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自述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年前,我曾回答了一个虚拟的读者所提的问题:尼采是一个哲学家吗?他是属于20世纪的人吗?我们有什么理由称他为20世纪的哲学巨匠?  我的回答是,的确,尼采不是通常意义土的哲学家。在许多人眼中,他更像一位诗人,或者是一个教主式的预言家。除了一篇生前未发表过的片断《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可以算作专门的哲学研究外(即使是这一篇,其风格和文字也让那些读惯了黑格尔的人感到别扭),尼采的作品大量的是那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寓言式的东西。作为哲学来说,这些东西既无体系又无范畴,简直可以用“杂乱无章”四个字来形容。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我们怎么可以称他为哲学家呢?  但尼采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这且不说他曾花费很大气力专门深入研究哲学史和哲学问题,作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笔记,绝不是外行侈谈哲学;从根本上说,他具有哲学家也就是思想者的气质:对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偏爱寻根究底。  正因为不把哲学与任何理论形态联系在一起,尼采构造了他独具特色的哲学。尼采哲学是诗歌、是寓言、是神话、是艺术、是音乐、是气候、是吃饭……它什么都是,只是不是理论、不是科学、不是逻辑、不是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所应该是的那些东西。也许正如罗素所评论的,尼呆“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方面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专门理论”,但这恰恰是尼采带给哲学的革命性的东西,不仅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  尼采恰好逝世于19世纪的最后一年。而在此之前10多年,也就是在1889年初,他就精神失常了;人虽然活着,与死去无异。从这个意义来说,他是属于19世纪的人物。  但他又的确是属于20世纪的。一个哲学家属于哪个时代,不完全以他的生卒年代而定,主要应该看他的思想影响:它是某一旧思想的延续,抑或是一个新思想的开端。尼采的影响无疑是属于后者。虽然在19世纪,在他的肉体还没有灭亡时,他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影响,但他的精神生命只是到了20世纪,才真正得以高扬,成为一股巨大的思想旋风。  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和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一部不谈尼采的20世纪哲学史和思想文化史,是不可想象的。  尼采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者。在他看来,哲学具有一种“自我消费”的特点,也就是它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哲学家本人的生活方式或生命,这就是哲学本身。尼采这个人和他的哲学,是根本无法剥离开来的。  哲学和哲学不同。黑格尔的哲学、康德的哲学,我们要把握它们,不一定要过多地联系其作者的个人生活;它们自成体系,逻辑的线索把一切串联起来。而尼采的哲学思想,如果不联系到他那极具个性特征的生活,就几乎是不可理解的。也就是说,它是无所不在的,从文字上说,包含在尼采所有的作品之中。要真正了解尼采的思想,就必须从总体上把握这些作品。  我们编译这本《尼采自述》,是奉献给这样的读者:他们希望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尼采,但由于没有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去通读他的全部作品。我们从尼采大量的作品中摘译出那些最能反映其思想、生活的内容,按照尼采的个性特征、其主要作品介绍、对人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对基督教的看法、对女人和爱情的看法、对艺术的看法、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九个方面予以编排。  本书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尼采形象。所谓可理解,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同我们一样的人——以天才和高贵血统自诩的尼采如果不死,听到这样的评论,不知会不会因愤怒而谩骂起来?——他那种种古怪、狂放、不合时宜的言行,如果放到他的生活环境中去,放到他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去,就显得很自然,一点也不怪诞,在有的时候甚至是不得不如此。  所谓天才,所谓出类拔萃,只是说他比一般人更加有个性一些;也就是比我们更能体会生之痛苦和欢乐,更能大喜大悲,更能大彻大悟。我们同他之间并不是人神阻隔,无法逾越;恰恰相反,通过天才人物,我们能更敏锐地感受人生和时代;从他身上更深更广地看出自己,无论是好是坏。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灿烂辉煌,但同时也是多灾多难:登月、火星探索、电脑、互联网、克隆……这样一些成就是人类此前根本无法想象的,世界大战、核弹、艾滋病、生态危机、……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也是空前的。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大发展与大倒退交错在一起的时代里,人类将何以自处?人和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人怎样来看待世界和自身?处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末,有幸或不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免要回首过去,在有意无意之间,给它作一番总结。我们想要做的,是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在希望中破除虚妄,在勘破中仍然努力,在沉沦中务求超越,在倒退中奋力前进。而听听尼采这样的哲人之声,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  今年是尼采逝世一百一十周年,仅以此书作为对他的纪念!  黄忠晶  2010年于无锡静泊斋

内容概要

  这本《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是奉献给这样的读者:他们希望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尼采,但由于没有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去通读他的全部作品。《尼采自述》一书从尼采大量的作品中摘译出那些最能反映其思想、生活的内容,按照尼采的个性特征、其主要作品介绍、对人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对基督教的看法、对女人和爱情的看法、对艺术的看法、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九个方面予以编排。  《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尼采形象。

