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视野下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楚永生  页数:298  

内容概要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化经济形态”的国家,与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农村是广大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农村存在的严重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措施,如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投人大量的专项扶贫资金等,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末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中国政府的农村反贫困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书籍目录

摘要1.导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 概念界定1.3 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1.4 结构及可能创新2.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发展及述评2.1 贫困理论的思想渊源2.2 动态视角:贫困一般理论2.3 宏观视角:国家贫困理论2.4 微观视角:个体贫困理论2.5 国内学者关于贫困研究的进展3.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及其经验3.1 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3.2 农村扶贫开发的成效、经验及面临问题4.农村贫困的因素、机理及路径依赖4.1 农村贫困的因素4.2 农村贫困机理:分工交易视角4.3 农村贫困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5.农村公共投资、公共物品供给与贫困相关性分析5.1 公共投资和公共物品供给概述5.2 农村公共投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5.3 农村公共投资与公共物品供给相关性实证分析5.4 农村公共投资与农村贫困相关性模型6.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福利水平相关性分析6.1 农村公共物品的概述6.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6.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6.4 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民公共福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6.5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形成及缺陷7.公共物品视角: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7.1 农村公共教育的属性及功能7.2 人力资本理论及分析框架7.3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贫困7.4 微观视角:人力资本对贫困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7.5 宏观视角:人力资本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8.农村扶贫开发的政府责任与组织效率8.1 农村扶贫开发的政府责任8.2 政府组织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8.3 农村扶贫开发的博弈问题分析9.农村扶贫开发战略调整与制度创新9.1 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概述9.2 农村开发战略的形成及运行机制9.3 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绩效及效率损失9.4 农村扶贫开发战略调整与制度创新后记

章节摘录

  (3)贫困人口分布呈点、片、带共存态势,分散性特征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村贫困集中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经过努力农村贫困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从过去集中在国定贫困县向更低层次的村级社区集中;贫困村不仅广泛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东部粮食主产区也同样存在。目前,贫困人口主要表现为向村级集中,包括东部粮食主产区的贫困村庄,而且在空间上也从明显的集中区域分布向点(14.8 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区)、带(沿边境贫困带)共存态势演变。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只覆盖了贫困人口的620/0,全国44.7 010的扶贫重点村分散分布的非重点贫困县,农村分散性贫困日益严重,这无疑会加大扶贫开发的难度。  (4)脱贫难度增加,贫困刚性凸显。当前,我国农村脱贫难度增加的同时,返贫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而有的统计则认为中国目前返贫率为15%-20%,甚至达到20010-30%。例如,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1998-1999年的脱贫农户比重为8%,返贫农户却高达11.5010。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区甚至高达20%以上。脱贫返贫现象往往发生在自然灾害的年份,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返贫农民往往自身素质不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设施薄弱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整体规模上虽呈下降趋势,但减贫速度却明显放缓。按照官方统计数字,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50万人,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30万人。2000-2008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209万减少到4007万人,只减少了798万,平均每年减少约100万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共物品视野下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