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下回分解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继合  页数:237  字数:18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单田芳先生亲自授权撰写。单田芳表示,希望这本新书能够成为听众、观众以及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一个最权威、最完美的版本。    全书共计15万字、照片50多幅。以单田芳的70年人生为蓝本,用“章回体”的形式,着力突出解放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兴衰内幕、单田芳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被迫从艺一炮走红的趣闻、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的苦难、为谋生路“戴罪潜逃”的迷惘、东山再起世态炎凉的遭遇、六十下海升沉不定的“北漂”生涯……本书语言生动、史料翔实、细节丰富,再现了一位评书艺术大师干干净净做人、不屈不挠做事、海纳百川做艺的人生态度,不仅有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催人泪下的历史细节,还使读者从成功人士的曲折经历中,获取开拓新生活的种种启示和教益。

作者简介

张继合,1970年4月生,河北深州人。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河北日报》文艺副刊部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访谈录《滋味:与50位文化名人聊天》、随笔《纸糊的典故》、《粉默语录》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回  倒插门家道中落  赶场子雪夜降生第二回  两枝梅怒告黑状  张大爷惊获奇才第三回  被奴没刀下图存  遭战乱绝地逢生第四回  受株连父母被捕  留遗恨小妹夭亡第五回  别校园无奈下海  拜名师慨然登台第六回  一部书江遍鞍山  两夫妇远走边城第七回  迁居被围难避祸  束手就擒可蒙荫第八回  高墙戴罪炼生死  炮师喋血泣鬼神第九回  人前频遭青白眼  心下尽展黑红伤第十回  荒野醉揾离人泪  深骨肉芒鞋如飞第十一回  踏归程青衣带雨  探骨肉芒鞋如飞第十二回  遇车祸有惊无险  遭流放逆雪迎风第十三回  茅檐三重求残喘  蓬荜一家讨余生第十四回  生离别老父饮恨  死相争幼子含悲第十五回  除雪连累小儿子  逃命顾念老夫妻第十六回  凯觎小手艺糊口  偷卖水泡花痛心第十七回  火搜捕侥幸漏网  小买卖勉强容身第十八回  热脸面求人助我  冷板凳管你是谁第十九回  重出江湖宝刀在  又回故地热泪多第二十回  看潮流谋求发展  找借口提前退休第二十一回  京城不经意下海  公司难出头赔线第二十二回  走市场两下探路  突患病一场虚惊第二十三回  逾古稀宝刀不老  驻京华四海扬名附录一  单田芳生平大事纪附录二  单田芳经典语录附录三  单田芳评书作品名录作者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当晚,小院儿里就有了新话题,张大爷劈头便喊单田芳的小名儿:“大全子,今天,听的什么书啊?”    小孩儿不假思索,答道:“听的是,小黑儿找老黑,老黑救小黑儿……”    老头儿眉头一皱,说:“什么乱七八糟的,我怎么听不明白?大爷问问,书里的内容,你都记住了吗?”    小孩儿认真地点点头。    老头儿不相信,他拽起屁股下面的小板凳凑到孩子跟前,说:“真的,都记住了?那就原原本本地给大爷再讲一遍。”    单田芳爽快地答应一声,清了清嗓子,便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母亲,兜售起了从书场里趸来的《呼延庆上坟》。小孩儿讲起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从头至尾居然一个“扣子”也不丢,一个表情也不少,小嘴儿连珠炮儿似的,“吧儿,吧儿”地串到了最后。    刚刚五岁的毛孩子呀!就凭一对耳朵、两只眼睛,自己揣摩,即兴发挥,怎么就讲得这么流畅,这么自如呢!张大爷一下子抱起单田芳,连连称赞道:“奇才啊,奇才!总有一天,他会像母亲一样,称雄书坛!”    久经沙场的母亲也惊呆了,真是没想到,这个淘气包居然有这样出色的记性和悟性。母亲第一次用惊喜、陌生的目光审视着她的“大全子”。父亲也情不自禁地笑了,那昙花一现的笑容是雨雪初霁的阳光,单薄而明媚,但还是给敏感的孩子迅速捕捉到眼底。    P10-11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生之中,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单田芳。我很想跟他合作,他说书,我来演。                                ——赵丽蓉(已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单老堪称“集大成”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他作艺有天份,说书靠勤奋,即使年届古稀,仍旧宝刀不老、与时俱进。                                ——姜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单田芳是当代书坛的优秀代表。他套路宽,极善刻画人物,无需任何专业技巧就能获胜。他真正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有独到的创造。这样的艺术家实在是太精妙、太绝了。                                ——汪景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单田芳先生是当今曲艺界的大腕,但很少有人了解他的苦难人生与传奇经历。                                ——邓友梅(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单田芳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是听着他的评书长大的。                                ——孙悦(著名歌星)    单田芳的评书不但吸引普通人,还能控制潜在的罪犯。只要是他的评书时间,想干坏事儿都来不及——了不起吧?一位评书大师还带降低社会犯罪率的。                                ——一位出租车司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且听下回分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这本书,感觉装订有点问题,收到书的时候我没在家,所以就过去了,凑合吧。喜欢单老才买书的
  •   图书不是很新,书面上有污渍。希望提高监管!
  •   如果你喜欢单老师的作品 希望更进一步了解单老师那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   书的内容是单老先生的“传奇传记”,印刷的质量没得挑,各位尽管放心。我家和单老的缘分 初识单老,是在一个又一个冬天的早晨。 我是1978年出生的吉林人,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懒得起床,特别是冬天,在我记忆里,每天早上都是收音机里的单老,用沙哑的嗓音讲述着故事把我叫醒。在吉林市,那几年都是每天早上5点40就开始播单老的评书,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白眉大侠前部和乱世枭雄前部。白眉只讲到了徐良斗飞云道长郭长达就结束了,呵呵这是外话。多年后看到有次电视专访单老时,有个外地赶来的听众罗列了一排收音机,据说都是听单老师评书挺坏的。我父亲大发感慨,说要是他也在节目现场可不会把收音机拿出来,他要当场埋怨单老,高呼“单田芳,你可把我坑苦了,大冬天的,天还没亮我们家就得爬起来,就为了听你评书,少睡半个多小时的觉”。 想到这些,总是忍俊不禁。有媒体说田连元老师是评书表演艺术家,而对单老很少做头衔的评价,对此我很替单老鸣不平,直到有次听长春的一个电台说他是评书大师才罢休。 我倒觉得单老不是大师,也不是艺术家,这两个头衔近两年已经被很多无耻的人糟践了。单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长辈,甚至于在潜意识里成了会讲故事的老爷爷。我爱人怀孕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音乐胎教,我常常换了单老的评书听,弄得小孩子现在一听电脑里单田芳的故事时,就非常认真的倾听。呵呵,我儿子今天是四个月零一周。越说话题越远,我想说的是,单老,平民的故事大王!
  •   书送过来的时候是软包装,还比较整洁。但是打开之后,发现书的表面稍微有些磨过的污迹,显得不是完全的新,但是也还好啦。关于内容,我想不会让喜欢单老的书迷失望。
  •   四库长存封建史,千秋当谢说书人.大师总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不会因为他的外貌让人激动,让人震动的是厚重,是磨难,是朴实无华的娓娓道来.这是一本可以看得很快且耐人回味的传记.
  •     这个“人生如书”是套“人生如戏”来的。我相信说起隋唐里穷途末路的秦琼时,单先生跟投入真实的感情。不是感同身受,根本就是亲身经受。把年轻时和“新时期”之后的风光掐掉,单田芳的生命史能当成中国近现代史的活表本来看。
      
