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新京报社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新京报社“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专栏的文章结集。1911,新旧交替的拐点上,有浓烈、壮烈、激烈的争天下的种种革命斗争,也有风和日丽、花前月下、小桥流水的日常生活。漫长的帝制终结了,前清遗老、皇帝、太监、科举制、辫子等正在逐步消失,宪法、国会、新式学堂、新闻舆论等正逐步出现并成为民众的共识。100年,100个人,我们选择100个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上深深镌刻下自己名字的人物,从居庙堂的帝王权贵到流亡海外的革命领袖,从开辟风气的思想领袖到各地学堂的热血青年,从翻云覆雨的商界精英到潜心创造的科技人才,立宪派、军阀、政客、遗老、新贵、总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回到他们的时代,重温他们的梦想,再现他们的1911。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首义先驱
熊秉坤 程正瀛 武昌第一枪 革命开始了
黎元洪 逼上梁山做“元勋”
孙武 革命功臣 失意政界
第二章 冲锋陷阵
孙文 从流亡者到大总统
黄兴 勇健开国 宁静持身
宋教仁 踏错节拍的舞者
章太炎 为民国设计五色国旗
蔡锷 “共和将军”编书传世
汪精卫 革命“楚囚”重获自由
胡汉民 书生革命家的
陈其美 后起之秀 轻取东南
李烈钧 年的“救火队员”
阎锡山 一场事先定稿的革命
吴禄贞 革命未捷身先死
尹昌衡 年少英豪 铁血立威
焦达峰 十日湘督 从容赴死
于右任 元老记者为民立报
蒋百里 书生从戎 报国无门
张治中 “捡字纸”发现辛亥革命
陆荣廷 顺手推舟 坐取广西
李燮和 光复上海 功成身退
苏良斌 无心之失与南京之败
温生才 郑毓秀?彭家珍 刺杀者群像
陶成章 请把我埋在春天里
林觉民 陈意映 为国舍爱 千古绝唱
张竹君 革命中的“南丁格尔”
第三章 转向共和
康有为 “虚君共和”梦断
梁启超 不可以文人终身
张謇 君宪成空向共和
岑春煊 封疆大吏 转向革命
汤芗铭 援汉建功 大节有亏
程德全 滴血未流 光复江苏
徐绍桢 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
汤寿潜 布衣都督乃过客
谭延闿 三次督湘始于辛亥
第四章 北洋上位
袁世凯 逼宫清廷 “钓翁”谋位
徐世昌 北洋“相国” 为袁谋清
段祺瑞 再造共和 南北做媒
冯国璋 北洋武将的三次抉择
张作霖 把握良机 东北称雄
张勋 末路“辫帅”鏖战金陵
第五章 议和斡旋
唐绍仪 身在清廷 心系共和
伍廷芳 前清公使 奔走共和
赵凤昌 幕后“操盘”催生民国
杨度 “纵横家”南北斡旋
庄蕴宽 奔赴武汉 接洽革命
第六章 日暮清廷
隆裕 千古帝制收场人
溥仪 紫禁城的最后“囚徒”
载沣 识时务的末代摄政王
良弼 宗社领袖 身死清亡
奕劻 “老庆记”与王朝衰亡
端方 一个改良主义者之死
瑞澂 引发王朝崩溃的逃亡
盛宣怀 间接点燃辛亥导火索
赵尔丰 白发川督 断头蜀中
孙宝琦 左右摇摆 力保平安
第七章 外方力量
朱尔典 英国公使 扶袁共和
莫理循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赫德 与帝国一同逝去的“船长”
宫崎滔天 东瀛浪客 义助革命
端纳 丁乐梅 革命现场的外国记者
第八章 遗老哀叹
王闿运 受累专制 被困共和
陈宝琛 末代帝傅的幸与不幸
辜鸿铭 文化怪杰迷恋帝制
林纾 一个非典型遗民
郑孝胥 仕途梦断成遗老
罗振玉 王国维 寄命学术 以拯衰乱
严复 写就“国歌”旋成挽歌
严修 国变不已 退而施教
第九章 文人登台
鲁迅 一腔热望化冷眼
周作人 一个文青的革命观察
陈独秀 从隐逸到入世
张季鸾 发出第一封新闻专电
