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100年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杨吉平  页数:419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20世纪书法史,目前已经有了多种研究成果,如孙洵先生的《民国书法史》、陈振濂先生的《现代中国书法史》、朱仁夫先生的《中国现代书法史》及于茂阳、郑培亮、刘宗超的《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等。这些著作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民国书法史》局限于民国阶段,其特点是史料比较丰富,但缺乏综合性。虽然该书具备了一定的史学观和史学框架,但所论失之简略,著者自身又不是书法家,也影响了该著作的专业深度,让读者不能尽兴。《现代中国书法史》将现代书法史分为近代、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四个阶段,或从书法家入手,或从书法现象入手,是一本较为系统的史论著作,但论及范围过宽,且缺乏论述重点,更像是一部书史提纲。《中国现代书法史》则是一部书法史与书法家并重的著作,编排体例非常可取,所采摘史料极为丰富,编写规模也较为可观,但由于作者对书法本身的隔膜,使得该书没有鲜明的书法史观和书法艺术观,对书法家的评价因而失之肤浅,不够允当。《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则与陈振濂著作较为相近,对书法家个案的研究评价过于简疏,因而影响到它的学术价值。至于散见于各种报刊的研究成果,不乏深度的论述,但限于篇幅,不可能成为系统论著。书法史离不开种种书法历史现象,更离不开书法家个体。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家的历史,离开书法家谈书法史,所谓书法史观云云只能是空洞无物的玄谈。本书是笔者在讲授“近现代书法史”课程的基础上,接受柴建国先生的建议开展的一个研究课题,是对100年来中国书法史史料与书法家研究成果的总结,其中的重点是对代表书家的研究,同时也包括对100年间享有书名的一般书法家的简介,并采用了一些逸闻史料,以增强可读性。本书可作为教材,更可以为书法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检索现代书家提供方便。对代表书家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书法家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展示笔者的史学观念或说明一种书法现象,因此,入选者未必都是大名家,这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作为长于书法批评的书法理论工作者,笔者在对代表书家的研究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书法批评的方法,许多观点都是自己的见解,不必强人苟同。一般来说,越是近距离的东西便越是难以说清。100年来的中国书法,有许多东西我们现在还难以说明白、难以说准确,但正因如此,对这个阶段书法史的研究必然还要继续下去,必然还需要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这是笔者和广大读者所共同企望的。

内容概要

  书法史离不开种种书法历史现象,更离不开书法家个体。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家的历史,离开书法家谈书法史,所谓书法史观云云只能是空洞无物的玄谈。《中国书法100年(1900-2000)》是笔者在讲授“近现代书法史”课程的基础上,接受柴建国先生的建议开展的一个研究课题,是对100年来中国书法史史料与书法家研究成果的总结,其中的重点是对代表书家的研究,同时也包括对100年间享有书名的一般书法家的简介,并采用了一些逸闻史料,以增强可读性。《中国书法100年(1900-2000)》可作为教材,更可以为书法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检索现代书家提供方便。