书籍目录

前言一、我这个人1.说说我是谁2.我可以说是父亲的翻版3.我是一个反颓废的颓废者4.攻击和洁癖——我的两个本能5.适合我的营养和气候6.我喜欢读什么书7.我和瓦格纳音乐8.我的自卫和自利9.为什么说我是命运10.我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书二、我看自己的作品1.《悲剧的诞生》2.《不合时宜的思想》3.《人性的,太人性的》4.《曙光》——论道德就是偏见5.《快乐的科学》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部给所有人看、但无人能看的书7.《善恶的彼岸》——一个未来哲学的序曲8.《道德谱系》——一个论战9.《偶像的黄昏》——怎样用锤子探讨哲学10.《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三、我看人类1.谁是更高级的人2.超人的意义3.禁欲主义源于一种衰退的生命4.人是永恒的轮回5.我反对人的驯化6.关于人的四大谬误7.人的拯救8.新人是对总体机械状态的超越9.人生需要不断的不快乐四、我看人世间1.什么是国家2.现代社会的权力欲3.服从、剥削和商业社会4.习俗5.作为阶级的工人6.我们怎样看待工作7.每一个罪人都是病人8.我们怎样做朋友9.一个人应该怎样去死五、我看道德1.道德本身没有道德性2.道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3.我否定道德是为了实现其自我扬弃4.逐渐变小的道德5.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6.习俗道德扼杀人的创造性7.道德的动物性8.为他与为己9.同情心的实质六、我是一个反基督教者1.宗教的作用2.基督教是对人类灵魂的折磨3.基督教关于人的理想4.基督教的反真理性5.基督教的“同情”6.基督教的利己主义本质7.耶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8.原始基督教9.基督教对其创始人思想的篡改10.上帝是什么11.第一个基督徒保罗是精神最放荡不羁的人七、我看女人和爱情1.女人不应要求独立和解放2.走向女人时别忘了拿鞭子3.我最了解女人4.男女之间5.爱情陶醉的力量6.恋爱种种7.婚姻漫议8.我看性欲9.怀孕的神圣八、我看艺术1.艺术家及其作品2.我看天才3.日神和酒神4.美丑皆在人5.关于音乐的对话6.我是怎样摆脱瓦格纳的7.瓦格纳的音乐是病态艺术8.瓦格纳是一个天才演员九、我们应该怎样思考1.世界并没有目的2.因果关系并不存在3.经验其实就是虚构4.我们可能认识自己吗5.真理与谎言6.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7.什么是哲学家8.苏格拉底和辩证法9.思想家画像10.当思想家老了的时候11.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尼采年表

