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海外

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董增刚  页数:180  
Tag标签:无  

前言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似乎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开拓精神。从《山海经》中的古老传说到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从唐代的唐僧取经、鉴真东渡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我们的祖先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浪漫的异域传奇,更给我们留下了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光辉典范。  中国曾是一个贫穷的国度,数不胜数的水旱天灾和兵燹人祸迫使沿海的许多华人漂洋过海,异域谋生,近到南洋,远到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曾是一个孱弱的民族,饱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与盘剥,大量的华人被当作苦力,在灭绝人性的“猪仔贸易”中,被装上远洋轮船,沦落天涯,开发着广阔的美国西部。然而,华人终究是一群不屈的人。无论漂泊何处,浪迹哪里,总能在异地生根、发展,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并逐渐赢得当地人民的尊敬。  本书所讲述的“华人在海外”的故事,不是那些远古的祖先,也不是那些为生存而忙碌的海外华裔,而是近百年来有志于报国、救国的中国人,是那些到海外寻求真理、辉煌古老中华文化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近代民族的精英,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19世纪中叶,早已强大起来的西方资本殖民势力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久闭的国门,强行闯入到华裔祖地。曾经辉煌海外的中国一度久闭国门,充耳不闻世界发生的巨变。直到直面敌国的火炮和兵舰,直到一次次签订耻辱的“城下之盟”,我们才真切而痛苦地认识到“三千年之一大变局”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世界的中心已在西方,而中国已被边缘化,古老的中华民族甚至有可能被“文明”逐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  于是,一群群不甘于华胄断绝的中华儿女们,开始了自强不息的奋力拼争,开始了神农尝百草般的苦苦寻觅。对于来华的域外友人,他们交结、请教;对于蛮横的外国侵略者,他们抵抗、血拼。他们开始学做现代的“玄奘”,远渡重洋,到遥远的异国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开始学做当代的“郑和”,去传播、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去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和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他们要中国了解世界,也要世界了解中国。  胸中何止四大洲,  神光往来鞭赤虬。  直走龙堂割龙石,  红轮不尽海西头。  魏源的这首诗表达出当时所有“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记述了30余位名人的海外经历和事迹,配以数百张反映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图片。作者力图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他们当年的风采、足迹和成就。在这些人当中,既有以身许国的革命领袖,也有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既有外出求学的知识分子,也有落叶归根的海外华人。他们当中既有国民党人,也有共产党人,还有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他们当中有的一生戎马,效命沙场,也有的一生伏案,著书立说;有的功勋卓著,光彩照人,也有的生性平和,不着波涛;有的前生挫折而后生辉煌,也有的前生选取而后生沉沦。总之,世态炎凉,任人评说。  本书力图再现百余年来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曲折进程,再现中国与世界交接的历史轨迹。它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血与火的较量,灵与肉的对撞,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灵光。读者如果仔细品味,可以捕捉到中国从拒绝世界到走向世界的艰难跋涉的脚步,可以聆听世界从拒绝中国到接受中国的荡气回肠的壮丽乐章。

内容概要

  《华人在海外:东方使者》近讲述的“华人在海外”的故事,不是那些远古的祖先,也不是那些为生存而忙碌的海外华裔,而是近百年来有志于报国、救国的中国人,是那些到海外寻求真理、辉煌古老中华文化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近代民族的精英,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本书力图再现百余年来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曲折进程,再现中国与世界交接的历史轨迹。它的字里行间充着血与火的较量,灵与肉的对撞,充拆着历史与现实的灵光,读者如果仔细品味,可以捕捉到中国从拒绝世界到走向世界的艰难跋涉的脚步,可以聆听世界从拒绝中国到接受中的荡气回肠的壮丽乐章。

书籍目录

博士外交官:伍廷芳 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 虎口夺食的外交家:曾纪泽 乱世枭雄起朝鲜:袁世凯 外交奇才:顾维钧 流亡海外、矢志革命的国父: 孙中山 周游列国、探寻救国“神方”:康有为 流亡的国母:宋庆龄 从留学生到驻美大使: 胡适 莫斯科的“红色教授”: 张闻天 “红色中国”的代表:伍修权 为列宁守灵的中国人:张太雷 教育之光:陶行知

