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 作者:韩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盛唐的背影》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755年底,唐朝爆发了空前未有的大动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公开叛乱,率20万雄兵大举南下,打得唐朝权威扫地。这场历时8年的战乱将烽火烧遍了中国北方,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一下子倒退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
国家繁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佳作迭传的大唐,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最高统治集团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麻木不仁,放任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盛世光辉下暗藏的危机四伏终于引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巨大矛盾。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以安史之乱为鉴,才能知道盛世兴亡。
作者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外籍教授、研究员。多次获得国内外人文社科研究奖。出版了《隋文帝传》《日本古代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苍茫隋唐路》《海东集》《家训一百句》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九品官人法研究》《隋唐佛教文化》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历史散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书籍目录
第一集 盛世衰变的启示第二集 安禄山惊险登场第三集 官场三级跳第四集 李林甫的算盘第五集 笼络安禄山第六集 李林甫收服安禄山第七集 杨国忠崛起第八集 恶斗李林甫第九集 激反安禄山第十集 群凶密谋第十一集 渔阳鼙鼓动地来第十二集 千里大溃败第十三集 乱在潼关第十四集 哥舒翰兵败潼关第十五集 长安、马嵬坡:玄宗的背影第十六集 抉择:肃宗灵武即位第十七集 惊涛骇浪中的张巡第十八集 安禄山之死第十九集 收复两京第二十集 肃宗坐失良机第二十一集 史思明卷土重来第二十二集 史思明独掌大权第二十三集 史思明命丧逆子手第二十四集 史家内战,唐朝内斗第二十五集 画不上句号的胜利第二十六集 说不尽的“安史之乱”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说到玄宗一口气杀了两员大将,而且是唐朝唯一具有同安禄山叛军作战经验的名将,这下子玄宗手头上没有能够和安禄山抗衡的将军了,只能壮起胆来,准备御驾亲征,那真叫作乱啊!但是,安禄山的部队在潼关面前突然停止了进攻,原来十分明确的直捣长安的作战部署突然变更,叛军也乱了。我乱,敌乱,上面乱,下面也乱,到底怎么一个乱法呢?我们先说唐朝方面的乱。第一是朝廷的高层乱成一锅粥。先说宰相杨国忠,最初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他一个人兴高采烈,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净说些大话,什么安禄山叛军会不攻自破等等,反正没人相信,就他自个儿信。杨国忠的预言很快破灭了,安禄山势如破竹,攻陷洛阳,直叩潼关大门。玄宗意识到局势严重,召集大臣商议御驾亲征,说道:“朕在位五十年,去年秋天就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了,因为相继发生水旱灾害,朕不想把厄运留给子孙,所以想等到收成稍好的时候再传位,一直拖到现在。没想到发生了叛乱,朕当亲征,让太子监国,平叛之后,朕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玄宗这番话谁知道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因为他确认安禄山叛乱之后,本应该任命太子为官军统帅,可起用的却是六皇子荣王琬。荣王琬有什么军事才能还真看不出来,如果治军如治家,那么他最大的特长就是生了五十八个儿女,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据此看来,玄宗似乎并不愿意太子真正掌握实权。现在形势不同了,叛军已经打到都城门口,玄宗想通过亲征来提振士气。我们先不说这个决定的对错,玄宗亲自上前线,在朝廷主持大政的只能是太子,这就是玄宗讲这番话的原因。可是,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大惊失色。这人是谁呢?那就是杨国忠。玄宗主政的时候,大臣们都看得出来玄宗对太子有戒心,所以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这帮玄宗宠臣都用得罪太子的手段来取悦玄宗,现在如果出现权力移交,李林甫早就死了,安禄山正在作乱,就剩下朝中的杨国忠怎么办啊?杨国忠考虑的不是国家安危,而是个人的利益得失。所以,他马上跑到杨贵妃的三个姊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那里去,说道:“太子一直都讨厌我们杨家专横,如果他掌权,我们就玩完了。”四个人哭成一团,商议之后,三位夫人一起进宫,搬杨贵妃做救兵。杨贵妃也觉得是那么回事,向玄宗哭诉,请皇上为国家着想保重身体。你想想,玄宗他老人家都年逾古稀了,再如此操劳下去,万一这团照亮世界的火焰灭了,大唐岂不一下子回到漫漫长夜之中。玄宗亲征本来就是摆摆样子的,被粉团温润的杨贵妃在怀里扭几下,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变成冲天的炮仗,徒有几声空响。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朝廷的乱,说穿了就是政治的乱。