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

出版时间:2001-8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马克·布查纳  页数:332  译者:刘杨,陈雄飞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条新的自然法则,其印迹几乎遍布所有领域——磁石的极细微的运动、森林火灾的蔓延、物种的灭绝、地震分布、金融市场的起落、交通的走向、城市的发展、战争的爆发,甚至服饰、音乐和艺术的趋势。无论我们看向何处,世界似乎都在一块简单的模板上塑成型:像一个陡峭的砂堆一样,它正悬于动荡的边缘,如雪崩——在事物中遵循一种普遍的变化模式。    这一了不起的发现昭示了普遍共性的来临,这一科学的秘密存在于世界的日常事物中,马克·布查纳兼具文学家的敏锐鉴赏和科学家的一丝不苟,向人们介绍了那些探索这一法则的特立独行的研究者的故事,以及他们出人意料的观点。他告诉人们这一新的普遍原则将如何嘱炮们对预测学的理解,以及将如何使我们更容易地处理和控制未来。    更重要的是,布查纳在阐明普遍共性如何是一门统一的科学时,指出它也许包含一种“科学的科学”的初始,可能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一个动力。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迟菲尔德说过,事实上,如果没有普遍共性背后的核心观点,“科学的事业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在新世纪之初,我们看到了自混沌和复杂以来科学研究中一个最了不起的新观点的诞生——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力量、美感的观点,其含义远远超出科学之外。这本书作为第一部详细证明这一发现及其影响的专著,将统一看待世界及自身位置的方法。

作者简介

马克·布查纳是一位科学作家。1993年,他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从事了几年非线性力学和混沌理论的研究后,他迁到英国伦敦,加入了国际科学杂志《自然》的编辑行列。此后,他为《新科学家》杂志做了两年特约编辑,在这之后,他搬到法国诺曼底的一个

书籍目录

1 重要原因  有缺陷的和平  大火灾  急转直下  陡峭的边缘  砂人  除蝴蝶之外  历史的作用2 动摇不定的游戏  不确定的根据  先兆不可靠  天文学牧师  大泥球  背景的杂音3 荒谬的推理  嗅出的炸弹  马铃薯逻辑  原因4 意外事件  不规则碎片  小岛和电子  历史物理学  对细节的记忆5 命运的绞链  移动的砂粒  粘附和下滑  一位老朋友?  错误的一致性  怎么会这样呢?  失衡的世界6 磁性  ……7 关于是入界的思考8 消遣9 生命网10 内心狂热11 完全违反意愿12 玄妙的地震13 数字问题14 历史问题15 非科学预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临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最近在结合着几本混沌、概率、分形相关的书在读,学文科的,读着费劲啊。不过还是有些小进步的。
      
       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既然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比较好呢?
       世界是个不均衡非稳定系统,能自发处于临界状态,那么即使是小的力量对比变化,也会导致任意规模的影响。(任意规模就是,可能是史无前例大地震,也可能是没有感觉的地震)
       什么是非均衡系统呢?均衡系统就是像一盆普通的水,一般情况下,它会一直那样,过去现在将来一直不变,没有历史性可言。(当然这里不能抬杠,什么变热蒸发之类。主要是看那个意思)
       非均衡系统呢,里面各种力量对比不断变化,使得其不可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而混乱,时而平静。中间还能自发处于临界状态。
       这和《黑天鹅》中观点类似。估计再去读《黑天鹅》,应该不会像之前那样头大了。
       非均衡系统的特征之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例如地震震级每增加一个量级, 发生地震的次数对应减少某个固定比例数字。
      既然世界的巨幅变动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那么做为应对之道,则需将风险充分考虑到,做好风险防范,这是最最重要的生存法则。
       用于外汇交易中,再次说明了,轻仓止损的重要性。
  •     这是一本有关混沌,不确定性,分形,复杂系统的书,先不管内容如何,翻译的是有够差,明显就是一外行翻译的。
      “分形”被翻译成“不规则碎片”
      “正态分布”被翻译成“正常分布”,你别看到一个“normal”就正常啊。
      “中心极限定理”被翻译成“中央限定定理“,你倒紧跟中央脚步。
      