      把书过了一遍,单田芳遭过的难包括:家庭变故、大学退学、夫妻关系、政治运动、“投降”(1968年4月13日午夜,投降给占领大楼的造反派)、改造、“现行反革命”、车祸、下乡、肉体和精神折磨、试图自杀、疾病、逃亡(1974年4月25日)。最后,直到1978年11月16日落实政策,才算正式“平反”。
      
      比起九九八十一难可能数量上不够多,比起被人觊觎要吃肉,花样更繁多。这段的苦难,额外的收入是见识到了人性的凛冽。所有那些屋大维时代或者毛时代的告密、翻脸不认人之类的杂碎,都被他见识了。所以,说起翻脸不认人的阴毛家胤禛来,恐怕也是得心应手、绘声绘色吧。很早听的《童林传》,就记得那段很悲哀。
      
      另一个是艺人的收入,真是不得了。1950年代,他就买得起劳力士、欧米茄之类的名表了,那会儿可是三四百一块儿。他说第一部书是《大明英烈》,在1956年正月初三,鞍山市的茶社,挣了四块两毛钱。第三天,他用两小时挣到了八块多钱。第二部书就是《童林传》,在“全市最著名的‘宜昌茶社’”,“每天都不下十块钱”。说起挣钱多来,常香玉老太太一九五一年捐了一架飞机,据说180场义演募集了旧币十五亿,按货币改革以后的十五万算,一场要八百多块。对比起当时的物价水平可真不得了。不过戏也好书也好,是真正下了功夫,大家又当真喜闻乐见,配得上这“现象级”的物质奖励。
      
