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今注今译(上、下)

出版时间:2002-4  出版社:河北人民  作者:杨寄林 译注  页数:818  译者:杨寄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可堪称为古代典籍之全译的一部力作。该书援引《太平经合校》为底本,借鉴敦煌卷子作参考,吸取音韵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采撷众家所长,熔铸一家之言,拾遗补缺,弥补脱漏,取舍异文,校勘文字,对《太平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校订、考证、注释及翻译等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洋洋洒洒计132万余言,考辨真伪,见解到位,且译文通俗易懂,详略精当,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太平经》之本义,其难能可贵,实属不易。试将该书比较于同类,亦算得上是精审佳著。无疑,该书的出版、面世称得上是对《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的新拓展,同时亦为道教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该书作为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实为古代文本的现代转化及翻译工作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必然会对今后的相关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书籍目录

道教养生治国安天下的开山巨著  ——太平经综论太平经卷一至十七  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  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  合阴阳顺道法  录身正神令人自知法  修一却邪法  以乐却灾法  调神灵法  守一明法  行道有优劣法  名为神诀书  和三气兴帝王法  安乐王者法  悬象还神法  解承负决  阙题  阙题太平经卷三十五  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  一男二女法第四十二  兴善止恶法第四十三太平经卷三十六  守三实法第四十四  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  事死不得过生法第四十六太平经卷三十七  试文书大信法第四十七  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十六太平经卷三十八  师策文太平经卷三十九  解师策书诀第五十  真券诀第五十一太平经卷四十  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  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  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太平经卷四十一  件古文名书诀第王十五……附录  太平经佚文  太平经复文序  敦煌写本太平经目录  二十五家引用太平经书目  后记附图  乘云驾龙图  东壁图  西壁图

章节摘录

书摘    “天道法气,周复反其始也”(426页);  “天道重本守始”(903页)。这表明,天道就是元气在一年内的流转过程和再循环的新起点。三则谓:“今皇天有道以行生;凡物扰扰之属,悉仰命焉”(571页);  “道者,天也,阳也,主生”(513页)。这表明,天道就是施生之道。四则谓:“天道无亲无疏”(1569页),“乃祐易教,祐至诚,祐谨顺,祐易晓,祐易敕”(229页)。这表明,天道是一种具有感情和意志的祐助性的奇特力量。五则谓:“夫道之生天,天之有道也”,  “主修正凡事,为其长。”(1515、1517页)这表明,天道是万事万物的支配者。六则谓:“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218页)这表明,天道是某种必然性的东西。七则谓:“天道有三:道应太阳、太阴、中和。”(559页)“故古圣王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养,三日常施。为行如是,谨以承仰天道。”(1681页)这表明,天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体或道、德、仁,生、养、施的统一体。八则谓:“此比若天道也,诸清静者乐归天,诸沈重者乐归地。”(1461页)这表明,天道又是自然法则,与“自然之道”无异。在以上八种涵义中,本经使用和赋予得最多的,是施生意义上的天道。    (2)关于地道    本经一方面说:为君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1686页);为臣者“欲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69页)。在这里,地道也就是柔顺化养之道,实际上和“德”是同一个概念,即:  “德者,地也,阴也,主养。”  (51 3页)另一方面又讲:“天道常生无有丧,地道持两主死亡。”(730页)所谓“持两”,意思是说,地有两重属性:既好化养万物,又“主辱杀,主藏”(1516页)。本经论地道,多以“德”来做替代,并偏重于“养”。    (3)关于人道    “人乃天地之子,万物之长也。”(270页)而人道即“中和之道”(1686页),这在经中又称“仁道”(360页)。“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于天地,故称仁也”(79页),“但乐施与”而“无穷极”(360页)。仁爱乐施,这是本经赋予人道的基本涵义,其对儒学的汲取也主要体现在这里,但更强调施予。由施予而延及到人与万物的关系上,又谓:“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人道为雄。”(730页)这是说,人道属于万物的决定力量。除这一涵义外,又云:“天道急,即风雨雷电不移时而至;人道有急,亦趋走不移时而至。”(1587页)人道于此则指世人行动的常规与常理了。    (4)关于天地之道    本经主要有两种表述,一为:“夫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宝也,天地之藏(脏)气也。”(1008页)二为:“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1689~1690页)前一种表述,是说天生地养之道的气化形式,具体而直观;后一种表述,是说阳施阴化之道的和谐状态,抽象而概括。