蔡元培 教育先锋 牛刀初试
张伯苓 与立宪运动的一次擦肩
刘师培 误入政界的经学大师
章士钊 热血旁观 调和立国
黄炎培 教育救国 不做高官
柳亚子 革命时代的浪漫诗人
张元济 陆费逵 暗战
李叔同 苏曼殊 殊途同归 皆入法门
胡石庵 陈去病 共襄革命两“大汉”
吕碧城 风华绝代 女界先锋
冯自由 张国淦 辛亥修史 共和开始
第十章 商界战场
李平书 王才运 绅商意难平 裁缝也革命
黄金荣 杜月笙 勒索案中的青帮生态
张静江 宋耀如 “革命投资家”的眼光

章节摘录

  严修 国变不已 退而施教  文/ 李冬君  1911年,严修诀别了旧朝廷,可朝廷却又想起了他。载沣托张伯苓,婉转游说严修与严复为溥仪授读帝师。  严修对摄政王,避之唯恐不及,况且他再也不愿与旧朝廷搅在一起了,若被擢为帝师,如骑虎背,其势难下。他一听伯苓言,一口就推辞了。载沣摄政,就将袁世凯开缺,严修为袁氏鸣不平,载沣从此处处为难严修。某日,张之洞来学部,告诉严修,因严修提出小学课本要与立宪相结合,惹恼了载沣。  严修闻此,叹曰:朝廷言立宪,而政府不做,将来如何结局?他任职学部,本为立宪而来,立宪无望,不如归去。其时,他的抱负,已在教育与实业中,不在帝王学中,故与朝廷诀别。  严修刚辞帝师,袁氏便致函来,要将自家子弟托付于他,这回,严修没有推辞,为袁氏安排好了,复信说:时艰太巨,祸至无日,欲待后来毕业之人才,挽今日垂危之世运,必无及矣。  严修没想到,他培养的“后来毕业之人才”,救国而不救朝廷,事实上,反而成为旧朝廷的掘墓人,如同袁氏练的新军。教育能救国,不一定能救朝廷,南开学生为立宪而闹学潮,他看在眼里,倍感欣慰,直隶总督请他去劝劝他的学生不要请愿,他反倒请总督去劝朝廷尽快立宪。在他看来,他的学生的所作所为,便是在“挽今日垂危之世运”。他在学部兴学,闹学潮自然也是他兴学的一部分。  可他万万没想到朝廷公然打出“皇族内阁”的底牌,给“祸至无日”做了注脚。  助成共和不入袁内阁  立宪者们从失望到绝望,纷纷转向革命,严修也在这一年,作出了他的选择。  武昌起义了,朝廷无人亦无军,北洋新军惟袁氏能命。载沣开御前会议,那桐认为武昌兵变,不必劳烦陆军大臣。王公大臣们听出弦外之音,不得已,由奕劻提议,再次起用袁氏督鄂。  严修闻讯,先安排好袁家子弟,然后赴京,访姻亲华璧臣。璧臣言,朝廷起用袁氏是真心,近日清廷主政者,那桐之力最强,作为皇族内阁的协理大臣,那桐很听信助手华璧臣的进言。  还在返津的火车上,严修便听说了“皇族内阁”解体。上谕袁氏火速来京,推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可事过境迁,此时,就连立宪党人也对立宪这条破船嗤之以鼻了。  当时最大的政治,莫过于清廷退位,此乃天下共识。有人劝袁氏取而代之,袁审时度势,以为不可。故袁氏策略及步骤,先维持清室,次行立宪,再论共和,以共和逼清帝退位,然后自为大总统。  袁氏组阁,特命严修为度支大臣,严修决不受命,面谒袁氏,坚辞之。李石曾同汪精卫来访严修,一番深谈后,严修为之引见袁氏。罗瘿公致梁启超书,就提到这一时期汪精卫经常来访严修,还提到了汪与袁氏会谈。袁谓:国民会议,我极赞成,惟我站之地位,不便主张民主,仍系主君主立宪,万一议决后,仍系君主多数,君当如何?汪答:议决后,我必服从多数;惟以我观察时论这趋向,必系民主多数。如议决民主,公当如何?袁谓:既经议决,王室一面我不敢知,我个人必服从多数。  会谈后,产生了“国事共济会”,主张南北议和。袁氏特遣专差送来急函,委严修为全权大臣,赴南方议和。严修立刻复函,申明自己不任官差,决不受命。袁氏欲与南方谈判,此事本由严修联系,故严修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议和大臣人选。而严修已绝意仕途,又辞,袁氏亦无奈。  论袁氏“不可为总统”  李石曾是老牌革命党人,曾在欧洲经营中国豆腐,严修也参与了股份。可两人政见不同,李石曾来见严修,两人又因袁氏任总统辩论起来。当时“非袁莫属”论流行,不仅立宪派这样认为,连革命党人也这样看。  