      估计他的好生活,也是日后被小辈们迫害的原因。这个“迫害”,不是平常报简历时的含糊其辞,而是货真价实的打、踢,人格羞辱。书里写的都明白。
      
      聪明的剧务学他的嗓音,琢磨琢磨其实不怎么像,跟那个汪洋学马三立老先生差不多。单田芳那“倒仓”的嗓音,实在没法学,先连抽三天三夜劣质香烟可能有戏。爱评书,也爱名表,爱享受,也爱艺术。就这本书和其他访谈看,单先生的人跟书一样,没什么架子。他的武侠不像金庸老师的小说一样睥睨庙堂,直接下里巴人。
  •      评书是一种隽永、浓郁的精神涵养,用这种特殊补品一勺一勺喂大的人,多半可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智慧的三昧。常言说:“读书明理”,而其实,听书也是教人向善、通达是非的。如果说白纸黑字记录的是庙堂、书斋里的人生大典,那么各种曲艺口传心授的则是流布坊间、通俗版的生存智慧。这种口语体的智慧能浸润到中国人的骨髓深处。出版单田芳这样一位当代评书艺术大师的传记,对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当今中国的曲艺界,单田芳是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是民间艺术血脉的“集大成者”。上世纪末,单田芳“复出江湖”,“云遮月”式的嗓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号称“永不消逝的电波”。“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当时单田芳评书已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符号。已故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生前一度深居简出,单田芳的评书作品却令他称道不已,便通过学生,希望邀请单田芳“舍下一叙”。1993年,著名演员王刚出访美国,竟然在华盛顿的一家商店里,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歌星孙悦说:“单田芳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是听着他的评书长大的。” 已故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生前曾说:“一生之中,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单田芳。我很想跟他合作,他说书,我来演。”一位出租车司机则这样评说:“单田芳的评书不但吸引普通人,还能控制潜在的罪犯。只要是他的评书时间,想干坏事儿都来不及——了不起吧?一位评书大师还带降低社会犯罪率的。”目前,单田芳的评书节目覆盖全国400多家电台、电视台,直接听众达3亿多人。他所录制的评书作品约计109部,如果每天播一讲,可以连续播放30年。
       《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经单田芳先生亲自授权,由青年作家、《河北日报》资深编辑张继合倾心打造。全书用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鲜为人知的素材,以章回体的评书体例,演绎了评书大师五十载艺术人生、七十年人生智慧,使数以亿万计的“评书迷”和“单田芳迷”得以翔实、生动地解读当代“评书大王”的传奇人生,包括解放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兴衰内幕、单田芳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被迫从艺一炮走红的趣闻、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的苦难、为谋生路“戴罪潜逃”的迷惘、东山再起世态炎凉的遭遇、六十下海升沉不定的“北漂”生涯等。单田芳先生表示,希望这本新书能够成为听众、观众以及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一个最权威、最完美的版本。
       本书由邓友梅、汪景寿、姜昆、赵丽蓉(已故)、孙悦等多位文化、文艺界名人鼎力推荐。相声名家姜昆为本书作序称:“张继合先生新著的这本传记作品――《且听下回分解》,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再现了单田芳先生七十年的艺术人生。这是一座相当宝贵的‘精神富矿’,亿万‘单迷’可以穿透七十年不散的风云,重新审视大幕后面那本色的单田芳。”
       老酒沉香, “评书迷”、“单田芳迷”们可以一饱眼福了。
  •     这是又一部评书,但醒木一拍,开讲者却不是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熟悉嗓音,故事的主角也不是绿林好汉、古今英雄。而今天得享盛宴的更不是你我的耳朵,今天我们要换用眼睛,透过文字和图片,去看一部用生命和评书演绎的人生传奇。这部新书的主人公就是那说书人他自己——穿越七十年历史风云的“评书大王”单田芳。
      回想当年,一家人每到固定时间围拥在收音机前的情景,被广播喇叭里那沙沙哑哑、抑扬顿挫的声音吸引,三三两两端着饭碗在院中忘记吃饭的场面,甚至为听《白眉大侠》宁可逃学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那份举国的痴迷和狂热,或许是几代人挥之难去的记忆。今天,当我一气捧读完这本即将发行的传记后,才知这不过是单田芳劫后余生,重出江湖的坎坷人生的一个回目,也更明白了为何听单田芳的评书,总感觉像听一位老人对你诉说他曾经亲身经历的时世变迁一般,那样真切。原来在他讲述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中,饱含了他历经太多人生大喜大悲后的深刻感悟。因为他七十年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不用加工的传奇。
