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韩素音  页数:418  字数:324000  译者:孟军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部动人的作品。它的作者韩素音是一位中国女性,出生在北京(另有资料说她出生于河南信阳。——译者注),在中国的大学接受了教育,后赴欧洲游学两年。1938年。她偕丈夫回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两人住在内地。这时期,她与一位美国女传教士合作,写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说《目的地重庆》。此书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自由中国的现实、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西部古老的封建省份的生活。在此书的最后一章,富有远见的韩素音预料到了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将要开战。  抗战末期,命运又把她带回英国。内战在中国轰轰烈烈爆发,她丈夫命丧疆场。此后,韩素音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伦敦大学医学专业。求学期间,奖学金不敷开销,韩素音便靠打工的收入维持她和她孩子的生计。但她无法忍受长期与自己的同胞分离,故很快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当时还动荡不安的亚洲。  《瑰宝》一书表现了二战后被一场接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震撼的亚洲。将来的历史学家笃定会把地球上这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陆在二十世纪中叶发生的巨变看成他们最重大的研究课题之一。他们无疑将会以局外人的身份,用回顾的眼光,冷静客观地评价这些大事变。而对于我们这些置身于震荡之中的人来说,要想不动感情地准确理解其意义则比较困难。有些人认为这场巨变毫无必要,他们留恋的是亚细亚“昔日的美好时光”;还有一些人则极端蔑视这种“美好时光”,他们要让新的亚洲与这种“美好时光”一刀两断,要把亚洲从往昔的历史中连根拔起,轻轻松松走向既清晰又朦胧的未来。其实这两类人都怀有许多狭隘而荒诞的偏见。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做出一个基本的解释其实也不难。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封建主义因“现代”的物质进步和观念进化已从西方世界逐渐隐退,但这种封建主义直到不久之前还牢牢地盘踞在亚洲各地。后来,西方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侵入东方,野心勃勃的欧洲商人、军人、官员和传教士纷纷涌来,凭借他们器用方面的优势。在亚洲广大的地区确立了自己统治者的地位。如今。这些思想观念已发育生长起来。在欧洲,这一过程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当中逐渐完成的;然而在亚洲,人们却试图以急骤的革命手段迅速完成这一转变。封建主义被荡涤净尽,而作为古老的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或新兴的自由主义的最初阶段(怎样定性主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认识)的帝国主义,也附带着被扫地出门。  差不多每一个亚洲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换,只不过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因而造成了目前各不相同的政体。印度的尼赫鲁、中国的毛泽东、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都探索了本国的道路。当前,这场巨变仍在进行当中,正迈着大步向各地挺进。《瑰宝》一书的故事发生在两块土地上,一块面积狭小,一块幅员辽阔。虽然这两块土地毗连相靠,但在这场政治变革中却极端对立。前者是中国的香港,“西方帝国主义”的孑遗,无论是它的优长还是它的缺陷都没有多少改变;后者是中国大陆,经过血的洗礼迅速建立起了共产党的社会。  韩素音这部作品一个明显的特色是在对照中描绘出中国的香港与大陆的鲜明生动的画面。这两个互相冲突的环境又为她笔下人物的表演提供了极富表现力的舞台背景。她的这些人物——基督教传教士、来自大陆的老派难民、既热情又年轻的中共党员、留在大陆的老成持重的非共产党的长者、香港不同类型的外国观察家,还有书中的主角——欧亚混血儿韩素音和她的英国恋人马克,都体现了今天困扰着亚细亚的种种冲突。这些冲突构成了当代人类历史的材料,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若想避免世界性灾难的发生,都应当以同情的态度理解这些材料。  韩素音以入木三分的直觉描写了这些冲突。它们像一支完整的管弦乐队,不间断地为韩素音和马克的二重唱伴奏。这一曲爱情之歌既热烈又温婉、既苦恼又和谐,虽然命运悲凄,却最终赢得了胜利。  韩素音表现了一种内心的冲突。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中都有这种冲突。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望与自己的人民结合在一起,“无论对错”,但对革命的过激行为又感到嫌恶;他们既同情那推动革命发展的强劲原动力,又清楚地认识到革命带来的残酷无情;他们热爱那千百万为创建一个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新国家而投入满腔热情的中国同胞,却又朦朦胧胧地怀疑中国的领袖们在误导群众的热情。  虽然韩素音是位欧亚混血儿,但从本性上讲她是个中国人。无论是她对中国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反应,还是她对外国批评的反应,在国内外无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当中都颇具代表性。她的心中有一种声音迫切要求她返回大陆,帮助她的奋斗中的同胞;但另一种声音却要她留在香港,在这个与大陆若即若离的嘹望塔上以一种既同情又超脱的态度观察时局。本书对她思想、感情的记录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外国人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是什么样的动机让这么多善良的非共产党的中国人留在国内,并投身于共产党的事业当中。这样的认识有助于中国与西方的和解——这一天必将到来。  另一种在《瑰宝》各章节中不断浮现的冲突是西方白种人与东方有色人种的冲突。这种敌意在当今亚洲政治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损害了欧美各国人民与东方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毫无疑问,造成这种令人沮丧的敌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近代以来欧洲人对几个亚洲民族国家的统治。“西方帝国主义”给亚洲带来了许多好处,这些好处到将来某一天大家火气消净的时候会得到承认。其中最主要的好处或许就是自由观念的引进,这是摧毁亚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武器。但西方人的统治也不幸带来了某些恶果。最主要的恶果就是造成了白种人心中的优越感和有色人种心中的自卑感。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合理的,给两大同样值得尊敬的民族的性格都造成了难以言表的损害,目前也给东西方之间建立一种自然的、无偏见的、诚挚的、友好的关系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我无意就这些问题在这篇短文中发一些道德宏论。本文只是对韩素音这本令人喜爱的小说作一粗略介绍,并非冗长的政治论文。无论怎样看,对于当代亚洲和东西方关系中的这些极为重要的问题,我还没看到有哪一本书比韩素音的这本书表现出更为深邃的洞察力。正像她本人所说:“欧美作家在写到亚洲人的时候总少不了大量溢美之词和自我感悟。而我作为一个亚洲人,是带着我的民族被幽闭的全部情感写作的。许多读者希望作家们把神秘的传统带回东方,我的话会把这些人惹恼。我只是尽可能把事实说出来。事实,如同手术,虽然会造成伤害,却可以治病。”  要想建立一种健康的、新型的东西方民族关系,的确需要做点儿类似外科手术这样彻底了断的事情。这就是洗心革面,把优越感和自卑感彻底抛弃,让东方新生的国家和西方古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快乐坦荡,休戚与共,一起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奋斗。韩素音的这本书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这类宏大课题构成了她这个故事的恒定的背景。在前台上演的则是韩素音和马克的爱情经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近乎完美的结合,似乎是因缘前定,又带着超越生死、不可摧毁的力量。这样一个故事还是让作者自己用她漂亮的叙述讲给你听吧。韩素音的情思与文笔精美动人,饱含激情、诗意和哲思。这方面毋庸我多言,还是保持一份沉默的敬意为好。

