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

出版时间:2002-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剑敏  页数:512  字数:3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讲史”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细说体”在普及历史的领域独树一帜,既有精彩生动的故事,又有精辟深刻的评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已出五种“细说“已受到读者欢迎,如今整套推出,估计影响会更大。

书籍目录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自序一  再现大一统二  隋文帝三  独孤皇后四  隋初功臣五   高颎六  韩擒虎、贺若弼七  李德林八  史万岁九  洗夫人十  大索貌阅、输籍法十一  杨素十二  嫡长制的变通十三  雄心大欲的隋炀帝十四  突厥问题十五  大运河十六  征高丽十七  隋末大起义十八  杨玄感事变十九  宇文化及二十  王世充……

章节摘录

  独孤氏,这个连名字都未留下的女人,却是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不仅因为她是隋文帝的正妻,关键在于她凭藉先前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后来国母的地位,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杨氏社稷的兴亡。  她的身世,在第一节中已有所介绍。若不是她及她的家庭,用婚姻为杨坚和北周皇帝之间架起政治桥梁,杨坚不可能成为北周的辅政大臣,更不可能皇袍加身。说得不客气点,杨氏的江山,一半得力于独孤氏。  《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引用的谱牒,称她是洛阳人,这种说法,很令人怀疑。她的父亲独孤信是鲜卑族,祖籍当是鲜卑的发祥地。鲜卑本是东胡族的一支,在秦汉之际,游牧于今内蒙古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一带。后因部落的兴衰多次发生迁移。到北魏初期,鲜卑有三十六部,独孤信的祖先伏留屯为其中一部的大人,祖父俟尼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去镇守武川(今属内蒙古)。故而《周书,独孤信传》称传主为云中人。以独孤氏为洛阳人的说法,究其实,是鲜卑族创立的北魏、北周定都于洛阳,从而鲜卑贵族以洛阳为籍贯。  许多历史学家在谈到北朝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时,常站在汉族的立场,大讲鲜卑的汉化。这是事实,然这是片面的事实,全面地看,不仅鲜卑在汉化,而且北方汉族也有鲜卑化的倾向。杨坚的父亲等一些汉族大官僚,被赐鲜卑之姓,取鲜卑之名,便是一个有力的实例。惟有两族的互相渗透,才能造成民族大融合,否则,很难长期共处一地。双方的融合点,不止在文化,且在习俗。  独孤氏与杨坚的婚姻,应视为汉化的鲜卑人与鲜卑化的汉人的结合。  出身鲜卑贵族的独孤氏,为何嫁给不是鲜卑族的杨坚,是善于识人的独孤信看中杨坚长有一副奇表贵相:龙颜,目光精射,身长腿短(和刘备相似,刘备身长腿短,方能“两手过膝”),断定他前途不可限量。独孤氏出嫁那年,仅十四岁,可她已相当懂事,柔顺恭孝,恪守妇道。夫妇俩在花烛下立了誓,他们的誓言不是海枯石烂心不变的俗套,而是他们的子女不能是其他女人所生。言外之意,是杨坚不能娶妾纳小。  在婚后的岁月中,独孤氏被人最看好的一点是,尽管出身大贵族,姐姐为皇后,女儿为皇后,但无一丝骄横的气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不但是贤妇,且是哲妇,有过人的见识,在杨坚被推为辅弼大臣后,她仔细分析了丈夫的处境与政治形势,派人传话给丈夫说:“大势已趋,骑虎难下,当自勉!”自勉,就是要丈夫不顾后瞻前,向更高的政治目标努力。杨坚得了妻子的鼓励与支持,更坚定了信心。  杨坚成了皇帝,夫贵妻荣,独孤氏当了皇后。  地位遽变,然独孤氏的秉性未变。她贤德依日,只是从家庭扩大到国家。突厥与隋朝互市,有明珠一箱,索价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上奏独孤皇后,请她购下。可她的回答是:“这不是我所需要的东西。当今边境屡屡告急,将士疲劳不堪,不若用八百万分赏有功者。”她父母早亡,见了公卿大臣的父母,常常给予礼问。她对公主们说:“周家公主,多无妇德,失礼于公婆,间离夫家骨肉之情。这些不顺的事情,你们当引以为戒。”她的表兄弟大都督崔长仁犯法当诛,隋文帝看在她的份上,准备赦免。她反对说:“国家之事,岂可顾私情!”每遇司法部门处置囚犯,她都流涕呜咽,以示怜悯。  独孤皇后的德,与隋文帝的德相得益彰,在男女两界树立了典范。  与她的德未变一样,她关心政治的爱好也一如既往。她令宦官打听隋文帝的举动,若获悉朝政有得失,便及时匡谏,从而纠正了隋文帝不少的过失。她明说不可开妇人与政的先例,实  际上却一直注视着朝政。为表示她也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每次隋文帝上朝,都同辇伴去,到殿门方止;待隋文帝退朝,又前往相接,一同返宫。