章节摘录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县黄家楼尾人,1842年7月20日出生于新加坡。伍廷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其父伍社常早年只身闯南洋谋求生路。伍社常精明能干,家境逐渐好转,有了一些积蓄。1845年,伍社常举家迁回广东,定居在广州市郊芳村。伍廷芳进入私塾,攻读四书五经,家人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伍廷芳少年聪颖,但对科举考试却兴致索然。无奈的父亲,只好为伍廷芳选择另一条道路,去香港求学。  求学香港  1856年,伍廷芳在亲戚陈言的陪伴下到香港,进入英国圣公会创办的圣保罗书院学习。该校为吸引华人子弟入学。特规定:凡人该校就读的华人子弟,校方免费提供寄宿、衣服及部分补贴。这也是伍廷芳进入该校学习的重要原因。从1856年至1861年,伍廷芳在圣保罗书院接受了系统的西式教育,“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伍廷芳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学校教师的一致好评。到毕业时,伍廷芳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知识分子。毕业后,伍廷芳被选拔为香港高等审判庭译员,“成为港英政府机构中的一员”。这之后,伍廷芳一方面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为港英政府服务;另一方面,则与黄宽等人一起创办了近代由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中外新报》。他们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为了制造舆论、唤起民众:“慨国势积弱,由于民智闭塞,乃与友人创办《中外新报》于港,大声疾呼,振聋发聩。”1864年,伍廷芳还协助陈言创办了香港第二份中文报纸——《华字日报》,“期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俗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  1864年,伍廷芳与何妙龄小姐结为夫妻。何家为香港华人社会中非常有影响的家族,其父何福堂,毕业于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后皈依基督教,1845年受封为牧师,是继梁发之后的香港第二位华人牧师;其兄何卫臣,为香港第一位华人律师;其弟何启,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香港著名的华人领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何妙龄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成为伍廷芳一生事业的有力支持者。与她有接触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著名的伍廷芳公使夫人。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是美丽、娴静、亲切而高贵的,她有高尚的思想和慈善的心肠。”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社会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没有使伍廷芳忘记国家的命运。为寻求西方国家富强之源,伍廷芳决定去英国求学,求知识于世界:“以为欲救国危,非赴欧美精研法学,举吾国典章制度之不适者,改弦更张之不可。”  留学英国  1874年,伍廷芳告别了温馨的家庭,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奋发走英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律,开游学之先河”。伍廷芳成为中国近代自费留学的第一人。林肯法律学院(练干大律院)位居英国四大法学院之首,被视为是培养贵族的摇篮。该校校规严格,学生必须住在学院里攻读12个学期,且必须在法学院餐厅内进食规定次数的晚餐方能毕业。出席晚餐的全都是伦敦法律界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他们不仅在进餐时传给新入校者以种种学识,而且介绍其在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出席晚餐者“皆伦敦最高地位、最有学术德望之人,每日在‘吧’中会议进餐,不仅授予新入‘吧’者以种种学识,且每餐必会谈其有用之经验”。因此,对新进入该校的学生来说,在这种场合,既可以增长学识,又可以结识伦敦上流社会的人物,对于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学习是艰苦的,伍廷芳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每天,他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外,还经常到议院去旁听,实地考察英国的宪政。经过3年的潜心苦读,1877年1月,伍廷芳从林肯法律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大律师资格,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资格。在英国留学期间,伍廷芳学习了合同法、刑法、宪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和国际法等课程,尤以刑律、国际法最为擅长。这为他日后成为蜚声中外的外交家奠定了基础。留学英国,学习法律,也是伍廷芳人生的重要转折。  在英国,伍廷芳还拜会了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伍廷芳向郭嵩焘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建议朝廷多派学生到海外求学。由于不懂国际法的缘故。第一任驻外公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难免有许多窒碍之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懂国际公法的人的帮助。郭嵩焘迫切希望得到伍廷芳的帮助,拟聘请伍廷芳作为公使的随员。但由于伍廷芳另有他就,只好作罢。  初任驻美公使  1877年3月,由于父亲病逝,伍廷芳回到了香港。因林肯法律学院的名气,伍廷芳返回香港后不久就被批准为执业大律师。5月18日,港英政府司法机关经过认真审核,决定准许伍廷芳在香港法庭执行律师业务,伍廷芳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准在英国殖民地担任律师的中国人。伍廷芳由此步入香港社会的上层,成为香港华人的领袖。继出任大律师之后,伍廷芳还在1877年至1878年出任香港政府考试委员,参与选拔官员。1878年至1882年,伍廷芳又担任香港保良局副主席,负责社会治安、保护妇幼、组织救灾等工作。工作之余,伍廷芳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香港的社会福利、教育、商业等事业中。杰出的才干、成功的事业,使伍廷芳赢得了香港社会的广泛赞誉,华人皆尊称其为“伍叔”。1878年12月,港督委任伍廷芳为“太平绅士”(香港治安委员会委员),成为港府委任的40名太平绅士中的唯一华人。1880年2月,伍廷芳就任港府立法局议员,开启了华人进入香港殖民政府参政、议政的先河。  在香港,伍廷芳是成功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香港华人地位的提高。但是,成功的背后,伍廷芳也领略了殖民者的傲慢,品尝了殖民地人民的痛苦和无奈。带着强国富民的梦想,1882年,伍廷芳离开了香港,北上天津,出任李鸿章的幕僚,襄办洋务。从1882年至1896年,伍廷芳在李鸿章的幕府生活了14年。14年中,伍廷芳一直被李鸿章“倚为左右手,凡有新建设,必咨而后行。北洋新政,如津沽铁路、北洋大学、北洋武备学堂、电报局等,皆合肥一手经始”,而伍廷芳“赞襄之力为多”。伍廷芳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期间,伍廷芳还随同李鸿章参与了多次中外之间的交涉,表现出了一定的外交才能。  1896年11月,清政府派遣伍廷芳充任出使美、西、秘国大臣。至此,伍廷芳结束了长达14年的幕府生涯,步入了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1897年4月24日,伍廷芳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并于5月1日向美国威廉·麦金莱递交了国书,正式就任清朝驻美公使。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人在海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