内容概要

1940年代末的香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中转站,各色观望人群的“避难”岛。在这里,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归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两人坠入情网。韩素音一心要回大陆报效祖国,而在当时的情势下,马克这样的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还不可能被人民政权接受……于是,中英文化、欧亚文化,不同人种和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存意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精神信仰,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爱情奇妙地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他们用生命与历史撞击的爱情时光。    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诗意与艺术使这部小说比历史本身更加长久。  [关于本书]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年已九旬、现居瑞典的韩素音,曾这么描述自己。《瑰宝》是她的自传体小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香港,一个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邂逅已婚的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  韩素音如此回忆这段“明媚的忧伤”:“我们曾长时间地在山间默默漫步,或坐在被太阳晒热的石头上与蜥蜴为伴。他时而讲起自己、父亲和生活中的片断。”他还曾对韩素音说:“《泰晤士报》希望我报道中国,可是路易的话使我入了迷,他向我解释了中国的革命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写了一些使我的报社颇有点失望的东西。”  两人尚在热恋中,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了朝鲜战场,她则在笔记本里写满了杂乱的回忆。“因为我没有他的地址。往哪儿寄呢?请‘朝鲜战争’转交?”1950年8月的一天,她从友人手中接过一份报纸,报上有一条通栏标题。“说他遇难了,他的吉普车被一颗地雷炸飞了。他和另外两个记者当场被炸死。”  但是,“从朝鲜寄出的信开始到达,一封接一封。我手里拿着他的笔迹,他写的字,他怎么可能死了呢?信一封接一封到来,一直延续了三个星期,从信上的日期,我知道那是最后一封。”这时,在香港玛丽医院的韩素音,才坐到打字机前,在医院急诊室开始写作《瑰宝》。  1952年,《瑰宝》出版。出版商乔纳森·凯普曾给她写信:“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胳膊下几乎都夹着一本您写的书。”1955年,美国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两项奥斯卡奖,韩素音本人由此驰誉国际文坛。