他们夫妇间的话题,主要是朝政,彼此谈得很是投机,常所见略同。  独孤皇后的政治操作,深深地影响了隋文帝,影响了朝政的走向,影响了高级官员的人选。鉴于她和隋文帝有着不相上下的政治影响力,宫中把她和隋文帝并称为“二圣”。人们常以为“二圣”只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称,殊不知,这是独孤皇后开的头。  与独孤皇后对人谦和相映成趣的,是她对隋文帝在女人问题上的专横。  酷吏在“二十五史”中多有专传,被录下姓名的酷吏有着相当的数量。自秦汉到明清,酷吏各有各的酷法,然最闻名的,莫过于唐朝的来俊臣与周兴。  来俊臣,出生于一个赌徒之家,因受家庭的影响,打小就染得一身坏习气。长大后,更是为人残忍,常做害人之事。又不务正业,从小偷小摸,发展成了一个盗窃犯。事发后,被关进了和州(今安徽和县)大牢,等着被判刑。  时正值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风,且告密不论事实,不论身份,告得好,便可升官发财。机灵的来俊臣从狱中得到消息,立即向地方政府申报,冀此摆脱牢狱之灾。然刺史是唐宗室东平王李续,本来就以告密风充满反感,再核实来俊臣所告的密,全是无中生有,将他杖了一百下,仍关进了大牢。  就在来俊臣在小小养伤之际,李续因宗室的缘故,被罗织了罪名而予以处决。他得知后,直接向武则天投了诉状,说他前时曾告过密,内容是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父子分别起兵于博州、豫州之事,结果竟遭到了杖责,却又无处申冤。  武则天亲自阅览了诉状,认定来俊臣是被冤关冤杖的忠臣,特地下令将他赦出牢来,破格升迁为侍御史,掌理刑狱。得了这个差使,来俊臣成了武则天手下最得力的酷吏,渐成酷吏之首。  他上任伊始,首先伙同周兴、索元礼、万国俊、侯思止、王弘义、郭霸、李仁敬等酷吏,各自养了数百名无赖,专门告密,从而形成一支庞大且破坏力极大的告密队伍。  为了使告密成为一门学问,来俊臣和他的党羽朱南山等人编撰了《告密罗织经》,详细教授怎样网罗无辜,怎样编制反状,怎样告密,怎样拘捕。其内容翔实,多有历史案例的引证,并有一套能够实际操作的具体办法。  为了有效地对付人狱的被告,撬开他们的嘴巴,来俊臣等酷吏极尽他们的聪明智慧,推陈出新,弄出了名目繁多、令人发指的刑具大系列。如将犯人的手脚撑开,绑在木架上不停地旋转,叫做“凤凰晒翅”;将犯队用绳子捆住腰,然后将手上的枷锁向前牵引,叫做“驴驹拔橛”;让犯人跪在地上,再于枷锁上置一大瓮,叫做“仙人献果”;令犯人立在高木上,将枷锁往后引,叫做“玉女登梯”。此外,或将犯人倒悬梁上,在脖颈上吊以大石;或用醋灌鼻,使犯人呛出血来;或用铁圈箍在犯人头上,在其中打进木榫,致使脑浆进出。他对枷锁的使用别具匠心,令索元礼等人制作了大枷锁,分为十种花样:一是定百脉,二是喘不得,三是突地吼,四是著即承,五是失魂胆,六是实同反,七是反是实,八是死猪愁,九是求即死,十是求破家。  来俊臣在审讯犯人前,不管罪名轻重,一律先杀其气,或以醋灌鼻,或囚在地牢,或装入火瓮,或关进粪秽遍地的牢房,并断供食物,致使有些犯人撕抽衣絮充饥。不招认,至死不得出。他还领着犯人参观刑具,并详细介绍其功能。犯人见了,大多魂飞魄散,不打自招,从而审理了一件件“谋反案”,将武则天所痛恨的唐宗室成员、唐臣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一千多家在他的手中家毁人亡。  在武则天眼中,没有来俊臣破不了的案,他成了破案奇才,于是不断地重赏,不断地加官,想方设法刺激他的积极性。来俊臣变成了朝廷中的猫,所有的朝臣变成了鼠,鼠见了猫,只有怕的份,只有躲的份,只有被玩弄的份。  来俊臣是告密成功的样板,是酷吏中的楷模。在这样板和楷模的影响下,几乎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想做官得先告密,要想做红人得先进入酷吏行列。于是,告密风愈演愈烈,酷吏队伍越来越庞大。  来俊臣审案,绝对不许对方辩解。为彻底阻绝犯人辩解,他在审理大将军张虔勖、大将军内侍范云仙时,做了两个杀鸡儆猴的实验。张虔勖咬定自己是无辜的,不服强加给他的罪名,被大刑伺候了一场,然他还是不服,向司刑丞徐有功申诉,言辞极为激烈,来俊臣命卫士将他用乱刀砍死。范云仙同样不服,向有关方面申诉自己的冤情,来俊臣命卫士当场割去他的舌头。此二事传了出去,从此无论贵贱,一成为被告,都吓破了胆,再无人敢辩解、敢申诉。  唐僖宗李儇,为唐懿宗第五子。  他排行第五,按照顺序本无资格继承皇位,然控制政局的宦官神策左、右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考虑立长君不利于他们专权,遂杀了他的几个兄长,立当时仅十二岁的他为帝。  到唐僖宗登位,大唐帝国的景状已是日薄西山。整个国家充满了矛盾,无法缓解的矛盾,无法消除的矛盾。君主与朝臣,宦官司与朝臣,中央与藩镇,内地与边境,汉族与其他族,官僚与民众,富豪与贫民,所有的矛盾向着极端在发展。帝国成了蠹空的大厦,纸糊的巨人。  就在唐僖宗走上皇位的当年,也即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西南已成大气候的南诏,以云南为根据地,派出大军进攻巴蜀、黔南。由于当地守军的无能,南诏军长驱直人,威逼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成都,将城外抢掠焚毁一空。唐廷连易数将,未能阻挡南诏军的势头,直到起用有平定交趾之功的高骈,才反败为胜,将南诏军打回了云南。  