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杨开城  页数:205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缘起  本书的前身是2005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新探索》一书。那本书的撰写纯粹是一种冲动的结果。2005年的时候,我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开始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分道扬镳了,并且认为教学设计注定成为一种技术,而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框架。那种工作框架式的“理论”实际上用途不大。我所接触的一线教师和公司老总们,普遍反映那种框架式的教学设计“理论”并没有使他们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深入。  我放弃了早期的教学设计研究理路,提出了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并构建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知识建模技术,这些都使我有一种冲动,去写一本教学设计的书,来说明新的教学设计在哪里与传统的不同。在电子工业出版社一些同志的鼓励和帮助下,那本书成功出版,并在教育技术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出版才不到半年,对那本书的修改和补充意见已经使它“破败不堪”了。我也从一开始的焦虑、羞愧转而变得欣喜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已成功地摆脱学术上的虚荣心。这恐怕就是学术造就人格之功吧。  随后,我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兴趣猛增,开始对教学设计进行学科化研究,一直持续至今。在学科化过程中,我发现原有的技术太过繁杂,应该得到简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新的思想,比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范畴对于教学设计是无用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方面已无可研究的余地,倒是“问题设计”应该得到深入探索;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操作,它作为一种技术,是理解教学的很重要的方式;等等。  这些学术上的心得促使我重新改造我的教学设计理论,这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对它的前身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具体包括:  ⑴去掉了一些未加反思而接受的理论思想,对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塑身,比如,彻底放弃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范畴。  ⑵从实践进化的立场出发,改造了教学设计模式,使之不再过度理论化,特别是将教学设计评价去掉,代之以教学设计的缺陷分析。  ⑶重新梳理了教学设计理念,使之更加完整和协调统一。  ⑷修正了一些概念、简化了技术操作,比如,重新规定了学习活动的构成、简化了知识建模规范、简化了意义建构任务分类及其知识组块特征,等等。  ⑸去掉了过度学术化的部分,比如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的关系、教学设计划代、对主导-主体的批驳、已有理论的评述、科学研究纲领,等等。这些大多是口舌之争的产物。  ⑹所有的文献引用都用脚注的方式完成,在主要章节的末尾提供了自训指南和推荐阅读。自训指南使这本书更加接近教材。推荐阅读栏目中的书目和论文对于关注教学设计“学术”的读者很有帮助,那些都是我曾读过的好书以及我自以为豪的论文。  一个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它如何准确、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遗产,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创造。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以同义反复的方式说明自身的知识含金量,而在于它提供的新知识的总量。所以本书并没有过多“抄录”和转述其他书籍中的内容,而是一股脑地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到文本中,这多少有些偷懒。不过本书主要写给教师们或有志成为教师的学子们看的,教师们最关心的是可用性,而不是学术性或者知识丰富性。所以,还好。  二、主要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6章和多个附录。  第1章《准备篇》重点介绍了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理论结构(观念统合-技术原理-分析与设计的技术),并在简要介绍活动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学习活动作为教学设计基本单位的构想,规定了学习活动的概念模型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2章《理念篇》重点讨论了教学设计者在按照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持有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四个方面。  第3章《分析篇》重点介绍了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以及学习者分析的操作方法。其中,知识建模作为一种学习内容分析方法,其操作的结果就是一张知识网络图,该图是活动任务设计的依据。  第4章《设计篇》重点讨论了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个体差异的适应以及教学方案的缺陷分析等内容。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活动任务,活动的其他成分必须围绕着活动任务来设计。我们将活动任务根据学习目标区分为A~F共6类意义建构任务和4种能力生成任务。意义建构任务的设计依据的是知识组块特征。本章还提供了一个CASPER-POP-CRC学习动力设计模型用于优化学习活动的动力特征。  第5章《反思与探索篇》重点讨论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开发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的技术学原理以及教育技术的内涵,将教育技术规定为教育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教育技术的总和说以及美国AECT任何版本的定义。  附录部分共提供了6项内容,包括“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的学术论文、常见的协作策略、问题设计的初步探索、知识建模规范索引表、自训指南的参考答案以及意义建构类任务的知识组块特征。  三、适用的学习者  本书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以及师资培训用的教材和参考书。如果读者没有学习过学习心理学、教学论、系统论的相关知识,阅读本书的理论部分会有些困难。 四、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虽然本书是我独自撰写的,但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却饱含着我的学生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赵宏、张贵芹、张志坤、贾立杰、何芳、董改慧、刘亚萍、张晓英、张润芝、赵文娟、张宁等同志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为检验和发展这个理论以及理论的学科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智慧和汗水。  其次我要感谢《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的朋友们,特别是张敬涛、曾祥翊先生和李馨女士,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的理论研究不会如此顺利。  再次我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支持,特别是贾贺女士、张贵芹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她们对我及本书的信心。没有她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无法与读者见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读者。感谢您能够耐心读完它。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准备篇、理念篇、分析篇、设计与缺陷分析篇以及反思与探索篇,详细介绍了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这个理论将学习活动作为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单元,采用二维目标模型分析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采用学生模型分析学习者特征,采用知识建模分析法分析学习内容,利用6种微观任务组合设计学习活动的任务,同时利用12要素学习动力设计模型辅助设计学习活动,利用知识网络图ADM法设计问题。本书在介绍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单设一章讨论了教学设计的技术学原理以及教育技术的本质内涵。    本书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参考书、研究生教材、师资培训教材。为了降低难度,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提供了导读,并为一些专业术语提供了通俗的注解。

