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篇小说精选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国小说学会  页数:393  字数:280000  

前言

  年度小说精选编到2009年,新世纪也已经快走到第十个年头了,回首望去,舒缓而平静。除了所谓的“底层叙事”曾小打小闹地热了一下之外,再无什么思潮、群体、派别之类的集体亮相了。所有的实验都已经实验过了,所有的“主义”也都“主义”过了,小说仿佛一下子就步入了中老年,对一切先锋的诱惑都失去了兴趣……作家们也都各自闷下头去写各自的东西,虽然写得出类拔萃的并不多。80后作家被商业炒作裹胁着“热”了一阵之后,真的作起小说来,才发现年龄其实与小说的关系并不大,作家比的是才华和底蕴,而不是比谁更年轻。  细数新世纪以来的中篇小说,总体上是不如20世纪90年代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作家的分流——有的过了创作旺盛期,有的写电视剧去了,有的做了官……更有理论批评家的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理论和批评,虽然并不能真的去“指导创作”,却是文学写作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和清新剂,是应与创作实践形成相互启迪的良性互动的。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理论与创作大都结伴而行,比如精神分析理论与心理小说,结构主义与实验小说,后结构主义与“元小说”,新历史主义与历史叙事的转变等等。然而新世纪以来的理论批评,反不如20世纪90年代活跃,而且文学界与学术界出现了话语上的割裂,学术界基本照办西方理论而远离中国实践,文学界则仍停留在老掉牙的“反映论”的土围里转圈圈……在这样的理论“荒原”里,批评矮化为类似于西方媒体的专栏评论,而且还是掺了水的,不是毫无原则一味夸奖的“友情批评”,就是专为吸引大众眼球的“酷评”。那些多如牛毛的作品研讨会,更是越来越与批评本身无关,而成为作家的体制“待遇”和进阶“仪式”。其实,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各种文本实验纷纷上场演练之后,眼下正是进行理论的归纳、深化与创新的时候,小说的可能性永远都是无止境的。再说所谓的“现实主义”也早已经与时俱进了,一味地纠结于“反映论”的窠臼中,只能让“现实”永远都无法“主义”。杰姆逊早在1985年时就说过:“在中国我有个感觉,就是现实主义成了世界上最自然的事,谁也不真正就此进行讨论,只是当人们放弃了现实主义时才有人出来讲一讲。因此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得有人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研究: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只不过是视觉幻象,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不正常的作品才不是现实主义的。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分析和研究。”然而二十几年都过去了,依然没有人“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分析和研究”。  还好,中国作家的数量毕竟是极其庞大的,虽说身处理论缺氧地带,其中总不乏佼佼者,不可能全被“底层叙事”之类的口号给忽悠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在文坛曾经引领风骚的那些实力派作家,自身毕竟是有底蕴的,在新世纪自然成为了中篇小说写作的领军人物,如方方,如王安忆,如严歌苓……还有的“老”作家在新世纪里达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如越来越著名的叶广芩。叶广芩近些年来的创作,简直可以称作一种现象了——连续若干年,每年必有佳作,必以老北京的满族家族为背景,必以某一出京剧的剧目为小说标题,她不仅不虎头蛇尾,而且后劲十足,且有越写越精彩之势。我今年已经是连续三年选她的小说了,没办法。想不选都不行。  新世纪也是所谓70后作家的成熟期,如魏微、乔叶、金仁顺、盛可以、鲁敏等作家的创作,当然也包括60后里的须一瓜、葛水平等等。无论是60后还是70后,都不乏大器晚成者,如葛水平,如阿袁,如滕肖澜,她们都是新世纪才正式进入文坛的,但起点非常之高,都是连续两年被我选评的作家。