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观念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阿梅斯托  页数:400  译者:陈永国  
Tag标签:无  

前言

  有关历史的最大问题是:“它是怎样发生的?”当把我们自己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时,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过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与人类群体发生的动荡和革命相比,动物的生活方式相对没有什么变化。  哪怕最复杂的非人类社会在结构上也是持续一致的、稳定的,甚至停滞不变的。就我们所知,狒狒、蚂蚁和大象等物种的关系类型自最初出现以来就一直保持不变。在物种的出现与灭绝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群体结构上的不同。当“动物世界”的确发生变化时,我们认为我们明白这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进化是引擎,生态关系是框架。但对人类来说,社会、技术和艺术变化的速度要比进化的脚步快得多,令人眼花缭乱   有关历史如何发生的理论相互矛盾,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比如,历史可以是服从于一些控制变化的规律,如阶级斗争或进步。或者历史可能是一种我们所看不见的复杂结构,其中所有事件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就如脊柱的脊骨结构一样。历史也可能是由某种综合性机制所决定的,如经济情况或人口统计状况。历史或有其自身的推动力——带着字母H的历史(History)— —一股奇特的力或“世界精神”(见第26页)。历史或许由神力所操纵,因为需要一种更加世俗化的解释。抑或任何解释都于事无补——历史纯然是一个混乱系统,事物于其中随意发生。    本书采取一种不同的路径。下面各章所讲的首先是在头脑中发生的历史:由观念推动的历史。这或许能说明我们人类记录中为什么充满了变化。就我们所知,与其他物种相比,我们具有无比复杂的思维机制。新思想是破坏稳定的,甚至是危险的。新思想打破现存的事物状态,提出不同于现状的其他可能性。想象确实不是人类特有的财产,但似乎只有人类的想象才是独一无二地丰富的。我们想象的每一个事件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新未来。我认为大多数历史变化都源于人大脑中的观念,而观念至少与物资紧缺、经济需要、环境制约,以及人们提出的所有其他决定条件一样,都是推动变化的有力因素。    承认观念是变化之源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观念之源?如果人这种动物真的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大脑,那么原因在哪里呢?除了诉诸于进化或神力,我们目前没有别的方法来回答历史范畴之外的那些问题,甚至带几分元史学(meta-history)——反思自身的历史的问题,而这是最具雄心的历史学家们所实践的,也是邀请本书读者参与的。此外,观念的影响有时不像物质力量的作用那样明显可见:一些通过产生可见的效果直接改变了世界;另一些则通过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间接地改变了世界(这具有更深远的重要意义)    本书讲的是曾创造了这两种变化的那些观念。对于每一种观念,我不但尝试去说它究竟是什么,而且要说它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显示它的影响的,所以,本书通篇讲述的便是每一种观念的起源、背景、特征和重要性。我尽力使这个浓缩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蜿蜒的泉水,而不像是强塞进来的填料。   一般来说,观念的构造能力——其影响乃至重塑世界的力量——应该出现在本书所及的范围之内,包括目录中所列的各项和观念的分组方式中。所以,这是一本目录书——知识分子通常不屑一顾的那种体裁,但有一个重要区别:它论点鲜明。本书的主题是形成了时至今日这个世界的那些观念。因此,在我所涉及的西方文明的兴起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把其观念传遍了全世界的这些时期中,西方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我努力避免“西方中心主义”(Westo-centrism)——如果有这样一个词的话,把源自其他地方的许多观念也包括了进来。  就思想史而言,我确信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成规,反思一个令人惊异的但一般未得到公认的事实:今天大多重要的观念都源自古代。许多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就产生于人们的头脑中的,因而只能对其进行考古学挖掘,或根据鲜见的现存古代艺术品重新想象。大部分观念的历史始于古希腊,或至多产生于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这种说法是双重误导,首先因为这把西方传统捧到了歪曲事实的地步,其次因为这漏掉了故事最长的一个时期。通读此书的读者将发现,当讲到希腊哲人的思想时,本书已经翻过了四分之一。另一个有价值的篇章专门用来讲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里的观念。对现代人来说,承认他们思想当中有许多部分在很久之前就已有所预示,而附加于我们基础思想装备之上的现代性又是那么少,这是件令人沮丧的事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局限性:书中的观念完全出于个人的选择。    或有些冗长令读者厌烦,或有些收录令读者不快,笔者为此专负其责。除了出版者最初为本书构想的两个标准,即观念的主要影响和实用性外,我尽力坚持着两个更进一步的标准。首先,我所理解的观念是纯粹的精神活动。我没有收入运动、发明、发现或发生于头脑之外的任何其他事件。其次,我试图专注于构成预想大图景新方式的那些观念,这些大图景关乎人类、宇宙,甚或其他先验的世界等,否则,任何书都不可能存在。如果讨论的是人们所做的以观念为发端的每一件事情,那么要收入的观念将无穷无尽。比如,人们往往愿意把由观念开始的伟大技术创新包括进来,但它们恰恰是作为发明而显示出巨大影响的,而不是作为思想。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内容概要

