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元老中医临证备忘录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德元  页数:201  

内容概要

王德元老中医为江苏省名中医,1920年生。师从江苏省靖江名医周赞唐先生,曾参与创建靖江市中医院,现为靖江市中医院老专家门诊主任医师。王老行医70余年,擅长调治疑难杂症,尤以脾胃病为最;中医基本功过硬,经方、时方运用不拘一格;其医德、医技、医风有口皆碑。本书荟萃了王德元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总结、疑难病验案、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独到认识以及养生方法等精彩内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临床专业医师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王德元,主任医佩江苏省名中医,1920年生。师从江苏省靖江名医周赞唐先生,曾参与创建靖江市中医院,现为靖江市中医院老专家门诊主任医师,靖江市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靖江市老年科技协会名誉会长,曾任靖江市中医院院长,靖江市政协副主席。王老行医70余年,享誉大江南北,现年过九句仍然每周坐诊5全天。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并撰有诗集。擅长调治疑难杂症,尤以脾胃病为最。王老博览群书,中医基本功过硬,经方、时方运用不拘一格。其医技、医德、医风有口皆碑。
序言:
吾与王兄德元,同道挚友,彼此经常讨论岐黄之学,探析病源机因,交流医疗经验,互步诗韵。“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之言,深有同感。
王兄德元对中医学术,造诣极深,数十寒暑一直在临床第一线——门诊、病房,提高常见疾患疗效,解决疑难复杂问题,抢救危重病人。造福群众,名噪大江南北。精医术,擅诗文,堪称医林高手。
王兄德元,热心中医事业。凡我省内科、脾胃病学术会议之前,必潜心撰文,如期完稿。筹备会议,交流讲演,有问必答。多次讲学,传授经验,毫无保留。注意知识更新,继承发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令人敬佩。
王兄德元,勤于笔耕。平素及时存录诊案,随时整理成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发扬。历年来发表于中医期刊,累计约七十篇,现择其部分具有代表性者,汇集付梓,必将广为传闻,留益后人。今得以先读为快,虽诸文均已学过,却是温故而知新。故敬而为之序,亦聊表景慕之忱。
江苏省中医院 徐景藩
己丑春
王德元与余同梓同道。同梓者,靖江人氏也;同道者,均研习岐黄。但余因革命需要,随军转战南北,而惜弃旧业。而德元兄集七十余载临床经验,耄耋之年笔耕不辍,著成《王德元老中医临证备忘录》,其内容之丰富,经验之实用,余为之叹止。
余在1974年重建靖江中医院时与德元兄相识,余任书记,彼为院长,配合默契,共同协调,使新建的中医院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走上了正常轨道。当时德元兄因医术精良已名扬大江南北,求诊者络绎不绝,治疗以杂病、难病见长,与陆慎其、孙筠溪三星闪耀,为靖江三大名医。
为医之道,难也;为名医之道,更难!为医者,非聪颖敏哲、勤读善记不可为;名医者,非虚怀灵便、渊博通达不能就。德元兄皆具齐备,德高尚、道精湛,真乃德艺双馨!
《王德元老中医临证备忘录》分为四章,从理论到临床,点点滴滴皆为所悟所得,非胸中有万卷书、临床出神入化,是不能信手挥洒自如的。余读之,感动、感慨、感叹……如重游故里,拾阶而上之妙!故向中医同道和爱好中医的学者推荐此书,开卷有益,且受益匪浅。
客居金陵耄耋老人陈浩泉己丑年春
德艺双馨号德元,岐黄精湛不虚传,
疑难杂症回春术,信手挥成锦绣篇。
己丑年春陈浩泉敬题
余15岁师从靖邑名医周赞唐先生习岐黄之术,19岁悬壶乡里。1958年与本地诸多名医组建靖江县中医院。历任中医院院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来,不断学习古今医学著作,并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余曾立志将多年临证所得结集付梓,然俗事颇多,闲暇时勤耕至今,乃将历年来在相关刊物发表及在学术会议上的讲稿,加以整理,择其精要,汇集一册,聊作从医70余年之经验总结。点滴心得,固微不足道,但倘能有助于后学,余愿足矣。
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记有“桂阳人苏仙公成仙前,告其母,明年有疫,可取橘叶井水,以疗疫疾”的故事。余家居人民路兔子桥,天井内有橘树一株,叶绿果硕,有井一穴,泉水清冽,因之,取书斋名曰:橘泉居。仙指乎?巧合乎?均为佳话。故本书初以《橘泉居医笈》因此而得名。后为方便众读者,以白话命为现名。
本书出版过程中,靖江市中医院吴致中主任医师及幼女红华、嫡孙王晓、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伟副教授参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又蒙徐景藩、陈浩泉两位挚友赐写序言,为本书增色添彩,在此,谨致衷心谢忱。
光阴荏苒,转眼间已是耄耋老翁,余自知诗心难会,医道难穷,书中有些内容斟酌不够,个人的一些看法亦难免局限。恳请医林贤达不吝赐教。
值此书成之际,感慨良多,心绪难平,赋诗一首,以抒吾怀:
穷研医书春复秋,真知全在悟中求。
阴阳生化参周易,意静心专活水头。
九二叟王德元壬辰春于 橘泉居