阿袁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她是张爱玲、钱钟书那一代知识分子作家文风在当代的复活,因而我评她文章的名字就叫《前世流传的因果》。也有人说阿袁写作的题材太窄,只写高校写知识分子……可真能写好高校写好知识分子的作家又有几个呢?曼斯菲尔德、简·奥斯丁等作家的写作题材也都不算宽,难道她们就不算好作家?说到底还是“反映论”里那套“题材决定论”之类观念的局限!叶广芩现在的系列家族小说也可以说是题材变窄了,但小说还不是越写越好了?——“反映论”的那套陈词滥调不破,有好小说也发现不了。  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作家的写作越来越个性化。或者说是新世纪以来作家中的佼佼者,越来越靠近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地,他们告别了昔日那属于集体的声音,找到了个人的话语频道。20世纪90年代,文坛曾流行过所谓的“个人化写作”,然而那时的所谓“个人化”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吊诡——强调“个人”而陷入“雷同”。我在当年写的《“个人化写作”的非个人化倾向》一文中就曾说:  在90年代的创作中,又多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那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写作”……然而当我们“细读”这些作品后,都又不无遗憾地发现:它们还缺乏一种真正属于“个人化”的“声音”,充其量不过是在故事内容方面的“隐私化”而已。……一种真正属于“个人化”的创作,应该不仅仅停留在述说隐私上,而且要提供“个人化”的思想资源和“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并通过一套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符码系统,来真正传达具有“个人化”的声音……只囿于自我隐私这间独身女人的卧室里辗转,其自我重复,类别雷同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虽然有的作者才华横溢,但其作品所建构的却不是“个人”,而是一种“异类”,是“异类化”写作。我们看不出陈染的《私人生活》与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有多大的不同……  90年代的所谓的“个人化”,其实是把“写个人”曲解成了“个人化”,所以虽经大力提倡,但仍行之不远。而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虽不再强调“个人化”,但其中的佼佼者却真的开始“个人化”了。文学其实就应该是“个人化”的,一切的“宏大叙事”都是反文学的。文学是个人生命体验的外化,是经验以及梦想的个人史。时代、现实和世界,只有从个人的视角中写出来才是文学意义上的,才是可以打动心灵的。文学属于二级符号系统,文学只能指涉现实而无法复制现实。  我本年度所选的7个中篇,就很能代表作家日益“个人化”的叙述。《三岔口》是叶广芩的家族历史系列小说在2009年里的新作,她的这些小说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但这种“个人化”绝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写自己”,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和记忆去触摸家族、社会和历史。叶广芩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个人的和家族的命运与历史变故之间的冲突和突变,看到了个人记忆中的沧海桑田。方方的小说在叙述上总是远离个人的,但她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却又是非常个人的。如她去年的《万箭穿心》,完全未按一般“底层叙事”的路子走,而是忠实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今年的《琴断口》有些不同于她以往的风格,更多地探索了人的内心。林那北的《风火墙》则是篇很独特的小说,还传奇性于现代叙事。滕肖澜的《倾国倾城》虽依然貌似她以往风味十足的日常琐事叙事,但故事却写得杀机四伏,一点都不“日常”。王手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内心的敏感,于不温不火中洞察着世道人心……从这些看似波澜不惊却又迥异其趣的小说中,我看到了作家对内心的坚守,对眼睛的忠诚,看到了他们向着“个人立场”的回归。

