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出版时间:1999-8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岩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对此知晓的人不是很多,因为西方人很“实用”地忘记了这个事实,而中国人也未能对此进行系统的探讨。  对此,法国的艾田蒲(1909-)于1988和1989年分别出版的两大卷《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 994年出版汉译本),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东学西渐”的过程。中国学者中,朱谦之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是较早的一部,后有谈敏所著《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此二书偏重哲学和经济学,但却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现在,看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学西渐丛书》,感到相当的兴奋。该丛书已出版7部,其中,包括朱谦之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还有新著《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中国军事科学的西传及其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  在文明的演进中,人类是趋上、趋前的。从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多么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是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不过,与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后接受西方文明,即所谓“西学东渐”不同的是,“东学西渐”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与中国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类似。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即以发展农业为主,而是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在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方面,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他们知道若引进这些势必危及其利益。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从“东学西渐”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发展的普遍性,对于先进文明的追求,是各国、各民族所共同的,但对先进文明的学习和引入,又要通过各国、各民族的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的斗争,即在社会变革中才能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社会变革,不仅不能学习外部的先进文明,而且连本民族的文明也会在保守中衰落。  在“东学西渐”的时候,中国这个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却因自身的保守正处于衰落之中。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这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西学东渐”只是外因,内因还在中国社会的矛盾。如何发动中国社会内在的进步势力,变革与现代文明和文明主体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旧制度、旧文化,这看似简单明了的道理,实行起来却相当困难、相当复杂。旧制度、旧文化所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也正是为了保守这部分既得利益,他们坚决地反对变革,也不会容许“下等人”取得政治、经济权利。  从本套丛书所记述的“东学西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西学东渐”是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发展并创造文明的必要过程。虽然承认这一点有些让人难堪,但又是不能不承认的。而承认了这一点,并不是“全盘西化”,即不能把西方的一切都照搬过来,中国也不能“化”成欧洲、美国。但又不能因此而排斥西方先进的东西,对此,我们应当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分析,从中找出与人类总体发展规律相统一的一般因素,加之改造和吸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根据中国实际的矛盾,形成变革的思路和策略,并由此而发动民众,对旧势力的保守进行斗争。  100多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历史使命远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系统地探讨200年前欧洲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东学西渐”,是很有意义的。尤其重要的是,读这套丛书,可以增强我们变革和发展的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学西渐》这套丛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说第二章 中国文化对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一、爱默生与孔子  二、梭罗与儒家思想第三章 中国文化对现代美国文学的影响  一、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二、庞德和他的《中国诗章》  三、《松花笺》与洛厄尔的汉风诗  四、艾略特的诗作及诗歌理论中的中国影响  五、威廉斯、史蒂文斯和林赛诗中的中国主题  六、奥尼尔与中国第四章 中国文化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影响  一、雷克斯罗思的杜甫情结  二、斯奈德、寒山诗与禅宗诗  三、金斯堡与中国  四、布莱、赖特与深层意象诗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奥尼尔的《毛猿》、《琼斯皇》、《奇异的插曲》和《悲悼三部曲》都是表现主义的剧作,其中尤以《毛猿》为代表。《毛猿》一剧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扬克的司炉工,他身体异常健壮骠悍,深受同伴的敬畏。然而,他的自豪感在上流社会小姐米尔德里德面前丧失殆尽,因为他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他一向赖以炫耀的强健体魄正表明他的野蛮和粗鲁,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那艘豪华的远洋客轮,于是,他来到纽约第五大街,千方百计要得到人们的承认。最后,他来到了动物园,发现自己竞与大猩猩同类。他误认为大猩猩的动作表示了对他的认可,于是打破铁笼去拥抱大猩猩。结果大猩猩反过来掐死了扬克,并把他扔进了铁笼。  很显然,《毛猿》所反映的是主人公扬克同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在该剧的开头,扬克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他认为,他和他的同伴是构成社会大机器的组成部分,是他们使得整个社会在前进。扬克在第一场中曾对同伴说过:“开动这条大船的是谁?难道不是我们吗?那么,我们顶事,不是吗?我们顶事,他们不顶事。就是这样。”他是相当自信的,他曾叫喊着:“我是原动力,懂吗?……我是结尾!我是开头!我开动了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世道——那就是我!——新的改造旧的!……钢,代表一切!而我就是钢——钢——钢!我就是钢里面的肌肉,钢背后的力量!”可是,这种从属于社会的思想在扬克见到米尔德里德的时候便荡然无存——他过去曾引以为荣的骠悍现在却成了动物生命活力的一种象征,而这种活力恰恰使人们把他看作是“毛猿”。当他采取的报复行动一次次失败后,他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玩意是在你心里,它并不是你的肚子问题。……它活动着,一切都跟它活动。他一停下,全世界也跟它停下。……本来我是钢铁,我管世界。现在我不是钢铁了,世界管我啦。”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必定是要以死亡而告终的。只有扬克死掉,他才能最终找到归属社会的道路。正如奥尼尔本人于1924年11月16日给《纽纽论坛报》的一封信中写的那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先前都是了解的西学对我们的影响 这些书却是中国文化多西方的影响 好
  •   第一次买的书不知道谁借了没还,再次购买。是比较文学之影响研究可参考的资料。
  •     听李教授在中大介绍现代主义在世界文化文学的旅游,中西作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照,从世界主义的角度去看这些作家们的共通与不同点,与相互的联系,西方影响了东方,东方也影响了西方,都处在世界的大潮之下。虽然这本书不算非常经典之作,毕竟提供了一个角度,和李教授的授课有不谋而同之妙。
      如果把鲁迅去权威化,只是放在文学和文化的理论下去看,再联系与之有关联的爱伦坡,会看到鲁迅的作品的真正力量所在。爱伦坡,19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品,而鲁迅的作品地位在去意识形态之下,更能看到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描绘。
  •     这部书是梳理了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前面部分稍显牵强,从意象派开始,这种影响的根据才逐渐明朗起来。
      另外,这种探讨比较单薄,不够深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