在击退南诏的翌年,也即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廷尚未喘过气来,又爆发了黄巢大起义。黄巢军经多年转战,终于攻克洛阳、长安。唐僖宗逃亡于成都,在黄巢兵败之后,才于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返回长安。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序  细说历史,是黎东方先生别开一门的历史叙述法。  细说历史,是有别于通史、断代史那种举其大略的历史叙述法。  细说历史,不是戏说历史(在语音上,“细说”和“戏说”是难分彼此的,常需要费些口舌解释)。细说历史,和所有史学意义上的叙述一样,有着确凿的史料作依据,并无随心所欲的臆造处。  细说历史,不是琐碎的唠叨,不是罗列青菜豆腐流水账,不是事无巨细地笼统拿来,而是在筋骨过多的枯燥的历史文本之外,还以已风干的历史人物的血肉,还以已湮灭的历史事件的灵动,还以已枯竭的历史长河的激浪,还以已黯淡的历史天空的明月。  本来,黎东方先生欲用“细说”这体裁,来勾画纵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然遗憾得很,他在开创了这个体裁,并完成了五部著作后,以九十高龄在大洋彼岸赍志以没。这个遗憾,不仅仅是黎东方先生个人的遗憾,而是整个史学界的遗憾。为弥补这个遗憾,负责“细说”大陆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崔美明女士,不辞辛劳地到处物色人选,以完成黎东方先生的未竟之志。  笔者不才,承崔美明女士垂青,嘱撰“细说隋唐五代”一段。  若以统一、分裂、兴盛、衰亡为周期,以此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其中有两个周期最引人注目。一个是“秦汉三国”,一个是 “隋唐五代”。这两个周期,在历史状态的起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秦、隋各自结束了它们前面的分裂时代,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这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它们的末期,都以苛政严刑、草菅人命,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起义,从而导致了王朝的崩溃,且都是二世而亡。  通过起义,通过击败各个对手,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在秦、隋之后得到了确立。这两个第二代的大一统王朝,汲取了殷鉴的教训,借助大乱之后人心思治的有利条件,各自促成了大治局面的形成,并形成了盛世。然而,泰极否来,汉的王莽之乱,唐的安史之乱,皆腰斩了盛世,使帝国走了下坡路。尽管有光武帝、唐宪宗的中兴,可帝国的积弊越演越烈,终于彻底覆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群雄逐鹿的结果,是产生了三国;唐末板荡纷争的结果,是产生了五代十国。天下共主消失了,大一统消失了,历史再度进入了分裂时期。然这两个时期的分裂是短促的,仅仅数十年而已。在这数十年间,又长足地酝酿了统一的因素。  然而,尽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隋唐五代毕竟不同于秦汉三国,其自有其自己的历史特征以及表现状态。  当时代进入隋唐后,一种成熟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之上。这是种大成熟,一种万千气象的大成熟,其犹如日中天,犹如人之壮年,犹如秋季的稻田,充满了魅力,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丰收的景象。  内政是成熟的,德、刑的调的,踏上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交是成熟的,文、武的张弛,进入了得心应手的阶段;制度是成熟的,三省六部、科举考试的推出,奠定了政治的基业;文化是成熟的,诗赋、艺术的创造,涌现了一批出神入化的人物;经济是成熟的均田、租庸的匹配,成就了殷实的社会……  ……

编辑推荐

  作者对“细说体”钻研亦深,观其《自序》即可概见。  当时代进入隋唐后,一种成熟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之上。这是种大成熟,一种万千气象的大成熟,其犹如日中天,犹如人之壮年,犹如秋季的稻田,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丰收的景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细说隋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便于了解历史知识,简单明了。
  •   值得看,写得很好,我觉得比黎先生写得还要具体,黎先生的一些段落总感觉虎头蛇尾。
  •   细说体这一套书,其实后人续写的,都比黎先生自己写的要好。个人感受。
  •   内容较全面,就是写得太简单了作为普及读物已经很不错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