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与民俗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子今  页数:131  

前言

自从社会进入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时代,钱就广泛地介入了社会生活。    在中国帝制稳步行进的历史中,国家货币在大多数时间都强硬地执行着控制经济、引导经济的职能。在社会生活中,钱的作用十分显著。为了钱,人们相互争逐、抢斗、厮杀、暗害。唐代诗人罗隐的《咏钱》诗写道:“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小人”把“钱”作为行恶的“梯媒”,可能确实是常见的情形。“愁肠”、“睡眼”一句,说到钱可以消释愁苦,可以振奋精神。而豪门贵族的“狼虎性”的形成和暴露,也往往是和对于钱的疯狂追逐相关的。    回顾历史,人们感受甚多的是“钱”深深地融入了普通的民俗。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承受着“钱”的干预。有些民间礼俗,于是重重地打上了“钱”的烙印。回顾历史,我们也看到,在人们的意念中’,“钱”也成为标志某种追求、象征某种理想的文化符号。清人陈鼎《东林列传》卷一五《冯琦传》后,有一段揭露和批评贪官行径的文字:    外史氏曰:尝稽之史册,凡国家好利及用佥人族类未有不亡者也。他朝姑置勿论,如元之末年,所用多非读书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下属始参,曰“见面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索贡,曰“追节钱”。上元曰“花灯钱”。端阳曰“蒲粽钱”。中秋曰“月饼钱”。重阳曰“萸糕钱”。冬至曰“馄饨钱”。除夕曰“压岁钱”。每事需索,曰“常例钱”。出巡而经其道,曰“过山钱”。下郡县,曰“长夫钱”。初到任,曰“垫衙钱”。勾追曰“赍发钱”。狱讼曰“公事钱”。坐衙审断,曰“铺堂钱”。吏胥需索,曰“东道钱”、“轿马钱”、“舟楫钱”、“饭食钱”、“供应钱”。开手曰“纸笔钱”。管家曰“帮衬钱”。转桶曰“利市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缺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肥曰“好窝子”。漫不知忠君爱国之为何事。盖此辈既不读书而性又最贪,末年多用之,故坏也。至于明末,则用内官。如矿使、税使、监军之类。出则惟钱是索。诚如先生所言:朝廷欲爱民,而彼专欲害民;欲通商,而彼专欲困商;戒勿拨置,而拨置愈多;不许骚扰,而骚扰愈甚也。有天下者其思之哉,慎之哉,戒之哉,毋惑乎小人而好利也。    其中说到“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列有名目计24种之多。我们看到,按照节令索要,也就是所谓“逢节索贡”的“追节钱”种种钱名,如“花灯钱”、“蒲粽钱”、“月饼钱”、“萸糕钱”、“馄饨钱”、“压岁钱”等等,已经有浓重的民俗生活色彩。有些名目,像“压岁钱”等,逐渐成为人所共知的民俗现象。不过,究竟是贪官污吏“讨钱”时借用了民间习惯,还是先有官场语汇,而后传染了更宽广的社会层面,情形可能是相当复杂的。

内容概要

  自从社会进入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时代,钱就广泛地介入了社会生活。在中国帝制稳步行进的历史中,国家货币在大多数时间都强硬地执行着控制经济、引导经济的职能。在社会生活中,钱的作用十分显著。为了钱,人们相互争逐、抢斗、厮杀、暗害。唐代诗人罗隐的《咏钱》诗写道:“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小人”把“钱”作为行恶的“梯媒”,可能确实是常见的情形。“愁肠”、“睡眼”一句,说到钱可以消释愁苦,可以振奋精神。而豪门贵族的“狼虎性”的形成和暴露,也往往是和对于钱的疯狂追逐相关的。

