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Mull He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也许曾经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现在,将由我们改变互联网。
  互联网在中国的短短十多年里,经历了从门户网站、搜索、即时通信、游戏娱乐、垂直细分……到电子商务、Web
2.0,再到社会化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进化和变革。新一轮的互联网浪潮将由谁来推动?又会在何时何处爆发?你在如何影响和推动着这场跨时代的浪潮?这场跨时代的浪潮又将如何影响和改变你?
  Mull
He所著的《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是一本从网民用户的角度,以用户需求为主线,回顾和展望中国互联网的行业著作,也是一本与中国五亿网民息息相关的读物。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特别之处在于用分章节的形式来讲述了中国互联网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的真实用户需求、企业发展、产业历程。在对应领域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独到的理论来分析中国互联网每一次变革与用户需求演进之间的潜在关系。读者可以从本书的阐述中体会到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方式互为影响和互动进化所产生的颠覆性的革命浪潮和机遇,可以分享到中国互联网由你(用户需求)而推动的进化过程,进而从互联网发展与用户需求演变的规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这种规律来追求积极和未来成功之道。
  本书适合互联网从业者和所有网民阅读。

作者简介

  Mull
He,1995年基础互联网,1997年跟踪、从事互联网工作。在互联网产业具有超过10年的研究和工作经验,经历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两种人生路程,新浪“网事”10年的体验和见证者。2000年大学毕业后在产品运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领域自主创业多年,2005年,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唯一创业代表荣获团中央十佳青年创业故事奖,2007年进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转型职业经理人。目前关注重点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

书籍目录

2000年前:“嫁”临中国的异域新娘
 1.1 揭开面纱,第一次见识她的魅力
  1.1.1 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凌波微步的一公里?
  1.1.2 Jimmy走进大学图书馆的那个下午
  1.1.3 “夏娃”的诱惑,中国“亚当”的一公升口水
 1.2 2000年前:三大门户王朝的热闹剧场
  1.2.1 中文信息匮乏年代,新媒体粉墨登场
  1.2.2 “皇家歌剧院”与它的看客们
 1.3 潜伏在网络泡沫下,慢慢集聚着的用户力量
  1.3.1 除了被动阅读,用户想要的更多
  1.3.2 用户认知的苏醒,极客先行
  1.3.3 泡沫退去后,裸泳的那些历史文物
  1.3.4 一人赚来5000万,hao123满足用户的极简之道
2001年后:用户的新需求探索
 2.1 互联网本质,才露尖尖角
  2.1.1 满足互动、发出用户民意的BBS论坛
  2.1.2 网吧里的互联网,在改变Martin和Paul的生活
  2.1.3 曾经的8848,远离真实的代价
  2.1.4 从门户到搜索:谁为百度打工?
  2.1.5 盛大“传奇”的网游启示录
  2.1.6 腾讯:建造“通天塔”的“帝企鹅”
  2.1.7 互联网天生本质与产业大局的开始
  2.1.8 时机论:早起的鸟儿也要选对“用户”季节
 2.2 理想与现实,中国互联网的两个世界
  2.2.1 网民结构创造的娱乐天堂
  2.2.2 “三低”用户养活的互联网
  2.2.3 精英和草根的不同世界
  2.2.4 离用户太远的“华尔街”不懂中国互联网
  2.2.5 除游戏与SP外,孕育中的新增市场
2000—2005年:回旋上升的用户 求索和2.0泡沫
 3.1 网民、网友、网商三步曲
  3.1.1 基础网络服务:中国商人们的网络扫盲
  3.1.2 人傻钱多的题外话
  3.1.3 刘总的新生意:从没想过可以这样做
  3.1.4 具有企业用户意识的“阿里巴巴”开门
 3.2 草根狂欢的Web 2.0
  3.2.1 Edison一夜成名
  3.2.2 博客网、豆瓣网、土豆网、校内网,群星闪烁的2005年
  3.2.3 用户需求的嬗变加法,从Web 1.0到Web 2.0
  3.2.4 商业模式困扰,用户贡献内容的同时为何付费
 3.3 用户发展和产业变革
  3.3.1 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之间的鸿沟
  3.3.2 免费“原罪”论,金字塔底层是什么
  3.3.3 从“西湖论剑”的座上宾到现实的中国互联网
用户拓展和细分需求带来精彩纷呈
 4.1 中国用户不改的“娱乐为王”本性
  4.1.1 “宅”在互联网的Ethan
  4.1.2 影音盛宴:暴风影音、PPLive、优酷网
  4.1.3 游戏:九城、网易,与巨人踏上的“征途”
  4.1.4 网络文学: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
  4.1.5 “数字化”的中国网民娱乐需求本性
 4.2 用户购物方式的“互联网式”迁移
  4.2.1 超越eBay的淘宝,支付宝“信任”法门
  4.2.2 别以为1.5亿美元就能收购当当网
  4.2.3 互联网成为了用户解决需求的“工具”
 4.3 用户需求细分促成互联网的垂直细分之路
  4.3.1 携程、前程无忧、金融界、汽车之家、搜房网的行业精彩
  4.3.2 贴近用户生活的大众点评和58同城
  4.3.3 个人站长:“混”在用户中的那帮牛人
  4.3.4 康盛创想:草根细分需求汇聚的蚂蚁雄兵