      其它的像地球物理学的名词,我是外行,但我百分百的确定,这里面肯定也是有乱翻的专业名词。
      奥本海默,牛顿等科学家的名字也不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名字翻译。以赛亚·柏林的名字也翻错。
      
      这明显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数学背景的人翻译的,不仅没有数学背景,就连基本的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很缺乏。不是随便拿起一本英汉词典就可以当翻译的,特别是这种科普书籍,没有一点点的技术背景,只能翻出这种四不像的怪物。而出版社的校对和编辑,也应当承担起很大责任。
      
      看这种书,你要是先前被有一点知识储备,是很容易被带到沟里去的,建议要么换个好的版本,要么看原文,这个版本就是个垃圾。
  •     作者 Mark Buchanan 担任过《Nature》编辑,应该是位见多识广的人。同时他也是理论物理学博士,从事过非线性力学和混沌理论的研究,本书的内容和他的专业符合。
      
      本书讲述的当系统处于某种临界状态时,一些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幂率”,也就是 P(n) = n^a,其中 n 表示事件的规模,a 是一个小于 1 的常数。以前在方舟子的一篇科普文章里看过类似的介绍(包括地震、物种灭绝和森林火灾),但当时不太理解。
      
      本书通过各种统计数据指出,这个规律在许多领域均有浮现,包括:地震、雪崩、物质磁性的转变、森林火灾、物种的进化和灭绝、金融起伏、人类的历史变革(文明的兴衰)、科学技术革命。如果探查每一个具体事件的起因,都起源于一个对临界系统的微小扰动。大规模事件和小规模事件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规模的大小,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这个规律暗示:
      》地震、金融起伏、人类历史的变革、科技革命都是不可预测的;
      》史上的 5 次物种大灭绝并没有特殊原因;
      》如果我们想控制一个系统,必须让它远离临界状态(比如控制森林大火)。
      
      本书给出了许多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的实例,它们的实现不是很难,如果能自己做一番实验,再统计一下,一定会非常有趣。本书每一章后面给出的注释都包含很多阅读材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感兴趣的内容应该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复杂系统会自组织出现的幂律(power law), 标度不变(scale invariance) 和 自相似(self-similarity)分形(fractal)等规律的确是为我们认识世界带来了思维的巨大变革。本书写的很精彩,旁征博引,拙劣的翻译并没有损害读者汲取本书的思想精髓。其实,本书那么多的故事和短篇串在一起,无非就是在推销一令人沮丧的观点:灾变永远是不可预测的,因为灾变的极端事件和普通事件一样,服从相同的幂律概率分布。这个原理也许有普适性,但是它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假说——大名鼎鼎的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假说。在这个假说的临界状态是一个非均衡的稳态,系统演化到这就到头了,幂律充斥了一切。
      
      但是,还有更为丰富的临界性,比如连续相变时的临界状态,与本书的立场完全相反。如果自然或社会系统能自组织到了这种临界状态,那么虽然幂律充斥一切,但是系统的演化不会到头,跨越过去就是灾变,以这种视角看待灾变,那么前兆特征和预警是完全可能的。本书没有讨论这种临界性,着实遗憾。
      
      
      
  •     首先,让人崩溃的是,书面上的那个英文压根不是英文书名。从中文也根本无法猜到英文书名是Ubiquity: Why Catastrophes Happen。这似乎也预示了本书的阅读体验。
      
      从译本中,可以感觉到原作非常具有科普文学的趣味性和严谨性。原作者旁征博引,深入简出,飞梭在很多个学科的经纬线中。这显然超出了译者们的水平,所以我也只能“感觉”到原书的好,而不是透窗看到。
      
      这窗,更象是装在对面楼里那个漂亮姐姐家浴室外的那种,没有窗帘,有光透出,隐隐看到一个身影在洗澡,只是玲珑曲线全朦胧了变形了,更别说细节。这边楼里的色狼看着,是怎样地兴奋,又是怎样的悻悻的。
      
      悻悻的色狼打开电脑,想看看跟漂亮姐姐长得很象的徐若瑄拍过的高清图慰藉一下,但他只有一个分辨率很低的显示器,局部还有一些变形,色彩在被磁化后也不是那么准了。按原图尺寸看,有部分被截在显示器外,缩着看,原图中大量的像素被显示器较少的像素所代表,一片模糊。不管怎样,总是看到了点。电脑前的色狼,是怎样地兴奋,又是怎样地哀叹着。
      
