作坊问题的方法并不是让作坊升级成高级场所,而是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来适应这个作坊
       不要总想着颠覆性的变革来试图体现自己的伟大,作坊存在那么久,是有他的理由的。
       一切的变化,是要有益于后面的工作,就是革命了,无所谓大调整还是小调整。小调整操作性强,更容易推动。所以,即使酝酿了大调整,不妨也考虑一下是否采用“渐进式改革”之路。
       看到这里不要晕。也许上面的话和书的内容都没有关系。
       我就是写写自己对“走出软件作坊”这件事的感觉。
       书的内容,等我读完了再评论。
  •   需要囧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