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山西人民  作者:陈香白  页数:185  字数:14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茶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茶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是三位一体,梳理了工夫茶道的家庭文化功能及其存在的基础,深层次地显现出“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之观念融通”这个时代主题。  陈著以人为思考中心,以人类所创造的茶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服务现生世为立言宗旨。陈著的逻辑思维是严密的,论证是成理的,观点是新鲜的,可为中国茶道理论体系之构筑奠基。

作者简介

陈香白,1938年10月生,香港人,大学文化,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广东省韩师范学院副教

书籍目录

导言上篇:中国茶文化纲要 中国茶文化纲要  一 茶文化之萌芽:茶的蔬菜、药疗、汤饮  二 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提要  三 茶文化之内核:中国茶道及其核心思维“和”  四 茶文化之播散:风行成俗  五 茶文化之涵濡:民族凝聚力  六 茶文化与茶政  七 茶文化与“保生尽年”  八 茶类与名茶  九 茶文化与茶具  十 茶文化与地名、出版、农药、洗涤  十一 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十二 茶叶——传播友谊之文化天使  十三 茶文化与茶艺文  十四 结束语——并未结束中篇:中国茶道——中国茶文化之核心 第一:义理与核心之章  一 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  二 “七义”论  二 “一心”论 第二:茶道即人道之章  一 中国茶道:生命之美的延伸   二 中国茶道的哲学思维基础:茶道即人道   三 中国茶道的美学思维基础:“天人合一”  四 中国茶道的人道思想精髓:“德博而化”  五 中国茶道的修养方法:“立于礼”  六 中国茶道的养生思维:“保生尽年”  七 中国茶道的人际关系内涵:“理解”与“沟通”  八 中国茶道:建构世界未来文化之超前意识天使 第三:茶道与《易》道之章  一 茶德与《易》德  二 茶理与《易》理  三 茶理与《易》道    四  茶道、《易》道与人道——世界文化大圆融下篇:潮州工夫茶——中国茶文化之现代化阐析  第一:茶史之章  第二:茶理之章  第三:茶学说之章后语再版后语

章节摘录

书摘四 、中国茶道的人道思想精髓:“德博而化”中国茶道以“精行俭德”为其道德观念之依归,最能突出人类个体的精神特征。《茶经》指出:“茶性俭”(《五之煮》);所以作为饮料,“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之源》)。因此,即便是小至茶具的使用,也应合于节俭美德。如“茶釜”以生铁做成则实用而耐久,若“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四之器》)。 《茶经·七之事》所推许之古代茶事实例,也多与节俭美德有关:晏婴身居相位,三餐唯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桓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南齐世祖武皇帝,临终前曾立下“我灵床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的遗诏。 陆羽之所以反复强调茶道之德与俭,实与其本身之情性息息相关。唐·赵磷《因话录·卷三》载:陆羽作诗寄情:“不羡黄金罂,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撰《游慧山寺记》(见《全唐文·卷433》)云:“夫德行者,源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陆羽个性之高洁,源也;是以下笔说德,非其流而何? 中国茶道所认定的“德博而化”(《周易·乾·文言》),正是人道思想之精髓。五、中国茶道的修养方法:“立于礼”中国茶道的修养方法是“立于礼”(《论语·泰伯》)。整部《茶经》,几乎无处不在突出茶艺仪礼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饮茶个体对某种伦理道理原则的接受,却并非出于法律上的强制,它是通过个体的“情”的感染而推向行动的。换句话说,茶礼已成了人类追求的促进某些行动的内在动力。这里,我们得弄清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茶道之“礼”凭借什么原则形成?《礼记《坊记》云:“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就是顺应人情而制定的节制的标准!借用《礼记》这句话来说明茶道立礼的依托,洵属恰当。茶道顺应了“人情”而立礼,个体凭借天然具备的“人情”产生共振效应而立于礼;“情”“礼”的这般互动,时义远矣。 《茶经·七之事》引张君举《食檄》说:见面寒喧之后,先请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又引《桐君录》说:交州和广州很重视饮茶,客人来了,先用茶来招待。举凡作客,莫不悦于受人敬重而厌于遭人白眼。因此,见面之初,主人敬茶表礼,客人受茶致意,这不也正是顺应了“人情”之需吗?在茶饮的“礼尚往来”过程中,声、色、味始终起着中介作用,不断刺激人的感官,从而实现了陶冶情性的目的。茶饮程序的实施过程,必然产生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响声,从而形成节拍,加强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律动感,显得谐和、协调。《茶经·五之煮》说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这些都属“声”的刺激。《茶经·五之煮》对于舀到碗里之茶汤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茶汤颜色浅黄。茶汤的“沫饽”乃茶汤之“华”。“华”之细轻的叫做“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薄的叫做“沫”,“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厚的叫做“饽”,“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为了衬托茶汤之色,《茶经·四之器》十分看重茶碗色调对于增进茶汤色感的作用:“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这是“色”的刺激。“味”是茶饮过程中的“主角”,《茶经》所有的措施,可以说都是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八之出》详论山南等八个茶叶产地所产茶叶味道的高下。《四之器》谈“鍑”(釜)的设计特点是“脐长”。因为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锅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水味淳美,必然保证了茶味的淳正。“夹”用小青竹制成,用它夹着茶饼在火上烤,与此同时,竹夹本身也会被烤出清洁而带香气的水来,这样就可以“假其香洁以益茶味”。茶饼烤好了,还得趁热用纸袋包装贮存,使茶的“精华之气无所散越”(《五之煮》)。在陆羽的笔下,茶香已成了一种利用气味来影响人类追求的艺术。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茶香,则是一种客观知识和主观创造思维密切配合的产物,是科学。艺术与科学的协调,其结果便是造香,令饮茶者在芬芳的气氛中获得精神上的净化和解脱。人们对中国茶道产生的好感,是被茶道美引发出来的;而对茶道美的认识,是由于感官接受了“声”、“色”、“味”的刺激产生快感后开始的。这类事象,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立于礼”的另一种人情导向。茶道之礼,人道也。六、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保生尽年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是“保生尽年”。《茶经·六之饮》叹目:“呜呼f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是以“饮之时义远矣哉!”这个“远”,就“远”在对于保生尽年的作用上。《茶经》中有关论述,随处可见。举其要者,如:“荡昏寐,饮之以茶”(《六之饮》)。“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七之事》)。“体中愦闷,常仰真茶”(同上)。“苦荼久服,羽化”(同上)。“茶荼轻身换骨”(同上)。“茗有饽,饮之宜人”(同上)。茶还可以当粮食。《七之事》载:茗*似大米般精良;南朝永嘉年间,有高僧用饮茶当饭。储光羲则有专咏吃茗粥的《吃茗粥作》诗。茶可解愁。《七之事》载,有怨妇思夫,“待君竞不归,收颜今就槚。”

