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基础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罗杰 N.里夫(Reeve.R.N.)、 张勇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罗杰 N.里夫  页数:156  译者:张勇  

前言

目前,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硕课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涉及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相关资源、技术方法的掌握上不对称。因此,通过引进国际上优秀教材,对于了解并解决国内上述问题,特别是在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使用如何与国际接轨上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自2002年开始作为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双语课程《环境监测》的教材。因其叙述采用对话方式进行,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任课教师和使用过该教材的本科生均感其效果颇佳。因此,其编译尽可能保持原著风格,以使本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尽快熟悉、掌握新知识及专业英语,并为国际上有关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融会贯通搭起一座桥梁。 该原版教材于2002年出版,体现了当今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理念。作为专业课教材,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与技术结合。同时,其内容的安排、进程、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均具有不同于国内教材的鲜明特色。 该教材整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厦门大学有关部门、院、系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慕俊泽、任锋、陈佳宁、肖翔、彭景吓、王萍、罗剑梁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翻译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因译者水平所限,其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敬请指正。

内容概要

  《环境监测基础》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监测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简要介绍了用于学习环境科学及环境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阐述了在制订监测方案时,必须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再富集及其最终的归趋;简要介绍了采样、分析检测、如何选择实验室内或现场分析方法及相关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内容;重点讨论了水质主成分分析及水中痕量污染物的监测;针对实际应用,着重阐述了土壤、固体及固体污染物萃取及其后续分析技术,并且特别关注了倾废和前工业用地再利用问题;在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室内、外大气和烟道气中气相成分的分析、监测;讨论、评述了超痕量污染物分析、监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环境监测基础》可作为环境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特别是双语教学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罗杰 N.里夫(Reeve.R.N.) 译者:张勇

书籍目录

第1章 简介11.1 环境11.2 人们关注环境的原因21.2.1 当今世界21.2.2 过去和现在的罪行21.3 污染31.4 化学分析的必要性5总结6第2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其分析方法72.1 简介72.2 源、扩散、再聚集和降解72.3 中性有机化合物的迁移和再富集92.3.1 生物富集92.3.2 在沉积物中的聚集102.3.3 生物放大作用112.3.4 降解112.4 金属离子的迁移和富集122.4.1 增溶效应122.4.2 在沉积物中的沉积122.4.3 生物体的吸收132.5 什么是安全水平?142.6 采样与样品的复杂性152.6.1 具有代表性的样品152.6.2 样品保存152.6.3 关键路线和关键组152.7 分析的一般方法162.8 实验室或现场分析的选择172.9 质量保证182.9.1 寻找合适的方法192.9.2 实验室标准19总结20第3章 水质主成分分析213.1 简介213.2 采样243.3 水质的测定273.3.1 固体悬浮物(SS)273.3.2 溶解氧(DO)和需氧量(OD)273.3.3 总有机碳(TOC)313.3.4 pH值、酸度、碱度313.3.5 水的硬度333.3.6 电导率343.4 普通离子的分析方法353.4.1 紫外可见光谱法353.4.2 发射光谱(火焰光度计)383.4.3 离子色谱393.4.4 其他技术的应用举例41总结42第4章 水分析-痕量污染物434.1 简介434.2 有机痕量污染物434.2.1 样品保存的基本原则及其后续分析444.2.2 用于色谱分析的萃取技术454.2.3 气相色谱494.2.4 液相色谱574.2.5 免疫测定584.2.6 光谱分析614.3 金属离子624.3.1 用于分析金属离子的样品存储624.3.2 预处理634.3.3 原子光谱634.3.4 可见光谱694.3.5 阳极溶出伏安法694.3.6 液相色谱714.3.7 金属的形态:各种技术的比较72总结74第5章 土壤、固体废弃物分析755.1 引言755.1.1 动物和植物样本755.1.2 土壤和受污染的土地755.1.3 垃圾和垃圾填埋场765.1.4 沉积物和污泥765.1.5 大气颗粒物765.2 固体分析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765.2.1 采样775.2.2 预处理775.2.3 分析物的萃取775.2.4 样品的净化785.2.5 分析测定785.2.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785.3 生物样品分析时的特殊考虑795.3.1 植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795.3.2 预处理795.3.3 有机污染物的萃取技术805.3.4 痕量金属的灰化和溶解技术805.3.5 动物组织的分析805.4 土壤分析应考虑的特殊问题815.4.1 采样和保存815.4.2 预处理815.4.3 有机污染物的萃取825.4.4 可利用离子的萃取825.4.5 土壤中总金属浓度测定时的消化技术835.4.6 pH的测定835.5 分析被污染土壤时的特殊考虑835.5.1 污染土壤的调查步骤845.5.2 采样、样品保存和预处理855.6 垃圾和填埋处理分析时需考虑的特殊问题865.6.1 垃圾的种类和处理865.6.2 采样和样品保存865.6.3 固体及高固体含量的液体的前处理885.6.4 渗沥液的分析885.6.5 释放气体的分析905.7 分析沉积物和污泥时需考虑的特殊问题905.7.1 样品采集与保存905.7.2 预处理915.7.3 有机污染物的萃取技术915.7.4 痕量金属的溶解技术915.7.5 下水道污泥分析925.8 新的萃取和溶解技术925.8.1 自动索氏萃取925.8.2 加速溶剂萃取925.8.3 微波消解和微波辅助萃取935.8.4 超声935.8.5 超临界流体萃取935.8.6 技术比较94总结94第6章 大气分析——气相分析956.1 简介956.1.1 注意所使用的单位986.2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996.2.1 吸收序列996.2.2 固体吸附1006.2.3 扩散(或掌上)管1026.3 瞬时浓度的测定1036.3.1 直读仪器1036.3.2 气体检测管1076.3.3 气相色谱和质谱1086.3.4 监测网和实时监测1106.3.5 远程遥感和其他的先进技术111总结114第7章 大气分析——颗粒物1157.1 前言1157.2 采样方法1167.2.1 大体积采样器1177.2.2 个人采样器1177.2.3 阶式撞击采样器1177.2.4 针对有机化合物所需的进一步考虑1177.2.5 从流动相气流中采集颗粒物1187.2.6 PM10采样1197.2.7 酸性沉降物采样1207.3 涉及样品分解的分析方法1217.3.1 金属1217.3.2 有机化合物1217.4 固体的直接分析1227.4.1 X射线荧光法1227.4.2 X射线发射1237.4.3 中子活化分析1237.4.4 红外光谱法1247.4.5 用于石棉分析的方法124总结124第8章 超痕量分析1258.1 介绍1258.1.1 所关注的化合物1258.2 分析方法1278.2.1 一般步骤1278.2.2 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1278.2.3 质谱检测1288.2.4 定量分析1338.2.5 质量控制1338.3 典型的分析过程1338.3.1 预处理1348.3.2 气相色谱135总结135自测题参考答案136参考文献148专业词汇152测量单位和物理常数155