      这本传记颇得单田芳评书的神韵,作者张继合似与单老先生灵犀相通,他选用了单先生一生视为“大如天”的章回体评书形式,使用“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解放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兴衰内幕讲起、凸显了单田芳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被迫从艺一炮走红的趣闻、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的苦难、为谋生路“戴罪潜逃”的迷惘、东山再起世态炎凉的遭遇、六十下海升沉不定的“北漂”生涯……夹叙夹评的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众多“评书迷”和“单迷”们可以开卷而解存于心中多年的“不解之谜”。特别是看单田芳的传奇人生就像听单田芳的评书一样,总是一波三折、险象环生,又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峰回路转、化险为夷,在书页的掀动间不觉又一次体味到评书纯厚的魅力,并再一次为单先生笑谈苦难的乐观深深折服。但不要以为这是作者为吸引读者而猎奇捏造、笔走偏锋的结果,本书作者死死地把守“作传,求真”的写作底线,单老审读全书之后,慷慨地给了一个“好”字就是最好的证明。的确,单田芳因命运的手掌翻云覆雨、遍尝苦辣辛酸而愈显丰满的人生,如一座精神的富矿,蕴涵丰富人生哲理,那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说书的“艺术大师”的鲜活形象,会让浮燥而气盛的年轻后生们,合上书后细细品味“人生在世天天天”的滋味,体会“百事两行,皆通一理,干什么事都得有韧劲,都得往里钻,久练才能久熟”的成功的内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评书是单田芳的生命。在曲艺并不景气的今天,他创造了不少奇迹:他的作品每天在四百多家电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他的声音,被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他的忠实听众过亿,至今已录制了近百套评书,如果把他讲过的所有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出,可以整整播30年。他以五十年不变的“九牛拽不回”的干劲儿和闯劲儿,继承和发展着传统评书文化,实践着续接我们民族文化的心愿。本书的出版正是对他执着耕耘的最好敬礼。
      仍然清晰地记得,在跨越了十年浩劫后,评书如荒芜的文化沙漠里吹来的一股春风,当历史第一次形神兼备地呈现在像我一般大小的孩子面前时,心中存留的那份长久的惊喜,至今难忘。正是有了评书,被无情割裂的传统文化被部分地悄悄连上了经络。历经时间考验,单田芳的评书仍然在以武侠故事、历史公案和人物传奇为载体,广泛传播民间智慧与传统文化:除暴安良、肝胆相照是侠义精神,同生共死、无私无畏是忠义精神,布衣菜根、耕读传家是俚俗涵养,尊师重道、潜心向善是集体信仰……评书,以口语体的智慧源源不断输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也许就是单田芳评书历久弥新的魔力所在。虽然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沉湎在花样翻新的外来时尚中,但有单田芳缔造的这个悬挂着娱乐招牌的“供血站”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心中播种希望呢?
      所有想要了解单田芳的朋友,所有喜爱评书的书迷,所有祝福我们传统文化的人们,让我们共同打开这本“好似一台大戏”的特殊评书,在心中轻合折扇,学一个单先生的招牌式微笑,也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
      
  •     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没有人一辈子都走背字的,也没有人总遇见好事。好像股票,有起有落。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种:有人锦上添花,有人落井下石,还有人雪中送炭。这三种人最遭人记恨的莫过于落井下石的人了。难怪啊,“既然已经从村长变成三胖子了,就别在给当头一棒子了。”可是往往有些人就喜欢作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如果让我在这三种人中选一种,我愿意作那个雪中送炭的人。我这个人不能锦上添花,也不会落井下石,也只能作第三种了。
      在没有遇到磨难的时候,你永远都不知道在你落难的时候,你周围的朋友会变成这三种人中的那部分。你最要好的朋友对你落井下石,请不要感到吃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交朋友是一辈子的事啊。如果可以自己来选择,我希望在年轻的时候经历那些磨难和痛苦,以获得患难之交。这样,在百炼成钢之后结出硕果。
      
