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上下)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页数:932  字数:101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曾获中国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的《中华文化》的最新修订。由文化史名家冯天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文化史新锐合力,以宏大的构思、颖的理论、丰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本书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本书曾获荣誉: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第一届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4年),第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

作者简介

冯天瑜,湖北红安人,1942年出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题记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和深刻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学中地位确立和发展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与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不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近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极端之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 展的中介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    第三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础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圈的周边环境      一、东亚陆海关系      二、东方海洋现比较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独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      三、中国人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余论下编 中化文化历程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结语

章节摘录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等等中介,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人类  历史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时,就有必要从文化赖  以发生发展的地理背景的剖析入手,并进而探讨中华地理背景的诸特征与中  华文化诸特征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因此,以下我们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具体  分析,都不是从纯地理学眼光出发,而是从地理学与文化学相交融的视角生  发开去,我们姑且将其称之“文化地理学角度”。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中华民族栖息生养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创造出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剧。  当我们把中华民族数千年间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文化于斯的这片空间  置于世界地理的总背景上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特征——它的领域广  大,腹里纵深,回旋天地开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形成一种  恢弘的地理环境,这是其他多数古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  埃及文明滋生于尼罗河第一瀑布(今阿斯旺附近)下游。其中被称作“下  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面积约有二万四千平方公里,加上被称作“上埃  及”的一千多公里长的狭窄河谷平原,宜于发展农业的地域共计不超过四万  平方公里。在这片因尼罗河泛滥而凝集的沃土以东,是地势高峻起伏的东部  沙漠,以西是浩瀚无际的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埃及人创造辉  煌的古代文化,主要依托于那片被大海和沙漠围护着,由尼罗河所滋润的三  四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正是在  这一意义上,称埃及为“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乃是尼罗河的恩赐,埃及  是尼罗河的女儿”。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发轫于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今土耳其东南  部与伊拉克交界处),以后,受到干旱威胁的人们为寻求饮水和灌溉之便,  进入底格里斯一幼发拉底河河谷,开垦两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在两河流域以  东,是险峻的扎格罗斯山脉和干燥的伊朗高原,以西是叙利亚沙漠。美索不  达米亚文化得以繁衍的区域,大体限于两河流域适宜农耕的几万平方公里,  加上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滨海地区,组成所谓的“肥沃新  月带”,比埃及文化依托的尼罗河河谷及三角洲面积较为阔大,但格局终究  有限。  希腊文化起源于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滨海小平原。在这些被崇  山峻岭所包围的面对海洋的土壤贫瘠的小平原上,形成若干个面积数百至数  干平方公里,人口几千到几万的城邦,其中的泱泱大国如雅典,极盛期的人  口也不过二十五万。由于负山面海,腹地狭窄,向海外展拓成为希腊诸城邦  的出路。  P28-29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文化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中华文化史,收到后很好!!!
  •   研究中国文化者一定要读!!
  •   旁征博引,觉得阅读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   这本书内容很值得阅读
  •   引经据典,读来如和大师对话,值得一品,即使你是工科人员,看看也是受益匪浅。
  •   书不错,说得有点冗长,嫌太麻烦的话,可以看冯天喻的《中国文化史纲》也可以,比较精炼些。


    但是此书邮缺页情况,差10页。
  •   刚受到书,翻了一遍,很庆幸自己买的是本专业的好书。因为,书中有不少地方使用的是文言文,还有一些史学上的观点,如果不是本专业的,或者内有功底的,相信全部看懂有些难度。
  •   书是好书,但印刷装订质量低劣,书背和纸张之间的胶已经脱开了
  •   编写体例新颖,内容翔实而且易懂
  •   专家的专著,严肃、认真。
  •   你好啊,我的书有缺页啊,怎么换货啊?
  •   这部书籍搞了一个创新,把注释当成“编码”,排印在正文的边上(左右的空白处),可能是想让读者顺便看到注释的内容,但是,传统上比较好的注释是脚注,自己不习惯这种格式,没有看几页,就感到头晕眼花。可惜啊!不知道别的读者是否适应这种排版格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