用利益喂饱的官员,危难时刻,手忙脚乱地照料自家庞大的私产,根本不会为国家着想。那叫做权贵私利的慌乱。玄宗不能亲政,但是仗总得有人去打呀。和安禄山有关系的人不能用。例如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安禄山有亲缘关系,幸好他抢先一步告发安禄山谋反,没被牵连进去,但是玄宗对他并不放心,所以将他调任文职的户部尚书,让郭子仪接替他担任朔方节度使。玄宗还任命十六皇子永王璘为山南节度使,十三皇子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这些皇子只能摆摆样子,担不了重任。最后,玄宗和杨国忠总算挑出一个合适的统帅来,那就是哥舒翰。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的子弟,是镇守西域的名将,似乎是不错的人选。然而,哥舒翰喜欢喝酒,纵情声色,生活豪奢放纵,把身子骨都给掏空了,终于有一天在浴室里中风倒下,算他命大,逃得一死,却偏瘫在床,不得不远离职守,在京城家中养病。这时候的哥舒翰已经不是当年那头雄狮,早就气息奄奄。而唐朝竟然百里挑一,就挑出这号人物来。《孙子》早就说过,打仗之前,对比双方的五个方面,就可以大致预测胜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统帅。用瘫痪在床上的哥舒翰,去对付生猛的安禄山,这种人事安排怎一个乱字了得!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难道唐朝已经衰落到满朝都是武大郎了吗?那倒也不是,问题还在于利益政治在作怪,选择哥舒翰的最大理由是他素来与安禄山不和,一直是杨国忠拉拢的对象。说到底,还是高层政治关系在主导一切。人事上的乱,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私利的乱。哥舒翰也知道自己这副老骨头挡不住安禄山的金戈铁马,以患病为理由,上表推辞。但是玄宗不准。哥舒翰经不起皇帝表扬几句,以及杨国忠给他戴的高帽,仿佛打了兴奋剂一般,雄心勃发,应承了下来,让士兵们用担架将他抬起,真的出征去了。自古听说有统帅抬着棺材上阵,以示必死的决心,倒没听说有抬着一个要人把屎把尿的残疾人去打仗的,看来哥舒翰的心智也已经乱了。
后记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外地闲散地漫步在历史古道之上,手机响起,央视《百家讲坛》的编导张长虹建议我去讲历史,给电视观众讲历史。 我在国外大学任教的时候,曾经做过市民的历史演讲。当时的盛况,让我感触很深。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章太炎曾经说过,整理史料和考订史料都不是历史。那么历史是什么呢?历史只是一个封闭圈子里自鸣高深的考据吗?看到市民对于历史问题的执着追问,我更加感到历史是我们和既往时代的心灵沟通,不是价值的审判,而是对人文和世界的感悟,同时也是和当代人的心灵对话。不懂历史,就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因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这一点,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把公益性的市民讲演作为自身的使命。因此,《百家讲坛》的理念,我是赞同的。 问题在于我能不能在聚光灯下把历史讲好,这和我当时的状态很不符合。这些年来,我享受着边缘化的阳光,既没有课题,也没有待遇,听不到系里激动人心的消息,看不到物去人非的变化,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践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静静地行走在历史故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现场遥想当年,每一次考察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回同当地百姓的交谈,都感受到传统的不绝如缕却也伤痕累累。岁月的沧桑,洞彻心肺而生成的苍凉的感动以及无言的对话,如何变成面向广大观众的宣说。我踌躇了。 张长虹编导多次在电话里鼓励我,甚至给我命题作文,讲一讲“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就这么巧合。我始终认为“安史之乱”的意义远远不是一次叛乱,它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甚至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今天的教科书对于这次事件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百家讲坛》给了我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引起大家对这次事件的重视,从中可以吸取非常深刻而有益的经验教训。 就这样,我第一次站到了《百家讲坛》的台上,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结结巴巴,磕磕碰碰地走完了大半年的路程。和张长虹编导没少争论,甚至吵架。“不打不相识”,跋涉过后,喘息稍定,真的很感谢张长虹编导,也很喜欢《百家讲坛》让我敞开来演讲的宽松氛围,感谢听众的鼓励。中场休息的时候,听众会涌人休息室来讨论,让你感到历史无处不在的巨大魅力,让我真想把自己的一点点心得都拿出来一起分享。 不过,话说回来,上《百家讲坛》是高强度的劳动。讲完《盛唐的背影》以后,如逢大赦,我马上跑回自己的访古道上,试图重回闲定的探寻中去,尽情地放开自我。可是,张长虹编导的电话再次把我拉了回来,不能光讲背影而不见其面吧。理由充分,没个交代确实有点儿不负责任。于是,我只能回来,下回将和大家一起徜徉在唐朝如何走向盛世的治国之道上。
编辑推荐
《盛唐的背影》编辑推荐: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以来,中国政治出现了只有自上而下贯彻的一边倒局面,强调的是政治的忠诚和服从。这种体制存在重大的缺失,就是民情上达的渠道几乎是封闭,不同政治主张和要求被视为异端而遭到严厉的镇压。《百家讲坛》直面盛唐隐患,一场耳熟能详的“安史之乱”从体制讲起,一针见血,令人耳目一新。从偷羊贼到封疆大吏,安禄山只用了九年的时间,从盛世辉煌到大厦将倾,烽火八年改写了大唐的历史……读唐史,读这八年,足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