这两种表述,都在申明天地之道也就是生养之道、施化之道、阴阳五行之道,彼此“相传、相付、相生”而“无有穷已也”。如同“地道”与“德”名异而实同一样,天地之道即为“道”与“德”的综合体,二者的关系又被本经确定成:“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39页) (5)关于三合相通之道    本经极力申说:  “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共生和。”(335页)以气化之道而论:阳气、阴气“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334页)。以施治之道而论,“天以道治,故其形清,三光白;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其辞,变易无常”(325页)。这就决定了“道为首,德为腹,仁为足而行之”(1623页)。因为“道者主生,德者主养,仁者主用心故爱”(1568页),此三者为“天地人之大纲”(1642页),构成“无穷之路。失此三者,乱之本也;不循此三者,名逆天。故圣人苞道德行仁”(1623页)。苞道德行仁,即说明三者为施治之道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说明三者存在着等级之分。头腹足的比喻,正表明了三者既共为一体又有主有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源于“天道乃生德,德乃生仁”(1686页)。    (6)关于神道    其义有四:一为神妙灵验之道,如经中所云:“为阴阳作神道。”(610页)二为神灵守行之道,如经中所云:“夫火气盛者,必正神道。”(881页)三为神灵对世人的赏善惩恶之道,如经中所云:“神道专以司人为事。”(1029页)四为修炼术的一种泛称,如经中所云:“神道至众,染习身神,正心意,得无藏匿,善者出,恶者伏,即自知吉凶之法,如照镜之式也。”(1698页)    (7)关于仙道    顾名思义,仙道即成仙之道。这在本经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度世方术,主要为守一术、行气法等。如其所述“元气无为”修炼术:“闭子之金阙,毋令出门也;寂无声,长精神也;神气已毕,仙道之门也。”(1107页)这类方术与前述第四种意义上的“神道”无别。二是行善、积德、奉孝、持顺、尽忠、输诚、守信达到符合天心神意的境地,蒙获天报而升入神仙天国。“仙道至重,故语人矣”(1290页),便指此而言。这是对儒家伦理观和行为规范的再提升,也是本经所讲的“善道”[详(五)所述],并与前述第三种意义上的“神道”相重合。仙道在本经中复分三等:大度、中度、小度(1569页),亦即成神、登仙、长寿。长寿之道有时也称长生之道,长生之道有时又表示登仙或成神之道,这在经中随具体的语言环境也是有区别的。“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944页),适从方术和善道两方面道出了仙道的涵义。    (8)关于自然之道    本经称:“道以自然,为洞虚无”(799页);“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因而要“无增无减守自然”(1108页)。自然在这里,表示本然固有的情状与态势,即天然如此,原本就那样的意思。如果天道不随顺自然,则不可成就万物,所以“道畏自然”(1633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经宣布:“自然之道无有上”(452页),即属于最高准则。这是对《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说以及《论衡-自然篇》“天道自然”论的继承与改造。但经中还说:“自然之道何极。时但觉寤转相治,失如铢分辄见疑。”(1306页)此处的自然之道,则为善恶必报之义。    (9)关于自养之道    自养之道在经中又称养性之道或修身正己之道。对于众贤特别是帝王来说,“能养其性,即能养其民”(48页)。要结则在于:“爰清爰静”(1747页),“安身养气”(1726页),精思“初一,以自治劳病”(558页),深知并守抱“元气自然之根”(1717页),浑沌“如胞中之子而无职事”(609页),惟有“朝常念道,昼常念得,暮常念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在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摇曳多姿的形式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道教文化又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鼎立而三,各领风骚。从汗牛充栋的道教典籍,灿若群星的道教人物,各有宗奉的道教派别,到被视为洞天福地的道教名山,按阴阳五行布局的道教宫观,充满瑰丽神奇色彩的道教胜迹;从崇道、重玄、贵生的道教教义,追求长生仙度的道教方术,禳灾祈福的道教礼仪,到体裁多样的道教文学,超逸玄妙的道教美术,缥缈静穆的道教音乐……这一切,熔铸成了特色鲜明的道教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看,是为解决人的现实问题和现世利益而构建起来的,由此而为其他任何一种宗教文化所不可比拟。道教文化在其土生土长的过程中,给予中国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事业、民族精神风貌以深远的影响,并与整个东亚地区的宗教、民俗、礼仪,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事象以及人的心理积淀,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使我们由衷地服膺东西方两位哲人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道教做出的评判: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死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两位哲人的论断,先后开启译注者对道教文化沿波探源,《太平经》便突兀而立。其所独具的庞杂的内容,宣讲的风格,重要的地位,多方面的价值,促使译注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古籍整理和历史文献学专业工作,参取桐城派“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以及梁启超“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之说,对本经试作校注译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尽管可资甄采的先行成果为数有限,令人颇感草创者难为功,但也只管步履维艰地搞下去,历时数载,总算为第一遍书稿画上了句号。    