作者简介

杨吉平,1964年生,山西吉县人。现为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书协“诗书合璧奖”、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章 20世纪前夜的中国文化概说第二章 19世纪末期的中国书法及书法家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化概况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书法及书法家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书法概说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书法家简介第五章 20世纪上半叶代表书家研究第一节 吴昌硕第二节 沈曾植第三节 康有为第四节 罗振玉第五节 李瑞清第六节 赵铁山第七节 李叔同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学者名流书法选介第七章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化概况第八章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书法及书法家第一节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书法概说第二节 20世纪下半叶书法家简介第九章 20世纪下半叶代表书家研究第一节 齐白石第二节 黄宾虹第三节 徐生翁第四节 于右任第五节 沈尹默第六节 谢无量第七节 郭沫若第八节 毛泽东第九节 邓散木第十节 林散之第十一节 陆维钊第十二节 张大干第十三节 祝嘉第四节 王蘧常第五节 沙孟海第十六节 来楚生第十七节 白蕉第十八节 卫俊秀第十九节 启功第二十节 饶宗颐第十章 20世纪下半叶学者名流书法选介第十一章 对中国书法未来的瞻望附录 中国书法100年大事记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生平及综合艺术成就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小名岸子,又名岸、息、哀、婴、倾等,别号有漱桐、瘦同、成蹊、广平、息霜,晚年号晚晴老人。1918年39岁时出家为僧,法名演音,法号弘一。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一个盐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晚8时,弘一法师斜卧榻上,安详圆寂于养老院“晚晴室”。这样,我们便可以将李叔同的一生分作在俗时期和出家时期两个阶段。李叔同父亲李世珍(字筱楼),为清代进士,后为天津富商,垄断天津盐业,乐善好施,人称“李善人”。清光绪十年(1884)李叔同5岁时,其父李世珍病逝。7岁时,李叔同最先从其兄李文熙发蒙,读《三字经》、《百家姓》等,8岁时开始读《文选》。兄文熙请秀才常云庄来家设馆教学。9岁时,读四书、《孝经》、《诗经》及唐诗。因常陪同大娘郭氏前往无量庵,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开始从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学习篆刻。在家中看京戏班子唱堂会,对唱戏产生兴趣。12岁开始学习篆书嬗王猎碣》,日摹500余字。同时学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汉隶魏碑。这段时间又随常云庄先生学习《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16岁,入天津辅仁学院学习算术、外语等,接受“新学”,还常去票房学戏。17岁,从赵幼梅学词,将诗词融会贯通。光绪二十三年(1897)18岁时,与天津茶商俞氏之女结婚,同年买下钢琴一架,开始学习钢琴。次年5月,携母亲与妻子南下上海,居住在法租界,同时加入上海城南文社,与许幻同、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成金兰兄弟,号称“天涯五友”,开始文学活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李叔同开始遍攻诗、词、金石、书、画及戏剧艺术,在上海艺坛初露锋芒。1900年4月,与黄仰宗、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叔同为会员,进入上海书画金石界。上海书画家公会免费举办各种书画讲习班,向大众普及书画知识。李叔同讲授篆书篆刻课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叔同将诗作结集为《李庐诗钟》在上海刊出,笔名为“当湖惜霜仙史”。2月间,北上天津,又人京看望少时知己、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忆杨翠喜》以为纪念。此次北上作诗词甚夥,返沪后辑成《辛丑北征泪墨》,赵幼梅为之题诗云:“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c.又从邮筒寄此诗,是泪是墨何淋漓?!”后该书面世,获得好评。9月,李叔同进入蔡元培主持的位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特班,更名李广平。蔡元培鼓吹民主,提倡新学,开设英语、国际法等诸多新学课程。黄炎培、邵力子均与之同学。1902年8月在上海访名妓谢秋云,作《七月七日在谢秋云妆阁诗以谢之》以为留念。

后记

大凡世间诸事,说起来总比做起来要简单得多。换言之,一件事做起来才知道它的艰难。这部很不像样的著述,其撰写过程让笔者再次感受到了这个道理。因为如此,笔者谦虚地要求广大读者和专家在对本书发表此评意见以前首先理解一下这种只有经过才能体验到的艰难,如果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言论便可能会少许多。本书得以出版当然不是笔者一人的劳动,这其中有恩师柴建国先生的悉心指导,有山西人民出版社赵嗣成先生、蔡咏卉女士对书稿严谨细致的编校工作,有太原师范学院窦元章先生的鼎力帮助,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曹亚彬老师及笔者的10多位在读研究生也在资料搜集、图片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笔者长期从事书法批评写作活动,因此这本书对百年以来的书法家的研究也具有艺术批评的色彩,其中许多观点为笔者的一家之言,提出来仅供参考,不敢强人苟同。艺术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对待同一位书法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百家争鸣应该是正常的学风,如果能有读者甚至专家与笔者进行学术讨论,这是笔者求之不得的好事。古人云: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笔者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必须为人之师,这是实在对不起前贤的事情。而著书立说者又大多为教师,且大凡著书者,多有教化别人的想法,所以今天写出这本书是又一件对不起前贤的事情。因此,在本书结尾处笔者首先向古代的圣贤们表示歉意,同时希望厌恶好为人师的读者批评指正,哪怕是鸡蛋里头挑骨头也行。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100年(1900-2000)》:收录近400位书法名家,甄选180余幅书法作品及人物影响——一部全面研究百年中国书法史的学术力作一部全盘解读百年中国书法流变的书法史诗一部透过书史再现百年中国文化风云的鸿篇巨制走近百年书家,解读百年书史,全景呈现20世纪中国书法的最高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书法100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系统简练,老师的书
  •   作为书法史来说聊备一格,还行!
  •   全是抄的,看后真的觉得上当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