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多一阿梅斯托向我们介绍自文明以降,形成我们世界的历史与哲学意义上的重大观念。本书凝结并且清晰地阐述175个以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从嗜食同类到禅,从时间到潜意识,从逻辑到混沌理论。作者广博而独具见地的个人分析配以当代和历史的图片,如此激发读者兴趣的组合将那些曾经难以掌握的观念变得栩栩如生。    本书依照年代顺序循循导引,读者可从首篇开始通读全文或者选篇精读。全书突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之间的关联,并且附有专家建议的更深层次的阅读指南。

作者简介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历史与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现代历史系的成员,并且在欧洲和美国的几个研究机构中担任访问教授。
他的论著包括畅销书《干禧年》(Millennium,1995)、《又明》(Civilization,2000)和《食物》(

书籍目录

前言1 狩猎精神 公元前30000—公元前10000年 挖掘远古观念 食人 给我一个符号 拨开迷雾 隐蔽之物 像鹰一样飞翔 显灵之物 金钥匙 但愿力…… 没有骰子 不分昼夜 力量与恐惧 随葬之物 家传 取与吃 家事 画画这个 观星 凡事见双 善与恶 邪恶的魔法 动物魔法 吃与喝 公平交易2 走出泥潭 公元前10000—公元前1000年 从定居到文明 淹鹿 风中文字 伊甸园之外 造物主 工作的诅咒 上帝是女人 就像一个女人 没有慈悲 写字 看管人群 神圣的陛下 全球统治 结合 石头里的文字 黄金时代 征服死亡 审判日 若承天意 梦幻时间3 说说琐罗亚斯德 公元前1000—公元0年 圣贤的时代 万有为一 真理之书 新的幻觉 一切都在变 时间之箭 完美的理性 不是马 人是尺子 数数 如果x,那么y  物质重要 粉碎的原子 反对超自然界 无关紧要 科学方法 良好的体液 有德者 高级猿 灵魂的回归 幸福至上 资本的观念 法制 最佳治理 人的奴役 哲学家—国王 大虚空 思的力量 只有一个造物主 上帝之爱1604 思考宗教 公元0—1400年 伟大信仰的兴起 大家庭 道成肉身 本质为一 上帝无偿的爱 启示之光 愚钝 被诅咒的时间 邪恶的世界 世界的中心 这是我的身体 还给恺撒 伊斯兰教 我就是国家 社会宪章 散播的种子 高贵的教育 贵人行为理应高尚 爱征服一切 不可能主义 悟 神圣的艺术 神圣的恐怖 基督教战士5 回归来来 1400—1800年 更新与启蒙 傻瓜的金子 小世界 太阳向我们走来 证明我之错 我思故我在 下落的苹果 看不见的力 小害虫 国家至上 人的博爱 万国之法 肮脏、残酷、短暂 天命 物价 紧缩银根 放任政策 工人联合 乌有乡 越来越好 净化庙宇 被迫自由 高贵的野蛮人 我们,人民 武装的国家 不可剥夺的权利 亚洲的海岬 第二性 人口众多 假如它不是一文不名的…… 大理念 揭掉面纱的真实 完美的和谐 回归自然6 进步的幻想 1800—1900年 19世纪的挫折 我的国家 玩偶之家 极端乐观主义 阶级斗争 至善 第三条道路 少即多 恐怖的氛围 权力意志 英雄的特征 兄弟最了解 只说不 借助他法 主人道德 战争是有益的 选中的受害者 天生低贱 牙与爪 优生 无神论信仰 计算器 “主人种族” 不列颠统治 东西相遇 亚洲的复兴 美国梦 显然的命运 怪爱博士7 不确定的年代 1900—2100年 恢复混沌 扭曲的宇宙 不确定性 混沌论 常识 他们自己的条件 入眠者 小小人类 回归基础 多元之路 棍中斧 致富的消费 更好的世界 坚实的基础 自由之路 黑即美 走出非洲 大链条 智力测验 寂静的春天 速讲 大撒旦 地球村译后记索引致谢