内容概要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本书精选了2009年度的七篇优秀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通过本书,能帮助读者领略中国二十一世纪中篇小说的魅力,打开一扇通往小说艺术世界的门。

作者简介

  藏策,男,60后,文艺理论批砰家,策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蜕学会常务理事暨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天津市写作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第9期理沦批评家高研班学员。著有《超隐喻与活语流变》等著述.以及学术论文、理沦批评、散文随笔等百余篇,其中《后殖民主义与中国语境》、《“文化涛学”视界中的屈原与楚辞》、《话浯流变中的“工人文学”》等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评选年度中篇小说精选多年。从事文学与摄影两个领域的“元理论”研究,创立“超隐喻理沦”,获第八崩中吲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09年获丽水国际摄影节“十大策展人”称号任2009年度连州国际摄影节评委。

书籍目录

代序:叙事,走向真正的“个人”《三岔口》(《中国作家》2009年5期)《琴断口》(《十月)2009年3期)《汤梨的革命》(《中国作家》2009年1期)《风火墙》(《北京文学》2009年8期)《倾国倾城》(《人民文学》2009年3期)《自备车之歌》(《收获》2009年2期)《叶小灵病史》(《北京文学》2009年9期)

章节摘录

  有一回到北海过队日,雷小蕾提出她的爸爸也要参加。雷小蕾的爸爸是大官,大官参加女儿的队日,本身有点儿怪,这事搁“胡同串子”身上是绝无可能的,甭说我们的爸爸想不起参加我们的队日,就是想起来了也不会跟着一群孩子瞎起哄,白耽误工夫。对雷小蕾爸爸的要求高玉琴老师竟然答应了,还有点儿受宠若惊,还给校长汇报,这让我很看不起她,因为她对“子弟们”的要求从来不敢拒绝。第二天我们举着中队队旗步行到北海后门,雷小蕾的爸爸已经在门口等着了。雷小蕾的爸爸隔着马路向我们招手,雷小蕾自豪地说她爸爸是坐专车来的。我说我父亲过去也有专车,大马拉的专车,带丝绒座玻璃窗,是从外国进口的。雷小蕾想也没想就说,你爸爸原来是赶大车的呀!  正巧,过来一辆骡子拉的大车,车上装满煤炭,赶车的人和拉车的骡子都是眉目不清,黑头黑脑的,“子弟们”便指着车说那是我爸爸。更有多事的大声喊:是赶车的还是拉车的呀?  众人一阵哄笑。  掬尽三江水,难洗一面羞,其实都怪自己少不更事,自讨没趣。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以后,我便明白了自己在众人中属于另类,得随时收敛着,蜷缩着,不能逞强,明明是把“全聚德”烤鸭店的师傅叫到家里做烤鸭子,也得说“压根没见过熟鸭子是什么模样”。明明老张是看门的,莫姜是做饭的,刘妈是打扫屋子的,跟同学们也要把他们说成是“院里邻居”,在性格和心灵上都有些扭曲。这种扭曲一直延续了我的大半生,铸就了我内向、不合群的性情。就是在今天,独处时往往觉出难耐的惆怅,混迹人群,谈笑风生中,内心深处也常常泛起难堪的孤独,由不得自己,是小时候做下病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雷小蕾的爸爸穿着一身将校呢,背着一架照相机,笑眯眯地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有谁问雷小蕾她爸为什么没戴肩章领章武装带,雷小蕾说,大官不用戴人也知道是大官。  雷小蕾爸爸参加队日的目的是照相。他的大照相机炮筒子一样,咔嚓咔嚓在我们周围响个不停。慢慢地我便窥出了端倪,大官的相机专门对着的是他的女儿及个别干部子弟,根本没我们这些“胡同串子”什么事儿,当然我也就不必上赶着往前凑了。我自小就是敏感的,我知道我是谁。  这个队日过得心里有点儿别扭。  几天后雷小蕾把过队日的照片拿到班上来显摆,有划船的,有荡秋千的,有吃冰棍的……大家传着看。照片里,雷小蕾绝对是“女一号”,我们则是芸芸众生,是陪衬。班主任更惨,照了半张脸。就这,高玉琴老师还一个劲儿说,照得好,可以留作纪念,过五十年你们再看,有意思得很呢。  可惜,还没过十年,高玉琴就死了。  我想如若我的三姐活着,我自然也属于干部子弟了,我的三姐即便不是大官也得是个国家干部,这样我和我的那一帮芸芸众生的“胡同串子”们也不至于沦落到跟假山、大树、九龙壁一样,充当背景的地步。  三姐身后的冷寂,“胡同串子”的低贱,班主任的巴结,让我失落,在二年级小学生的心里拧成了一个结。现在看,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郁闷得厉害,觉得自己掉价极了,回来便跟父亲哭闹,问他怎的不当红军去长征?在那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人家的爸爸都去革命了,他非要泡在家里,接二连三地生一堆孩子,简直是莫名其妙。  父亲被我纠缠不过说他也当过大官,而且是中央级别的,比雷小蕾爸爸的官大多了。我问什么官,父亲说是镇国将军。  母亲一听赶紧把我拉开,说不要听父亲胡说,那都是父亲瞎编的,并且告诉我,这样的话千万不要到外面去说,万一人家较起真来,咱们可担待不了。其实父亲没有胡说,怨还真是个“镇国将军”,不过这个将军不是共产党任命的,是清朝皇上封赏的,我祖父是镇国公,世袭罔替,代降一等,到了父亲这辈就成了镇国将军。我说,有这个将军比没有还让人恶心,寒碜也把人寒碜死了,我哪里会出去说!  父亲从来是不急不慢的,对我这个老闺女绝对有耐心,揪着我的小辫子说,阿玛也是当过红军的……  我眼睛一亮,扑在父亲怀里,揪着悠的胡子说,真的呀?  母亲对父亲嚷嚷:越说越离谱了啊!  母亲将我从父亲的房间拉出来,带到厨房,给了我一块大糖瓜,这糖瓜本来是准备过年给灶王爷上供的,让灶王爷的嘴被糖粘上,在玉皇大帝跟前说不了坏话。现在母亲把糖瓜给了我,想的是把我的嘴也粘上,再说不了“镇国将军”一类的是非。为了解开我心里的结,母亲安慰我说,谁说咱们不是干部子弟,谁说咱家没大官,你的表兄小连那不是大官又是什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9年中篇小说精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纸张质量还行,封面不咋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