      哀叹着的色狼,拿出一张借来的碟片,里面纪录着一个现在很著名的歌剧国猛男初到米国被朋友们和美眉们欢迎的热闹而混乱的场景。在朋友家,色狼就被这场景深深打动,坐在那里良久都无法站起身来。现在他想再次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中让自己更加高兴一点。但他的电脑只是486,没装视频卡,CPU踉踉跄跄又挑挑拣拣地甩出一帧帧画面,原本流畅的动作变得很跳跃很风格化。色狼努力地用他的想象填补每一大步里的细腻。
      
      不管怎样,色狼在看完睡觉前还是挺高兴的,只是在梦中不由自主地骂这该死的浴室玻璃窗,显示器和CPU ... ...
  •     一切是那么的不可预测,重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发生的原因这一条来看,同平凡的小事处于同等地位
      但是,历史事件之间又有某种深层次的普遍共性,那就是能量法则
      我们处在一个规则与混沌的区间合集里,区分他们的就是临界,作者这本书的贡献
      但是,我们怎么去识别这种模式呢?
      根据什么可以认定现在处于规则、混沌还是临界状态呢?金融市场人士肯定很想知道这点,但是作者没有给出解答。
      只是说,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为了产生一种结果,人们将自己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我们认为这就是人的本质,这就是一条法则。
      似乎跟中国的古代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经典语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出一辙。
  •      这是我见过的翻译得最差的科普书。翻译错误随处可见,散落在正文和注释中。
      
       把fractal(分形)译成了“不规则碎片形”(p74 等),把
      
      normal distribution (正态分布)译成了“正常分布”(p58 等),
      
      把central limit theorem(中心极限定理)译成了“中央限定定理”
      
      (p66 等),最夸张的是,竟然把期刊Bull. Seism. Soc. Am.译成了
      
      “公牛 地震界 美国”(p66 等),Lett.(快报)译成了“信函”
      
      (p66等),power law(幂律)译成了“能量法则”(p59等)!!!难
      
      道他们就不知道Bull.是bulletin的缩写?诸如此类的粗无所处可见,一
      
      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就这样被糟蹋了, 译者肯定是没有任何科学背景的翻译
      
      工作者,而出版社也没有让有关的科研人员做校正。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往往不得不从译文推测原始的英文,然后再翻译
      
      成汉语。作者Mark Buchanan是个很活跃的学者,现在还经常在Nature
      
      上见到他的专栏文章。
      
  •     《临界》这本书,印数很少,影响也低,没人评论,我是在折价书摊上淘到的,但其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个科学家写的,研究各种临界点的产生,包括森林火灾的蔓延、物种的灭绝、地震的分布、股票的崩溃、塞车的原因、战争的爆发等等。
      
      这本书讲出了临界和爆发的规则,是藏在世界最日常的事物中。
      
      可以把一切爆发理解为一个陡峭的砂堆的叠起和倒塌,但是不同的材质的砂,会有巨大不同的效果,甚至有些沙是不会发生临界倒塌的。为什么呢?因为能否倒塌,取决每一颗砂子和周围砂子的粘度,这是不是很象SNS和社群关系?
      
      这本书我读过N遍,一个最主要的结论是(用在营销上),不要刻意去炒作和造势,一个东西能不能引爆,有其自然的规律。最好的引爆方法,是去阻止引爆。
      
      不过,不要指望看这本书有象“蓝海”、“长尾”、“引爆流行”这类书的体验。读这本书要沉心静气,去观察一个个有趣的实验。
  •     这本科普的内容大致勾起了我本科选修《非线性物理》的内容,只不过它举的例子比当年的老师多了一些(尤其是中间和后面几章),并且表达的更具体和更丰富。
      
      作为一本科普书,这本书的前面几章写的一般,开头似乎有点陈词滥调,但至少如果耐心读下去,明白他要讲的实际上是不同于高斯分布的“能量法则”(或者对系统放大或缩小的结构的自相似性)并且这种性质的一般性(也是这本书的主题),那么后面也就自然而然了。
      