      文革时期,人性中的"恶“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产生了很多人间悲剧。人”善”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体现。
  •     说起单老,那绝对是我童年以至于到现在一直的偶像级人物。上小学懂点事的时候就开始听书,没记错的话,听的第一部单老的书是《童林传》。那时候交通台每天上午8点半开书,因为还要上课,根本没时间听。可不像现在,课想不去就不去,去了也可以不听,看杂志,听音乐干什么都行。怎么办呢,就让我老妈每天给我录书,要是她上班,就让她到单位给我录,我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听。有时候听一遍还不过瘾,要反复听好几遍。记得童林传有一回讲童林败中取胜战胜泥小鬼陆横,张芳用麦门弩射伤赵明真。那一回翻来覆去至少听了4遍才做罢,10多年了,至今回味无穷。
        
        回到这本书上,两百多页的书,居然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据说早先曾经出版过一本单老的传记,那本书是根据他的口述录音整理出来的。而这本书又是在那本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所以整部书骨子里就是部评书,一旦读起来,便再也不忍罢手。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单老一生坎坷,虽说因为是当红艺人收入不菲,但基本上该受的罪也都受过来了,什么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打为现行反革命,游街,批斗,下放劳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净倒霉了”。这些就不表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是单田芳?全中国这么多人,职业的,业余的说书的也有很多,农闲的时候,估计不少人都能在小院里讲上一段吧。要说这么大的群众基础,为什么只有单田芳最红,为什么单老之后几乎再也没有人了说书了?
        
        不可免俗,单田芳先生是个天才,他出生于曲艺世家。五岁的时候,因为调皮没发管教,他母亲只好将他带到茶社里听她和父亲说书,没想到,只听了一遍,单田芳就将母亲的书连带表情身段都学下来了。但天才不是单田芳先生的全部,仍然不能免俗,他异常的勤奋,勤奋到一天除了睡觉,不是在听书,就是在琢磨书,要不就是在去听书的路上。以至于在他下放劳动期间,闲暇时仍在背书。如今,年过七旬的单老仍在会在凌晨起来录书,背书,创作新书。
        
        上面这两条似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但是,对于一个评书演员来说,单老的传奇经历也为他的评书增添了不少色彩。前面提到,单老曾经有过非常凄惨的时候,于是,在他的书中,我们听到了秦琼卖马,听到了童林雪夜遇高人,听到了薛刚狼狈逃出长安城。在十年浩劫中,单老有亲眼目睹了多少人面兽心,多少世态炎凉,因此我们我们无数次在他的书中听到他中肯的评论:“在你风光的时候,不少人和你勾肩搭背,甜哥哥蜜姐姐。真正当你落难的时候,马上就和你翻脸,甚至倒打一耙。”在他的书中每每讲道这样的白眼狼的时候,每个听书者都会跟着他咬牙切齿。而那些勤奋刻苦的人物,比如徐良,岳庭,圣英,最终都成为一代剑侠,这些人不都是单田芳自己的写照么?“做文做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单田芳一生的坎坷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鲜活的艺术形象。而如今,我们能听到的说书的人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不少人感叹评书界后继无人。实际上并不是大家不喜欢评书了,而是现代人根本没经历过那种生活,没有生活,光照猫画虎怎么能说好书?又怎么能吸引观众呢?就好像你让一个独生子女听刘宝瑞的化蜡扦,让一个没住过胡同的人听高英培的钓鱼,或许他会发笑,但决不会从心里感到可乐而绕梁三日。听者如是,说者更亦然。因此,单老先生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马三爷说到了90多岁,单老还年轻哪,但愿还能听几十年单老的书。我都将是单老的铁杆听众。
      
  •     大量篇幅集中单田芳的经历和磨难上,对评书本身说的很少。怎么架梁结扣,怎么将旧书翻新,艺人传记该有这些,却都没说,看了失望。写连阔如的《醒木惊天连阔如》也有同样的问题,倒是连阔如自己写的《江湖丛谈》说的详细,行内行外到底不一样。
      
      
  •   我听的第一部好像也是童林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