作者简介

杨开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含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计算机教育应用,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和《课程开发论》、《教学设计》等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其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好评,曾获

书籍目录

第1章  准备篇  1.1  教学设计学的学科框架    1.1.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1.1.2  教学设计的理论结构  1.2  活动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2.1  活动理论简介    1.2.2  活动理论的启示  1.3  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1.3.1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作用    1.3.2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的教学设计模式  自训指南第2章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2.1  知识观  2.2  学习观  2.3  学生观  2.4  教学观  自训指南  推荐阅读第3章  分析篇  3.1  学习内容的分析——知识建模  3.2  学习目标的分析    3.2.1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3.2.2  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分类    3.2.3  本书采用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3.2.4  学习目标的描述  3.3  学习者分析    3.3.1  学生模型    3.3.2  两个重要的学习者特征  自训指南  推荐阅读第4章  设计与缺陷分析篇  4.1  学习活动的设计    4.1.1  活动任务设计    4.1.2  学习活动其他成分的设计  4.2  学习动力系统的设计    4.2.1  学习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    4.2.2  学习动力设计模型    4.2.3  学习动力系统的设计  4.3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适应  4.4  教学方案的缺陷分析    4.4.1  教学问题的分析过程    4.4.2  教学问题的归因框架  自训指南  【推荐阅读】第5章  反思与探索篇  5.1  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开发  5.2  教学设计的技术学原理  5.3  教育技术——一种独特的技术    5.3.1  技术是什么    5.3.2  教育技术是什么  【推荐阅读】附录A  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附录B  常见的协作策略附录C  利用知识推理路径进行问题设计的初步探索附录D  知识建模规范索引表附录E  B~F类意义建构任务的知识组块特征附录F  自训指南的参考答案附录G  核心术语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经验不断表明,教学的结果与目标总是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情境下,所有的理解都必然是在特定的传递条件下生成的。由于知识的符号性决定了知识不可能独立内生,也就是说,知识不可能由个体独自来发现。符号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约定,它也是知识的意义在主体间共享的中介。所以,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知识只能是在外部传递基础上进行建构的结果。所以,传递不可避免,没有外部传递,意义建构将变得不可能。但是外部传递无法代替内部生成。传递是可控的,但是生成则无法直接控制,否则就不是人的学习。这有点令那些控制欲望较强的教育者们沮丧。  总的来说,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教学实践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特征。对于教学而言,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目标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上。这种不确定性的过程,可能包含传播、协作、冲突、协商等,但是其中任何一种看似高级的活动都无法代表教学的全部。  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促使我们尽心设计、精心组织,但仍有些“尽人事听天命”的感觉。“尽人事”意味着我们要用尽全部的爱心和理性来提高教学的确定性,虽然教学离不开经验;“听天命”意味着我们要准备好宽容学生和自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学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从技术学的视角看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印刷质量和书的内容都很棒,适合教学系统设计的实际设计研究
  •   从另一种视角来阐述教学设计,很好!
  •   在教学设计领域中一本独到的 原创的书
  •   书很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值得读。
  •   余生也晚,非但晚,而且不够优秀,不能被现有教育体系中的普遍认可者录取,上了聊城大学,西北师大,孜孜追求于教育技术之本义,之独有和真正有效技术,杨老师的工作让我佩服。我希望能加入这里面去。
  •   专业 用书,内容无法评价,只是专业发展需要而已
  •   很好的实践总结
  •   这本书是杨开城教授的新专著,很有味道,将学习活动设计与知识建模结合起来了。不过我没事先详细了解知识建模技术,因此后半段阅读起来有点困难。适合教育技术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人看。
  •   换一个角度研究教学设计,该好好看看啦。
  •   两天了,还未送到,期待中!希望对工作有帮助!
  •   不过会继续看下去
  •     不像其他传统的教学设计图书,几百页读来,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而此书不同,内容、语言都能反映出作者对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的关注和责任感。没有拼凑的感觉,读来逻辑性很强。
      只是有些观点略显偏激,但还是比较原创的一本书,而且,能看出作者的技术功底和技术学的独特视角。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所有学教学设计的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