      我认为这本书写的最精彩的是第八章的“消遣”部分,这里有关于地球早先的5次生物灭绝的生动描述和论证。此章内容和BBC的《宇宙无限》中提及恐龙灭绝的观点类似,但无疑,书一般比视频更加出彩,而且这里讨论的最后还是回归到“能量法则”。
      
      说到翻译,因为有些内容实际上无需认真细读,所以我也不好评论,只能说翻译一般,但是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名字的翻译的别扭让人很恼火。比如第12章的“是否正常”部分中,把开尔文写成凯尔文,海森堡写成海森伯格,薛定谔竟然翻译成斯克罗丁格,狄拉克被翻译成迪拉克(凯迪拉克?),敬爱的尼尔斯·波尔被写成奈尔斯·鲍尔,德布罗意翻译成德布罗格利。这真是让人难受的事。。。这似乎不是个别现象,因为曾在某本科普书上看到把费米子-狄拉克统计和波色-爱因斯坦统计翻译弄得面目全非的。btw,第14章"历史游戏"中的海格尔,我猜应该是“海德格尔”吧。
      
      这本书的每章前都引用一些科学家或历史学家、作家的言论,这些言论蛮有趣,由此猜测作者应该是个在历史和人文方面功底比较深厚的、偏向于非线性物理的科学家。
      
      
      
  •     近幾年來台灣發生的天然災害,以颱風與地震的影響最為嚴重,颱風的路徑尚有可觀測預防的機制,但對地震的預測卻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許多人試圖找尋大地震的成因,認為大規模地震一定和小規模地震的成因不同,本書卻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對混沌現象有所認識的讀者該記得下述名詞:混沌、碎形、蝴蝶效應、複雜科學、小世界、六度分隔,以及與這些名詞時常相提並論的:氣象、海岸線、市場經濟、心跳規律……等等,但是在這些名詞與現象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共通性、有什麼數學與物理上的共通意義,與我們存在的世界產生關聯?
      
      半個世紀前,兩位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古騰堡與芮氏,在仔細閱讀過無數書籍和論文後,計算地震規模與發生頻率,得到一組令世人驚訝的數據,數據顯示,規模越大的地震發生次數越少,規模越小的地震發生次數越多,這其中的相對關係,竟是一組「冪次定律」:當地震釋放的能量倍增,地震發生的機率就變為四分之一。
      
      科學家用沙堆代替地震,將沙粒越堆越陡,最終會引發的崩落規模有大有小,絲毫無法預期,但是科學家發現:若牽動的沙粒數目增為兩倍,沙崩發生的頻率也會是原先的四分之一。這也就是說,在任何一種規模或尺度裡,只要超過一定的臨界狀態,就一定會發生劇烈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依著尺度而有大有小,但是各個尺度下的臨界狀態卻有著一定比例。
      
      為什麼在現代防制森林火災的辦法裡,包括定期引發中、小型規模的火災?因為森林中可燃的物質會越積越多,如果不加以清除,只會在未知時刻引發巨大的災害。這即是從長久經驗裡歸納出臨界點,而後用人為控制的方式將天然災變蓄積的能量砍在臨界點下,成功化解災害。
      
      小至沙粒的崩落,大到生物的滅絕,大自然總在細微處呈現出無比簡單卻牽聯廣遠的「普遍性法則」,了解「臨界狀態」與「臨界點」,把它運用在各個層面,我們看出去的世界,將展現巨大的改變!
  •   好神奇。。谢谢楼主的介绍。。
  •   呵呵,估计找个文科的来翻译的
  •   但是基本意思还是表达得颇为清楚
  •   既然这样,那我就一定不买了
  •   这套丛书的翻译质量都很差,但是选的书都是不错的
  •   2009-11-14 22:19:49 AJ  这套丛书的翻译质量都很差,但是选的书都是不错的
    是的,选材确实很好
  •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我们总有期待
  •   楼主很牛,也很细心,其实出版社应该找你来翻译的
  •   “正常分布”某姑且还能忍、看到“不规则数学的研究”那句某整个人都风中凌乱了……PS某认为翻译已经严重影响到阅读了、整句整句的读不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