作者简介

韩素音(Han Suyin,1917-  ),中西混血儿,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就读。1952年,她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刚出版,就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韩素音的作品几乎都与中国相依相恋,她一再回访中国,脚踏故土而追寻历史风尘;她多次会见和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并写下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专访和纪实作品。
1980年代以来,韩素音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如自传《伤残的树》、《无鸟的夏天》、《凋谢的花朵》、《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迷人的城市》及传记《周恩来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

书籍目录

英文版序序幕第一部  开端 1  离开中国 2  上帝的王国 3  富人、穷人 4  初遇 5  心灵的交汇 6  命运的宠儿 7  上海来客 8  愁思如水 9  金鱼 10  苏珊娜 11  猎财 12  命运的网罟 13  决定 14  澳门周末 15  求婚 16  智慧之家第二部  进程 1  返回重庆 2  我的妹妹素尘 3  冷漠症 4  年轻的东方,古老的西方 5  重庆烟云 6  香港鳞爪 7  中秋欢宴 8  马克 9  不错的一天 10  凡情 11  中国人团结起来 12  鼠笼 13  起点第三部  危机 1  让大海咆哮吧 2  小城 3  海陆之间 4  碎裂的疆土 5  春回 6  你所有的家 7  海水打湿的礁石 8  去火之道 9  这片国土有清新的早晨 10  瑰宝第四部  尾声 终点与起点译后记