  4.3.5 用户要的那“一寸宽和一公里深”
  4.3.6 洞悉需求的贴身卫士:360
2008年后,用户的成熟蝶变移动互联网
 5.1 社会关系网络的凤凰涅槃
  5.1.1 用户关系需求推动的SNS:Harry的新朋旧友
  5.1.2 开心网与51.com的用户之“偏”
  5.1.3 起源短信的Twitter,用户需求的“微博”核聚变
  5.1.4 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站在“街旁”的Leon
 5.2 电子商务的新瓶旧酒
  5.2.1 从凡客诚品到京东商城,前行的网购需求
  5.2.2 集体的议价力量:千“团”大战硝烟弥漫
  5.2.3 除了买单,用户还要买到什么
 5.3 移动互联网变革
  5.3.1 手机上网的史前“文明”,SP与WAP
  5.3.2 手机浏览器UC,“水”能载舟
  5.3.3 平台之争的目标是圈住用户:乐Phone挑战iPhone
  5.3.4 斯凯IPO,手机上网人群的过去和现在
  5.3.5 除了电话、短信,Vivi还用手机做什么?
由用户需求驱动的互联网变革
 6.1 互联网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6.1.1 谁眼中的互联网,他们?
  6.1.2 用户认知和需求的马斯洛演变
  6.1.3 User与Internet的关系,深入需求心理
 6.2 人人都是用户,法则分析
  6.2.1 数据价值:触摸用户的真实
  6.2.2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6.2.3 用户需求中的微创新机会
  6.2.4 做最好的互联网从业者
 6.3 技术或需求驱动,互联网也玩辩证法
 6.4 开放或封闭,面向用户需求的竞争
 6.5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意识”,价值和权利
  6.5.1 QQ号也算是遗产?
  6.5.2 到底谁是谁的衣食父母,3Q大战
  6.5.3 信仰互联网,做最好的互联网使用者
 6.6 后记:拥抱未来,与未来的用户需求之变
互联网用户需求之众家言
 7.1 《iWo》(数码时代)杂志执行出版人 张健: 移动娱乐改变TA
 7.2 《现代计算机》执行副总编 陈佼:把握住用户核心需求乃互联网制胜之道
 7.3 支付宝首席产品设计师、UCDChina发起人 白鸦:在杂音中成长的产品人
 7.4 网易产品策划、独立Blogger 劣松:分析用户需求,在场景中寻找“痛点”
 7.5 未来趋势观察家、支付宝首席商业智能官 车品觉:为何别人的产品比我牛?
 7.6 腾讯3G产品中心产品经理 牛津:回到用户的需求源点上感受产品的脉搏
 7.7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 庄帅:顺应需求还是创造需求
 7.8 推立方共同创始人CEO 张路:短信到Kik的需求变革,小东西创造大机会
 7.9 地方站长站发起人 赵红良:草根眼中的互联网和用户需求
 7.10 斯凯网络 产品经理 吴金琴:面向合作 伙伴的手机用户需求挖掘
  7.10.1 准备工作
  7.10.2 着手需求挖掘
  7.10.3 需求转化为产品

编辑推荐

Mull He所著的《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通过十多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脉络”来梳理中国网民用户需求演进和互联网产业变革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不只是一些传说和故事的堆叠,更应该是一面镜子,一面能够回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镜子。在世界和中国这样一个互联网大同的趋势下,本书立意于整个产业历程,为你讲述和揭晓网民需求与互联网产业之间互为影响和变革的案例和道理,让你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互联网、看待未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人的需求大都来自于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基于用户自身认知基础上的心理需求或生理需要,还包括随着自身认知变化的心理需求或生理需要的变化。当“天性”在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中达到足够量级时,才有可能成就对应需求和对应量级的商业模式。事实上,除了上帝外,没有人可以对此“天性”做出任何所谓的创造,任何互联网企业所做的不过是去“直接满足”或者“引导挖掘”。----《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很喜欢书中的这一段,加上前后文,以及对于互联网各个产业节点上的讲述和分析,非常精彩,受益不少。
  •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承讲述了中国互联网在用户需求不断升级中的不断发展,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紧密联系。 虽然目前只看了两章,但是了解了很多,也得到很多启发。此书千万不能以读小说的形式去看,一定要细细品味感悟思考,一定会给我们在日后的网络营销上以重大启示。
  •   实在惭愧,从业互联网5年多了,对中国互联网的起始都不是很清楚,大都是片段性的了解,这也跟我的专业领域有关,长期从事项目的开发,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去系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很希望自己在原有的技能上,也能对行业知识掌握和熟悉,能锦上添花,渴望有本比较系统的书籍,可以好好阅读一番,这是多好的事儿呀。非常庆幸在sina微博里看到这本书了,大概看了下目录和几段前面的章节,俺高兴坏了,作者从很专业的角度讲述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到现在,并且很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标题和文字也用的诙谐可爱,阅读起来心情也轻松愉快。在卓越买的,才看了2章,每天晚上洗完澡,躺在床上,最期待的事儿,就是看这本书啦,hehe~~!