章节摘录

插图:第1章简介1.3 污染我们对污染都有一定的概念,但你知道如何定义它吗?DQ 1.1 如何理解污染的定义?回答:下面的定义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污染就是由人类直接或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这些不利影响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干扰环境的舒适性和对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当将注意力集中于污染的化学特征之前,记住这并不是污染的唯一形式。噪声是物理污染的一种。把和周围环境温度不同的水排入河流中将影响河流中的生物,这是热污染的一种形式。然而污染常和排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通常的观点认为这些是非天然的(因而也是有害的)物质。近来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氯氟烃(CFCs)的排放问题。氯氟烃被用于喷雾剂及其他用途。氯氟烃的排放和平流层臭氧的消耗有关,从而导致了由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有害紫外辐射强度增加,进而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尽管在发达国家氯氟烃的生产已停止,但从大气中消除现有的氯氟烃还需要很长时间,同时和臭氧消耗有关的化合物例如含氢氯氟烃(HCFCs)还在生产,因此对臭氧层的影响还将持续许多年。更为常见的问题是人们往环境中排放环境中已有的物质,而引起环境中此种物质的浓度高于天然本底值。二氧化碳是大气的组成部分,由生物体的呼吸产生。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可循环利用二氧化碳的森林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问题。其他大量的天然气体(例如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硝酸盐的生成是环境中氮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见图1.1),然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使水体中富集大量的硝酸盐,首先这会引起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最终导致水体中所有物种的死亡。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富营养化。除了氮本身,如果氮循环中的其他形态在水体或大气中的浓度大大超过它的天然本底值,都将引起环境问题。表1.1总结了这一点。

编辑推荐

《环境监测基础》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环境监测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以问答形式,很快就读完了。不过有些 问题好像回答的是是而非
  •   还是觉得书本昂贵,比较旧书的价格,薄薄的一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