章节摘录

  1949年3月  帕里希太太轻轻抚了抚新买的旗袍,好显出臀部的曲线。她的舌头轻扣着洁白细小的牙齿,发出满意的“啧啧”声。  “你瘦了,谁都能看出来。”特拉尔太太说。她手里正在打毛衣。“这要归功于你,大夫。”她朝我眨了眨眼。  “你真帮了我的大忙了,大夫。”海伦·帕里希太太说。她站在穿衣镜前面,扭过身子,查验她的后背。她按照减肥食谱吃了三个星期,现在已取得令人赞叹的效果。她的丈夫阿尔夫即将从汉口传教所赶来,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香港。共产党的军队正从北面和东面过来,他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每一座城市,几乎没遇到抵抗,守城的军队由指挥官带领整体投降。看来汉口也是迟早的事。海伦·帕里希觉得阿尔夫不会在他教书的学校继续待下去,就在四个月前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香港。这里各种美食应有尽有,加之贪吃冰淇淋,又缺乏锻炼,她的体重增加了二十磅。对这种肥胖的趋势她已经绝望得逆来顺受了。就在这个时候,我结束了在英国的医学专业的学习,于二月份住到了这间教会宾舍。我连续几个星期监控她的饮食,不断在她眼前挥舞禁食食品的清单。“一得知你会在教会宾舍继续待下去,我就放下心来。”她说。“有个大夫在身边就是好,生了小孩以后对这点体会特别深。”  玛丽·斐菲尔德也在织毛衣,一边织还一边嚅动着苍白的嘴唇数着针脚。就在今天早晨,经过冗长而真诚的祷告,她听到上帝指示她带着孩子回到中国。  “共产党会让你放弃信仰的,”海伦·帕利希说,“我看不出这对你或孩子们有什么好处。”  然而,对玛丽·斐菲尔德以及其他许多传教士来说,中国是他们选中的一块传播福音的土地。“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来华传教士,我出生在中国,我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的,我的孩子也出生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无法想像离开中国我还能怎样生活。”  不再织毛衣的特拉尔太太此时也陷入忧伤,但她是为别的事情忧伤。特拉尔一家不久前才从美国过来,刚把家安顿好,他们所在的镇子就岌岌可危了,他们只好离开那里来到香港。“你们应该看到我在卧室里挂的窗帘吧?黄棉布的,上面印着铃兰花。我一想起我们的家,一想起卖掉的家具,就觉得伤心。我相信上帝早晚有一天会帮助我们回去。”  琼斯太太是个英国人。她也经常到海伦·帕利希的卧室来,边织毛衣边闲聊。但我们都在场的时候,她的话很少。我来宾舍的第一周跟她住一个房间,夜里,我们躺在并排放置的两张铁床上,说过一些悄悄话。我在搬到地下室之前,她曾跟我说过:“亨利和我都不想离开中国。他想留下。”  如果离开中国,亨利就得辞去教职,在英国另找一份工作。他已经离开老家很久了,不知道该怎样着手找工作。琼斯太太忧心忡忡,她的个性中没有多少勇气。“要是亨利是个行医传教士就好了,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工作。可他只是个福音传教士。”  面对共产党势如破竹的进攻,许多传教士家庭一开始都很恐慌,纷纷退到了香港。可等他们安顿下来,他们的恐慌也跟着消退了,这时他们又盼着回到大陆。只有极个别人想回美国或英国。相当一批传教士家庭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两代,生活习惯都已经中国化了。他们的父辈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宣扬过上帝的福音,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艰苦奋斗,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没有办法把基督教的观念植入中国人的灵魂?“我爱中国;我一直很爱中国人。中国,我的中国!”他们说道,“我只是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投奔共产党,这其中包括一些最优秀的基督教徒。我熟悉这些人就跟熟悉我的手背一样。我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  教会宾舍是一栋黄色的方形建筑,正面有两排绿色的百叶窗,对面就是坐落于香港岛上的植物园。客厅里摆放着几把藤椅和靠背椅,还有几株种在花盆里的棕榈树。漆黑光洁的地板映衬着奶黄色的墙壁,显出一种朴素与寒碜交融的况味,也说明主人并没有在全心全意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从1949年到1950年,这座旅馆总是住满了来自大陆的传教士,他们大部分是美国人,也有几个英国传教士和华人牧师。不是传教士的客人一般不会在这里住很长时间。住在这里每天要交十六美元,或是一英镑,伙食费也在里面。这里的卫生设备还算先进,但没有管道热水,只是每天给每个成年人提供两桶温水,供洗浴之用。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平均每个房间要住五个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海水打湿的东方之恋(施军)   一段凄伤哀婉、缠绵悱恻的爱情,一个动人心魄、回荡不息的故事,一片历史与人性、文化与情恋撞击的回忆……《瑰宝》中动荡的香港和难舍的爱情已沉落在沧桑深处,可是,那些已逝的时光伴随着感人的故事在我们的时尚生活中不断流淌,它们成为历史与爱情的见证,让一种生命精神与一种如水风情相伴复活,让那些曾有过的信仰、尊严、庄重与爱情一起重新在人们心头升起。  《瑰宝》是当代一部描写中国式爱情及中国文化意识的最重要小说,它明净而幽深、缠绵而大气、发人深思而耐人寻味,它的含蓄意味隐藏在动人的故事、细致的情节以及睿智有趣的对话中。