  •     谁眼中的互联网,感触非常深刻,也深有体会,比方说QQ,我们不会觉得打开qq,然后视频这一系列操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就我们自身的体验,目前几乎是完美了,没什么可改进的。  但是,我们的父辈,要输入qq号码和密码,然后登录,这一系列的动作却非常有难度,就好像我第一次拿到了ipad 找不到开机的地方一样,刚开始妈妈要上qq和妹妹视频,又忘了怎么操作,对父母辈的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何况在注册qq号码时,还需要邮箱验证,那就更困惑了。  就像作者书中强调的: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的一个途径是向 已有的传统产品看齐,比如IM的操作可以借鉴手机。如果要做的产品是大众化的,那就必须把用户当傻瓜,将产品像傻瓜相机看齐,让用户不需要思考就能马上会用,当产品需要越少的操作 就能用上时,该产品就能吸引越多的用户
  •     在路边用手机上网的摆地摊者,在网吧里边吃盒饭边玩游戏的大学生,在劲舞团里疯狂的90后,在地铁上阅读和回复邮件的白领们,你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他们喜欢上什么网站,看什么新闻吗?如果你只是了解自己所工作和生活的圈子,把自己当成典型用户,认为全中国的大部分网民都跟自己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谁是我们的用户?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所需要的服务?---这本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互联网人士深思。
  •   看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2个多月了,加上在自己工作中的结合运用,受益良多,订购了《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新书,也准备仔细阅读一下。用户体验是术,用户需求是道,缺一不可,成为一位优秀的PM,不易。感谢2位作者。
  •     这本书不应该当成一本编年史来读,毕竟不是一本历史书籍,如果单纯将其定位为一本互联网的产业历史书籍,那绝对是过于薄弱了。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些产业历史中几个关键点和关键企业,不过是为了讲述用户需求在这些关键点上的变化进程,以及这些关键企业的成败与用户需求的关联。  全书前部分的分析和讲解有点偏弱,这确实是美中不足,中后部分的章节逐渐深入,从中可以借鉴到的经验和知识慢慢增加。  用户需求这个命题,是互联网产业中的一个基本面,这本书也算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探讨这个命题的作品。讲清楚用户需求这四个字,232页确实不够,如果能够更加深入和专业一些,相信会更有价值。对于作者的这一尝试,我认为还是值得鼓励的。
  •   几本IT历史书读后感1:《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是今年的新书,不过网络版在07年就开始在谷歌黑板报上连载。由于IT业的节奏本来比较快,加上08年金融危机加速了IT业的变化,本书出版的时候作者对网络版做了不少修改和补充。作者是google科学家,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入腾讯。这本书是我近年看过的第三本写作水平空前的希望不要绝后的书。前两本是《圈子圈套》和《侯卫东官场笔记》。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作者曾经或者还站在时代浪潮的高点,得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具体到这本书,作者的优势在于:熟悉具体的IT技术,熟悉IT业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隐含的商业逻辑,另外由于职位的原因,视野比较开阔。概括来说就是高度、深度(IT、商业)与广度上超过大部分的IT书的作者或者IT业记者。本书采用传记体来书写,通过给许多大公司写传来叙述整个IT业的发展脉络,忽略了许多小公司、小事件,结果就是整本书显得很有条理。另外由于作者的技术背景,对书中涉及到的大部分技术问题,都能解释的比较清楚。如果没有技术背景的写手,略微深入的问题就容易出错。本书提到了许多IT界的逸闻轶事,也澄清了一些不实传闻,由于作者的职位、经历...,我认为书中的叙述相对比较可信。《浪潮之巅》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夹杂在书中的或者独立成章专门叙述的商业逻辑的分析。同样由于作者所在的高度,作者可以直接与许多美国IT业大佬直接沟通,许多IT业的商业方面的观点比我以前看过的更合理,比如对摩托罗拉为什么衰落,分析的很透彻。书中写到了许多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例子,作者也给出了原因。不过我认为《创新者的窘境》对这个现象的总结与分析更胜一筹,因为作者发现这个现象不仅在IT业出现,传统的制造业如挖掘机制造、炼钢厂也出现了这个现象。