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践变革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冬青  页数:380  

前言

  当代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走向是一种走向实践的教育学,是一种面向实践、通过实践、在实践变革中生成的教育学,是一种需要研究者走进真实教育世界的教育研究。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批判变革实践相互统一。这种融合学科自身反思与变革实践的双重努力所形成的成果形式,我统称为“教育批判理论”。但这里的“教育批判理论”并非单纯的批判,而是将批判与重建、解构与建构、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努力。教育批判理论的方法论特质在于“具体综合”与“动态生成”。因为,面向实践的理论是综合的、具体的,而非演绎的、抽象的;面向实践的理论是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态的、预设的。某种意义上,我所说的教育批判理论是一种“底线”教育学、“生活中的教育学”、“讲常识的教育学”、“讲故事的教育学”,是能够改进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是一种“做的”教育学。教育批判理论本身的建构过程是开放的、生成的、对话的,融复杂思维于实践生活之中。批判作为一种方法,本身就允许被反思和批判,因此对于实践采取的是一种“跟随战略”,有时候与实践很近,有时候又保持一定距离。教育批判理论不是一种结果性的理论思维活动,而是一种过程性的理论思维活动。因此,批判即行动,行动即批判。教育批判理论涉及教育研究中的普遍真理观、知识观、实践观,涉及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和行动,涉及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涉及各类学科的发展模式与学科假设和使命。教育批判理论的学术旨趣在于将学科发展与实践变革统一起来,让学术走出象牙塔,回归生活世界,促进生活实践,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科学与哲学的有机统一。

内容概要

  当代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走向是一种走向实践的教育学,是一种面向实践、通过实践、在实践变革中生成的教育学,是一种需要研究者走进真实教育世界的教育研究。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批判变革实践相互统一。这种融合学科自身反思与变革实践的双重努力所形成的成果形式,我统称为“教育批判理论”。但这里的“教育批判理论”并非单纯的批判,而是将批判与重建、解构与建构、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努力。教育批判理论的方法论特质在于“具体综合”与“动态生成”。因为,面向实践的理论是综合的、具体的,而非演绎的、抽象的;面向实践的理论是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态的、预设的。某种意义上,我所说的教育批判理论是一种“底线”教育学、“生活中的教育学”、“讲常识的教育学”、“讲故事的教育学”,是能够改进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是一种“做的”教育学。教育批判理论本身的建构过程是开放的、生成的、对话的,融复杂思维于实践生活之中。批判作为一种方法,本身就允许被反思和批判,因此对于实践采取的是一种“跟随战略”,有时候与实践很近,有时候又保持一定距离。教育批判理论不是一种结果性的理论思维活动,而是一种过程性的理论思维活动。因此,批判即行动,行动即批判。教育批判理论涉及教育研究中的普遍真理观、知识观、实践观,涉及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和行动,涉及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涉及各类学科的发展模式与学科假设和使命。教育批判理论的学术旨趣在于将学科发展与实践变革统一起来,让学术走出象牙塔,回归生活世界,促进生活实践,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科学与哲学的有机统一。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教育学的思想资源第一节 经典命题的时代价值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教育认识第三节 复杂思维的方法启示第二章 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第一节 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演变第二节 教育学立场与教育学转型第三节 基因置换与学科文化生态改造第四节 传统文化资源之学科发展价值第三章 教育学的方法论反思第一节 教育学的理性基础第二节 行动研究中的方法变革第四章 教育学:探究教育复杂性第一节 教师工作的专业复杂性第二节 教育为何?教育何为?第三节 关于“教育研究性质”的思考第四节 关于教育过程本质的思考第五章 学校生活批判与重建第一节 走向自由民主的课堂生活第二节 走向自由民主的班级生活第三节 班级治理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论课堂生活的转向第五节 关于“推进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第六章 重构社会的教育基础第一节 关于社会教育基础变革的思考第二节 自主招生与社会教育基础的变革第三节 从“国家评估”走向“社会认证第四节 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思考第五节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第七章 当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性变革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思路第二节 教育发展的产权制度变革第三节 大学制度整体变革的逻辑第八章 思路与出路: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第一节 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30年(1978-2008)第二节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30年第三节 高等学校人才集聚软环境研究第四节 新纪元教育集团发展战略流:一种“生”的解读(代结语)

章节摘录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正义问题,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不平等或者说是贫富分化问题,最大的主题是差异性,从南北差异到贫富差异到种族差异到城乡差异到地域之间的差异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差异,可以说,差异无所不包,差异无所不在。因此,面对差异,增加教育的选择性就成为当代教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什么样的差异,需要教育供给的非选择性?什么样的差异需要教育的选择?什么样的差异需要教育选择多样性的扩大?什么样的差异需要教育选择多样性的缩小?谁提供教育?谁能够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可以缩小差异?什么样的教育供给反而扩大差异?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涉及当代教育哲学所要探讨的主题即同一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问题则包括公平、正义、平等等问题。而教育过程中如何既尊重差异,将差异变为资源,又能够在不同差异基础上使得每个人都有发展,尤其是在个性方面得到突出发展,从而将起点公平发展到过程公平,甚至结果公平,同时,这种公平还不是低水平的公平等,都给当今的学校教育活动提出了极具高度而又复杂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当我们在探索教育的选择性的时候,我们不能失去教育的内在性、自然性和经验连续性的基本内在标准,而教育选择性又是一个连接学校内外,兼容各类社会问题的教育哲学问题。在我国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选择主体的错位与颠倒;选择目标的偏差与失衡;选择实践中的腐败和等级等等都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通过教育选择性的研究和实践,实现教育中的同一与差异之间的平衡,是当代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均衡加优质,质量加特色,多元与宽容以及城乡、男女、贫富等二元格局都需要我们对教育选择性加以深入思考和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践变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