编辑推荐

  改变世界的观念,最权威性,有说服力,引人入胜。  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为什么要开设文明史课?所有这些心智的思辨活动都是服务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都是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反过来,文明史作为研究对象又为这些思辨活动提供了依据,提供了每一文明阶段得以发展并为其提供逻辑支撑的各种观念。《改变世界的观念》就是以挖掘和追溯这些观念为宗旨的一本书。  后记:  后记  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为什么要开设文明史课?所有这些心智的思辨活动都是服务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都是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反过来,文明史作为研究对象又为这些思辨活动提供了依据,提供了每一文明阶段得以发展并为其提供逻辑支撑的各种观念。《改变世界的观念》就是以挖掘和追溯这些观念为宗旨的一本书。  本书始于一般史书所不予理睬的狩猎采集的远古文明,终止于普通文明史书未及收录的20世纪末“回归混沌”的不确定性时代,跨越了从公元前30 ,000年到公元2000年这一漫长的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样一个时间序列,本书作者似乎要说明文明已经走完了从混沌到混沌、从不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一个“永恒轮回”。而在这个轮回中,人类文明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抑或回归到了原点,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把三万年前就已消失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拿来与公元 2000年数码时代的后现代人相比较,人的大脑的重量几乎是相等的,这似乎说明虽然人类凭着智慧创造了空前的电子文明,但人的智力却似乎没有长进。其次,从物质极大丰富的“石器时代”:多品种的猎物、高水平的营养、长时期的休闲,以及人们在观察和思考自然过程中锤炼的古朴天真的自然观,到晚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人类征服自然、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所导致的连绵灾难,似乎表明人类始终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即使我们回到五十万年前中国周口店的食人飨宴,在这个可怕现象的背后寻找人类思想的最早证据,看到那些“食人魔”甚至在“吃人”的时候也是“经过思考的”,不仅为了营养和充饥,而且还出于心理的或精神的目的,审美的或社会的目的,当然也出于争权夺势的目的;而与此相映照的是21世纪仍然发生的种族间的残酷战争,为获私利而不顾生灵涂炭的大肆杀戮,比起远古人面对雷鸣电闪时感到的茫然无措,后现代人的焦虑惶恐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文明史和思想史叙述的角度看,本书确不乏独见。作者认为,当人类在大约10,000到12,000年前走出最后一个冰河时代,迎来了第一个全球变暖,进而步入农业时代之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观念之——现代性——就已见端倪,这包括挑战自然界、征服其他物种、改造大地、建设环境、重构生态系统,使之适应人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想象,从而结束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持续的与环境的合作和共生关系。大约在9000和11,000年之前,再造自然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不再满足于露天的栖身之所,森林和草原也无法满足群居的生活,于是,城市拔地而起。到公元前3000年末,美索不达米亚南部90%的人口住进了城市,大约又过了4000年,世界其他地区也迎头赶上。从土囤的茅屋搬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民变成了市民,乡村变成了城市,当代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城市化—一从这时就已经开始了。  不可忽视的是,在从冰河到泥泞、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中,人类还经历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过渡,因此也目睹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家庭、部落、村社、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以及把统治者当作神来崇拜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埃及法老实现了埃及的政治统一,世界一统的观念也便应运而生,并在后续的数千年里不断浮出,为东西方各个帝国的扩张以及近现代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充当了理论基础。  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后半叶经历了漫长的黄铜时代的危机,随着世界上几个最辉煌帝国的瓦解,物质文明惨遭破坏。出乎意料的是,城墙的塌倒和王朝的覆灭却换来了精神文明的繁荣。当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结束时,人类进入了圣贤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影响了后续的《奥义书》、《佛经》、“古兰经》、《圣经》等神圣经典的接踵诞生。而在这些经典的背后除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其影响涉及圣界和俗界、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统治了人类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良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但是,文明的进步和对真理的探求可能并非产生于主观意愿,而往往开始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当殖民者和探险家跨洋越海把细菌传遍世界各地而引发了“生态革命”,当黑死病和各种瘟疫杀死了欧亚非大陆几乎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引发了微生物革命,当人的本能需要与现时生存困境不相符合而引发了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人便开始凭借理性思考,寻求真理,追问自我,考量自身的境遇,结果,人类第一次把自身置于宇宙的中心,第一次意识到了自身的生存状况,第一次感觉到了自身的主体性,于是产生了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人本主义。  18世纪目睹了人类历史上两次伟大的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哺育了19世纪浪漫的激情和进步的情怀,开启了社会改良的大门,吹响了迈向乌托邦的号角。然而,进步时代孕育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工业革命积累的技术、财富和力量,都在20世纪初恐怖的腥风血雨中消耗殆尽,而按照译者对论述的理解,这都是19世纪的诸多观念——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暴力、种族主义,乃至科学、技术、历史、国家等——结下的苦果。  然而,自16世纪以来的历史表明,从民族、国家等观念中已经生发出文化多元主义或全球村的观念,它将为种族平等、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共存、人类相互理解和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书作者挖掘漫长的文明史背后的诸多观念,或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翻译虽说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译者可以在劳动中运用自己的方法,然而,在思想内容上却要忠实于原作。此书的翻译也不例外。书中大凡与当下思想和读者观点见左的地方,当然非译者和出版者所为。译文中疏误难免,请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07年5月于荷清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变世界的观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很喜欢这本书,在书店看到后爱不释手,但因定价很高,一直没有出手。这次下决心在当当买一本。这书确实是一部通俗哲学读物,有很多概念是第一次看到,很有启发,而且铜版纸印刷,图文并茂,每一条目都是相对独立,适合休息闲暇时浏览。
  •   这本书能增长知识,让人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
  •   这是一本优秀的哲学普及读物!内容浅显易懂,但不失真。其中有些内容——可能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与国内“主旋律”有所出入。
  •   质感很好
  •   不错的书,印制精美.虽然贵
  •   纸张的原因,书比较重,但是那么多图片是在没必要。
  •   这本书很有意思,很值得收藏
  •   可能是中国人编译的时候删减太多了吧,读起来有些不顺畅。总的来说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