面对初就的书稿,遂不揣谫陋,特与河北人民出版社联系。殊不料在学术性图书出版甚为艰难的形势下,该社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将本书列入了出版计划。此后责任编辑张琦先生在标校、题解、注译、综论以及全书的体例等方面,多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面对出版社的支持与信任,不胜惶恐之至,深感责任之重大,殊惧懈怠于万一,又对书稿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修订,对体例进行了调整,力求无忝于“精益求精”四字。谨此特向支持本书付梓的河北人民出版社领导,和在书稿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劳动的责任编辑张琦先生深致谢忱,殊表敬意。    饮水固当思源。欣逢本书即将出版之际,亦对我的授业恩师王树民先生、吴枫先生和刘群先生并志铭感。尚须铭感的是,原河北省教委(现为河北省教育厅)将本书列为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书中瑕疵之处,倘蒙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则如获至宝,于此翘首以待。                                                                    杨寄林                                                                 2001年5月20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太平经今注今译(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非常值得一看。《太平经》是中国思想文化史和宗教史上真正映现出道教特质和特色的第一部原始经典。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惟其土生土长,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非仅不绝如缕地吸纳了大量的民间信徒,而且得到了诸如北魏太武帝、唐玄宗、唐武宗、宋真宗、宋徽宗、成吉思汉、明世宗等封建帝王的极度尊崇和许多公卿士大夫的虔诚膜拜;又对时代的哲学思想、伦理学说、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学、地理学、养生学、医药学、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时至今日道教依然存在,并在现世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好厚的两本书,如果能借到还是不要买了,还没有怎么看。不过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很不错的,只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利用,有真正致力于研究《太平经》的,还是值得一看,我个人比较喜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较》,量不大,看起来心理上舒服一些。
  •   作者能将道家《太平经》译注,实在是广大读者的福气。
  •   道教经典著作,现在还没有看完。应该不错。
  •   正版 好书 道教 是非常智慧的 比佛教智慧 佛教是用来愚弄老百姓的
  •   为了写论文而买的,注释与原文在一起,翻译在后面,读起来很方便
  •   有原文又有翻译~装帧也不错
  •   这本书的确是经典&;hellip;&;hellip;不过现在三卷本还贵啊
  •   相当好的书,可惜这个版本又快没了&;hellip;&;hellip;三本的太贵
  •   装祯精美,内容丰厚,译注祥实,十分喜欢!
  •   大体翻阅了一下。很好。足够读个三两年的了。
  •   还没细看,但看评价不错
  •   凭心而论是本不错的书
  •   此书,百年而成,今存七成,幸王合校。
    因为是部大部头著作,所以全译著作较少。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全译 广西民族出版社白话 巴蜀书社正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说起来,这个版本算还不错了,之前还有百页叙述性的研究论述,最后又有刻本的东西壁图。
    这本书是黄老道学到道教的关键性巨著,学道者不能错过的研习书册。
    相关学术研究,冲李养正的小册子,太平经研究 王平小册子,一直到姜守诚以生命研究为中心那本算是有较深入探讨了。
    搜索**KI其实也有不少政治,养生等角度的论文,不过我认为对太平经的研究其实是很不够的,或者说太平道张角这一块都是不够的!希望引起学界总是,这本书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多人著写,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希望通过仔细的阅读研究,提取出对今人有意义的东西。
  •   该书成书于汉朝,对中国道教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书的注释以及白话文释义多非常详尽!非常高兴
  •   太平经是值得一读的
  •   作为道家中的经书,许多人都去看老子了,那是必要的,但是此书我认为是道家经书中真正的经典,对研究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重要的意义!
  •   道家思想的珍藏,可惜是现代掌门写的,水平有限;只关注其中的古籍部分@@
  •   我要说十个中文字啊。够了吧
  •   还不错,老书了。
  •   印刷很好,上下册很厚很沉,虽然还没有仔细研读,但是相信作者一定是花了功夫来写的。
  •   书不错,简体字,除译注外,有还书的整体介绍。
  •   道教类的。虽不是很经典。翻翻还是可以的、
  •   当当工作人员作风很差,上下2册书,只给我发了下册。电话联系还很不耐烦。
  •   古籍今注今译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实属必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