书籍目录

前言
一、钱树和摇钱树
1.汉代墓葬出土的“钱树”
2.西王母崇拜与“大富”追求
3.“摇钱树”礼拜:悠久的民俗现象
二、厌胜钱
1.“钱”与巫术
2.辟邪消灾:厌胜钱的作用之一
3.趋吉迎祥:厌胜钱的作用之二
4.形式各异的厌胜钱及其民俗学价值
三、民间艺术形式中的钱形图案
1.古代画像中的钱形图案
2.古器的钱文
3.“锦钱”与“绮钱”
4.以“钱”为主题的剪纸艺术
5.“刘海戏金蟾”
四、钱神信仰
1.《钱神论》
2.民间“钱神”信仰
3.男钱?母钱?子母钱
4.神钱传说
五、钱与岁时民俗
1.元日:贴五色纸钱
2.正月二十九:掷钱送瘟船
3.二月二,引钱龙
4.二月二十五日:五谷钱囤
5.三月三,钱龙宴
6.寒食?清明:纸钱致祭
7.四月初八日:置钱摸孙
8.五月初五钱-五日午时钱
9.重午:赐百索彩钱
10.端午:门首挂纸钱
11.七月六日:挂地头钱
12.七夕钱
13.除夜挂钱
14.压岁钱
六、钱与人生礼仪
1.初生:洗儿钱
2.周岁:外家送彩钱金银钱
3.婚礼一:抛喜钱?开门钱
4.婚礼二:撒帐钱
5.丧葬一:落气钱?望山钱?起脚钱
6.丧葬二:口含钱
7.丧葬三:洗阱钱乃
七、钱卜技术
1.以钱代蓍
2.金钱卜欢
……
八、冥钱象征
九、“戏钱”与“钱戏”
十、“钱”的俗名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乾隆二十年《直隶通州志》关于礼仪民俗的内容中,在“生育”题下写道:“子生一岁日‘啐’。外家以彩钱或金银钱、杂果及珠翠、囟角儿食物送其家。”3.婚礼一:抛喜钱·开门钱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说婚礼形式,“新妇人轿,鸣锣起行,一人在前压黄表绺,曰‘压钱马’”。新妇出轿入门,“又一人向新妇撒以谷草节、黄表纸(谓如有祟拦路,贪拾钱不顾也)”。而娶再醮之妇,又有另外的礼仪,“再醮妇上马前,先与前夫烧纸,然后上马撒钱(名‘分灵钱’),哭泣而去。到男家时,再婚男于门首与亡妇烧纸,然后拜堂”。这里说到的“撒钱”的形式特别引人注目。也有将这一礼俗称做“抛喜钱”的。民国二十三年《淮阳乡村风土记》说到当地“抛喜钱风俗”:“此俗举行时期,亦在新娘未从下轿以前。其办法,由主家事前预备制钱若干与草混之,届时仍由主家拿它从院中向墙外抛撒,使看客争拾喜钱以博欢心。意谓看客不但为赏目而来,且为贺喜助兴而来,此时抛撒喜钱,以示欢迎来宾的意思罢了。”婚礼还有另外的与“钱”有关的民俗,即“开门钱”。光绪三年《鄞县志》说,迎亲事,“女家闭门,使者以钱馈门者,乃启,谓之‘开门钱”’。

后记

钱崇拜,是中国古来民俗特征之一。其中所反映我们民族意识的一个侧面,值得认真分析。然而也应当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遗存中,在钱崇拜的另一面,还可以看到更为重视“礼”的传统,更为重视“德”的规范,更为重视“义”的准则,而对于钱这种物质生活的“上帝”绝不顶礼膜拜的情形。    在唐人寒山《诗三百三首》中,多可看到体现对于拜钱主义之深刻省悟的诗句。例如所谓“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第九四首),“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第七一首),以讥讽语气评价有关社会现象。又如“富贵疏亲聚,只为多钱米”(第一二四首),“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第二七四首),“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第一四六首)等等,浅白平易的文字之中,有人生哲理的意味。陆游《苦贫戏作》诗有“箕踞浩歌君会否,书痴终觉胜钱痴”句,则体现出在钱神面前坚守自己的文化立足点的信心。宋元时代文人间似乎曾经流行“钱痴”的说法,以为对富贵无才学者的讽刺。沈括谈到石曼卿邻家“钱痴”(《梦溪笔谈》卷九)。沈与术《次韵题沈传曜瘦节堂》诗:“平生一字不疗饥,谁云糠核能瓠肥。牙签玉筋五鼎食,是中有趣非钱痴。万事颠倒绝可嗤,此腹却受将军讥。”调侃之言,也说到钱痴。又如赵蕃《幽居即事八首》之五:“月皎白发可数,冷风病骨难支。何许林中肉醉,准家世上钱痴。”金人王寂《题刘德文乐轩》:“朱门钱痴豪且奢,氍毹按舞催筝琶。萍蓥豆粥何足道,猩唇熊掌来咄嗟。”元人袁桷《清明行》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君不见,江南卿相墓,五凤飞楼锁烟雾。诸郎钱痴恣歌舞,不识当年出勤苦。杨花飞尽犹不来,空有啼乌满荒树。”对“钱痴”的鄙视,自然是以自身“冷风病骨”、“萍螫豆粥”生活为认识基点的,然而却不可以看做狭隘的私人情绪,其中其实深含着社会的公义和文化的远见。    在平民语言中,可以因“钱财如粪土,仁义重于山”等等感受到其志凛如,也可以看到“钱心重,情分少”一类的社会批评,至于所谓“钱眼里安身”,“钱眼里坐”,“钱眼里面坐”,“坐钱眼中间转”,“铜钱眼里做工夫”等俗语,更是对贪婪物欲的辛辣讽刺。“铜臭”一语,很早以来就明确表现了对于饯的社会影响力的极端蔑视。所谓“一生铜臭者”,士人往往深心以为不齿。更有“笑杀人间铜臭”语,鄙夷的倾向更为强烈。不论这些言行是否有矫情或者偏执的成分,不论他们所据以抗击钱神的精神信仰是否有长久的文化价值,这种社会现象我们不仅不可以忽视,而且有必要对于其文化精髓进行更认真更深入的发掘。    本书是在《钱神——钱的民俗事状和文化象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字部分有较多删改,也有一定篇幅的补充,插图大多是重新选定的。定稿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曾磊、韩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赵宠亮、崔建华、吕方的帮助,谨此致谢。    王子今    北京大有北里    2011年1月12日

编辑推荐

《钱与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钱与民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廉价劣质书,谁买谁知道
  •   没有重点,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