后记

本人于公元1998年10月29日准时退休。说“准时”,就是既未欠一日,也不延一日。对待“退休”,还得像对待“学术研究”一样,也要讲“认真”的。其初衷无非企望如白居易所云:“终身不拟作忙人。”讵料退休后却更加汲汲忙忙,乐不思闲。仅就1999年全年主要茶事活动而言:1月,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交流专员来访。5月,马来西亚茶团来访;接受“评委”之聘,出席凤凰第四届名茶评比会。6月,出席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应邀到北京作品茶社讲学授艺。7月,台湾茶团来访;新加坡茶人来访。8月,马来西亚茶人来访;应邀到深圳讲茶授艺。9月,受托为“广东省名优产品(潮州)展销会”组建并培训潮州工夫茶艺团,在展销会上作工夫茶艺演示。10月,厦门茶人来访;出席“’99现代茶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并受聘为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11月,日本茶学博士生来访;出席香港世纪茶会暨国际茶文化研讨会。12月,新加坡茶艺联谊会主席夫人、理事、秘书、茶艺师一行来访。至于与认识和不认识的茶友,或书信往来,或电话答问,那就更多了。此外,尚致力于修订专著《潮州朱泥壶》、撰写《茶事通义》……公元2000年,新年伊始,便接山西人民出版社拟三版拙著之通报。适《潮州朱泥壶》修订完毕,遂又兴致勃勃投入本书之校补工作矣。因忆及“不拟作忙人”之初衷,不禁哑然失笑:既自以心为茶役,何妨宗法本人给潮州工夫茶艺程式演示提出的理念定位,顺其自然,贴近生活,简洁节俭。其实,能忙则忙,该闲则闲,这才叫顺其自然。饮茶谈茶,茶道常道,这才叫贴近生活。惟茶是问,以茶交友,这才叫简洁节俭。凡事认真,除认真对待的那事之外,其余万事不就全放开了!凡事认真,除认真对待的那事需要相应的“表情”之外,其余“表情”不就全节约了!茶艺演示即生活演示,生活演示即人道演示,人道演示即茶艺演示。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神秘,最神秘的东西往往最简单。不是吗,人们常叹世事复杂,千变万化,但只“圆道”两字便可囊括无遗;“圆道”两字,虽云简单,但通过“圆道”却能透视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上文述及所谓“顺其自然,贴近生活,简洁节俭”的理念定位,诸君只要“认真”吃茶,其“位”究竟定位在哪里,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庄子云:“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理由么,就是:

编辑推荐

《中国茶文化》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茶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中国茶文化有较深的剖析,见解独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