书籍目录

第一章医典著作辨义
一、《内经》诊法刍议2
二、《金匮要略》之临床运用20
三、学习《内经》舌诊浅识26
四、《伤寒论》方药临证运用举隅37
第二章临床治法验录
第一节临床退热十法44
第二节治肺临床十三法55
第三节健脾临床运用十法69
第四节胃病临床运用十法79
第五节脾胃与他脏相关说及其临床运用92
第六节略谈脾气虚证的分级治疗103
第七节治疗肾炎十法110
第三章疑难杂症验案
一、湿温化燥神昏案124
二、中暑昏厥案125
三、脓胸危症案127
四、肺性脑病案129
五、痧毒内陷案130
六、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几点体会131
七、“从脾论治”治疗四脏疑难病经验137
八、“东垣升阳泻火法”治疗口腔糜腐142
九、长舌症验案144
十、顽固性呕吐验案蛛网膜下腔出血147
十一、盛夏畏寒案149
十二、肾炎治验三则151
十三、“吴鞠通大定风珠”临床验案154
十四、“肝肾同治”治疗疑难症验案158
十五、“三参调脉汤”治疗冠心病验案162
十六、王德元治胃痛经验临床运用体会吴致中165
十七、王德元治疗慢性胃炎两则王红华170
十八、王德元辨证治疗顽固性消化性溃疡验案
三则王晓172
十九、王德元治疗呼吸系统疑难病验案举隅王晓177
第四章中医养生悟道
一、天年百岁185
二、四季养生187
三、饮食养生188
四、运动养生192
五、精神养生193
诗集选录

章节摘录

  一、《内经》诊法刍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诊法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显示了中医的特点和生命力,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临床所运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说明医工在临床诊病之际,察色、听声、问病、按脉,才能全面了解疾病之变化,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吻合病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内经》诊法管窥之见,列述如下。  (一)《内经》诊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和特点诊法是诊察疾病之症状和体征,加以证候分析,最后作出诊断之方法。《内经》诊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总结、积累、丰富而成。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多层次地辨认邪正在机体内相互斗争过程中出现的极其错综复杂的不同反应——症状、体征,从而探求疾病之原因,分析疾病之性质,推测疾病之转归,达到了解疾病之本质的目的,为治疗作出正确的诊断,所以,在临床上,诊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特点可分两个方面。  一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就是诊病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孤立看人,不孤立看证,要将四时、六气、地理、人事、年龄、体型、脏腑等各方面联系起来观察、分析。所以《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充分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一为以常衡变,从外鉴内。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病变可从五官、四肢、体表反映出来。《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近年来由于生物遗传工程,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场,构成人体的某一个细胞,或者说某一个遗传基因的主体排列中都有人体全部显性特征,为中医学的四诊注入了新的内容。通过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的方法,诊察疾病显现在外的症状和体征,所谓“审证求因”,从而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在联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正确依据。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德元老中医临证备忘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价格优惠,内容又很充实的书,值得一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