黄兴表示,如袁赞成共和,决举其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汪精卫也认为,袁氏雄视天下,元首非其莫属。孙中山则说: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严复“与熊纯如书”曰:大总统固为一时之杰,然极其能事,不过旧日帝制时,一才督抚尔!较之列强之执政者,一乏科哲知识,二无世界眼光;其性格又过欲以人从己,不欲以己从人。可平情而论:于新旧两派中,求当元首之任而胜项城者,谁乎?  他们都这样说,是因为政治要靠实力。考察辛亥革命,其所以能成功者,因素有三,同盟会居其一,立宪运动居其一,新军起义居其一。三大因素中,袁氏有二,而孙文仅居其一。可深知袁氏者,莫过于严修。李石曾主共和,以为袁氏为共和总统亦未尝不可,而严修重立宪,以为袁氏只适合做总理,不可为总统。若袁氏为共和总统,将不利于己,亦有害于国。  后来发生的袁氏“搞共和”以及复辟帝制的事实,证明了严修所言确为先见。袁氏本无共和思想而为共和总统,是欲以共和之名行王朝禅让之实。袁氏先举起立宪的旗帜,以责任内阁逼摄政王载沣退位,再打着共和的旗帜,以南北和谈为由逼清帝退位。李鸿章曾说过,袁氏“胆大妄为”,李不敢妄为总统,而袁氏敢妄为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一专题基本上写出了所选人物的风貌,而且文笔活泼好读,较之那些严肃的历史著作,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在这一系列的人物中,我尤其觉得,那些“反面”人物写得比原来丰满,比如载沣、袁世凯、段祺瑞等等。  ——马  勇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系列报道,从头到尾我都认真看了。在我看到各大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中,“辛亥风云”这个系列报道很成功,具体说,我觉得有三个特点:第一,在总体上,对历史主题的把握比较到位;第二,提供了一些比较丰富的历史细节,故事也都写得比较生动,这一点很重要;第三,每期报道编排形式比较活泼,尤其是每期所配的版画风格的插图特别传神,这一点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汪朝光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今年是辛亥百年。在众多专题中,新京报推出的辛亥风云系列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新京报的专题有几个特点:其一是战线长,场面大,自3月初推出至结束,每周都拿出版面梳理这一影响中国百年走向的历史事件;二是人物的选择既有代表性,又考虑各个阵营的人,除了被注意比较多的清廷、革命派、北洋集团、立宪派等阵营之外,还注意到了清朝遗老、新军、以及国际势力。  ——陈  远  学者  这个专题总体我觉得不错,有些人物如赵尔丰等写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物写得特别生动,故事也很有意思。  ——止  庵  学者

编辑推荐

  100年,100人,从居庙堂的帝王权贵到流亡海外的革命领袖,从开辟风气的思想领袖到各地学堂的热血青年,从翻云覆雨的商界精英到潜心创造的科技人才,立宪派、军阀、政客、遗老、新贵、总统、商人、学者、外国在华人士……他们,每个人都在1911扮演了重要角色……  回望1911,回到他们的时代,重温他们的梦想,再现我们的191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辛亥风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新京报创意不错,很喜欢版面,内容也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