章节摘录

  适合我的营养和气候  为什么我知道得比别人多?换句话说,为什么我这样聪明?这是因为,我从来不去思考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从来不去浪费自己的精力。例如,我从未体验过宗教方面的难题,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是“有罪的”。同样,我也不明白“悔恨”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悔恨”这种良心发现是不值得重视的。我做事从不后悔。我做事要考虑到价值,尽量避免不好的后果。而造成恶果后,人们往往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做的事情。在我看来,悔恨是一种“邪恶之眼”;有些事情,正因为它造成的后果不太好,我们更应该去维护它,这样才符合我的道德观。“上帝”、“灵魂不朽”、“拯救”、“来世”,这都只是一些观念,而我对这些观念根本不加注意,从来没有为它们花费时间,甚至在我还是一个孩子时就是这样——也许在这一方面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孩子。我对无神论的了解,并非是作为某个事情的结果,而是出于我的本性。我生性好奇,太爱怀疑,过于自负,因此,任何简单粗略的回答都不会让我满意。对于我们思想家来说,上帝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粗略的回答。从根本上说,上帝只是对我们下达了一道粗暴的命令:你们不许思考!  我对营养问题更感兴趣,我认为它在拯救人类方面要比任何一种神学奇迹都更重要。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提问题:为了获取最大的力量,为了摆脱道德教条的束缚,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培养自己?在这一方面,我个人的体验糟透了,因为过了那么长时间我才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德国的文化毫无价值,它所提倡的理想主义,也许可以解释我在这一方面为什么如此迟钝。这种文化一直要求我们忽视现实,去追求那些所谓的理想目标,而它们本来是应该被怀疑的。应该承认,直到年纪很大,我吃的食物都是十分糟糕的。而厨师和其他基督教同伙则将其称为“无个性化”、“无我”、“利他”的食物。如果要把一个人弄成营养不良者并破坏他的胃,这种食物就足以达到这一目的。德国人的烹饪有些什么东西?——16世纪威尼斯食谱所谓的餐前汤,煮得索然无味的肉,将油脂和面粉混在一起煮的蔬菜,已经变质变硬的面点。此外,在正餐后还要大量吃肉,不仅古人,现代德国人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知道德国人的智力为什么这么差劲了:由于这种有病的肠胃,我们可以说,德国人的智力是“消化不良”的,无法消化任何东西。英国的饮食跟德国、法国不一样,有一种返回自然,也就是返回野蛮状态的味道。但它还是不太适合于我的本性。对我来说,最好的烹饪应该是彼特蒙的。我不能喝酒;只要喝上一杯,就会打乱我一整天的生活。而住在慕尼黑的人,情况跟我正好相反。我很小就认定,喝酒抽烟不是好事情,年轻人最初是尝试一下,到后来就成了一种坏习惯。十分奇怪的是,喝少量的酒会让我灰心丧气,而一旦大量饮酒,我的行动就如猛虎添翼。到了中年,我变得更加不能喝酒,但我并不劝告所有的人都去戒酒。其实喝水也可以达到与喝酒同样的效果。对于饮食,我还有一些可说的:一顿吃得多一些,要比吃得太少更容易消化。这是因为,要消化良好,就必须让整个胃都发挥作用,因此,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吃多少,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两顿饭之间不要喝咖啡,因为咖啡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茶也只能早上喝,少喝一点,但要泡浓一些;如果茶水太淡,可能对身体有害,对心情也有不好的影响。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判饮食的标准,不过总起来说,变化不会太大。如果天气让人不适,最好也不要喝茶,而去喝一杯可可,要浓一些,但应是去了油脂的。只要能够不坐,就尽量去活动;只有在户外自由活动中产生的思想才是值得信赖的,只有能鼓舞你的肌肉活动的思想才是值得信赖的。所有偏执行为可能都是产生于我们的内脏。我曾经说过,经常坐着不动,这是一种罪过。  营养问题跟气候、居住地密切相关。一个要干大事情的人在这一方面很难有多大选择。气候对于身体机能活动影响极大,一个人如果在选择气候和居住地方面出现差错,可能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以至于抱憾终生。气候不适宜可能导致他缺乏足够的活力,无法获得一种欢快的自由,无法对自己说:只有我才能够完成这个。一旦内脏被麻痹,一个天才可能会变成庸人,变成德国式的人物。只有德国的气候才能使强健的内脏变得衰弱。随着身体机能活动的变化,一个人的精神也会跟着变得轻快或沉重;可以说,精神只是身体机能活动的一种形式。我可以列出许多大思想家住过或正在住的地方,这些地方大都气候干燥,他们住着十分安适自在。例如巴黎、普罗旺斯、佛罗伦萨、耶路撒冷、雅典等,这些地方的情况说明,天才人物必须依靠干燥晴朗的天气,也就是必须依靠身体机能的快速活动,依靠不断为自己获取大批能量的可能。我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本来是很了不起的,智慧超群,但由于居住在气候不适宜的地方,变成一个眼光狭窄的专家和畸形变态人。如果不是疾病迫使我运用理性思考问题,我也会落到同样下场。长期在外行走,我已经有了很不错的观察气候的能力,从都灵到米兰这一段不长的路中,我都可以感受出空气湿度的变化。因此,想到一种情况我就感到后怕:直到最近10年,我都是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生活,其实我早就应该离开这些地方了。像瑙姆堡、普夫塔、胡利吉亚、莱比锡、巴塞尔、威尼斯等,都不适合于我的体质。如果说我对自己的早年生活没有留下什么愉快的印象,那并不是道德方面的原因,例如说我缺乏友谊;实际上直到今天我都缺乏友谊,但我并不感到不愉快。我生命中不幸的真正原因,是对于生理状况的无知;而这又是由所谓的理想主义造成的。由于这种理想主义,我一度迷失本性,去当一个语言学家,搞什么专门性的东西,而脱离了我本该从事的真正事业。没有任何一位医生或其他专家向我指出这一真正原因。在巴塞尔时,我花费的全部精力,我每天的工作日程,对我的非凡能力来说都是一种极大浪费。那时我缺乏一种敏锐的自傲,将所有的人都看得跟我一样,似乎处于无私状态,忘记了我与别人应有的距离,现在想起来很难原谅自己。只是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我才开始反省自己,发现这种理想主义之荒谬。正是由于疾病才让我走向理性。  ——《瞧这个人》  ……

编辑推荐

  2000年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逝世的百年祭。这位在历史上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的名人,到今天,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定评。也许随着这本由黄忠晶编译的《西学大家系列:尼采自述》的问世,对此能有所补益,这也是本书的根本目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尼采自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