这部有关爱情的小说,用生命诠释着历史和文化、政治与国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中的爱情荡气回肠。在这股冲击我们心灵的艺术力量中,历史、文化、人性、政治与爱情重叠交错,细密铺展,让小说充满了思考的看点,也遍布着不同的趣味,使不同的眼光都能被吸引到故事中。   这个故事描写了一个中比混血的恋爱中女性韩素音在家人亲情、千年故土、异国情人、中华情结和西方文明之间的辗转回环,以刻骨铭心的情恋回忆描写了个人命运与历史、文化、人性之间含蓄而深藏的关系。一个温情而柔韧的中国女性执着于爱情、向往理想生活和自由精神,这些渴望与割舍不断的中国血缘纠结在一起,就像进入了一个生命迷宫,而素音难以找到走出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团。英国式的教育与中国式的性情相缠绕,使素音的爱情复杂而脆弱,它抒情、浪漫、动人、顽强,却又难以逃逸出历史。  韩素音做过记者,擅长纪实叙事,有几部纪实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声誉。这部小说融合了作者的纪实特长和才思,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虚构而成,因此有鲜明的历史感、真实感又有深藏其中的艺术意味,两者的融合使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至今不减。小说中的人物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对话,其中蕴含了作者对时代的敏锐体验和对人性的忧虑,这些思考流荡在人物风韵和情物细节中,在作者那具有新闻纪实风格的笔下简洁明晰又含蓄生动,既会引发人们阅读故事的渴望,也会产生耐人寻味的想象,锐利而敏感的情思、机智而聪慧的语句常让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迷人的伊甸园而走走停停,既容易被诱惑又不愿意停下来,被不断吸引着往下读、去耐心地体味其中的情思风韵。   所有的好书都是耐读的书,你可以把《瑰宝》在身边放10年常读,仍然会觉得它风韵不减,充满迷人的魅力,它的含蓄深沉使它就像一潭深不见底又碧清怡人的潭水,你不知道潭水中藏着多少神秘,但你可以在这潭水中时起时伏,慢慢触摸那些珠玑之句。现在,它在1952年出版并风行欧美后,时过55年,仍然像维纳斯的诞生一样含蓄朦胧、神采奕奕。自从有了电影,人类又多了一样好玩的东西,但也多了一样讲故事的艺术,好电影常常从好小说中汲取灵感,并且相互印证艺术价值。《瑰宝》就是这样一部被电影印证其艺术价值的小说,它在1955年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改编成电影,并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桂冠。很可惜,这部小说直到今天才被译者和出版者慧眼识中,捧上人们的眼前,相信它很快就能成为一些读者所崇奉的“瑰宝”。  《瑰宝》的最强大、最动人力量主要来自作者对爱情与信仰冲突的悲剧性情怀,这既是作者的心灵体验,又是作者的文化体验。《瑰宝》的感人力量来自对历史之神的敬畏、来自对人类文化交融为一的乐观与坚定,这种文化交融基于人性的相互理解、宽容与同情。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预言性感受,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已全面实现,这足以证明小说既有深入人心的魅力,也有深入历史的力量,当然也包含着作者灵动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历史体验和文化融合来自人性深处,它可以冲决一切非人性的阻扼,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以至相爱。爱是强大的人性表现,因为它没有种族和年龄限制。就像素音与马克一样,尽管他们有重重顾虑、受到各种阻扼,甚至没有可能一起生活,但这不能阻止他们心心相英刻骨相爱。  让他们感到困难的,主要来自素音内心深处的中华情结。《瑰宝》以悲悯的情怀和细密的笔触描述着中华之恋与情人之恋的纠结,描述着两者的难以两全。那种感受温情缱绻而又依恋难舍、深沉痛苦而又激情四射。今天看起来,有一种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遥远回想和悲壮感受。在书中,1949年3月直到1950年8月的香港繁忙、动荡、不宁、混杂,但又充满了素音与马克相爱的温馨与激情,你甚至可以闻到当时他们经过树林和草坡时的树味与草香。但是,这样一种梦幻般的爱情因为时代巨变和文化碰撞而令人紧张不安。再加上,香港在经济上的殖民地化和在精神上的资本主义化,与中国大陆的共产主义形成了对垒,因此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和精神极富于暗示意味和代表性,而素音与马克的爱情在这样一种生存背景中更显得意味深长、更具有某种象征意味。   1949年到1950年间茫然不安的香港就像一艘雾中的轮船在小说中呈现了出来:风物、人情、文化都栩栩如生。当时香港接纳了大批大陆的移民,既承认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对共产党政府惴惴不安,在哀悼过去生活的同时,又努力去建立一种新秩序。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唯一不能改变的是爱情、是素音的中华情结,而素音与马克的爱情就是这种情结的表现。因此,马克常说中英文化不一样,却又努力融入中国文化,而且很愿意去新中国做英国的记者,而素音则一方面持守故土情结,一方面又因受英国教育而不断用西方文明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这样,中西文明和价值观念在两个情人间不断碰撞、融和,表现出两人的睿智和理解,让小说发出一种令人深思的光芒:历史不能摧毁一切,文化也不能强制一切。  ……