书的最后作者对未来的IT业大趋势也有一些个人的判断。作者认为手机业、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市值上千亿的公司。国内的公司作者看好阿里巴巴和腾讯。书中立传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国人熟悉的。书中虽然涉及到许多技术细节,我认为不明白可以跳过,不妨碍对本书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显然有资格像吴晓波《大败局》一样成为MBA教材。2:《十亿美金的教训》也是今年出的新书。这本书抛弃了作者上一本IT史书《沸腾十五年》的编年体写法,与《浪潮之巅》一样使用传记体,显得有条理多了。作者认为这本书不是“互联网大败局”,我读后感觉这个“互联网大败局”正是这本书最好的概括。书中介绍了51.com、3721、ITAT、PPG、分众、港湾、联想FM365、联众、盛大盒子、8848等10家公司的主要的经历,力图分析失败的原因。作者关注互联网多年,资料比较翔实可靠,值得一读。作者林军对这10个公司的失败总结了三条经验,我再概括一下就是当局者经验、技能不足,看不清大局。看《浪潮之巅》,摩托罗拉、雅虎之类的大公司也犯过上面的错误,但是我认为由于美国有200年不间断的商业的传承,有足够多的失败的经验,有斯坦福这样的适合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才能出现盖茨、佩奇、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年轻人,看似没有经验,但是办的公司却能不犯战略错误,迅速做大。另外本书与《浪潮之巅》相比的一个缺憾就是事情太久远了,没有最新的(比如去年的)案例。看这本书才知道当年FM365还和国旅合资成立了国旅快捷公司,要搞网上旅游业务。可惜合作不畅,国旅快捷没做网上业务。看过几本写艺龙携程早期历史的书,都没提这件事。3:《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今年的6月份的新书。作者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在书中试图揭示中国互联网10年来的成败背后的逻辑。作者认为互联网公司成败的原因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个人感觉这个总结不够深刻。跟上两本书相比,作者高度、深度、广度都有所欠缺。作者目前是移动互联职业经理人,全书在移动互联方面的内容比较多。想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这本书也可以做一个参考。4:《沸腾十五年》09年出的书,下面的评论基本是09年写的。从标题看就感觉像吴晓波的几本书,再看书的风格,更像。看到书的后记,果然说受到过吴晓波的指点。总结了1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大事。编年体,头绪比较多,作为一本书来看,有点乱。想了解这15年来的历史,这是为数不多的参考书。5:《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翻译书,05年出的。书中的内容截至到04年。目前已经基本没有读的必要了。编年体,同样头绪繁多,读起来感觉有点乱。6:《IT史记》方兴东写的。一套共4本,04年出的。买了两本。没看。现在应该也没有读的必要了。 阅读更多 ›
  •   了解互联网历史的一本很好的书
  •   很不错 根据推荐买的同事买的太多了 还没来得及看
  •   不错,有一点启发作用
  •   当休闲读物买的,可以当互联网发展史的教科书了。不错不错!
  •   视角独特,值得一读!
  •   到处可见从互联网上面抄的痕迹。可见天下一大抄,跟名字完全不匹配。
  •      读这本书的前面1、2章的时候还没有找到感觉,比较平淡,读到后面,再回头去看前面的目录,我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以用户需求为主轴来探讨15年来中国互联网的作品,每个章节中都以用户需求为前提来讲解中国互联网这些年来在各个领域中个变化和发展,只是有的章节着笔较轻,有的章节着笔较重。... 阅读更多
  •   很多互联网业内从业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身边的很多)都喜欢将国外成功的模式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很少能放低身段去观察和发现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互联网”的需求。... 阅读更多
  •      六度分割理论是指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这一个理论,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圈都可以被放大形成一个大型网络。把这一理论对应到互联网中,就等同于现在的SNS。... 阅读更多
  •   有点名过其实了
  •   了解互联网行业
  •   图书包装考究,送货很快,服务到位
  •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本书开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