编辑推荐

  与其说韩素音为我们复活了一段记忆,还不如说记忆在讲述它自身。作者在复杂的现实与文化境遇中来回穿越,却始终保持着那价难得的警觉和诚实。刚健的叙事、温婉的抒情与充满睿智的辨析融于一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格非(作家)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近乎完美的结合,似乎是因缘前定,又带着超越生死、不可摧毁的力量。  ——(英)马尔克姆·麦克唐纳(前英国驻香港总督)  1956年,据《瑰宝》改编的电影《生死恋》获两项奥斯卡奖。  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胳膊下几乎都夹着一本您写的书。  ——摘自出版商乔纳森·凯普1952年写给韩素音的信  著名华人女作家 韩素音自传体小说。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韩素音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二战后中国香港与大陆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由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男女所演绎的爱情故事。他们因文化背景、阶层生活、生存意识、政治制度、精神信仰的不同,遭受了诸多磨砺。文化冲突也正是本书所在的精华部分。本书于1955年被搬上银幕,次年又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瑰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经受了东西双重文化熏陶的韩素英,总是可以找到别有韵味又深入人心的言辞来道出我们通常难以表达的心情。纷繁的乱世,众生芸芸,各有各的表情,各有各的观点,但却没有正方与反方的争论,即便是想法大不一样,总还是可以恰如其分的平衡。生活就是这样,有矛盾才更精彩,也不会因此而乱掉,就象是乱世的香港,贫穷与富裕比邻而居而相得益彰。
  •   图书馆借来看完后,决定必须入手。
    对爱情、历史与个人比照、文化、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体认。

    对当当的书本身评价下,虽然有封皮,但是封皮破掉的地方,书的边沿都脏了,蛮失望的。
  •   这本书我找了好久,终于买到,很是高兴
  •   作者在用景色凸显心情的方面做得特别好
  •   名家名作,好书
  •   帮姐姐买的,她很喜欢。
  •   dongxibucuo
  •   又意境且看着不累
  •   好书,推荐!90分
  •   当之无愧!
  •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一个白种男人与一个貌似黄种实非黄种的女人,这样的两个人碰头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香港,相聚在红色中国诞生后与朝鲜战争爆发前的英国属地,两人相见恨晚,一个为人夫,一个是单身母亲——虽然那个叫“梅”的女孩其实是养女。这样的故事是个爱情故事,但是韩素音的这本“自传体小说”却决不仅仅是爱情故事!它告诉读者,身为混血儿的人无论在他(她)的基因所归属的那块土地,其实都是难以得到身份认同,这在本故事发现的时间里是确切无疑的事实,也许有些读者可以发现即便在今天,所谓新世纪里,在某些地域,这仍然是事实!读者切莫仅仅将本书当作爱情故事来读!没有错,作者说了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她更在述说一段历史里发生过的一些人因为爱无处附着而产生的彷徨、迷惑,他们身为不同于那块土地的异族,被血液里基因般注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妄言或以此言鼓惑人心达致己利的人所怀疑,驱逐......这些都是作者透过爱情故事的外壳告诉读者的内心!这是本爱情小说,因为里面有缠绵悱恻的恋爱故事,有恋人间的生离死别,但是它同时写了时代对人的剥夺!这是本无法轻易阅读的爱情小说,因为他虽然有情节,但是也“诠释着历史和文化、政治与国家”,他的叙事也是多种手法,所以不要期望能够一口气真正读懂!说起来,作者另一套系列自传体小说,20世纪80年代,北京某出版社的汉语译本翻译为《伤树》、《无鸟的夏天》《残花》的那套书更令我印象深刻!至于作者本人则是个复杂的人物,不是可以简单地用什么政治标签来概括的啊!
  •   学生时代读过一本韩素音的小说《盼到黎明》,非常喜欢!在当当网上看到作者的自传,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读来还是觉得让人感动。
  •   优美流畅,韩素音,总是能让人感动~~
  •   纯真的不造作令当代各种爱情小说汗颜
  •   需要一种静的心情慢慢看。会发现一种复杂的感情,在平静的表面流动。虽然,并不是年轻的清涩,有着成熟的理智,和渴望。那段历史的恢复,需要人们慢慢地去品尝
  •   大概是我人品问题吧!
  •   韩的书,见了都要买,为收藏。但这本没有《盼到黎明》精彩。
  •   书的质量很好,满意
  •   正在看呢,慢慢看,慢慢品味....
  •   陆智昌的装帧设计真漂亮。
  •   书没怎么看完,不好做评论
  •   看介绍是值得一读,闲下来一定认真去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